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10:53:34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咖啡是否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最終結論!

【加拿大都市网】许多人以一杯咖啡开始他们的一天。美国咖啡协会的最新数据发现,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每周都喝咖啡。大约62%的人称他们天天都要喝咖啡。 有这么多人经常喝咖啡,你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咖啡真的对你健康吗?”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对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饮用这种饮料是健康和安全的。最近的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咖啡对心脏健康有益。 今年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会》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半杯咖啡到三杯咖啡与中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较低有关。 今年发表在《BMC公共健康》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报告喝咖啡的人患慢性肝病的可能性要低21%,死于该疾病的可能性要低49%。 尽管如此,还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咖啡摄入量过大。除了心率加快、焦虑和失眠之外,经常喝太多咖啡也会带来其他风险。例如,2017年的一项研究确定了咖啡因摄入和生育能力之间的关联。 更具体地说,研究人员发现,每天消耗300毫克的咖啡因(或三杯多一点),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对于每天喝600毫克咖啡的孕妇来说,这种风险增加了一倍。 医学博士、妇产科医生、女性保健协会的合伙人韦斯(Gil Weiss)表示,到目前为止,对这种可能的联系还没有多少研究。 韦斯表示,一些理论认为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影响生育能力,其中包括咖啡因可能会影响细胞发育或改变子宫或早期胎盘血流量。不过,如果你正在怀孕或准备怀孕,韦斯建议将咖啡因摄入量限制在200毫克,或大约两杯咖啡的量。 至于其他喜欢喝咖啡的人,你得看看什么最适合你。只需知道,如果你每天喝六杯或更多的咖啡,你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长期副作用风险。今年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这么多的咖啡可能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 一句话。享受一两杯咖啡,或者三杯。大多数人可以安全地容忍这个量的咖啡因。这种饮料甚至可能提供一些健康益处。就像对待任何食物或饮料一样,适度是关键,同样的准则也适用于咖啡。(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ref:https://www.eatthis.com/final-verdict-on-whether-or-not-coffee-is-healthy-for-you/)

【視頻】測汗液可知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無須再扎手指 

【加拿大都市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的非入侵性血糖监测器,可以实时测量汗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这种低成本传感器由激光诱导的石墨烯和镍金合金组成,可以在不使用酵素的情况下检测出汗液中极低水平的葡萄糖。 测量血糖水平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从传统的拮手指测试,到植入监测器,这些方法都带入侵性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测量血糖水平,这些创伤至少目前是不可避免的。 一种无痛的替代方案,可以包括利用含有葡萄糖的自身排泄体液,为血糖检测提供一种非入侵性的替代方法。这种液体就是汗液,虽然能够可靠地测量其中微量葡萄糖含量的技术还没有商业化,但研究人员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确信,汗液中发现的微量葡萄糖水平可以提供与血液中发现的量有具意义的相关性,因此设计了一种测量汗液中葡萄糖水平的设备。这项技术包括将汗液吸入微流控室,葡萄糖与碱性溶液反应形成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对设备中存在的镍金合金产生反应。这个反应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可以显示出汗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与另一种需要酵素来检测葡萄糖的传感器相比,这种设备有许多优点。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员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传感器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酵素不能长期存储。另一方面,无论这些变化如何,非酵素葡萄糖传感器都具有稳定的性能和葡萄糖敏感性。” 该设备只有四分之一美元硬币大小,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测试,发现它可以成功地跟踪餐前和餐后的血糖变化。 研究员说:“这种葡萄糖传感器是一个基础性的例子,表明我们可以提高对极低浓度汗液中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图片:Penn State University T09

最新研究:多吃精加工食品 會損害大腦記憶能力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连续四周食用深加工食品会导致衰老老鼠大脑中出现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伴有记忆丧失的行为迹象,而在食用加工食品的年轻成年大鼠中,并没有检测到神经炎症和认知问题。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研究发现,在加工饮食中添加ω−3脂肪酸DHA可以防止记忆问题,并几乎完全抑制老年大鼠的炎症效应。   这项研究中的饮食模拟了上架较长时间的即食包装食品,如薯片和其他零食、冷冻主菜(如意大利面和披萨),以及含有防腐剂的熟食。   研究人员表示,精加工的饮食也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相关,这意味着年老的消费者可能要减少方便食品的摄入量,并考虑在饮食中增加富含DHA的食物,如鲑鱼等,特别是考虑到这项研究中衰老大脑受到伤害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个星期。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看到了这些影响,这一事实令人担忧,这些发现表明,食用加工食品会导致严重而突然的记忆缺陷——在老年人中,快速的记忆衰退更有可能发展成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也许我们可以限制饮食中的加工食品,增加富含ω−3脂肪酸DHA的食物摄入,以防止或减缓这种变化。   之前的研究表明,短期的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老年动物的记忆丧失和大脑炎症,而在老年大鼠的大脑中,海马体和杏仁核中的DHA水平较低。   DHA,又称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ω−3脂肪酸,通常与二十碳五烯酸(EPA)一起存在于鱼类和其他海产品中。DHA可以在大脑中发挥多种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抵御炎症反应。这项研究也是首次提出DHA具有对抗深加工饮食引起的大脑炎症的能力。   研究人员随机为3个月大和24个月大的雄性大鼠分配正常食物(32%的热量来自蛋白质,54%来自小麦为主的复合碳水化合物,14%来自脂肪)和深加工食物(19.6%的热量来自蛋白质,63.3%来自精制碳水化合物——玉米淀粉、麦芽糊精和蔗糖——17.1%来自脂肪),或者添加了DHA的深加工食物。   实验结果显示,相比摄入各种食物的年轻大鼠,以及摄入添加了DHA的深加工食物的年老大鼠,只摄食深加工食物的年老大鼠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中,与一个强效促炎症蛋白质和其他炎症标记物有关的基因出现了明显激活的迹象。   在行为实验中,只食用深加工食物的老年大鼠也显示出记忆丧失的迹象。在几天之内,它们就忘记了自己曾在一个不熟悉的空间里待过,这表明它们的海马体存在背景记忆问题;另一方面,它们没有对危险提示表现出预期的恐惧行为,表明其杏仁核有异常。同样只食用深加工食物的年轻大鼠则没有这些行为迹象。   人类的杏仁核与情绪相关的记忆——产生恐惧和焦虑的事件——存在关联。如果大脑的这个区域功能失调,可能就会忽略警示危险的线索,从而导致大脑做出错误的决定。   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老年大鼠食用的加工食品中补充DHA,可以有效防止大脑炎症反应的加剧,并减少记忆丧失的行为迹象。   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实验动物摄入DHA的确切剂量,也没有给出它们摄入的确切热量和营养物质。两个年龄组的大鼠在食用深加工食品后,体重都显著增加,年老大鼠比年轻大鼠增加了更多体重。因此,添加DHA对食用深加工食品导致的体重增加并没有预防作用。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现。不要将这项研究的结果解释为消费者只要服用DHA补充剂,就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吃深加工食品。她指出,如果想预防高度精炼食品所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更好的方法是注重整体饮食的改善。   有些饮食被宣传为低脂肪食物,但它们是高度加工的,不含纤维,只含有精制的碳水化合物,也被称为低质量碳水化合物,习惯看营养信息的人需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和品质。这项研究表明,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新浪科技,任天,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吃辣、緊張、着涼都容易拉肚子?

天气一天一天凉快起来,吃货们的选择也多了很多。美好的一天,可以先来点麻辣小龙虾开开胃。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那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真不行那就两顿。 然而有的人吃完辣还在回味,突然肚子里翻江倒海……要拉肚子了!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了辣拉肚子,紧张、着凉之后也拉肚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个一个说明白。 为什么有人一吃辣就拉肚子? 辣椒中含有一种成分叫“辣椒素”,其进入人体后会与体内的“辣椒素受体”结合。而过多的辣椒素并不能被消化道完全分解和代谢。 因此,当“辣椒素受体”激活后,为了赶快把辣椒素排出体外,胃肠道蠕动速度加快。但是胃肠道猛然“提速”的同时又无法兼顾“运动规律”,导致胃肠道蠕动无规律,肠道运动出现紊乱,使得排便也变得不规律。 粪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较正常情况变短,粪便中的水分被肠道吸收也变少,导致粪便因过稀而不成形,出现“拉肚子”的症状。 而且,“辣椒素受体”激活后激活痛觉神经传导通路,传递一种“灼烧感”,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吃辣时会出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们的肠道中有数量庞大,多种多样的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有益菌较多,有害菌较少,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而当肠道受到刺激时(比如猛烈的冷热刺激、辛辣油腻刺激或者身体过度劳累),就会造成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带来腹泻、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 当然,吃辣后的反应跟各人的体质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生活中有的人“辣而生畏”而有的人“无辣不欢”,这主要跟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对于生活中也常吃辣的人来说,偶尔吃辣后出现的拉肚子状况会随着时间慢慢缓解,症状相对不剧烈。 而对于患有肠应激综合征的人来说,肠道内可与辣椒素结合的“辣椒素受体”更多,因此,吃辣后这些人会更容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症状也更严重。 为什么着凉、紧张也拉肚子? 其实不单单是吃辣会导致拉肚子,许多人着凉、紧张时也会出现拉肚子,其归根结底是因为肠胃受到“刺激”导致的,常见的这些“刺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饮食、温度和精神。 其中食物是拉肚子最常见的刺激因素。除了我们上述提到的吃辣刺激,一些高糖类食物的大量摄入也会促进肠道蠕动导致腹泻,特别是摄入大量含有果糖的水果。 果糖吸收不良更容易出现腹泻。还有油炸类,高蛋白类食物或咖啡因等,大量摄入都可能出现拉肚子的症状。 温度刺激导致拉肚子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因为不同于皮肤神经,相对切割疼痛,胃肠道的神经对牵拉、冷热等刺激造成的疼痛要更敏感。 特别是我们的肚脐处,皮肤较薄,脐下无肌肉或脂肪组织,更易受凉而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精神因素也会导致拉肚子。因为在人体胃肠道内存在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结构,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紧密连接,相互影响,我们将这条连接大脑与肠道的“情绪专线”称为“脑-肠轴”。 当我们有紧张、焦虑、生气等不良情绪时,这种情绪信号就会通过“脑-肠轴”传递给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原因也可能导致拉肚子,比如细菌或者病毒感染、过量饮酒、药物滥用等等。因此,轻微的拉肚子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应该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对症下药。 容易拉肚子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为了保证胃肠道健康,我们有以下建议: 饮食节制:尽量避免食用一些油炸或者高脂肪的食物,降低吃辣的程度或者频率。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尽量吃新鲜的食物。 冷热适中: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特别是肚脐等易受凉部位要更加注意。避免吃温度过高或者过凉的食物。避免用餐时冷热交替(例如热火锅+冰镇饮品)。 放松心情:寻找好的解压方法(比如写日记、跟朋友倾诉等),有意培养自身稳定调控情绪的能力。 加强锻炼: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咖啡人人愛 但怎麼喝才能健康不傷身?

【加拿大都市网】香醇的咖啡,总让人联想起浪漫悠闲的情境。然而不论是为了提神,或者只是享受芳香的滋味,“咖啡因有碍健康”的疑虑还是让人担心。 咖啡因是咖啡饮料中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具有兴奋大脑、提高脑部功能的作用,同时还有止痛功效。 饮用低量或适量的咖啡,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感、灵敏度与注意力;也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加速新陈代谢;并且还具有减缓偏头痛以及利尿的特性。 许多习惯熬夜的人喜爱喝咖啡,也就是因为咖啡因可以提神的缘故。然而,过量地饮用咖啡,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使人变得焦躁不安,或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有些人还会出现周期性头痛、失眠等现象。 由此看来,咖啡本身其实并非绝对无益之所以常常被当作一种不健康的饮料,说穿了只是“过不过量”的问题。 那么,怎样喝咖啡才算适当呢?每天摄取的咖啡因不要超过300毫克为宜。 以一般的咖啡杯来说,大约3杯咖啡含有300毫克咖啡因,而滤泡式咖啡所含的咖啡因,通常比冲泡式的多,因此2杯就差不多了。 此外,有些食物如茶、可可、巧克力及可乐,也含有咖啡因,严格说来都应该一起计算进去(平均2杯茶所含的咖啡因相当于1杯咖啡)。 有人说喝咖啡可以减肥,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虽然咖啡因可以加速溶解脂肪,但是这些从组织中游离出来的脂肪酸,在进入血液之后,需要靠运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将其真正燃烧掉,否则,它们最后还是会再回到原来的脂肪组织之中,重新堆积起来。所以,喝咖啡固然可以帮助脂肪分解,但是真正要瘦下来,还是得靠运动。 不要空腹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饮用容易伤胃。最好饭后2小时再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抑制钙质与铁质的吸收,所以最好避免进餐时食用,以减少这些重要矿质的流失。 不过,并不是何人都可以一天享受2-3杯咖啡,例如对哺乳妇女而言,咖啡因会随乳汁分泌给婴儿,所以为了婴儿的健康,必须加以限制。 此外,妇女在怀孕期间应减少饮用咖啡。而对咖啡因较敏感的儿童、胃溃疡或消化系统不佳的人、高血压以及心脏疾病患者,或容易紧张的人,咖啡因都有刺激作用,饮用前也最好加以斟酌。(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讓我們來談一談抑鬱症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总目标是为了提升对于精神卫生的认识和动员支持促进精神卫生的行动。 青少年时期和成年后最初几年是发生诸多变化的关键生命时期。离家、开始大学生活或新工作都可能令人生畏和导致压力。与虚拟网络不分昼夜的链接也会带来额外压力,很多年轻人发现应对改变和不确定性充满挑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挑战虽然困难但是可控。但对于一些人,如果没有支持和干预,这些情绪可能导致焦虑、沮丧、成瘾,或其他形式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已成为困扰人类的第一大精神问题,有人把它形容成大黑狗,看着黑狗在生命中时来时往;有人饱受其困扰,但仍在顽强地抗争;有人经过艰难的攀登最终到达山顶,遇见了一个崭新的自己……让我们停下脚步,来了解、聆听、感受,走进“抑郁症”,还原这个世界更多的色彩。 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的疾病 和感冒、发烧、肠胃炎一样,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的疾病,并不能靠患者主观意愿就可以控制。抑郁症成因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抑郁症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抑郁症典型的表现是三低症状:低情绪、低意志力、低兴趣。当你总是莫名地情绪低落、悲伤,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周遭一切、甚至游戏都不感兴趣,并且出现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退等情况超过2周,就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出现了。 它的到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会放大我们在生活中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是灰色的。 抑郁症和情绪有关,但它又不是一种单纯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涉及到大脑、身体的疾病。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的大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核磁成像的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负责恐惧感相关的脑区-杏仁核会变得更大更活跃;而和记忆、认知相关的脑区—海马体体积明显变小。杏仁核的改变会放大抑郁症患者的恐惧情绪,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恐惧会比普通人更强烈。而海马体的萎缩通常对应着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的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抑郁症持续的时间越久,大脑海马体的体积就可能越小。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血清素的分泌均会有变化。这些因素,会让抑郁症患者丧失快乐的能力,也会让他们陷入迷茫中,觉得自己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加深自己在生活中的不配得感。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根据最新版的《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显示,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13-17岁是抑郁症的高发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实际上,抑郁症的成因复杂,谁都无法三言两语讲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抑郁症的发生和长期的慢性压力息息相关。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他的著作《自驱性成长》中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提出了一项新的看法: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这导致了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大规模的爆发。斯蒂克斯鲁德也曾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实际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对同伴的评价很敏感,一次不友善的对待,可能就会让他们困扰好几天。而由学业所引发的家庭、学校带来的慢性压力,可能会让青少年持续暴露在失控之中。一旦患上抑郁症,我们该如何面对?首先,你可以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缺乏专业相关知识会让你自己无法正确使用量表去获得准确的检测成果。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的医生更专业,更权威,他们能够给与你更恰当更合适的帮助。其次,请告诉自己,哪怕是真的生病了,也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你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你身上的疲乏、极端情绪、成绩上的波动,不是因为你懒,缺乏意志力,很可能是因为生病造成的。你并不需要为得病羞耻,就像感冒一样,当你开始正视它,开始采用科学的治疗方式,就有可能战胜抑郁症。然后,请及时向家人求助,大大方方地向家人坦诚生病的事实。请相信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愿意支持你的人,他们会协助你度过难熬的抑郁时光。 澳大利亚插画家马修·约翰斯通自20岁出头就被抑郁症困扰,他形容抑郁症是一只“大黑狗”。面对被“大黑狗”充斥的生活,他曾奋起反抗又无力地躺倒在地,努力自救却还是被“大黑狗”制服而无法动弹。“黑狗”一度令他彻底屈服,几乎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凭着一丝抗争的意志,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正视抑郁症,不再独自抵抗,并逐渐治愈。在治愈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这本书帮助更多人了解了抑郁症,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心灵上的治愈。 除了抑郁症,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应该尤其关注数码世界中的精神卫生。如果负责任地使用社交媒体,加强沟通和社会联系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社交媒体也给青少年和年轻人带来风险。年轻人作为社交媒体的最大用户群体,再加上处于成长的脆弱时期,社交媒体可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容易感受到同辈压力、霸凌、孤立感和被冷落。由于年轻人在指尖所掌握的丰富信息和交流,很有必要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之中提倡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以及培养他们具备在数字世界驰骋时保持心理健康的必需技能。 (作者:诸晓敏(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 浙江大学研究组专家,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為什麼月經叫「大姨媽」?

跟“大姨妈”有关的话题,通常都会在女孩子之间引来热烈的讨论。早上不知道谁提了一嘴,工作群里马上就炸开了。有痛经在地上打滚的,有半年来一次、一次半个月的,有经前烦躁想暴打男朋友的,也有我这样没啥感觉,但却总是侧漏弄脏床单的……   然后话题偏向了哪个牌子的卫生巾和棉条好用,哪一天吃布洛芬止痛比较有效等等……群里讨论正酣,完全不管工作时间摸鱼的事儿。   这时候我突然好奇了——为什么大家都把月经叫“大姨妈”?   ……空气突然安静。  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称呼从哪里来,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但有一件事情很肯定:从我们嘴里,很少会直接出现“月经”二字,总会找个什么词来替代。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明明说是‘例假’啊。”   “同学之间可能会以‘那个来了’相称……”   “对了,我们借卫生巾的时候都会说你有‘大号创口贴’没……”   好奇心驱使,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问题:   你们和你们的妈妈、奶奶辈,都是怎么称呼月经的?地域和年龄之间有差别吗?   果然,收到的300多条回复展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用法,有些我都没听说过。但网友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能用这么多词汇高谈阔论“大姨妈”,这可反应了女性地位的大问题。   月经 = 禁忌 吗?   首先,不管是例假、大姨妈还是“那个”,都是婉辞(又称委婉语,即 euphemism),也就是用一个委婉的说法去提一个可能会带来羞耻、不太“体面”的事情。同样的,我们会把屎叫做“便便”,拉屎叫做“上大号”,做爱叫“啪啪啪”,在描述“不可描述”的身体部位的时候也会使用各种动物和植物作为代指——“不可描述”本身,也是一种婉辞。这种做法,可比敏感词过滤器的历史悠久得多。   月经作为与性相关、私密的东西,自然也是有婉辞指代的。其实,古时候人们用“经脉盛衰”来指代女性身上这种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   当“月经”作为医学词汇纳入标准用语之后,它承担的意义变得十分直白、不加掩饰,所以人们才会寻找别的词在交流中取而代之。“月经”之外,文人雅客们也会使用类似于“月露”“红铅”乃至“桃花癸水”这样文绉绉的词汇去描述。   但是和那些用来装逼的高级词汇不同,实际生活里用的婉辞是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对于月经婉辞的使用,会反应女性自身对于月经乃至自我的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会选择一些负面的词汇,暗示这种事情是“不吉利”的。在我的那条微博的回复里,80、90后的奶奶和妈妈一辈,会把月经叫做“倒霉”,或者“坏事儿”——甚至还会发展成用“好事儿”来消解它的负面含义。毕竟,在传统文化里,月经是一件羞耻、肮脏的事情,是不宜公开谈论的;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保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禁忌,例如月经来潮的女性不能进入祠堂、不能触摸墓碑等等。所以,对于月经的婉辞,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或者秘密地交流这种耻辱之事。   而且有趣的是,大部分语言当中,对月经都会使用“来了”这种说法,仿佛是不受自己掌控的、不情愿发生的“身外之物”,需要自己去应对、去管理。   汉语是一种高情景语言,即大量语义是通过上下文、而非词语本身的时态、词格变化来表达的。很多对于月经的指代词就十分模糊,单独拎出来没有任何意义。“那个”“来事儿了”(粤语里“来嘢”)是妈妈辈们使用的高频词。现在四川、重庆(以及各种西南官话领域)也依然流传着“身上来了”的说法。   这种交流,一般都出现在女性亲属之间,只要双方皱个眉头,压低语气,就都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必再多做解释。之所以有这个形式,大概也是因为在过去,月经并不是那么适合“详谈”的羞耻之事吧。并且,在男性居支配地位的社会,女性使用婉辞的情况会更多,大量地规避禁忌话题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必要的,能体现社会规范,即所谓“修养”。   另外常用的会有“不舒服”“肚子疼”(不管是否真的痛经);在其它语言中,月经也常常与疾病有关的意象联结起来。而“例假”,尽管具体出现的时间地点已不可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出现于女性大规模参加集体劳动的年代。80、90后的妈妈辈(通常是50、60后)会频繁使用到这个词。受痛经困扰的女性必须要请离工作岗位(多为工厂、公社等体力劳动岗位),“例假”也变成了半官方的婉辞,甚至收录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月经放假这么一说了。   “大姨妈”是外来语吗?   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各个语言里的月经婉辞进行了研究。非盈利组织 Clue 和国际妇女健康联盟做过一项调查,收集了190个国家的9万多个样本,发现全世界各语言加起来,和月经有关的婉辞达到了5千多个,78%的女性会在谈论月经时用到婉辞。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姨妈”一词,极有可能是舶来品——这种非正式的用法的出处很难考证,但从微博的回复里看,这个词的使用者多为85、90后的年轻女性,且几乎没有地域差别。有趣的是,英语里面有个思路完全相同的婉辞“Aunt Flow”,早在40年代末就被广泛使用了。有人认为,“大姨妈”是90年代来自港台的影视、媒体作品中将它发扬光大,通过流行媒体作为介质传播,也与此前汉语中存在但使用范围比较小的“好朋友”“亲戚”等相映成趣——亲戚来了,不得不好好照顾,是件不大不小的麻烦事儿啊。   其它舶来词也有。比如深圳和广州等粤语文化圈,受香港的“本土英语”影响,使用MC(Menstruation Cycle 的缩写)较多,来月经会被“来M”或者“MC”代替。源于日本的“生理期”(生理,せいり)一词,在台湾的国语环境中作为婉辞大量使用,也通过台湾偶像剧和综艺等形式走入了大陆女生的对话中。   不过,年轻一辈的女孩子也有彰显自己创造力的地方,除了那些妈妈辈们传下来的婉辞,类似于“血崩”“大邦迪”(卫生巾)这样的词汇也逐渐出现。回复里有个女孩儿告诉我,她们同学中叫卫生巾“小飞机”,仔细想想还挺生动的。   其实,这样的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于月经的态度正在放开。   最重要的,是“谈论它”   语言和文化学者曾经发现英语和法语中有大量与月经有关的婉辞,姿势各异。最搞笑的是法语当中的“Les Anglais ont debarqué”,“英国人来了”。但在波兰语、爱尔兰语和意第绪语中月经婉辞却十分缺乏。这其实和社会背景有关。   英语中(特别是美式英语中)大量有关月经的婉辞,都是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成批出现的。研究人员认为,对性越开放、女性地位越高的地方,对于月经的谈论也更加开放,禁忌更少。   特别是二战时期女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大量女性投入了工作岗位,与女性有关的私人话题也逐渐走入了公共领域。女性之间,乃至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开始频繁地谈论到月经这种“不太方便”的事情,而不再受到传统、家庭和民俗的约束。它们当中有大量指涉颜色的、周期以及个体感受的,甚至有的还十分有创造力。女性之间闲聊的词汇,和男女之间交流使用的词汇(比如月经来潮不方便啪啪啪之类),也会不一样。至于那些带有疾病和诅咒隐喻的词语,都只限于上年纪的人群中使用了。   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on the rag(破布上)   Red tide(红潮)   mother nature(自然母亲)   crimson wave(绯潮)   Bloody Mary(血腥玛丽)   Shark Week(鲨鱼周)   这些比起含混不清的“坏事儿”或者“那个”,的确要开放很多。我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也一样。虽然直呼“月经”依然会让人觉得有点突兀,但起码在女生之间,月经不再是一种禁忌,而成为了一个可以用“大姨妈”和“血崩”这样的词去生动交流的话题。   女性问题专栏作家罗斯·乔治(Rose George)曾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村和青春期的女孩打交道,并写了一本跟禁忌和委婉语有关的书。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地区视月经为禁忌,羞于谈论,许多女孩因此也得不到足够多的卫生资源乃至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在印度,有73%的女孩在月经来潮之前,从未有女性亲属跟她们讲过月经相关的事宜。   如果女孩之间能够有合适的词语打破禁忌——不管是例假、大姨妈,还是别的什么代称——能够让所有人都理解、都能在公开谈论里使用它,能够让月经“去羞耻化”,就是有作用的好词。   而在英语世界,“百花齐放”的月经婉辞,也在更加开放的谈论之下逐渐“标准化”。现在大部分女性都用“period”称呼月经(毕竟比 menstruation period 更加顺口),月经也逐渐去掉其禁忌的标签,成为了人人都可以公开谈论的东西——且不仅仅是女性之间的私密话题。毕竟,这是任何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必然会经历的正常生理现象,也不一定与“性”直接挂钩。   什么时候,咱们也可以不脸红心跳、也不用拐弯抹角地正常使用“月经”一词,那就说明社会真的进步了。(果壳网,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睡眠時間不足更易患上老年痴呆

【加拿大都市网】周一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大脑健康。 研究作者写道,睡眠中断在晚年是很常见的,并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有关,认知功能是指学习、思考、推理、解决问题、决策、记忆和集中注意力的心智能力。 与年龄有关的睡眠变化也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关,因此作者调查了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因素、主观和客观认知功能以及参与者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之间的可能关联。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维纳(Joe Winer)表示,那些报告睡眠时间短的人(在研究中定义为6小时或更短)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升高,这“大大增加”了患痴呆症的风险。 这与报告睡眠时间正常的参与者相比,研究作者将其定义为每晚睡眠7至8小时。 在评估老年人认知能力的测试中,睡眠不足的老年人表现也较差。 睡眠过多也会导致执行功能下降,但这些人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没有升高。报告睡眠时间长(9小时或以上)的参与者在数字符号替代测试中的得分比报告睡眠时间正常的人略差。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项测试通过观察应试者在90至120秒内根据页面上的钥匙将符号与数字正确匹配的能力来评估联想学习能力。 维纳表示,主要的结论是,在生命的晚期保持健康的睡眠很重要。此外,睡眠过少和睡眠过多的人都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短睡眠和长睡眠可能涉及不同的潜在疾病过程。 维纳说,对这些发现感到担忧的老年人应该考虑睡眠与饮食和锻炼对他们的健康一样重要。 证据表明,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7至9小时的睡眠是最佳睡眠时间。任何认为自己的睡眠模式可能会影响长期健康的人都应该咨询医生。(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ref:https://www.cnn.com/2021/08/30/health/sleep-duration-alzheimers-dementia-risk-study-wellness/index.html)

便秘神器西梅真的管用嗎?

    【加拿大都市网】很多人看到西梅,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梅子,其实不然,西梅是一种李子,又被称为西洋李,西梅的外观比普通李子更加细长,形如杏梅。   西梅的味道非常可口,皮薄肉嫩,清甜爽口,汁水充沛,已经成为了我国水果市场的新宠。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西梅不仅美味,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西梅富含纤维素、维生素A、矿物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些商家称“1颗西梅=1个苹果+1个菠萝+1个香蕉+1个橘子”,虽然有些夸张,但在西梅营养价值丰富这点,是确有其事的。   从保健食疗的角度看西梅,就不得不提起其通便的功效了。西梅有个别称叫“人体清道夫”,是很多欧美家庭必备的缓解便秘的水果。美国儿科协会在提及如何给儿童通便润肠、缓解便秘时,也推荐了西梅汁。   西梅可以通便,是因为西梅富含水溶性天然果胶纤维和不溶性的植物纤维,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同时,西梅汁在体内可以合成木糖醇和山梨糖醇,木糖醇可以加速肠道蠕动,山梨糖醇可以舒缓肠胃、调节肠内菌群、软化排泄物。二者共同作用,因此西梅拥有很好的通便功效。   西梅通便功效好 该怎么用?   如果是秋季干燥引起的大便硬结,最近可以吃点西梅。注意西梅不适合一次食用过多,一天吃2~5个就足够了,多吃可能会会造成腹胀、腹泻。又或者煮西梅粥:   材料:西梅2个,大米50g。   做法:西梅洗净去皮,切小块;所有材料入锅,共煮至米粥稀烂,加入少许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肠通便。   新鲜西梅的上市时间比较短,如果买不到新鲜西梅,也可用购买西梅干、西梅泥或西梅汁来对证通便。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西梅干添加了各种防腐剂,但其实西梅本身含有天然抗氧化剂,可以不用任何添加剂就制成西梅干,所以购买时要注意甄别,最好购买天然无添加、少添加的西梅干。   而西梅泥和西梅汁的含糖量较高,最好是将西梅泥混在米糊中服用,西梅汁加水稀释后多次、少量饮用,最多不要服用超3天。(科普中国,作者许尤佳,有删节)

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

  【加拿大都市网】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群体人数不断增加,糖尿病也成为了仅次于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病症,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人口基数大,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人,居世界首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过去经常食用的粗加工食物变为细加工食物,高纤维含量减少;   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是70岁以上老人的胰岛功能逐渐减退;   三是超重、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导致人的糖代谢减慢;   四是中国人对糖尿病的基因易感性与其他国家的人不同,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在同辈、年龄接近或稍微年长的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   二是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饮酒、熬夜、暴饮暴食、喜欢甜食或饮料等含糖食物。   血糖控制的数值标准是什么?   我国的空腹血糖上线为6.1毫摩尔每升。对于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有条件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以将血糖控制在5.6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血糖也要注意,当餐后血糖不达标时,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较大。年轻人可以将餐后血糖控制为7.8毫摩尔每升,年纪稍大的人则可以控制在10毫摩尔每升以下。   血糖控制的数值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制定,上述数值仅供参考,并不是唯一标杆。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在饮食上要合理膳食,不能过度忌口或节食,保持适度规律运动。   高危人群则应当尽量不喝含糖饮料,按时吃饭、少吃垃圾食品、含肥肉较多的食物等,日常饮食多吃青菜,鸡肉、鱼肉、虾肉等白肉。   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内分泌主任医师连凤梅(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你身體最缺的維生素是哪些?教你怎樣通過食物補充

【加拿大都市网】谈到正确的饮食,人们很容易被复杂的饮食计划所干扰。但是,你需要确保获得必须的维生素。 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许多成年人没有获得足够水平的维生素A、C和D。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开始服用多种维生素和补充剂作,最好从整个食物中获取我们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里有一些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最常见的维生素,以及可以帮助你补充这些维生素的的天然食物。 维生素D 最近有很多关于维生素D缺乏的讨论,这值得重复。我们中高达70%的人没有获得足够的维生素。维生素D也被叫做阳光下的维生素,是因为太阳在接触皮肤后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对健康的骨骼和牙齿至关重要,而且新的证据表明它与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有关。营养师表示最常见的维生素缺乏就是维生素D,当暴露在阳光下时,我们的身体确实会产生一些维生素D,但通常不足以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 如何获得它:全蛋、鱼油和鱼,如鲱鱼、比目鱼、鲑鱼、鲭鱼或金枪鱼。牛奶、早餐麦片和酸奶等强化食品也富含维生素D。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对红血球、神经和DNA的产生至关重要,它在能量的产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它存在于肉类、鸡蛋和强化牛奶等天然食物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植物并不制造B12,如果你是素食主义者或纯素食者,除非你是乳蛋素食者,否则你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B12。 如何获得它:牛肉(一定要选择草饲的)、鸡肉、海鲜、乳制品和鸡蛋。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B12含量最高的食物是牛肉、蛤蜊和羊肉。 维生素A 可怜的维生素A,尽管它位于字母表的顶端,但它却不被重视。但它的价值却被低估了。它是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组织生长和修复以及骨骼强度所必需的。 如何获得它: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10种食物包括牛肉、小牛肉、红薯和胡萝卜。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饮食和营养报告补充说,鱼肝油、肝脏、蛋黄、黄油和奶油以富含维生素A而闻名。 维生素C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我们中有高达15%的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维生素C,而且与前几十年相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维生素C可能不能预防感冒,但却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对健康的皮肤肌腱和血管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的水平影响了运动过程中的脂肪氧化,并引用了一项调查,并引用一项调查显示,维生素C水平与体脂和腰围有直接关系。但不要把这作为疯狂服用维生素C的借口,大剂量的维生素C并不有效,而且可能有毒。 维生素C还能使你的皮肤更紧致,看起来更年轻。 如何获得它:橙子被认为是黄金标准,但还有许多食物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C。红椒的维生素C含量几乎是橙子的四倍。辣椒、西兰花、球芽甘蓝和草莓也是很好的来源。 钾 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只有4.7%的美国人摄入了足够的钾。你最好摄入它,因为这种矿物质对于维持健康的心脏和肾脏功能至关重要。这种营养物质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帮助你平坦你的腹部,首先是帮助你在锻炼后恢复。它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水分和钠,减少腹部的臃肿。 如何获得它:将香蕉、鳄梨、坚果和绿叶蔬菜加入你的食品清单。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钾含量最高的食物是糖蜜。(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news-best-supplements-now/)

進化倫無法解釋?同性戀是如何在進化中保留下來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同性性行为似乎是一种与达尔文理论相悖的现象。它对生物的繁殖或生存似乎都没有明显的益处,但却存在得相当普遍,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可占到2%-10%,并且显然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这令我们忍不住想到一个问题:这些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为何会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呢?既然进化的基础是基因通过繁殖代代相传,这些基因究竟是如何传递下去的?其传递下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最近发表在期刊《新人类行为》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行了验证: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也许会给不参与同性性行为者带来进化上的好处。   研究人员主要测试的是,这些基因是否还与拥有更多异性伴侣的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答案为“是”,这或许能产生一些进化上的优势。   研究人员利用了超过35万份英国“生物银行”项目参与者的遗传数据。参与者需要汇报自己是否有过同性伴侣、以及一生中总共有过多少名异性伴侣。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对成百上千万个个体基因变体、以及参与者本人报告的变量之间的关联展开了分析。两种变量(是否有过同/异性伴侣)均拥有多个与之相关的基因变体,虽然每个变体的影响很小,但多个基因变体加在一起,整体的影响就很显著了。   研究结果显示,在从未有过同性伴侣的人群中,与“有过同性伴侣”相关的基因反而会变得与“拥有更多异性伴侣”相关。这与研究人员的主要假设是一致的。   进一步探索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尝试了复制和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研究结果。   首先,他们使用另一组完全独立的样本,成功复制了前一次实验的主要结果。   其次,他们还想弄清,如果改变对“同性性行为”的定义,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依然成立。   例如,如果收紧对同性性行为的定义,将其限定为“伴侣必须主要为同性、或全部为同性”,而非只要有过一名同性伴侣就行,是否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呢?   事实证明,结果与之前大体上仍是一致的,不过统计信度要低一些,因为适用的样本较少。   最后,研究人员还测试了个人魅力、冒险倾向、以及对新体验的开放程度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此次研究结果。   换句话说,与这些变量相关的基因是否既与同性性行为有关、又与异性恋人群的异性伴侣数量相关呢?   对于这两种情形,研究人员都发现了相关证据,说明这些变量的作用的确都很重要,但总的来说,还不足以解释此次研究结果。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还未能总结出一套可靠的理论、解释这些基因是如何产生进化优势的。也许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结合作用下,可以使个体在整体上“更具吸引力”。   模拟进化   为了弄清上述假想的进化过程究竟会如何展开,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次人口连续生育多代的数字模拟。这些模拟人口都拥有一些相关“基因组”,会影响其对同性和异性伴侣的偏好。   模拟结果显示,基因效应的确可以让同性性行为在人口中保留并维持下去,尽管这种特征本身按理说并不具备进化优势。   最关键的是,此次模拟还说明,如果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益处、以抵消它造成的影响,那同性性行为就很可能在遗传过程中逐渐消失。   这些发现为破解“同性性行为为何能在进化中保留下来”这一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有几点重要事项需要说明。   首先,此次研究全部基于现代西方白种人的样本。至于这些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处于其它地点、其它年代的其他种族或文化,研究人员暂不清楚。未来的研究如能使用更具多样性的样本,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研究人员还想说明一点:有些人会认为同性性行为的遗传和进化是一个敏感话题,研究它恐怕欠妥。但他们认为,人类行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揭开人类本性之谜,自然要弄清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如果仅仅因为政治敏感性、就对性偏好等研究话题避而不谈,这些正常的人类多样性现象就会彻底被遮掩在黑暗之中了。(新浪科技,图片来源pixabay)

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每天坐8小時不運動 中風風險高7倍

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发表的一份新研究指出,60岁以下人群中,每天坐8个小时还不运动的人,中风风险较每天运动至少10分钟且不久坐的人高出7倍。 报道指,研究人员对14.3万名40岁及以上、此前没有中风史的成年人进行健康信息追踪分析,平均追踪研究长达9.4年。结果发现,这些人中发生了2965宗中风,其中90%为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中风类型,当向大脑供血的血管被堵塞的时候就会发生。如果中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相应区域的大脑细胞就可能因为缺氧而死亡。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临牀学者琼迪博士解释道:“久坐被认为会影响葡萄糖、脂质代谢和血流量,增加身体炎症。长期来说会对人的血管产生副作用,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久坐被形容跟吸烟一样危害健康,还会增加肥胖、椎间盘突出、紧张性头痛等身体问题的风险。据美国心脏协会的相关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该进行时长150分钟的中强度身体活动,每次时长应超过10分钟。中强度运动指的是足以提高心率、让人出汗的运动,如快走或骑单车。此外,还要结合营养饮食,以及戒烟。

吃1隻熱狗會縮短36分鐘生命?最新研究讓你吃驚

【加拿大都市网】根据一项研究发现,吃一只热狗,有可能会缩短生命36分钟。 在《自然食品》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指出,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饮食中的5,853种食物,并以健康生活获得或损失的分钟来衡量所造成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教授Olivier Jolliet表示:“我们希望对所有食物的有益与有害影响,进行基于健康的评估”。 该大学提出一个指数,用作计算与一份食物有关的健康生活分钟净有益或有害健康负担;这基于一项名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该研究衡量一个人的食物选择的相关发病率。 Jolliet表示:“例如,每克加工肉类,会缩减人类0.45分钟生命,或每克水果,增加0.1分钟生命;然后查看每种食物的成份,之后再将这个数字乘以我们之前开发的相应食物概况”。 研究人员测量的其中一种食物,是面包上的标准牛肉热狗肠;Jolliet表示,热狗内的61克加工肉类,会导致健康生活损失27分钟——但当考虑到钠与反式脂肪酸等成份时,最终会损失36分钟生命。 研究亦发现,食用坚果、豆类、海鲜、水果及非淀粉类蔬菜等食物,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Jolliet表示,该指数着眼于增加或减少预期寿命的食物,这并不像试图用更有益的食物,来抵销对有害食物的选择。 他表示:“该指数主要用于协助选择及使用每天消耗的卡路里,以调整习惯,并作出最少改变,以便从饮食体验中,获取最大健康与环境益处”。 Jolliet表示:“它能告诉你,明天吃甚么,并完全决定你的预期寿命的终极指标吗?不是,这是一个有用指标,可以协助作出更明智的选择,并识别与对我们的饮食,作出适当的小改变,及变得更简单”。 纽约大学营养与公共卫生学系教授Marion Nestle表示,这并不像计算吃甚么食物才能活到100岁那么容易;她批评这些数据可能并不完全可靠。 她表示:“改变饮食,包括或排除任何一种食物,不大可能产生太大影响——重要的是饮食(与生活方式)模式”。 (网上图片) T02

不吃早餐危害大 從容易肥胖到智力下降!

不吃早餐绝不是“饿一顿”那么简单,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不吃早餐易得胆结石   胆囊内胆汁在晚饭后重新开始储存,若隔天不吃早餐,经过大约12小时的贮存、浓缩,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日复一日,逐渐形成结石。而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不容易造成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过高,因此不易形成结石。   不吃早餐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很大   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6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不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黏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黏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不吃早餐对大脑危害很大,影响智力   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克。因此,不吃早餐会影响学习能力和成绩;上班族不吃早餐,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   容易肥胖   人体机能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少吃一顿有利于减肥,不吃早饭,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   导致营养不良及抵抗力下降   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营养不良,还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罹患感冒、心脑血管疾病等。   合格的早餐应该包含这些   富含蛋白质食物   强调“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鸡蛋一个,牛奶200~250ml。如果牛奶不耐受,可以选择酸奶,另外豆类(豆浆、豆腐脑等)和肉类也是不错的选择。早餐最好是奶类、蛋类、豆类、肉类中的两种,奶类不仅提供蛋白质,还是钙的重要来源,促进骨骼健康。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家庭中,早餐主食通常是粥。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细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建议多吃粗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以选择杂粮粥、燕麦片、豆包、全麦面包、红薯、玉米等食物。   新鲜蔬果   有研究显示早晨摄入维生素可以使人精神饱满,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   注意事项   含乳饮料≠奶制品   建议孩子早餐喝一瓶纯牛奶。市场上销售的早餐奶等,其实很多都是含乳饮料,主要成分是水,另外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糖分,营养摄入大打折扣。辨别可以看包装,含有“饮料”“饮品”“含乳饮料”等的一律不是纯牛奶;当然也可以看蛋白质含量,国家标准规定:蛋白质含量低于2.9%的牛奶,也不是纯牛奶。   果汁≠水果   市面上销售的果汁,不仅添加防腐剂,关键含糖量还高。自家榨的果汁与水果本身相比,营养成分大大损耗。所以水果洗净直接吃就好。   少盐、少油炸食物   淡饮食不仅仅是早餐,一日三餐都应该,不过作为一日的开始,少盐、少油炸更为重要。(综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广州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指甲上會產生脊紋?它們可以窺見你的健康狀況

【加拿大都市网】指甲似乎是身体的一个很平常的部分。它们长出来,你剪掉它们。也许会给它们涂上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来使你的手更美丽。但实际上,你的指甲可以窥见你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果你的身体出了问题,你的指甲可能开始变化,有时会出现脊纹。根据指甲上的脊纹,你可能要安排去见医生。 垂直脊纹 从指甲底部到尖端的线条是指甲中最常见的脊纹,影响约20%的成年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衰老的一个标志。指甲主要由角蛋白构成,这种蛋白质也存在于头发和皮肤的外层。就像皮肤会变得更干燥,头发会变得更粗糙一样,指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为身体很难保持水分。 但如果你看到指甲的其他变化,如开裂或颜色改变,你可能需要咨询医生。在少数情况下,指甲上的脊纹可能是贫血、类风湿关节炎或心血管问题的迹象。例如,指甲中间有一条脊纹,可能是蛋白质或叶酸等营养物质缺乏的迹象。 横向脊纹 指甲上从一边到另一边的脊线不太常见,可能会让你感到更紧张。它们也被称为博氏纹(Beau's lines),这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或者只是旧伤的遗留。它们的出现是因为近端指甲基质部分生长暂时停止。它们通常是良性的,是由于机械性创伤,如修指甲或者把手指卡在门上等等引起的。 但有时,它们会指向一种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或慢性甲沟炎,所以要检查你的皮肤和指尖是否有发红和皮疹的迹象。你的皮肤科医生也许能提供一个治疗方案。 指甲中的脊纹也可能是其他系统性问题的迹象。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会影响负责指甲、皮肤和头发生长的荷尔蒙,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指甲起脊。如果所有20个手指和脚趾甲都同时出现博氏纹,甚至可能是一种感染,如肺炎、腮腺炎或梅毒,甚至是心脏、肝脏或肾脏的问题。尤其是当你的指甲变薄、分叉、变色或变形时,要尽快安排去看皮肤科医生,弄清问题的根源。(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Rick) (ref:https://www.readersdigest.ca/health/conditions/ridges-in-fingernails/)

新冠病毒仍在肆虐 超級真菌又來襲?

  就在世界各国都忙着与SARs-CoV2斗争,疫情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7月22日发布公告,指出近期美国华盛顿和达拉斯两地都出现了一种“超级真菌”感染疫情,目前已经导致上百人感染,3人死亡。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发现这种真菌感染会对一种甚至多种主要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感染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容乐观。   其实,早在2009 年日本科学家就发现了“超级真菌”。这种真菌在短短 10 年内在世界各地相继现身,并且仍在不断开疆拓土。   感染者有半数以上在 90 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到 60%,且仍未发明出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已经有 30 多个国家发现了感染病例。   超级真菌到底是什么?   超级真菌最早于2009年在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被发现,孢子形状像小珠子一样,属于念珠菌属,因此被命名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由于人类从未在自然环境中分离到该菌,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该菌可能是最近进化出来的一种新型人类病原真菌,很可能源起于人类、真菌、抗真菌药以及农药之间的互作,从而产生了能快速适应和侵染人体宿主的新物种。   并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能被称为“超级真菌”,耳念珠菌不同的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对药物很敏感,有的则体现出高耐药性。   只有对临床上常用的三大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等等)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耳念珠菌才被称为“超级真菌”。   超级真菌的感染途径   “超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主要通过伤口、 耳道、黏膜和血液等途径,感染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损人群。   被感染者几乎同时患有其他几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脓毒血症、肾衰竭、恶性肿瘤、慢性中耳炎和肝病等。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是“超级真菌”感染后致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超级真菌”环境适应能力强,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疗设施表面。所以“超级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病人以及被污染过的物体表面传播。   勤洗手和彻底清洁医院内的物品是阻断“超级真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因此,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或病人使用过的物体前后,都需要用免洗洗手液或者皂液水彻底洗手,对于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医院,建议使用氯化物进行接触预防和有效消毒。   为什么超级真菌会引起这么严重的感染?   耳念珠菌在42℃高温下,仍然可以分泌大量的毒性因子,这被认为是耳念珠菌在人体内高存活率的原因之一。   耳念珠菌由于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和医院的设施表面,极易传播并感染其他病患者,从而造成医院内爆发式感染,为临床上及时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传播带来极大困难。   此外,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诊断方法难以将耳念珠菌鉴定出来,造成临床上诊断和鉴定困难,乃至延误治疗。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是耳念珠菌感染后致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全世界已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的死亡率为33%–60%。而“超级真菌”由于其对药物的多重耐受性,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会引起60%以上的致死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威胁免疫系统受抑制或缺损人群的生命的重要因素,其中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死亡率甚至超过50%。   相对而言,耳念珠菌感染死亡率33%–60%,和我们所熟知的侵袭性曲霉感染死亡率其实相差并不大,只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因此也没必要格外恐慌。   临床上反而是要更关注烟曲霉、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菌种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因为更为常见。   超级真菌感染如何治疗?   目前ITS 测序和MALDI-TOF MS 仍然是检测耳念珠菌感染最有效和最常用的诊断工具。   美国CDC官网给出了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建议,对于成人和大于两月龄的孩子,建议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例如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对于小于两个月的孩子,建议使用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减少用量。不同国家来源的耳念珠菌有很大差异,因此,实际治疗还需以临床具体情况为准。   “超级真菌”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无异,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医生只能对症治疗,期待病人免疫系统恢复正常,从而来杀死耳念珠菌。   我们正常人需要怎么防护?   超级真菌很难感染健康人群,也不可能在健康人群中大规模流行,普通民众不必恐慌。   而且这种真菌也不具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从它被发现至今,没有一例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病例。防范病菌感染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预防,多多参加体育锻炼,补充各种营养元素,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超级真菌会像新冠一样在中国流行爆发么?   2019年国内媒体曾大肆报道,中国已确认18例超级真菌,致死率极高,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引起民众恐慌。   实际上,这18例感染病例中检出的耳念珠菌,可以被绝大部分广谱的抗真菌药治疗,并没有媒体夸大得那么严重。   而且这些病例是在不同医疗机构陆续检验出来的散发现象,并没有出现医院集中暴发的现象。   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CHIF- NET全国病原真菌监测数据表明,大约2万例菌株中才有1例耳念珠菌,因此不存在“超级真菌”在我国暴发或流行的情况,公众大可不必担心。   尽管如此,医院系统如果能提前做好预防,也将有助于将类似于“超级真菌”扼杀在摇篮中。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 67 家重症ICU病房的念珠菌血症病原真菌的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一旦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立即采取接触预防措施,使用氯化物进行接触预防和有效消毒。   当然,我们还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医学真菌诊断鉴定平台,提高对常见以及少见致病真菌的鉴定水平,同时加强抗真菌药物管理,防止因为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引起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来源中科院之声 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欧阳浩淼博士,图片来源pixabay)

能不能戒掉糖?不吃糖你的大腦會有什麼變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甜食会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但戒掉甜食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会引发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   一个可能会让你惊讶的事实是,过去十年来,糖的消费量(至少在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其实一直在稳步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口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十年中,生酮饮食等低碳水饮食方式越来越流行。人们对糖摄入过量对健康的危害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能推动了糖消费量的下降。   减少糖的摄入对健康有明显的好处,包括减少热量摄入、减轻体重和改善牙齿健康等。但也有一些人报告说,当他们尝试少吃糖时,会出现令人不适的反应,包括头痛、疲劳或情绪变化,但通常是暂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不过,这些症状很可能与大脑在接触含糖食物时的反应以及“奖赏”的生物学机制有关。   碳水化合物有多种形式,包括我们熟悉的糖。糖类可以自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比如水果中含有果糖,牛奶中含有乳糖。蔗糖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和枫糖浆中,而葡萄糖和果糖是蜂蜜的主要成分。   如今,大规模食品生产已成为常态,蔗糖和其他糖类经常被添加到食物中,使它们变得更美味。除了改善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糖对大脑也有深远的生物学影响。这些影响十分显著,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是否会对糖“上瘾”的辩论。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蔗糖能激活口腔中的甜味感受器,最终促使大脑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在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当我们接触到奖赏刺激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这也是它经常被称为“奖赏”化学物质的原因。   多巴胺的奖赏作用主要见于大脑中与愉悦和奖赏有关的区域。奖赏机制主导着我们的行为,驱使着我们去重复一些导致多巴胺释放的举动。例如,在多巴胺的驱使下,我们会更热衷于高热量的食物,如所谓的“垃圾食品”。   在动物和人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糖会显著地激活这些奖赏通路。强烈的甜味触发的内在奖赏甚至超过了可卡因。科学家在对小鼠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在嘴里品尝还是注射到血液中,糖都能激活大脑中的奖赏路径。这意味着,糖的作用是独立于甜味的。   在大鼠研究中,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摄入蔗糖实际上可以改变大脑中由多巴胺所激活的结构,并改变动物和人类处理情绪和行为的方式。   很明显,糖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少吃糖或完全不吃糖时,会出现负面的效应。这些精神和身体上的症状都出现在早期的“糖戒断”时期,包括抑郁、焦虑、渴望和脑雾(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通常是在昼夜节律中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感觉),以及头痛、疲劳和头晕等感觉。这意味着,放弃糖会让人在精神和身体上感到不适,这可能会让一些人难以坚持饮食方式的改变。   目前,出现这些症状的确切机制还没有得到广泛研究,但这很可能也与大脑中的奖赏路径有关。尽管“糖瘾”的观点还存在争议,但大鼠研究的证据表明,与其他成瘾物质一样,糖也可以导致暴饮暴食、渴望和戒断焦虑。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其他研究表明,糖的成瘾、戒断和复发的效应与毒品的效应类似。然而,该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动物的,因此目前还很难说对人类也同样适用。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中的奖赏路径一直没有变化,很可能许多其他动物的大脑中也有类似的奖赏路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动物身上出现的糖戒断生物反应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有类似的奖赏路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脑化学平衡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摄入或减少糖分后所出现的症状。除了参与奖赏,多巴胺还参与调节激素控制,影响着恶心、呕吐和焦虑等反应。随着糖从饮食中移除,多巴胺在大脑中的作用会迅速削弱,这可能会干扰许多不同大脑回路的正常功能,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出现相关的症状。   目前对人体糖戒断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但有一项研究证实,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在饮食中停止吃糖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并且会增加对糖的渴望。   与任何饮食方式的改变一样,坚持才是关键。如果你想长期减少饮食中的糖分,那熬过最初的几周至关重要,因为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承认,糖本身并不“坏”,只不过应该在健康饮食和锻炼的同时注意适量摄入。(新浪科技 任天,图片来源pixabay)

想要看起來更年輕?你需要遠離這些食物!

【加拿大都市网】信不信由你,想要保持年轻的外表,你吃的东西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营养物质会影响我们的整个系统,而我们的皮肤是我们身体中最大的器官。 你吃下的东西会在你的脸上显示出来。过敏会引发炎症,这可能会加剧现有的皮肤问题。此外,含有抗生素的食物会扰乱你的微生物群,这会影响你的皮肤。 如果你想要保持年轻的外表,请远离这些使你看起来更老的食物。 白面包 无论你知道与否,大多数商店购买的面包都含有精制糖。没错,用添加糖的面包做三明治就像把一些切片的火鸡放在两个蛋糕之间。 而在保持青春容颜方面,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敌人。当你的饮食中有太多的葡萄糖和果糖时,你的皮肤就会变得没有弹性,看起来会更快地老化。对于这种效果有一个不太可爱的昵称:“糖下垂”。 奶酪 谁是健康皮肤的罪魁祸首?奶酪。乳制品会增加你皮肤中的油脂分泌,最终会堵塞你的毛孔,有时甚至会导致成人痤疮!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奶牛被注射了人工激素,这些激素最终进入牛奶,进而进入我们消费的乳制品中。根据研究,当你食用乳制品时,这些人工荷尔蒙会扰乱你脆弱的荷尔蒙平衡。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完全戒掉奶酪,只要跳过充满奶酪的产品,如比萨饼或奶酪通心粉。当你购买奶酪时,选择由有机、草喂养的乳制品制成的奶酪。 冰淇淋 这种夏季主食具有双重功效:它既含糖又含乳制品,所以你每一勺都有两种潜在的炎症成分。如果你不能放弃冷冻食品,至少考虑换一种不含乳制品的。 乳清蛋白 乳清蛋白是蛋白质棒和蛋白粉的主要成分,但考虑到它对你的皮肤有负面影响,也许是时候用素食替代它了。乳清蛋白会增加激素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产生,导致皮肤产生更多皮脂。 乳清蛋白也会扰乱你身体的血糖,在体内产生炎症,最终会表现为皮肤问题。 人工甜味剂 好吧,人工甜味剂不是食物,但你把它们洒在食物和饮料中,这可能会导致各种皮肤问题。人工甜味剂会扰乱你的微生物群,这会导致损害你的皮肤。 加工肉类 加工过的肉类,如培根、热狗、熟食肉等,充满了硝酸盐。它们会导致皮肤发炎和皱纹。它们还通常还含有大量的钠,这可能会削弱胶原蛋白的生产,考虑到胶原蛋白对健康的皮肤、头发、指甲和骨骼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一件好事。(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popular-foods-make-you-look-older/)

眼前總有黑影飄?小心是視網膜脫落!

  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消遣,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通宵熬夜使用电子设备,除了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黑眼圈,还会对其他视力问题造成影响。其中,视网膜脱落就是常见问题之一。   视网膜对眼健康有何作用?   眼睛是非常脆弱的视觉器官,结构精细。白色外膜主要为维持眼睛形状,防止光线透到眼睛内;中间的葡萄膜用来给最里面的视网膜提供营养;最内层的视网膜很薄,约0.5~0.8mm,含有神经细胞。   外面光线刺激神经细胞,使其受到刺激后,做出一定改变,传导到大脑后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及症状有哪些?   视网膜可分十层,这十层又可分为两大层,即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当神经上皮层有裂痕后,其后面的色素上皮层就很容易脱落下来,造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早期的征兆有黑影飘动(飞蚊症)、闪光或二者同时发生,且这一症状短期内会迅速加重,对人的视功能危害很大,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如何预防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并非人人都会发生,高危发作人群有中高度近视患者、做过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高年龄人群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也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产生眼底血管阻塞,造成继发性的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不可怕,关键是及早发现并治疗。小范围的视网膜脱离可通过激光、局部手术等方式减少其进一步扩散。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在生产生活中防止眼部外伤;中高度近视人群少做剧烈运动,如跳高、跑步、潜水等;及早发现眼底周边部分的疾病,如散瞳等。一旦发现视网膜脱离征兆一定要及时就医,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视网膜脱离的疗后护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视网膜脱离后的术后护理十分重要。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以减少便秘等情况的发生,少吃发物,如忌口牛羊肉、猪手等,多食用青菜、水果等;还可以多听轻松的音乐以放松心情,减少烦躁等。   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外伤科主任谢立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杜钰君,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