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11:22:1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低血糖了趕快吃塊巧克力?千萬別!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王群 糖友大量运动后会导致能量的消耗,血糖下降,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严重的低血糖,而一旦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应尽快服用高糖食物,但尽量别选择巧克力。 因为巧克力中的脂肪含量高,吸收速度慢,所以,不作为解救低血糖事件的首选。饼干作为淀粉类的多糖食物,消化吸收也会更慢一些,也不推荐;奶糖内的含量除了简单的糖之外,还加入一些奶制品和胶质物品,消化吸收就会慢一些,也不推荐;而水果糖、方糖、砂糖、绵白糖内的含量是简单的糖,到胃肠道直接吸收,5~10分就可升血糖。 另外,在食用这些高糖类食品时,为保证快速升高血糖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口腔的牙齿进行咀嚼而快速咽下。所以,患者除了要了解哪些糖可快速升高血糖之外,还需要了解自己的口腔情况,了解是否可以快速咀嚼糖块进行吞咽达到胃中。 无口腔疾患和牙齿完整的患者,可选择所有高糖食品;口腔有炎症、肿胀或牙齿松动及义齿的患者可选择方糖、砂糖、果汁等食品;晕倒、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方糖,千万不选果汁等液体类的高糖食品,以免发生误吸。 来源:健康时报

今日「大寒」 養生着眼於「藏」 還要講個「暖」字

图片来源:Pixabay 今日“大寒”,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很多老百姓都懂得,在这个节气,养生要做足功课。怎么做? 大寒养生着眼于藏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养生着重于藏,此时应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适当饮食进补。 神静少虑 节欲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老人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睡子午觉 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既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又可在午后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经络,对身体也有好处。众所周知,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劳宫穴、鱼际穴、合谷穴等,通过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时间可长可短,贵在坚持。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若阳光充足,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汇集于此,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重视脚部的防护,除了注意脚部保暖外,平时应多活动双脚,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还应该养成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的习惯,既能御寒,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劳。“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审慎选食 合理多样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对于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冬令进补尤为重要。此时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以及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中医认为,冬季饮食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但切记不可过多进食此类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补类食物,比如莲子、大枣、银耳、薏苡仁等,此类食物无滋腻碍胃的缺点;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对于阳虚及气血虚之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冬令时节可多食坚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疾病。 “三九”敷贴 冬夏皆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产生了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的养生之道。冬季“三九贴”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大寒”养生,讲个“暖”字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池晓玲解释说,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饮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池晓玲建议说,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等地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风护足好御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4.运动:动一动少闹病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郭林气功、八段锦等等。如果室内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 5.滋补:膏方调气血 冬令进补,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该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寓“固本清源”为一体。而膏方是靠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辨年龄,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进行个体化调养身体。它能对整体调达血气,平衡阴阳,剿抚兼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双友博士介绍,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女性以血为本,而膏方调补气血,养血膏、调经膏都很适合女性。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嬿钊也谈到,中药膏方以调补阴阳气血平衡为主,温补脾肾之阳,滋补肝肾之阴,益气补血,对于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状尤为明显。 当然每一种膏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林嬿钊表示,选方调养也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作用,若体质不是对得很准,用起来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成分,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虚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岭南一带的人,体虚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 大寒,金刚侧卧调肝肾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的节点,养生除了要养护脾肾之阳,也要提前调达肝的气血。情志上既要安宁恬静,以顺应冬季“伏藏”的特点,又要舒畅开朗,以顺应肝脏喜舒畅恶抑郁的特点;饮食进补时要佐以温升发散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苏叶、桂皮等)以条达肝气,避免壅塞中焦;起居上,既要早睡晚起使精气内聚,又要逐渐增强活动使气血流通以养神骸;运动则以舒缓适度为主,既养阳气,又调肝气。因此,大寒节气导引养生,推荐 “金刚侧卧行气法”。 “金刚侧卧行气法”改编自古籍《诸病源候论》,该功法以类似金刚侧卧姿势,放松形体,通过调髋展脊,暖腰温肾,以使水能涵木,肝脏升发有源;接着采用屈膝凸脊,放松肝胁,以使肝气条达,气机疏泄有常。此法对冬春交际之时出现的腰部冷痛、肝区不适、气短乏力、寒热感冒均有预防及调理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预备式:身体左侧卧位,头部附于低枕;左手虎口贴于左侧耳垂下,大拇指位于耳垂后方凹陷中,其余四指并拢放于耳前头侧;右手横穿胸前,掌心置于靠近左肘下方处,撑于床席上,五指张开;双腿稍稍向前弯曲,自然呼吸(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闭目宁神,安静放松。 第一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腰脊。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缓缓伸直双脚,至极点髋部前倾,同时双脚微微后摆,感受脊柱呈伸展平直状态。维持片刻,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共18次。 第二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右胁肝区处。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弯曲双脚,带动脊柱微微后凸,至双膝接近或接触右手前臂时,维持片刻,感受右胁肝区处于放松状态。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第三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胸廓。下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右手出力做支撑动作,同时左手以左肘为支点,左手掌做托举动作,使头肩微微上抬,维持片刻,感受胸廓打开,肺气充满。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改为平卧姿势,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大寒节气 谨防病从寒生 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感受寒邪发病后,可导致肌肤收缩、汗孔不开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寒邪入侵后主诉身上不出汗,很难受,到处去寻找出汗的方法。 阳气受损,人体可能会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寒邪侵袭肌表,就会出现怕冷等感冒的症状;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就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若心肾阳虚,就会出现手足冰凉等。 此外,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推动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颈椎痛、关节炎等。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 西医也认为: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觉差,血液会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 再者就是冷空气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也会明显增多。 大寒时节,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上北方室内采暖,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干燥的空气无疑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御寒护阳气 大寒节气,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此时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 大寒时节应早睡晚起。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养阴气。 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 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御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围巾等,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故此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还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喜或伤心,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晨起过早锻炼,因为冷空气容易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减少感染机会。 大寒饮食攻略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 大寒时节宜吃温和苦 大寒饮食依旧以温食为主,大寒时节还是比较严寒的,饮食方面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红苹果、鸡肉、牛羊肉、白菜、油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而且感冒多发,多吃蔬果还能抵御感冒病毒的侵袭。生姜、花椒、肉桂等辛温食物可以温阳散寒,对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适当吃一些。大寒时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一些人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麦仁饭,麦仁、羊肉,加上少不了的花椒,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 冬天本身就严寒、风大和干燥,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厚油腻的食物,再加上室内干巴巴的暖气,很容易上火。所以,大寒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另外,还要清清肠胃,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粥等。 进补开始减少 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量。 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多吃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红薯、山药、土豆、南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大寒时节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大寒这时候就不要大补特补了,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要逐渐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进补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利于生发阳气的食物,如煮牛羊肉的同时,加入一些白萝卜、白菜等,适应大寒向立春的过渡。早上还可以适当喝些人参汤,带动阳气的生发。 不过,药补要注意饮食禁忌。体弱、气虚的人吃人参等补气的药物时,不要吃生萝卜。进补期间,避免喝咖啡和浓茶,以免补品里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不要吃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否则会降低药物的功效。现在,有很多药物都制成了药酒,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病和怀孕的人群,切记不要服用。 大寒苁蓉粥,从容过冬 在这个节气里,肉苁蓉是值得推荐的佳品。肉苁蓉又叫肉松蓉、地精、大芸等。中医认为,肉苁蓉性温,味甘酸咸,入肾、大肠经。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等属于肾精亏虚的病症,或者女子带下、血崩等属于肾气不固的病症,以及精血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症状。 除治疗用药外,肉苁蓉也可以用于配制药膳。《药性论》认为它可以“益髓,悦颜色,延年”,明代医家常用它调养老年血虚、长期便秘的病人。但需注意的是,肉苁蓉属于温性之品,又有滑肠功效,胃弱便溏、阴虚火旺的人应当慎服。另外,以肉苁蓉制膳,建议浸泡、清洗干净,甚至可以先煮烂过水,以去细沙杂砾,避免影响口感。下面介绍两道适合大寒节气的肉苁蓉药膳,供大家品尝。 苁蓉粥。取肉苁蓉30克,葱白2根,生姜15克,粳米适量。将肉苁蓉浸泡后反复清洗干净,切成薄片;葱白洗净切成细段;生姜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后,加入肉苁蓉、生姜、葱白、适量水,煮至粥烂,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温补脾肾、升阳散寒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虚、容易受风寒邪气侵扰的人。 肉苁蓉乌鸡汤。取乌鸡500克、肉苁蓉20克、淮山30克、枸杞10克、茯神20克、陈皮5克。乌鸡洗净,焯水后切块。上述药材冲洗干净后,与乌鸡一同放入煲中,加2000毫升凉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再煲约90分钟,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滋补肝肾、调胃健脾、理气安神的功效,适于肝肾不足、脾胃失调等病症,如神疲虚弱、腰酸乏力、纳食不香、气虚便秘、失眠不安等病症。 随着大寒向立春过度,人体阳气逐渐外行,应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宜多吃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 来源:人民健康网

好物癥狀的「癌症」 定期體檢你還敢缺席嗎?

图片来源:Pixabay 近年来,肾癌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的态势。中国国家癌症谱统计显示,肾癌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以平均每年6.5%的速度增长,在泌尿系统肿瘤相关死亡中已经超过膀胱癌位居第一。 王阿姨50多岁,平常身体一直很好,就在一个月前体检时,CT显示王阿姨是先天性马蹄肾畸形,两个肾连接的峡部有一个巨大的肿块!突如其来的噩耗,给王阿姨以及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如果肿瘤是不幸的,那么幸运的是……王阿姨来到一家大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3位专家立即进行会诊,当天就确定了王阿姨的治疗及手术方案。 经过严密的术前准备,由一位专家主刀,另两位专家共同为患者做开放马蹄肾占位切除术。 患者严重解剖畸形,双侧肾门部结构紊乱,肿块直径约12cm﹐周围密布大血管、输尿管、肠管均失去正常解剖位置。 主刀医生在手术中巧妙避开大血管,在不阻断肾蒂的情况下,完整切除了峡部肿瘤。术中出血不到200ml,历时仅2个小时。 术后第三天,王阿姨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已经开始下床活动并进食。 专家说了“三个关键词”,提醒人们注意预防。 关键字1:无症状肾癌难发现。专家表示,近些年来,大多数肾癌患者是由于健康体检时发现的无症状肾癌,这些患者占肾癌患者总数的50%至60%以上。 关键字2:早发现早治疗。由于肾癌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旦出现“三联征”,即血尿、疼痛和肿块时,疾病多进展至晚期。 关键字3:定期体检是关键。定期体检检查,可尽早发现早期肿瘤,及时手术可达到根治目的,大大提高术后预后。

近視度數增長太快怎麼辦?黑科技角膜塑形鏡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Pixabay 现在学生们室内学习时间长、用眼习惯不好,导致学生们的近视发生率持续增高而且近视度数过快增长,对此,专家分享了几点经验:1、近视预防: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用眼习惯,阅读姿势要正确,多户外活动,尽量少的近距离接触电子产品;2、近视矫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验光和眼部检查,对于近视的孩子一定采取科学有效的近视矫治方法,有效控制和延缓近视的发展。 角膜塑形术是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的近视矫正手段,的确是可以在夜戴晨取后帮助配戴者获得理想裸眼视力的非手术近视矫正方法,通过夜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帮助延缓近视程度加深。但是,它的矫治效果具有可逆性。 角膜塑形镜的佩戴,贵在持之以恒。否则,已经获得提升的裸眼视力水准也会逐步退回到配戴前的状态。对于青少年来说,视力还未完全发育,不适合做近视眼手术,科学正确的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确可以控制近视度数的发展。 专家介绍,所谓矫治效果的可逆性,是指利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实际上是凭借其本身的逆几何设计和液压原理的相互配合,暂时性地改变角膜形态。但是,角膜塑形镜只是一种物理性的近视矫治方法,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角膜的组织结构。如果配戴者停止使用角膜塑形镜,已经被塑形的角膜会逐渐恢复到戴镜前的状态,这样好不容易提升的裸眼视力也将再一次下降至从前的水准。 换言之,角膜塑形镜是能够帮助近视者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角膜塑形镜一定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如果佩戴期间出现眼球不适,发炎红肿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若想永久摘掉眼镜,仍需要做近视眼手术。专家表示,对于成年人来说,因为其视力已经发育完成,所以只要注意爱眼护眼,即使不佩戴角膜塑形镜,视力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不像佩戴眼镜或是隐形眼镜,唯一的办法便是近视眼手术。 全飞秒Smile手术,是目前为止治疗近视的技术最先进的角膜屈光手术。它利用飞秒镭射能在超微空间聚焦的特点,按照患者术前检查的资料,用飞秒镭射制作一个基质透镜,和一个大小仅2~4mm的角膜切口。再通过该切口将制作好的角膜基质透镜取出,取出角膜基质透镜以后,角膜的屈光力得到重塑,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一杯茶功能全 健脾養胃祛濕都包了!

作者:家庭医生 图片来源:Pixabay 冬天一到,大部分人会发现身体出现了两种感觉:一是冷,二是燥。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很湿,比如: “唉,湿疹又犯了”。 “最近吧,胃口还行,但是排便方面出了点问题,便意不明显,排便不通畅,排完还想排,感觉不爽,愁人。” …… 一般来说,冬季主要的感觉就是干、冷,怎么会有人觉得湿呢? 在中医看来,湿疹为内虚外实。虚是脾虚生湿,实是有风、湿、热等外邪侵扰,里应外合,皮肤遭殃。 而要祛湿,健脾、养胃、补虚就应该提上日程。 冬日养脾胃,先祛湿   说到脾湿,春夏时节较为常见。但冬季干燥的时节,脾湿依然不散,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时节不同,在茶疗组方上,和春夏时节的祛湿思路自然应该不同,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冬季养胃茶。 冬季养胃茶 材料:太子参5克,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玉竹10克,无花果2粒 做法:在无花果表面剪一刀后和其他材料放入养生壶或砂锅,加水1800毫升,大火煮开,小火慢煎15分钟,即可饮用。 用法:每日一剂,煮茶代水饮用,连服3日,之后可根据身体情况,不拘时服。 这个茶方平和,老少皆宜,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饮用呢?我们可以先看舌苔: 苔薄见底,可以不喝; 苔厚不见底,即使只有中间小区域不见底,就可以喝。 如果工作压力较大,心情烦躁、焦虑,可在关火后放8粒玫瑰花,加盖焖至适宜温度再喝。 需注意,养胃祛湿,不宜猛攻。 以上述的养胃茶为例,茶方中山药、白扁豆、薏苡仁是健脾养胃的,但在这三味之外,还有太子参、玉竹、无花果三样,顾护阴津。 如此一来,既注重了健运脾胃,又兼顾了润肺养阴。 有人或许就疑问来: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直奔健脾祛湿而去呢? 要知道,祛湿之弊端是燥,秋冬已然水分匮乏,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味祛湿过犹不及,兼以缓缓养之,合补泄之功,乃中医的“体贴周全”。 养之意,在于固本 常有言:夏天要清热,冬天要温阳。但又有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两者不矛盾了吗? 其实并没有。 通常是上火了才喝金银花露,怕冷了才吃羊肉火锅,这些寒热对人体的侵袭,往往跟季节气候有密切相关性。如此夏天清热、冬天温阳,这叫“调”,属于纠偏。 然而,在夏天吃胡椒羊汤,那才叫一个爽,阳气真壮;在冬天吃银耳枸杞,那才叫一个滋润,通体舒畅。这叫“养”,不需要纠偏,只需要固本,巩固人的阴和阳。     所以,冬季养胃茶,太子参、玉竹、无花果三味药用得特别好,既抓住了养胃这条主线,又满足我们秋冬养阴的身体需求。 再有,太子参又叫孩儿参,是孩子们专用的补益药。孩子不爱吃饭,小舌头上的舌苔显得白白厚厚时,用之总不会差。 养护脾胃,一生之计 其实脾胃挺不容易的,负担我们一辈子的能量,却没有得到用心的呵护。工作忙、应酬多、饥一顿饱一顿,脾胃不堪负荷;生活累、压力大、不开心、有情绪,脾胃也受累。 脾胃太娇气了?相反,它其实是挺踏实的,轻伤不下火线,一般不会突然罢工,但它会通过其他的小细节,例如过剩的湿气,告诉我们它“超负荷”了。 我们都该认真养养脾胃了~ 来源:网易健康

突然忘記要幹啥?別怕 這可能是「門框效應」

作者:陈钰鹏 图片来源:Pixabay 记忆是进化赋予人类的最大优待之一,是非常复杂的脑神经联系和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和物的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联系)、保持、再现的过程。由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以“痕迹”的形式被存在脑中,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暂时联系再次活跃起来(再现),于是就完成了记忆。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记忆目的、方向、兴趣、观点、经历不一样,所以各人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深度和广度也各不相同。更有一些人身上出现了记忆障碍(遗忘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遗忘是指对原本熟记的事物不再能认知或回忆了(或只能错误地认知或回忆)。遗忘分病理性遗忘(即遗忘症)和非病理性遗忘;非病理性遗忘又被分为消退性和干扰性两类。消退性遗忘指记忆痕迹随时间而消退,导致遗忘;所谓干扰性遗忘,是把遗忘的原因归为“提取困难”(缺少可得性和可取性)。“缺少可得性”包括:信息多、复述少而造成的超出记忆能力;或提取事件的时间隔得太久、旧记忆衰减;或事件优先顺序颠倒,新信息被优先于旧信息处理,致使旧信息难以被提取。“缺少可取性”指:信息编码方式出问题,一个信息的内容被混同于另一个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包括老人和年轻人)经常会碰到一种似是而非的“遗忘”现象,比如一个人从客厅走进厨房,想去拿一个瓶子,可是到了厨房,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厨房来是要干啥。他毫无目的地东看看,西瞅瞅,最后终于离开了厨房。面对这种现象,不少人会感到不安:我得了遗忘症吗?老年人甚至会觉得这是痴呆的预兆……朋友啊,不必害怕,这是一种已经被实验证实了的“门框效应”,是空间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临时神经联系失配现象。在其中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要求受试人员完成一个记忆任务:将不少东西包好了放入箱子。接着参试者被分成两半,一半人留在房间里,另一半人被送到另一个房间去;然后请他们分别回忆自己所包的是哪些物品。结果如下:带着(包东西)信息走进另室的受试者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留在原处的受试者。专家们解释说,人不是把事物作为抽象和静止的知识储存起来的,人的思维在不断地随新事件的方向和空间而改变联络关系,如果空间有变化(比如穿过门框踏入另一个空间),那么原来的思维会被一种新的思维排挤掉,因为大脑在试图将其主人带入最新状态,原本的信息被认为是“过时了”,与此同时,也为新信息留出了地方。 有一次,一群人聚在一起,某甲正想为大家讲一件可笑的事情,突然间,某乙将一杯咖啡打翻了,这么一来,甲居然忘记自己想讲什么笑话了,只好尴尬地表示歉意。尽管此事跟“门框”和“空间改变”没有关系,但因为打翻咖啡是最新信息,它会受到优先处理,因此也被纳入“门框效应”。 来源:新民晚报

病患呈年輕化趨勢 保護脊椎需防這四個誤區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国际脊椎矫正学联合会中国分会会长、美国脊骨神经医学博士 董安立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电脑的广泛运用,更多人选择以车代步、减少体力劳动,因此脊椎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有统计表明,我国腰椎病患者超过2亿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比例由1996年的8.7%上升到目前的12%。 人的脊椎结构非常复杂,一旦出现异常,其导致的不仅仅是颈椎病和腰椎病,还可以出现诸多看上去与脊椎毫不相关的内脏疾病,这些疾病涉及内、外、神经、内分泌、妇、儿、耳鼻喉、口腔、皮肤及眼科等上百种疾病。脊椎一旦异常,可以出现诸多看上去与脊椎毫不相关的内在疾病,因此现代人在看待脊柱健康的问题上也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腰疼就是椎间盘突出 腰疼不等于椎间盘突出,因为椎间盘里没有敏感的神经,突出本身并不疼,80%的突出是没有症状的,只有压迫到神经时才会沿着神经的走向串痛。临床发现,一半以上的腰疼患者被误诊。其实,判断是否为腰痛的办法很简单,一般根据疼痛的部位即可区分。如果疼痛的部位在系腰带部位之上,基本上可以判断为腰痛;如果疼的部位在系腰带部位之下,多数就是骨盆痛,如骨盆骶髂关节错位,只要将错位的髂骨或者骶骨发力复位,疼痛立减。即便真的是腰疼,也要从骨盆治起,因为骨盆是基座,腰是随着骨盆走的。 误区二:头晕和头痛是血管问题 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头晕和头痛,常常被认为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所致。事实上,不管是儿童的晕车,还是中老年人的头晕目眩,常常被当作耳石症、血压高、梅尼埃病、肾虚等,其实,绝大多数的头晕是寰椎(第一颈椎)不正所致,而大多数头痛则是枢椎(第二颈椎)不正所致。寰枢椎不正不仅容易引起头晕头痛,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脊椎病。 误区三:心脏病跟脊柱没有关系 临床上许多有明显心脏病症状的人,但一切相关体检指标都是阴性,被称为“X综合征”。很多患者经过矫正颈胸椎,相关症状便一一消除。原因很简单:胸1到胸6椎的交感神经是让心跳加快的,受到轻微压迫都会刺激交感神经,有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多发生在年轻人,常常被称之为青春期心动过速;年龄较大后,这种压迫加重,神经传导减弱,就会心动过缓,严重时会发生猝死。 误区四:脊柱侧弯症病因不明 女士当中的侧弯症患者约占女性人口的15%,男性占5%,但一般看法是“原因不明”,或“特发”。其实,脊柱侧弯的原因非常清楚,预防也很简单,只要婴儿期多爬、不要过早站立行走,少儿时期多运动,基本上就可以避免脊柱侧弯症的发生。 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兴起于美国,美国帕默医生(D.D.Palmer)于1895年正式将这种自然疗法命名为脊骨神经医学(Chiropractic)。目前脊骨神经医学已成为美国医学、保健类的第二大学科,全美有20所脊骨神经医学专科大学,10万名脊骨神经医学医生。在美国90%以上的颈椎、腰椎疼痛患者会去看整脊师,脊骨神经医学治疗也早已进入美国医保体系。 近些年脊骨神经医学从欧美传到亚洲,因为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无伤害的“绿色”治疗特色,很快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流行。2004年12月,世卫组织脊骨神经医学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安全指南》,为美式整脊提供了世界法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是关于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病症及其对整体健康影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疗。 脊骨神经医学治疗脊柱疾病不同于骨科和中医推拿,是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学为基础,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矫正方法。整脊医师对脊椎结构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并精准调整位移的脊椎骨,从而恢复脊椎正确的位置和神经功能,恢复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放松肌肉,解决疼痛,恢复肌肉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 来源:健康报网

吃飯時看手機 小心傷眼又傷胃!

作者:李爽 图片来源:Pixabay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一日三餐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从学生到老人,很多人都养成了吃饭时玩手机的习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不专心吃饭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法国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调查指出,美国人习惯边看电视边吃饭,一般“电视节目结束就不吃了”,而法国人多选择“吃饱了就不吃了”。这一差异使同样爱吃奶酪、甜点等高热量食物的法国人,超重人口比例不足美国人的一半。如果吃饭时眼睛一直盯着手机、电视,便无法体验到饥饱,常因此而吃多。范志红指出,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压力较大时,植物性神经功能受到压抑,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胃蠕动就会减慢,特别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来说,全心全意地吃饭才能帮助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另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护理学院儿童和家庭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发现,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就餐期间玩手机,孩子的饮食结构往往很单一,而且更喜欢高热量食物,容易营养不良,家庭氛围也相对较差。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就餐时最好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家长更应对其行为进行限制。 范志红建议,虽然现代社会压力大,但吃饭时还是要专心,仔细感受胃肠饥饱状态,以免摄入能量过多。同时注意不贪图速度,细嚼慢咽,才能让营养成分逐渐释放并在胃肠道被吸收。 来源:生命时报

就是降不下來?這些誤區讓你的血糖直逼紅線

图片来源:Pixabay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诊断为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若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就可以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应考虑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对使用胰岛素有一种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认为注射胰岛素表明病情严重。其实不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张尽量早用胰岛素。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担心用胰岛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会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其实,导致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于胰岛素使用不恰当。注射胰岛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相关的医师联系,进行调整。三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其实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办法,对于大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问题。另外,从费用来讲,使用胰岛素有时比口服降糖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提倡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再配合运动、饮食等方法治疗。 误区三 不控制饮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不再控制饮食。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胰岛素降血糖的机制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不控制饮食则会导致体重增加,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误区四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导致患者药物选择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价格、广告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肥胖患者选择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选药用药。 误区五 不区分服药时间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每种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求,不能一概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须在饭前服用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应该在餐前30分钟服用;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为克服胃肠道反应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六 合用同一类口服降糖药 部分患者认为只服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当然地再增加几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期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口服降糖药有多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应当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误区七 服药跟着感觉走 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遵医嘱,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者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目前,治疗糖尿病只能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饮食上的调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误区八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药物,其药效的发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不少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果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糖尿病门诊随诊,接受专业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注意观察影响自身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合理用药,避免走入误区。另外,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之一。 为了您的血糖 运动别太用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却发现,运动后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血内胰岛素浓度降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人通过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运动还可提高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减轻β细胞的负担,纠正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带来的糖代谢紊乱。 正确运动才可主动降糖 运动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强度运动以利用脂肪为主,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明显降低血糖,高强度运动的主观感受是非常疲劳。为确保锻炼有效,我们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不能连续两天不运动)。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和游泳等。但是有些患者会觉得做高强度的运动更有利于降低血糖,所以就自行加大运动强度。殊不知,过于强烈的运动会导致血糖不降反升。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强度过大还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合适的运动强度对血糖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运动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强度较小时,则适当延长运动持续时间。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空腹血糖>16.7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较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意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其中之一。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睡眠时间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呈U字形曲线,正常人睡眠时间是7~8小时,多睡和少睡都会影响血糖,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少睡。睡觉时间短的人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其中,每晚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时间有7~8小时的人高46%。睡眠过少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包括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胰腺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与此同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致使体内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参与人体代谢调控和能量平衡的激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瘦素(Leptin)和胃饥饿素(Ghrelin)。瘦素能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睡眠不足时瘦素的峰值、平均水平、波动幅度等都明显减少。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食增多,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促进胰岛素抵抗。 多睡。“睡懒觉”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多睡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基础代谢降低等,进而引起了血糖紊乱。 开灯睡觉。长期开灯睡觉不仅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褪黑素在夜间的作用时间。褪黑素分泌下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因此要想避免糖尿病,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保证睡眠,对于长期睡眠不足或贪睡等不良习惯应给予更多关注。 哪些人要强化降糖 “强化降糖”是当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引起颇多关注的一个名词。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所谓“强化降糖”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水平且代谢紊乱得以纠正的治疗方法,包括选用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这种看起来十分有效的疗法却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友。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各种可怕的并发症,由此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降低血糖可能会减少这些并发症。国内外做了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降低血糖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中风等),在降低血糖后并无明显变化。李全民教授说,曾有研究将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强化降糖,B组仅常规治疗,几年后A组也恢复常规治疗,但比起B组糖友,进行过强化治疗的A组糖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都明显减少,证明强化降糖好处很多。另有由美国国立卫生院进行的一个1万余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后,其死亡率反而高于普通治疗人群。深入分析显示,强化降糖之所以导致死亡率增加,是由于这些参与者患糖尿病时间较长,血糖一直没有得到较好控制,很多人已经并发了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患者再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结果就不甚理想。 由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可得出这一结论,强化降糖并非对每位糖友都足够安全,在强化降糖之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并发症和伴发病等情况。李全民教授表示,以下6类人群需要强化降糖治疗:1.新发的糖尿病;2.持续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体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药失效 的患者;5.口服药及饮食不能控制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体重显著减轻、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友。这些患者宜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和高血糖状态,从而减轻对β细胞的早期糖毒性作用。 以下4类人群一般不考虑强化降糖治疗:1.高龄糖友;2.儿童糖友;3.已经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4.存在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的糖友。这部分人群低血糖风险较高,对其强化降糖只会弊大于利。 来源:人民健康网

體檢前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這三件事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Pixabay 主讲人: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小燕 又到年初了,不少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体检。但是,体检项目众多,到底应该查什么,体检前应该注意什么?有不少老人一头雾水。 体检到底查什么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检查,医生可以依靠这些基本检查的直观数据,判断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一般检查,也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有些人还会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项目,这类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检查,可提前发现是否出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或肾脏结石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增加甲状腺B超、甲状腺功能检测、骨密度以及消化内镜检查,查肿瘤标志物;50岁以上人群增加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色B超检查、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6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颈动脉椎动脉检查,还需注意进行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相关的检查项目等。 有吸烟史的男性需要查胸片或肺部CT。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可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和前列腺B超检查。 女性的妇科检查项目有妇检、白带常规检查、电子数码阴道镜、液基薄膜细胞学检测(TCT)、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建议,45~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糖尿病、中风、冠心病、乳腺癌、结肠癌等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这类疾病的患病史,应增加与之相关的体检项目。 体检前,从衣食住行开始 体检前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要图方便。体检前应准备穿脱方便的服装、鞋袜,方便进行各项检查。体检当天,最好不要化妆,以免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勿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以及隐形眼镜,不要穿有扣子或金属饰物的内衣,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食,要懂清淡。民以食为天,体检前的饮食要特别注意。体检前3~5天,老人的饮食可以保持正常,不要饮酒,喝浓茶、咖啡或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尽量以清淡的素食为主。体检前一天的22点后应禁食禁水,保证空腹10~12小时。 住,要充足睡眠。体检前要放松,建议体检前3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对体检结果造成影响。 行,要尽早。如果有采血项目,时间最好在早上8点~9点,最迟不要超过10点,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最好在体检日当天早上10点前赶到医院,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体检中,要讲究顺序 体检中,首先要讲究顺序,一般来说体检顺序为:空腹抽血检查—空腹彩超(肝胆脾胰)检查—喝水吃饭补充能量—完成剩余检查。 放松心情好沟通。体检时,不要紧张,主动告诉医生真实的病历资料及自我身体状况或感觉,以便重点检查、综合分析和评估。如果有不愿意检查的项目,请及时与医务人员说明。体检过程中,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交流,不要擅自更改项目,也不要怕麻烦或害羞而遗漏任何一项检查。 特殊检查要了解。妇科检查或经阴道彩超检查,仅限于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月经期间避免做妇科、尿、便常规及经阴道彩超检查,待经期后再补检。 留取标本应注意。留取尿标本时,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只留中段尿标本(即尿液排出1/3后开始留取尿液样本,应避免女士的阴道分泌物、男士的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做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可事前用洁净干燥容器留取好24小时内的大便标本;如果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温馨小贴士助力。抽血后请按压针孔5分钟以上,切勿揉搓,以免造成局部皮下血肿;肝胆脾超声需空腹进行;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前,要多喝水,使膀胱充盈,尽量避免排尿。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体检时,注意携带药品备用,完成特定检查后及时服药,避免意外发生。 体检结束后,耐心等待体检结果,待结果出来后,仔细阅读,重视异常的体检结果,及时咨询医生, 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复查或治疗。每年的体检档案妥善保存, 以便前后对比或与其他的健康资料进行对照。 一般来说,常规体检应每年进行一次,个别异常的项目按医生要求及时复查。 体检有三个禁忌 忌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应区别对待。如果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患者应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用少量降压药只会对化验结果产生很轻微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服用降压药对体检结果的影响。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指引单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 其中,一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对40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些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如果受检者已有病变,可能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的受检者抱有一种“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的心理,不告诉体检医生。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

風濕急症恐危及生命 一旦出現這幾種情況你得趕緊治!

▲多种风湿科病症都有机会影响视力,应定期检查 作者:陈旭英 图片来源:Pixabay 风湿科病症都与自身免疫力有关,出现自我攻击情况,属长期疾病。患者发病年期愈长,病情愈差。而这些慢性疾病,有机会出现紧急情况,病人痛苦难耐,需要尽快抢救,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以下各种情况,都需要尽快入院处理。 57岁的郑女士因发烧及身上有红疹而到急症室求诊,由于病征似是感染,最初医生都大为紧张并安排入住隔离病房,并由传染病专科医生跟进。但经过一连串检查后,认为并非细菌或病毒感染,怀疑是风湿科疾病,故改由风湿病科专科医生与主诊医生共同跟进。 “妈妈之后再做了很多血液检查,验了很多种抗体,最后发现是患上一种带有MDA-5抗体的皮肌炎,会自我攻击皮肤、肌肉,所以引发妈妈有红疹和肌肉痛。 妈妈留院治疗两星期后情况稳定出院。出院当天医生向我说已特别检查过妈妈的肺部确定正常,叮嘱我要留意妈妈日后有没有呼吸困难情况,因为这个病会影响肺,如一旦出现呼吸问题要尽快入院。 “初时还以为医生过份紧张吧,因为妈妈出院时气色很好,皮肤没有红疹、肌肉没有痛楚,但估不到一星期后复诊时,医生用听筒检查听到肺有杂音,有肺纤维化情况,医生建议除现有口服药物以外,立即入院注射多一种药物控制。注射过程顺利,亦安排了两星期后接受第二次用药。本以为一星期后只是例行复诊,怎料情况恶化,血含氧量下降,需即时到政府医院急症室求诊。”郑女士女儿说。 参与诊治的养和医院风湿病科专科陈嘉恩医生说,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病人,若发现开始肺纤维化,情况可能急转直下,甚或药石无灵,结果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皮肌炎 肺纤维化 陈嘉恩医生说,郑女士从注射药物出院后到复诊日,相距只不过7日,但情况急剧变差,当天复诊时行动缓慢,血氧含量只得90%。郑女士全程没有气力说话,出院后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陪诊的女儿转述。故建议病人尽快到政府医院急症室求诊,因这类情况十分紧急要立即处理,有机会需要吸高浓度氧气及入住深切治疗部。 病人家属听取建议,由救护车送到公立医院急症室。郑女士其后两天的肺X光片显示肺部纤维化情况恶化,肺功能转差,院方已安排冲击治疗,并转到深切治疗部监察治疗。 陈嘉恩说,郑女士个桉反映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肺纤维化速度可以极快。除皮肌炎外,不同种类的类风湿病症,都可以出现急症情况。陈嘉恩医生说,较常见的是关节炎问题。 如出现单一关节发炎,最担心是细菌感染。无论患者背后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例如本身有类风湿关节炎。当其中一个关节严重发炎、肿胀、活动能力极差,又在短时间内出现病征,这时就要留意是否有细菌感染,因为与原本治疗会很不同。 痛风发作如暴风 如果患者本身有类风湿病症,而这次关节痛是由风湿而起的话,医生会加大抑制免疫系统药物,但如果是感染的话就不能加大免疫系统药物,而是要用抗生素。 痛风急症发作亦是急症,患者痛得死去活来,病人需由轮椅送入院。 70岁的郭先生任职报社校对员,某天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但突然脚痛至无法步行,坐在椅子上痛苦呻吟,同事见状立即为他安排交通工具,并将他连同椅子推送入升降机,然后由两名大汉轮流背起他上的士,赶往医院急症室。 “当晚急症室医生帮我注射止痛针,在观察病房休息了一晚才离院。都是自己不好,是夜饮了少许啤酒,引致痛风急性发作,以后都不敢饮酒了……”郭先生说。 陈嘉恩医生说,典型痛风急性发作征状,病人会说最初数小时非常辛苦,见医生时痛楚已经稍为舒缓。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多影响手脚关节,但其实也会影响颈椎,常见是颈椎第一、第二节。陈嘉恩医生解释,类风湿关节炎都是关节滑膜发炎引致,滑膜然后增厚,侵蚀关节;当侵蚀严重,颈椎第一、第二节的关节会松脱,影响嵴髓,病人可能会感到颈痛或后尾枕痛。“因为压住神经线,病人可能会感到麻痹,或提取物件时有困难,无法拿稳。如出现这个情况,需要做手术矫正。” 关节炎致葡萄膜炎 强直性嵴椎炎患者,可能同时有眼睛葡萄膜炎,会影响视力。 陈医生说,眼睛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及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的病征容易察觉,例如眼睛会红及痛,患者怕光或视力模煳。后葡萄膜炎病征则不明显,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眼睛没有红,又不会特别怕光,但视物时有飞蚊及视力模煳。 “如果病人有强直性嵴椎炎病史,出现上述情况,会立即安排见眼科医生。”陈医生说。 治疗可用眼药水、类固醇来控制。有些严重个桉,可能会注射生物制剂。如不能尽快控制炎症,病人视力会永久受损。 红斑狼疮症患者亦有一种可怕急症,称为“急性横贯性嵴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或脑炎,病人可能会抽筋、双腿乏力及失去大小便的控制。亦会影响肺部致肺出血,例如咳嗽时咳出血,病人会气喘。如有上述任何一种病征都要尽快求医。 风湿科中有一种“抗磷脂综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亦会导致急性横贯嵴髓炎。“抗磷脂综合症有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反复流产,另一类是容易血管闭塞。惯性流产的一类病人,医生会检查患者的抗磷脂抗体;如果在不寻常的情况下出现血管闭塞,或年轻人中风,通常亦会检查是否有抗磷脂抗体。” 血管炎与血管阻塞 抗磷脂综合症可以影响动脉或静脉,引致动脉血管栓塞令病人中风。如影响静脉,即深层静脉栓塞,或称经济客舱症候群。 这病症也可以与红斑狼疮有关系,因为红斑狼疮的分类条件中,其中一项是抗磷脂抗体呈阳性。所以如病人出现血管栓塞情况,无论是静脉或是动脉,可能是红斑狼疮症或抗磷脂综合症造成,或病人同时有两个病症。 如身体突然出现超过三个器官的血管闭塞,则有机会是灾难性抗磷脂综合症,而这情况亦是病症中最差的一种状况。另外血管炎中的肺肾症候群(pulmonary-renal syndrome),病者的肺出血及有肾炎,可以出现急性肾指数上升、气喘、咳嗽、发烧、关节痛、肺炎等病征,这情况亦是要尽快处理。 另一种是大血管炎如颞动脉炎(temporal arthritis),或巨大细胞血管炎。这类病症如影响眼部血管,会出现像中风一样的症状,视力会受影响,如不尽快处理(处方大剂量类固醇),患者会失明。 肺纤维化 发展急 在多种风湿科急症中,出现肺纤维化的皮肌炎或多肌炎患者情况较差。陈嘉恩医生指出,昔日一些个桉因为诊断时未发现可检查抗体,故未能发现病情。而这疾病其中一个特点是大部分患者的肌肉酵素不高,故很难诊断是肌肉炎,而皮肤上的红疹又不是典型皮肌炎的疹,所以很多未能确诊病症。故当出现肺纤维化后,病人只能在深切治疗部靠氧气机维持生命。 “我们治疗的皮肌炎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多肌性肌肉炎,另一种是皮肌炎;前者有部分病人会有肺纤维化情况,例如带有Anti Jo-1抗体的患者,病情发展较慢,故仍有时间治疗。 如果是皮肌炎患者加上MDA-5抗体阳性,其肺纤维化较难诊断,像郑女士明明在首度入院时没有任何肺病病征,但一星期后复诊已呈现严重肺纤维化情况。” 陈医生治疗过另一名皮肌炎病人,任职政府医院健康助理,辗转求诊之下,最后由医院风湿科医生凭她手上一点一点的红疹怀疑是皮肌炎,安排验血发现有抗体而确诊,然后处方适当药物,暂时只有轻微肺纤维化迹象。 “这病的严重程度,在于是否牵涉肺部功能,如一开始就影响肺,日后发展将较差。”陈医生说。 在风湿科的紧急情况中,由于大多数由免疫系统引起,故治疗时一般都会处方高剂量类固醇、生物制剂、免疫系统调节药物等。但如有肺纤维化情况,由于病情发展可以很快,有时用尽药物都未必能减慢肺纤维化速度。幸郑女士在经过治疗后,目前情况稳定。

投行工作的他 體重一路飆升 全因…

图片来源:Pixabay 许多人都有过消化不良的经验。偶然经不起美食的诱惑而开怀大吃,结果食物在肠胃道滞留,长时间不能消化吸收,造成上腹胀痛、嗳气、反酸,而且容易疲倦、急躁、睡眠品质受影响。多数情况不需要治疗,可以很快自愈。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消化不良有必要咨询家庭医生,安排进一步检查,找到真正的病源。 很多人对人体构造只有一种笼统的概念,认为肠胃在腹部,食物从口中吞入咽喉后,就进入了肚子,自然就会被人体利用。实际上人体消化系统很复杂,消化道是一个很长的通道,除了食道、胃、小肠与大肠,还包括肝、胆、胰脏等器官。 大多数摄入的食物是无法直接被吸收的,要经过消化后才可能被肠道吸收到体内去利用。在消化过程中,人体会分泌各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的产生是受神经与激素调控的。例如:口腔的唾液,胃酸,胰脏的淀粉消化液,肝脏产生的胆汁,小肠产生的各种消化液,都是不能缺少的主要成分。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消化液的产生,使肠胃蠕动减缓,结果造成肠胃功能紊乱,阻碍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高上身 越来越年轻化 Valen在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工作,专门为客人操盘、管理基金、进行股票交易。没等股市开盘就开始上班,收市后还要继续工作几个小时才下班。上班期间几乎没有好好吃过早餐与午餐,时间久了,也很少有饥饿感;每天晚上饱餐一顿后就上床睡觉。 几年之内体重一路飙升,很快就超出200多磅。常常感到胃胀泛酸,腹痛,便秘,体能明显减退。40岁刚出头,却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直到家庭医生的年检报告中显示,40岁刚出头的Valen血糖、血脂都已经超标,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正面临着危机。 Valen于是痛下决心,首先戒烟,然后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希望减轻体重,增强体能。他按计划去健身房锻炼,没想到在跑步机上才走了5分钟便把脚踝崴了,一星期后在家里又扭伤了腰。休息一段时间后,改成做瑜珈,上第一堂课中又拉伤了肩关节。运动损伤迫使他经常中断自己的锻炼计划,Valen很沮丧,一年里体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0磅。似乎一切努力都只是让自己受到惩罚。 前来做针灸治疗伤痛时,他抱怨自己不能进行正常运动的困扰;消化不良的同时,又无法控制体重。我建议他调整饮食,把晚餐大幅度减量,并且坚持每天去大厦的游泳池,在水中行走15分钟。起初有些不习惯,但很快就见到效果,他每个月见我一次,坚持18个月后恢复健康。 恶心反胃 迷走神经受损 Velna在制衣厂工作,健康状况一直不错。一次在工厂搬运重物时,不小心受了伤,背部疼痛不已;同时也感到胸口部位疼痛,特别是在吞咽食物的时候,痛楚加重。此后Velna还产生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吞咽稍快时就会反胃,饭后1、2个小时依然感到上腹部饱胀、疼痛、不适,胸部有烧灼感,经常恶心、反胃酸。 Velna经过专科医生检查后,认为是工伤意外时,迷走神经受到损伤,造成的胃轻瘫(gastroparesis)。迷走神经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一是控制消化道的正常蠕动。Velna胃的排空能力减弱,结果使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 正常人食道下端有一个具有收缩能力的阀门,Velna食道的阀门变得松弛,收缩能力差,于是胃容物逆流回食道成为一种常态。因为胃酸对食道有较强的腐蚀性,她需要长期服用制酸药去中和胃酸的伤害。 Velna先后试过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法改善病情。她只能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饭后适当活动以减轻症状。 治病防病 脾为后天之本 自古以来中医强调「脾为后天之本」的防病治病原则,重视人体消化吸收,营养分布功能的正常化。提倡定时定量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少吃多动的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不节制,日常生活中活动少,精神情绪压力高的人,肠胃道功能容易受抑制。老年人的消化能力普遍低下。此外,忧郁症、焦虑症、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也通常较弱。 长期的肠胃功能减退会使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发生障碍,使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包括内分泌代谢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疾病恢复、愈合受阻碍,精力、体力衰退等。肠胃道健康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影响到大肠里益生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益共存的,益生菌依靠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存活,同时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维生素。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益生菌群和大脑功能有密切关系。海默尔氏症、帕金森氏症、多动症等,大脑病患大肠内的益生菌群和正常人有明显差异,调整益生菌群可以改善实验动物的精神情绪。目前尚没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但是有希望从中可以找到预防与治疗本病的突破口。 作者: 西乃山医院针灸门诊主任医师 老大夫医疗保健中心负责人、 中医师陈志卿博士

關鍵時刻就靠這個救命!黃金4分鐘:出手急救 你也可以!

来源:央视新闻 前不久,江苏扬州一名跑友晨跑时突然跌倒,当时在场三人均没有手机,有人经过才拨打了120。送医后,患者仍不治身亡。  2018年5月,浙江杭州一名正在跑步的20岁小伙突然倒地不起。市民发现后,虽然拨打了120,但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小伙已无生命体征。 2016年,42岁的某医疗企业创始人张某因病去世。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某主要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肌梗塞。 …… 出手急救 你也可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发病人数近55万人,居全球之首,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急救人员介绍,呼吸和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作挽救生命的“黄金4分钟”,若患者得到及时救助,复苏率在50%,否则伤害将不可逆转。  据统计,从目击者发现到急救人员赶到平均时间为9分钟,因此现场目击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然而现阶段我国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囗的千分之一。 意外,随时可能到来,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在“黄金4分钟”里,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别让生命痛失在“束手无策”中 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那么,急救到底该怎么救?我们又该如何出手相助? 1月1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心肺复苏术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的急救演练,以普及安全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PR)并不高深,掌握几个关键步骤,你也能成为救命英雄↓ ①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然后迅速来到病人身边去识别病人的意识,检查他的呼吸。双手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用5-10秒观察病人胸部、腹部有无起伏。用千位数计数,每数一次正好是一秒钟,计时10秒确认患者有无意识与呼吸。 ② 呼叫急救。如只有一人在场,应先拨打120或者110,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位置。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需要让其他人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③ 打开气道然后进行胸外按压。将病人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身体前倾,看病人的脸色有无变化,连续用力快速垂直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按压幅度5厘米以上。每按压30次,可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心源性猝死 你了解多少 心源性猝死是指平时没有心脏病史或仅有轻微心脏病症状的人,没有明显外因创伤,由于心电衰竭或机械性衰竭使心脏失去了有效收缩而突然死亡。这是最为危急的状况。一个人在家里或在社区、公共场所突然倒地,如果不进行干预,将在10分钟内导致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 心源性猝死发生是不是就必死无疑? 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如果心肺复苏、除颤和进一步的医疗监护能在短时间内到达,就有机会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心源性猝死发生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存可能性,这并不是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造成的,而是取决于这些地区在送往医院前的救治水平高低。

寒冬戶外好幫手 但這兩類人千萬別用暖寶寶!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董正邦 寒冬,户外活动者贴上“暖宝宝”,能瞬间暖和很多。可是,由于使用不当,医院出现不少被“暖宝宝”烫伤的病例,那么冬季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暖宝宝”里含有铁粉、木粉、活性炭、食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放热反应,最高温度可达62℃,平均温度也在52℃,可持续发热12小时。很多人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腹部、脚底等处,但“暖宝宝”最好贴在大衣内侧或内衣外侧,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睡觉时也不能贴,否则容易导致低温烫伤,使皮肤发红起泡。 暖宝宝并非每个人都适用。第一,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贴在子宫部位会导致子宫收缩,严重的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第二,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凉,多喜欢采取各种方式取暖,如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患者对温凉痛觉等感觉迟钝,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且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创面很难愈合,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来源:生命时报

肥胖傷身 腰粗傷心 這類人心臟病風險大!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张芳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 吕 筠 肥胖伤身,腰粗伤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吕筠及其同事的新研究再次证实,腰变粗(中心型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腰越粗,发生和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越高。 吕筠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外这些年一直有中心型肥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成果,但国内缺乏类似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我们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队列,目前已经随访了10多年。这个研究数据可以用于验证中心型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否与国外结论一致。” 据介绍,该研究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的42万余成年人进行了分析,年龄为30~79岁。数据显示,平均随访9.1年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2.69万例,急性冠心病事件4320例,2787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 在划分中心型肥胖状态后(即非中心型肥胖为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型肥胖前期为男性腰围85~89.9厘米,女性80~84.9厘米;中心型肥胖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研究人员分析发现,与腰不粗的人(即非中心型肥胖)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就会分别增高16%、21%和26%;即使体重指数(BMI)属于正常,与腰不粗的人相比,腰粗的人(包括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发生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研究同时显示,男性腰粗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女性更高;腰粗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冠心病发病和致死风险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吸烟会影响脂肪分布,更易让脂肪“爬”到腹部。 过多脂肪对健康不利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但脂肪分布位置不同,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也有不同。吕筠说,皮下脂肪和肌肉间脂肪对健康的损害通常不会非常大,真正危险的是脏器间脂肪,主要表现为腹部肥胖。本项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中心型肥胖导致冠心病风险升高的原因,但过往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腹部脂肪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有关。 由于身体结构等的差异,亚洲人比欧美人更易发生腹部脂肪堆积,出现中心型肥胖。这也是为什么对欧美人而言正常的BMI值,会导致亚洲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吕筠特别提醒,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腰部会明显增粗,特别是人到中年,摄入量尚未减少,运动量却在降低,再加上代谢速度减慢,腰围增长幅度会更加显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自己的腰围,调整生活方式。 来源:生命时报

「望唇」識健康 嘴唇這些現象暴露的健康隱患

图片来源:Pixabay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就是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嘴唇颜色就是中医借以观察人体健康的一个明显指征,嘴唇的颜色、光泽、质地无一不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观察嘴唇来辨识身体状况呢? 唇色变化,是中医诊段疾病的依据之一,正常人的唇色应呈现健康润泽的红色,且唇部皮肤干湿适度、有弹性,无溃疡、开裂、疱疹。若嘴唇出现异常情况,则说明身体可能患有疾病。异常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1.嘴唇干裂,多见津液亏虚。当体内水分不足时,不仅嘴唇容易干裂,也会出现皮肤干燥、手心发热、心情烦躁、失眠、大便干硬等问题。另外,发高烧、患有干燥症的人也特别容易因为热盛导致嘴唇干裂。 2.嘴唇发炎破皮,多见脾胃积热。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为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嘴唇发炎、肿胀甚至破皮,代表脾胃出了问题。嘴唇出现这类问题的人多喜欢吃燥热、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易导致脾胃积热,有时会伴有便秘,这时需要先处理便秘,情况才能改善。 3.唇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肝脏问题。嘴唇呈现淡黄色可能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所致,或由脾虚引起。如果嘴唇发黄的同时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肤发黄,甚至出现“古铜色”面容,尤其眼眶周围的色素明显沉着,说明肝脏出现问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肝炎。 4.唇色呈淡白色,说明身体气血不足。颜色惨淡的白唇说明身体里不论是气还是血,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气血没有充盈到能够让嘴唇显示出本该具有的颜色。 5.唇色呈鲜红色,说明体内“火气”较大。当身体里的能量过多时,就会因能量过盛而产生“火”,而且颜色越偏向着深红色,代表体内的“火”越大。 6.唇色呈青黑(紫)色,说明体内有血瘀或湿气。青黑色的嘴唇说明身体里存在明显的血瘀气滞的情况,正常速度流动着的血液不会呈现出这种唇色。如果嘴周泛起一圈黑色,则说明身体里有明显的湿气,同时也意味着肾和脾胃都开始有亏虚现象,要引起警觉。 来源:科普中国

世衛公布2019十大健康威脅:」疫苗猶豫「也上榜!

图片来源:Pixabay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列出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空气污染、“疫苗犹豫“等名列其中。世卫列出的其他健康威胁还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流感大流行、脆弱和易受损的生存环境、抗生素抗药性、伊波拉等高威胁病原体、落后的基础医疗条件、登革热以及爱滋病病毒。空气污染位居 世卫组织认为,在2019年面临的十大健康威胁中,空气污染是最大的环境威胁。世卫表示:“全世界10个人里有9个每天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气。”空气污染物含有可渗透进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细微颗粒,会伤害肺、心脏和大脑,全球每年大约有700万人因相关疾病而死亡,其中超过9成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何谓”疫苗犹豫”? 所谓”疫苗犹豫”是指,在可获得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对接种疫苗的犹豫或拒绝,这会使得人们在预防疾病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出现倒退。世卫组织说,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疫苗接种情况不理想,导致一些本已有效控制的疾病发病率再度上升。 按照世卫说法,疫苗是”最经济”的疾病防控方法之一,目前每年可预防200万至300万宗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可额外避免150万人死亡。

什麼!屁股上沒肉 易得糖尿病?!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萧忠彦  英国《太阳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发现,那些由于基因原因导致臀部不会储存多余脂肪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苹果型身材与患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与这种体型相关的特定基因,以及风险增加背后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考察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等大型研究中的60多万名参与者的基因图谱。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组特定的基因变异,它们分别管控臀部和腹部脂肪,从而增加腰臀比。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基因决定有些人无法在臀部储存多余的脂肪。这就意味着,具有这种基因组成的人会优先将多余的脂肪储存在肝脏、肌肉或胰腺中,或者将脂肪和糖以循环的形式储存在血液中,而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风险。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患有家族性局部脂肪代谢障碍,其特征是无法在手臂、腿部和臀部堆积脂肪,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更易发展成糖尿病患者。 来源:生命时报

藍光究竟對皮膚有何危害?權威醫生為你解答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张杪杪 短波蓝光是波长处于400nm-480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有研究声称蓝光照射会使皮肤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和烟草、空气污染、紫外线一样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蓝光还会损害视网膜,影响睡眠质量,可谓危害多多。近日有些化妆品公司针对这一新兴市场需求推出了抗蓝光产品,然而真的有效果吗?蓝光对皮肤具体又有哪些伤害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护肤?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采访了巴黎著名皮肤科医生玛丽-艾斯特勒 鲁(Marie-Estelle Roux),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蓝光对皮肤是否有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由LED灯发射的低剂量蓝光有加快皮肤愈合之效,包括促进人造血管增厚、加速新表皮再生功能。同时低剂量蓝光还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皮肤和指甲的痤疮或真菌感染。但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照射出的蓝光或是手机屏幕蓝光都对我们的皮肤有伤害。 2.蓝光对皮肤有哪些损害? 蓝光会引起长达3个月的黑色素沉着,尤其易在表皮颗粒层和更深层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因为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干净白皙的,而在表皮最内层基底层可能已经有大片黑色素存在。换句话说,我们更应该保护颗粒层及更深层皮肤免受蓝光的危害。 3.蓝光是否会造成皮肤老化? 蓝光和紫外线都是造成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蓝光比紫外线具有更长的波长,能够更深地渗入到皮肤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蓝光会改变表皮细胞的结构,并且还会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 4.如何保护皮肤不受蓝光损伤? 首先,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硒、β胡萝卜素等的食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或是在早上服用如维生素C血清的抗氧化剂,还可以涂抹矿物防晒霜或粉底。其次,可以使用一些具有DNA修复功能的医疗器械(如激光仪,可以用来治疗日光性角化病),此外,使用激光仪器时切忌要佩戴抗紫外线和蓝光的护目镜。最后,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只要是可以照亮我们的光源(如太阳、灯、手机屏幕等)通常都会发射蓝光,所以最好在夜间使用智能手机获平板电脑时开启夜间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蓝光辐射。 来源:环球网

眼睛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可能是頸椎問題惹的禍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  喻京生 出现视物模糊等表现时,人们常以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要到眼科进行仔细检查,大多能够找到原因,通过适当治疗可治愈或缓解。然而,有部分视疲劳患者,虽然有明显的视疲劳症状,但是眼部查不出明显的原因,这就要怀疑是否是颈椎病导致了视疲劳。 颈椎病往往是由于身体素质不佳又缺乏体育锻炼,睡眠或工作的姿势不当,以及不合理的体育锻炼等造成的。其会导致如颈椎轻度移位或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症)等问题,使椎动脉或颈上交感神经节直接或间接受到压迫,造成眼部缺血、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网膜供血不足等,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眼睛极易疲劳以及阵发性视物模糊等症状。 要缓解这类由颈椎病引起的视疲劳,治疗原则上应以骨科治疗为主,眼科治疗为辅。骨科治疗主要采用手法治疗,根据颈部X线正侧位片、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和颈椎触诊,明确颈椎移位的程度,如具体是哪一节颈椎、发生了何种类型的错位等。通过采用相应手法复位,使颈椎恢复原来的解剖位置,促使受损的软组织修复,恢复颈椎正常或代偿性内外平衡关系,解除因颈椎移位对血管、神经等的刺激压迫,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此外,远眺法和眼保健操等也可缓解视疲劳症状,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的身体锻炼也能够减少日常工作中出现的视疲劳次数。 因此,临床上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眼部原因的视疲劳,应当考虑是不是颈椎等的原因,骨科、眼科一起查,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