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22:02:43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健康

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原来是它!

老人跳舞益处多。跳舞是一种协调能力锻炼,可提高身体平衡力,减少跌倒概率。配合音乐来跳舞,可刺激脑细胞,让头脑活跃。老人跳舞还可很好地活动全身各关节,增强肌肉和关节间的柔韧度,长期坚持,还能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心脏病。常跳舞,心情好,腰酸背痛更减少。 老人适合跳啥舞? 第一,交谊舞,常见的如华尔兹,舞步在速度缓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畅运行。因为有明显的升降动作,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造型,十分适合中老年人。 第二,广场舞,动作简单,节奏明快,容易掌握。有12步、16步、18步、20步、22步、37步、40步等,在广场、公园、操场可随时加入。跳广场舞可放松心情,舒缓紧张情绪。 第三,秧歌,非常具有民间风格,随着鼓声节奏边舞边走,变换队形,可谓丰富多彩。第四,皮影舞,动作前弓后倚,时而跳跃,时而甩臂,是对皮影戏人物的模仿。其特点是颈、腰部伸屈活动范围大,上下肢关节、肌群进行有节奏的协调运动,能促进老人平衡机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关节炎和肌肉萎缩。 老人跳舞几点要注意 1.不宜跳过于激烈的舞,否则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呼吸加剧、血压骤升,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2.不要穿硬底鞋。舞场地面平滑,穿硬底鞋易滑倒。而且硬底鞋弹性差,有损小腿肌腱和关节。 3.饭后或酒后别跳舞。 4.病情不稳切勿跳舞,疝气、胃下垂、脱肛者可能因跳舞加剧症状;患有耳源性眩晕、颈椎综合征的老人跳舞易跌倒。 爱出门才能更长寿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心血管、中枢神经等功能逐渐衰退。经常到户外进行适当运动,一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能量消耗,改善脂肪代谢,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二是步行时下肢支持体重,上下肢骨关节、肌肉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配合,能加强心肌收缩,对改善心肺功能、延缓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有积极作用;三是到户外可以增加紫外线照射时间,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预防或推迟骨质疏松症发生。另外,老人常出门可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通过交际行为保持社会功能,缓解抑郁情绪。 所以,建议老年朋友多出门,最好的去处就是城市绿地。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发现,老人每天在安静且有绿地的公园散步1小时,就能显著改善肺活量,并且这种益处在多数人中可持续24小时以上;老人患冠心病的几率也可降低19%以上。 此外,老人可以与邻居聊天或者到广场散步,只要走出户外就是好事。但要提醒老人们注意:1.出门前听天气预报。早晚出门注意温差,春秋两季别穿太少;2.出门带点食物。比如饼干、面包、牛奶,便于随时补充能量,还要携带手机;3.选好地点。最好多去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4.别贪多。出门不要走太远或太疲惫,可以让家人帮助设计路线。 每天抻腿30分钟防摔跤 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除了要预防各类疾病,还要特别预防跌倒。因肌肉力量不足引起的摔跤,除导致骨折外,还可能引发其他复杂病症发生。美国一项研究建议,坚持进行腿部抻拉运动,能有效地预防跌倒。 该研究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医学教授朱迪·穆勒·多尔普发起,研究人员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在中老年小鼠的腿部绑上夹板,以便让它们的腿部能够伸直。4周后,这些小鼠的腿部灵活性明显强于未绑夹板的小鼠。 研究人员指出,肢体抻拉运动一般被作为锻炼前的热身或锻炼后的整理活动,比走路、慢跑或骑车之类的有氧运动所需的体力低很多。但是,这种轻体力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保持行走能力的绝好办法,因为抻拉运动能改善小腿动脉血管功能,增加受抻拉肌肉部位大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他认为,老年人只需坚持每天半小时的简单抻腿运动,就能有效改善腿部血液循环、增加双腿力量。如果坚持抻拉超过4周,可能会使身体受益更多。 多尔普教授补充说:“四肢末梢血管有问题或因糖尿病导致腿脚受累的人群,做抻拉一类的轻微热身运动也非常有益,因为坚持这些训练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行走能力。” 六类疼痛最困扰老人 带状疱疹。当老人免疫功能低下,如受凉、感冒及精神压力过大时,可能出现带状疱疹。20%~40%老年患者疼痛不会随皮肤水疱痊愈而消失,可能迁延数年。急性期疼痛如没得到很好控制,超过1个月就会演变为复杂而顽固的后遗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它被称为“疼痛之王”,是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感觉如放电、针刺或刀割。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老年人中常见,女多于男。患者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可能导致剧烈阵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 骨质疏松痛。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站、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患者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针刺、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病情昼轻夜重,周围神经病变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 恶性肿瘤疼痛。这类疼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弥漫性,部位不清。恶性肿瘤疼痛表现有胀痛、刺痛、酸痛、绞痛、隐痛、坠痛、撕裂痛等,程度差异较大。有时,单纯口服止痛药物很难满足患者的要求,也可进行微创手术选择性神经毁损或放镇痛泵。 骨折或做过其他手术。骨折或手术后,伤口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会形成一些疤痕,其组织内的神经纤维对外界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形成疼痛。 老人最忌蹲和跪 跪在地上擦地板、蹲着挑菜或洗衣服、坐矮板凳看电视……这些对阿姨来说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却一点一滴地磨损着她的膝盖,导致关节出问题。蹲、跪、坐矮板凳是最伤膝盖的3个动作,老人一定要避免。 膝关节位于人体的大腿与小腿之间,是由股骨(大腿骨)、胫骨(小腿骨)以及髌骨(膝盖前方的小型骨)构成,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关节:胫骨─股骨关节;髌骨─股骨关节。这两个关节如果长期承重,就可能因为软骨磨损而演变成退化性关节炎。而人在蹲跪时膝盖所承受的压力,比骑车、走路、上下楼等还要大。以一个60公斤的人为例,蹲跪时胫骨─股骨关节承受了336公斤的重量,而髌骨―股骨关节的承重高达420公斤。 一般来说,50岁的人膝关节退化的比例大约有三成,60岁激增到六成,到了80岁就几乎是百分之百了,女性膝关节退化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除了遗传、老化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膝关节退化还有以下几大原因:关节过度使用与磨损、体重过重、长期熬夜、姿势不良、营养不均衡、曾经骨折开刀或韧带受伤。如果膝关节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退化得自然就比别人快。蹲、跪、坐矮板凳这3个动作就属于关节过度使用与磨损、姿势不良。 很多老人害怕伤膝盖,不敢做运动,这反而让膝盖更脆弱了。对有膝关节退化问题的人,我建议骑车这项运动,一来它可以强化大腿的肌力,大腿强壮了,膝盖就跟着强壮了;二来它可以加快膝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骑车给膝关节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坏处,临床上很多病人就是靠骑车把退化性关节炎“练”好的。 另外,喜欢跑步、爬山的老人也不要“因噎废食”,只要及早保养关节,避免伤膝盖的危险动作,注重营养与休息,就能护好膝关节。例如每次跑完步,身体就会进行“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热量与养分,老人要尤其注意营养补充,特别是糖类、蛋白质和水分。 

知道的太晚了!原来养生最好的方式这么简单

当你坚持早起的时候,你知道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吗?当你面对愤怒不满时,你的情绪疏导会让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今天人民健康网就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早起的人会越来越年轻 闹铃响了好几遍才睁开眼睛起床,洗漱化妆,匆忙上班,这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不仅让自己很累,还会导致大脑运转不畅,工作效率低下。 何不试着早起,研究发现,早起的人更有活力,更显年轻。 能长期坚持早起的人,一般不会有熬夜的坏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诸多因熬夜引起的疾病,身体更加健康。 长期早睡早起,首先新陈代谢顺畅,皮肤会变得更好,长期坚持黑眼圈也会变淡。比起那些晚睡熬夜,白天不起的人,即使同样每天睡7小时,看看那些晚睡晚起的人,苍老写在了脸上。 体内生物钟调整得好,肠胃活动会更加活跃,有利于形成清晨排便的习惯。所以,只要能早起,就能获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而究竟什么样的清晨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那必须是做伸展体操,让身体运动起来获得拉伸。 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停止活动,处于“凝固”状态。而早晨做一些轻缓的拉伸动作,能让身体舒展开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让身体暖和起来促进代谢,从而让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除了会越变越美,坚持早起也会让你更加聪明。 因为长期坚持早起的人无论是脑细胞还是神经细胞,寿命和活力都更强,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好的觉醒和应激反射能力,显得更加灵活聪明,在做事效率和成功率上会高出很多。 早起也能缓解焦虑的心理,“白天”的时间被拉长了,感觉比别人多了2个小时,不是时间在追赶你,而是你在指挥时间。同样,按时休息,早早起床的人患上抑郁的风险也更小。 想要早起,不妨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尝试吧。 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早起一个小时,或者半小时,哪怕只有10分钟也会让你变得和从前不同。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写字,插花,跑步,画画,任何事,做你想做的,仿佛这个时间是额外的奖励。 掌控了情绪,就把握了命运 你是否也一直在“后悔过去、担忧未来、不满今天”?当下,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忍受“心苦”。每天都有一些人因为情绪失控,用暴力对待他人,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更多的人则活在纠结、焦虑中。导致中国15~35岁群体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疾病和意外,而是自杀。 医学证明,人的各种疾病和负面情绪密切相关。 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疾病之源,想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不能仅仅依靠吃补品、看医生,更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拥有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人生应该学的第一门功课就是情绪管理,我们除了要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外,还要掌握培养创建积极情绪的能力,掌控了情绪就把握了命运,掌控了情绪就把握了幸福。 负面情绪是疾病之源,管理情绪就是管理健康 负面情绪通常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的,而这些矛盾多源于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和现实不符。 想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不能仅仅依靠吃补品、看医生,更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拥有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 经常愤怒和有敌意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血管疾病; 怨恨、悲痛,不能宽恕和原谅他人,自我憎恨,容易导致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 焦虑,容易引起应激性肠道综合征。 当我们压抑一些负面情绪时,它便会通过身体来表达。 情绪是疾病之源,疾病是负面情绪没有化解的身体呐喊。许多的悲伤、恐惧、愤怒、不满、抱怨都源于没有得到身体需要或想要的东西。 我们的很多疾病在出现症状之前,组织已经发生病变了。就比如,当你感到肝区不适、恶心、厌食之前,肝组织已经病变了;在组织发生病变之前,细胞已经发生了病变;细胞发生病变之前,我们体内的分子已经发生化学变化;而我们体内分子之所以发生化学变化,多数情况与我们的情绪有关。 其实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里就有“恐伤肾,悲伤肺,怒伤肝,忧伤脾”的记载。只是现代医学找到了科学的证据,让人能够看到这个变化的路径,而实际上人能够理解和看到的还很有限。管理情绪就是管理健康,管理生命,管理幸福。 努力培养积极情绪,感恩所有学会欣赏自己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最大的消耗,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和情绪对抗上面,消耗自己,也消耗别人。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不带情绪地表达需求和愿望。而当需求和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不抱怨、不攻击、不逃避,积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好心情多于负面情绪。所以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除了要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外,更重要还要掌握培养创建自己积极情绪的能力。 当因为求而不得而感到难受时,问问自己,或者去做一个调查:调查一下中国有多少人是听不到、看不到、又不能够说话、四肢有残疾的,又有多少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传染病以及精神疾患的,调查之后再好好体会一下,再盘点一下自己所拥有的…… 人的本能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一切,也因此会常常难过、悲伤、失望。而学习关注我们拥有的一切,感恩我们拥有的一切,就会感到富足和喜悦。但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 疏导情绪,步骤有四个 1.停下来。当你有情绪时,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安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 2.听从身体的指引,感受自己的身体。跟随身体的指引,可能想哭,可能想说,可能想喊,可能想打,也可能想抱抱自己。总之,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身体想怎么动就怎么动,直到身体感到舒服一些。要明白,身体在很多时候都比我们的大脑有智慧。 3.问自己究竟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怎样才能满足。特别是如何不依赖他人也能让自己满足。 4.制订行动计划清单,开始行动。

60岁后进入肿瘤高发期,早期预警请注意10个症状

万物生长都有一个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细胞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从健康细胞到癌症细胞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数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数癌症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原因。20岁接触,可能50岁发病。中老年人易患肿瘤,首先与肿瘤的病因和其生物学特点有关。肿瘤的形成常常是多年的慢性刺激和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结果,一般肿瘤的潜伏期长达10~30年。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肿瘤“易感性”也增加。在癌症的病因中有80%来自外界致癌因素,其中大部分是化学性致癌因素,人们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会接触致癌因子。老年人年龄越大,接触时间越长,患癌的机会越大,接受致癌毒物量越大。所以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步入老年以后,随着全身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减退,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作用会降低,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致癌因素的影响,使得肿瘤有机会发生和发展。 老年人患肿瘤常“无症状” 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肿瘤较多,年龄越大,潜伏肿瘤越多。“无症状”也不是绝对的,很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如肺癌的咳、痰、喘症状可能被老慢支、肺气肿、慢阻肺等疾病所掩盖。肠癌的便秘症状可能被老年习惯性便秘所掩盖。骨肿瘤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或风湿病。颅内肿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偏瘫,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中风。 老年人易患多发恶性肿瘤 老年人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即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原发癌,年龄越大,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比例越高。此外,老年肿瘤患者由于身体逐渐衰老,或是由于伴发其他疾病,所以会表现出一些非特异症状。如衰弱、乏力、全身疼痛等,容易被当作一般衰老表现而被忽视。 对肿瘤早期表现应提高警惕 肿瘤常见早期预警症状: 持续性声嘶、干咳、痰中带血; 消瘦、贫血或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 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感; 头痛、耳鸣、听力下降、鼻咽分泌物带血; 无痛性血尿; 身体表浅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体表黑痣或疣色泽改变和增大; 皮肤黏膜溃疡不愈; 不明原因的发热; 不规则、不正常阴道出血。 老年人应提高警惕,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衰老或其他疾病引起,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最好能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潜在的肿瘤病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所以,即使确诊患癌,也不要恐惧,应及时到医院接受合理治疗。 人总会老去,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争取避免癌症侵袭。预防癌症,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健康的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都对癌症预防有积极作用。 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姜永生

为什么车祸中女性更容易伤亡?看完这个实验你就懂了

我们通常给女司机扣上马路杀手的帽子,却忽视了另一个事实:女性在车祸中的伤亡率也更高! 早在九十年代,汽车制造商就开始用假人来实验车的撞击安全性。但当年的技术仅仅是用同一种体型的男性假人来做撞击测试,因此有很大的性别和体型局限性。目前,假人撞击实验不仅加入了仿真人体器官,还引入了女性假人模型。在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多次的假人车祸撞击实验表明:当相同身材的男女性遭遇车祸,女性车祸中的伤亡率竟比男性高出73%。而不同的脂肪分布和肌肉强度竟然都是导致差别的罪魁元凶。 面对这个问题,沃尔沃(Volvo)在过去四十年一直在研究制造对男女两性都同等安全的汽车,并将他们在实际撞击中得到的数据分享给其它的汽车生产商。但性别差异产生的汽车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热门旅游景点惊现食肉病菌!有人丧命,有人断腿!

​美国佛罗里达的碧海蓝天和沙滩,每年吸引着全球无数游客,对加拿大人来说也是度假热门地。但最近曝出一种罕见食肉病菌,已经致死一名77岁的老人,让12岁的小女孩失去一条腿。 非常恐怖!提高警惕! 沙滩漫步割破皮肤两周后丧命 Lynn Fleming是美国一名77岁的退休银行职员,长期居住在匹兹堡的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退休后搬到佛罗里达,在阳光沙滩的海边享受生活。 丈夫不久前去世后,她搬到了佛罗里达的Ellenton,毗邻最热门的Coquina沙滩。 Lynn 6月14日,Lynn的儿子Wade带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佛罗里达看望母亲,一家人前往Coquina沙滩,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Lynn在海边漫步的时候不小心被绊到,一时没站稳跌倒在水边。Wade说,她母亲跌倒后腿被刮破,左胫骨处有一个大约19毫米的伤口。 救生员把伤口清理干净并用绷带包扎,当晚Lynn没有任何不适或者身体异常的状况,一家人便和朋友出去吃晚饭了。 第二天,Wade就和妻子儿女一起返回了匹兹堡。 Lynn和孙子孙女 但Lynn的伤口却恶化了,伤口虽然不深却一直血流不止,腿部红肿的面积越来越大,朋友把Lynn送往医院看急诊,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的药,还打了一针破伤风。 6月17日,朋友来给Lynn送药的时候发现她晕倒在了房间地板上,意识模糊,左腿胫骨的伤口已经变黑,他们立刻叫了救护车。 到医院后Lynn被确诊患上坏死性筋膜炎,也就是感染了俗称的食肉病菌(flesh-eating bacteria),Lynn接受了手术,但在两次中风,肾衰竭以及全身感染性休克后,她在家人和朋友的守护下离开了人世。 从海滩漫步的一个小伤口到死亡,Lynn只度过了两周。 海滩玩耍 第二天整条腿坏死 相较于77岁的Lynn来说,12岁美国女孩Kylei Brown也许还算是幸运的。 今年6月初,Kylei和家人到佛罗里达旅游,在海滩上嬉闹玩耍了一天后,Kylei在右小腿剧烈的疼痛中醒来。 家人开始以为是肌肉痉挛,没有当回事,结果第二天Kylei的疼痛进一步恶化,她几乎不能走路了。 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将她送往医院看急诊。 和Lynn同样的情况,Kylei也感染了食肉病菌,患上坏死性筋膜炎。 原来,Kylei在前往佛罗里达度假前曾在家中被滑板割伤,右小腿下部有一个伤口,病菌就是顺着这个伤口,从水中进入到Kylei的身体里。 所幸伤口的位置在小腿下部,在三次大手术后,Kylei的命保住了,但她还是基本失去了右腿,现在她的右腿大面积坏死,还是不能走路,医院正尝试复健。 什么是食肉病菌? 食肉病菌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细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每年感染的病例大约有700到1200例。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因感染食肉病菌而死。 食肉病菌会阻止血液循环,导致组织死亡和皮肤腐烂。虽然不止一种细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食肉,但公共卫生专家认为,A组链球菌属细菌是这些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它常见于水中,可通过擦伤、伤口、新纹身甚至皮肤上的一块淤青感染。如果有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或者用海水或微咸水弄湿伤口,弧菌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污染。 因此,如果身上有任何伤口,请及时处理,并且尽可能的避免进入任何水域(海水或任何淡水水域,游泳池,温泉等)以预防任何细菌性皮肤感染。 夏天到了,在湖边、海边度假的千万要小心! (作者:小星 加国都市生活 dushi-ca) 参考:https://www.ctvnews.ca/health/family-woman-dies-from-flesh-eating-disease-in-florida-1.4489564

加国首次研究证实:这些食品有害健康!

星报资料图 加拿大心脏病及中风基金会委托的研究证实,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的成年人,患痴肥的比率较一般人高31%,有糖尿病高达37%,多60%有高血压。加拿大心脏病及中风基金会建议,选择完整的食材和尽量少加工的食品。   加拿大成年人日常获得的热量几乎有一半来自“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超加工食品更占青少年饮食近6成。医疗服务每年花费260亿元,治疗饮食引起的疾病。加拿大心脏病及中风基金会要求政府,规定超加工食品有更明显的营养标签,以及修订食品指引。 撰写报告的满地可大学副教授Jean-Claude Moubarac指出,这是加拿大首次有证据显示,超加工食品明显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世界各地的研究也发现超加工食品有碍健康。 什么是超加工食品?只含极少甚至没有完整食品 据百度百科,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含有五种以上工业制剂,并且是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品。 超加工食品主要是指食品含有的盐、糖、油和脂肪外的工业成分,如用来增加感官刺激的添加剂、用来保鲜的防腐剂等。方便面、面包、奶油蛋糕、巧克力、苏打汽水、即食汤等都是超加工食品。除了这些,由糖、脂肪及氢化植物油和变性淀粉等不是在日常厨房使用中的物质所制成的食品,也属于超加工食品。这些食品通常也被称为垃圾食品。 超加工食品是指由加工厂量产,非经厨房煮食,并且有多种添加剂的处理食品。这类食品极少含有完整的食材,有方便、吸引和低成本的特性。 超加工食品只含有极少甚至没有完整食品(Intact Food),通常是高热量、高游离糖、高盐或高饱和脂肪。最常见的超加工食品,有8.6%是快速食品和急冻餐,8.6%是大量生产的面包,曲奇饼、蛋糕、糖果和其他甜食占5.3%,3.4%是加糖的奶类食品,加糖果汁和汽水有3.2%,人造牛油也有3.2%。常被人忽视的添加糖的早餐谷物也属于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容易吃过量 法国和西班牙近期的研究发现,多吃超加工食品增加患痴肥、高血压、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的研究则发现,超加工食品很容易让人吃过量。 研究显示,在2015年接受调查的13,608名成年人,平均每日吸取1,819卡路里的热量;当中有39.7%来自没有加工或极少加工的食品,6.7%经厨房烹调的食品,6.8%为加工食品,46.8%属于超加工食品。 原住民及教育程度低者较多食用 调查发现,超加工食品只占移民成年人日常饮食的36.9%,低于加国出生成年人的50.6%。原住民、教育程度较低、居住在乡郊和吸烟者食用超加工食品的比率较高,但各年龄、社会阶层和家庭收入则没有显著差别。 Moubarac副教授说,超加工食品不仅没有益,更取代正常的健康食品。超加工食品食得愈多,真正的完整食物便吃得少。 加拿大心脏病及中风基金会行政总裁Yves Savoie表示,需要改变饮食环境,鼓励食得健康和煮食,选择完整的食材和尽量少加工的食品。政府应立例强制规定,要在加工食品的包装正面标明营养成份,并且限制向儿童推销食品和饮品。

加拿大原住民自杀率远超正常人!

图为Pikangikum第一民族的一间被废弃的房屋。加通社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本国原住民的自杀率,是非原住民的3倍。 统计局上周五发表报告指出,2011至2016年间,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美蒂斯(Metis)和因纽族( Inuit)人的自杀死亡率,每10万人中每年24.3宗;相比之下,非原住民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中每年8宗。 报告还发现,居住在保护区中的第一民族自杀率是生活在保护区外第一民族的两倍;美蒂斯族的自杀率是非原住民人口的两倍,而因纽族则高达9倍,每10万人中每年有72.3宗。 青少年自杀率为最高 此外,在第一民族男性及因纽族男性和女性中,15至24岁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自杀率为最高。 但统计局也指出,原住民的自杀率“在社区层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报告称,根据第一民族各部落来统计,有超过60%的部落自杀率为零。 统计局表示,与非原住民相比,原住民自杀的风险较高是由于“社会经济特征”,如家庭收入、劳动力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社区规模和是否生活在保留区内或区外。 报告称,在第一民族中,78%的自杀死亡风险是源于上述因素,而在梅蒂斯人和25岁及以上的因纽族人中,这个比例分别为37%和40%。 综合报道

老年痴呆测试题,五道全错请自觉安排住院!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说的话,一张口却不知道要说什么;下了楼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锁门没?刚放下的东西,就忘记放在那里了…… 不瞒你说,这很有可能就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啊! 下面有5个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立刻回答,不能花时间慢慢想,来测一测你的痴呆情况。 老年痴呆测试题 你参加赛跑,追过第2名,你是第几名? 你参加赛跑,你追过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 以1000加上40,再加1000,再加30,再加1000,现在加上20,再加上1000,现在加上10,总数是什么?(只能在脑中计算,不能使用纸与笔或计算器。) 黑人和白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 一个哑巴想买牙刷,他模仿刷牙动作,成功向店主表达,也完成了购买。现在如果一个瞎子想买一副太阳眼镜,他要如何表达? 往下 ↓ ↓ ↓ ↓ ↓ ↓ ↓ 测 试 结 果 第1题解答:如果你的回答是第1名,你就错了!你如果追过第2名,你只是取代那人的位置,你是第2名。 第2题解答:如果你的答案是倒数第2名,你又错了!告诉你,你怎能追过最后一名?请保持思考冷静! 第3题解答:得到5000是吗?正确的答案是4100,不相信?用计算器查证吧! 第4题解答:婴儿没有牙齿 第5题解答:他只要张开嘴问即可。他是瞎子,不是哑巴。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的答案 对5题:还蛮灵光的。 对4题:正常。 对3题:退化不是重点,粗心才是你的致命伤。 对2题:有点危险了! 对1题:老年痴呆初期症状! 你们都对了几题?我不会告诉你们我只对了一题...... 虽然这几道题带有娱乐效果,但是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逐年增加的事实却不能否认,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老年痴呆十大预警 1、记忆力衰退,记不起眼前或短期内发生的事。 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3、语言表达产生困难。 4、丧失时间观念与方向感,甚至会迷路。 5、判断力与警觉性降低。 6、理解力或安排事务的能力下降。 7、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8、情绪发生剧变,动辄发怒。 9、个性改变。 10、失去活动力,无法照顾自己。 不想患上老年痴呆,学会预防变得无比重要。那么该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呢? 研究表明,手指的各类运动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延缓脑神经细胞的老化,促进理解、记忆等功能。 大脑健康的生活方式 1、饮食均衡 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少蛋白质、食物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取。 2、增强锻炼 经常锻炼,特别是参加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跳广场舞都行,可以增加大脑的记忆中心,使其保持活力。 3、保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可以“重置”你的大脑,使其变得更加敏锐。 4、多听听音乐 听音乐会增强认知,并且改善人的精神焦点,舒缓压力。 5、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 积极的社交关系,可以帮助预防记忆丧失,有益身心健康。 6、坚持思维训练 比如去学习一门课程,或者玩玩棋盘游戏,如此思维训练,可以让大脑保持健康。 来源 | 科普中国

注意!午睡千万别再趴着睡!其中的危害很多人不知道…

要说在炎炎夏日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那一定是中午睡一个舒服的午觉了。既不辜负一上午的努,也为下午积淀了能量,简直一举多得。但有人觉得午睡只会越睡越累,只要中午一午睡下午一定会浪费,其实是因为你压根就不会睡! 比如说睡姿,有的这样睡 这样睡 或者这样睡 还有到底睡多久比较好,真的是睡到自然醒才最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午睡” 到底有没有必要午睡?不是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 午睡能给身体带来诸多好处,可以用“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来形象午睡的作用 午睡可以有效缓解疲劳,使我们一下午都能保持精神活跃。 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午睡更是一次小规模的休养,其效果不亚于夜间睡眠,因为午睡真的有诸般好处。 午睡有哪些好处? 1、消除困倦 一上午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到了中午会困意袭来,此时午睡一下,可以有效给大脑和身体充电,提高之后的工作效率。 此外,午睡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能够将碎片化的记忆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记忆,将信息从短期转化成长期记忆。 2、保护眼睛 闭眼入睡可以让眼球睫状肌得到休息,有效防止视力下降,此时泪腺也开始分泌泪水,可以帮助滋润工作了一上午干涩的眼球。 3、降低血压 研究发现,午睡片刻,有助降低血压。 有高血压的人群,或是在上午的工作中遭受压力导致血压升高的人群,午睡一下可以充分恢复血压稳定。 4、调节情绪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午睡之后神清气爽,甚至更加乐观向上。午睡可以降低人体紧张度,帮助改善心情。 午睡是好,但若方式不对可能适得其反,下面这些不正确的午睡方式一定要避免哦! 哪些午睡方式是错误的? 1、午觉睡得晚 有些人会在下午三四点钟才午睡,一觉醒来,月亮都出来了,这样的午睡会打乱人体生物钟,不可取。 2、吃饱就睡 当我们进食后,血液主要聚集在消化系统,供给大脑、肢体的就会相对减少,这样睡醒后很容易头昏脑胀,四肢乏力。 对消化系统来说,吃完就睡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诱发胃炎甚至反流性食管炎。最佳时间应该在饭后活动10-20分钟再午睡。 3、趴着午睡 对上班族来说,由于条件有限,最常见的就是趴着睡了。 趴着睡会压迫到眼球,可能会损伤眼角膜和视网膜,最终导致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 长时间趴着睡会扭曲颈部,导致肩颈部肌肉酸痛。 压迫肺部,导致呼吸不顺,也会压迫颈动脉,导致大脑供血不足,醒后会出现头昏、眼花等缺血缺氧症状。 如果把手压在脑袋下面枕着睡觉,还会压迫手臂桡神经,造成手臂神经麻痹。 可能会导致面部神经长期受压迫,引发神经麻痹或脸部变形,也就是说可能会变丑。 什么午睡姿势最好? 午睡的首选姿势,应该是躺着睡最为合适。 在办公室,可以购买简易的折叠床或者一张靠背斜躺的椅子。 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只能坐着睡了,但切记不要趴着睡,找个有靠背的椅子,备好U形枕,午睡时套在脖子上,让颈椎充分放松,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午睡到底睡多久最合适? 人的睡眠周期大致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一次周期完成大约需要1-1.5小时,然后浅睡眠和深睡眠依次交替完成整个睡眠过程。 一般人在入睡30~60分钟就会进入深度睡眠,在这个阶段被打断叫醒,起来后反而会更加困倦无力,甚至会有轻微头痛的症状。 所以,睡午觉最好控制在25分钟左右,在深度睡眠发生之前醒来,这样可以快速恢复身体能量和大脑活力,也能清醒、高效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此外,午睡在早上起床后6-8小时为最佳,这样既能有效缓解上午工作、学习的疲倦,也不会耽误夜间睡眠。 所以中午睡一会儿是很有必要的你都是怎么睡的?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图片来源:pixabay

超加工食品不仅卡路里高 还增加患慢性病风险

根据满地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超加工(ultra-processed)食品,包括碳酸饮料、大量生产的饼干、雪糕及乳酪,会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该项研究是基于2015年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调查发现,超加工食品平均占成人每日摄取卡路里的总量达47%。 研究共调查13,608名年龄在19岁或以上的人士,该些人士须报告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身高、体重,及是患有糖尿病或血压高的疾病。 研究发现,从超加工食品中摄取较多卡路里的人,肥胖机会率提高31%,患糖尿病的机会率增加37%,有高血压的风险提高60%。 研究指出,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是患上心赃病及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结论呼吁生产商须提供营养标签,政府亦应该限制超加工食品与饮料出售予小童。 撰写该份研究报告的作者──满地可大学营养学助理教授Jean-Claude Moubarac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高卡路里、游离糖(free sugars),钠及饱和脂肪;超加工食品不仅没有促进健康饮食,且取代健康的食品。 自愿参与研究的人士,每天平均消耗1,819卡路里热量,其中,大约40%来自未加工或少量加工的食品,例如新鲜、冷冻或干蔬菜,普通肉类及牛奶;7%卡路里来自已加工的原料,如糖、盐、油及牛油;7%来自加工食品,如罐头水果及蔬菜、面包及乳酪。 (图片:CTV) T02

除了糖,这种常见的东西吃多了也容易得糖尿病!

糖魔肆虐,原因何在?除了遗传因素等,生活中的坏习惯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推手。一提到坏习惯,可能大家就会想到:吃了太多高糖分的食物。但是除了高糖,还有个隐形的杀手,却被大部分人忽略了,那就是——长期吃太多盐! 盐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 有研究发现,其他生活方式相似的前提下,吃盐多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2 倍。 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 一方面,过多的盐会使体内一种名为「饥饿素」的物质增多。这种物质会抑制胰岛素分泌,让人体「抵抗」胰岛素,并直接削弱胰岛素的降糖能力。 另一方面,听名字就知道,「饥饿素」会增加食欲。吃得多,自然就容易变胖,而糖尿病常常伴随肥胖而来。 另外,盐会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本身,也会加重血管的损害,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想预防糖尿病,或者想控制好血糖,除了少吃甜的,也要记住,少吃过咸的食物。 每天吃盐不超过 6 克 多吃盐不好,那么每天应该吃多少盐? 健康成人每人每天吃盐不应该超过 6 克——就是普通啤酒瓶盖去胶垫后,平平一瓶盖的量。超过这个量,盐就算吃多了。 如果年龄已经超过 65 岁或已经确诊高血压,每天最好不要超过 5 克。 建议购买一个 2 克的控盐勺,一平勺盐是 2 克。这样平均一下,每餐就吃一勺(2 克)盐。 一盘菜放一勺的话,如果一顿只有一个菜,可全部吃完;如果做了两个菜,每个菜吃一半……以此类推。菜汤含盐较多,不建议用菜的汤汁拌饭吃。这么一来,吃进去多少盐,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要记得,这还是只算了食盐,没有计算日常零食、酱油、黄酱等所含的钠,因此,盐应该放得更少才对。 四招帮你摆脱重口味 习惯了重口味,吃起清淡的菜肴总觉得没味道。所以想少吃盐,还真需要一些毅力。分享四个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你对重口味说不。   1、避免腌菜 尽量少吃腌制的菜品和调味料,如榨菜、熏肉、火腿、辣酱等。 2、巧搭食材 利用蔬菜本身的风味来调味,清淡的食物和青椒、番茄、洋葱、香菇等食材一起烹煮,可互相取味,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3、善用调料 醋、柠檬汁、苹果汁、番茄汁等酸味调料,可以增添食物味道,减少盐的使用量。 4、科学取代 市场上有富钾低钠盐售卖,不妨用它代替普通食盐。 当然,预防糖尿病肯定不是光少吃盐就能做到。 每周至少 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少吃高脂、高糖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几点做好了,就离糖尿病又远了许多。 来源:新华社

天气太热没有胃口? 8种蔬果不仅消暑还能瘦身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刚过,天气炎热会让人食欲降低,有些爱美的女士可能会索性不吃一顿饭,当作减肥,但原来会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足,更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更难达到瘦身!夏天要吃什么让人健康地瘦身?  1. 青瓜 青瓜含有95%的水分,具有天然的利尿功能,可以帮助身体赶走水肿和虚胖。当天气太热没有食欲时,不妨做凉拌青瓜喂饱自己! 2. 蓝莓 大量摄取蓝莓会改变你体内糖分运作方式,减少糖分储存于体内的机会,减少腹部脂肪囤积带来的小肚腩,更容易达到减重目标。 3. 红莓 红莓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可以帮助体内产生「脂联素(Adiponectin)」,有助控制血糖、提升新陈代谢,并有助分解脂肪。无论是新鲜或冷冻的红莓,都能够替人体补充大量纤维、促进消化,一杯红莓大约就有8克的纤维量。 4. 西瓜 西瓜有92%的含水量,大热天时吃西瓜可赶走夏天的烦躁感、消除水肿,还可以抑制想吃高热量甜食的欲望,让你减少蛋糕或朱古力等甜食 5. 芒果 当芒果加进沙律或淋上酱汁时,可以降低血糖、养成易瘦体质,因为芒果中的天然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有助稳定血糖,让人体能调节激素,更利于燃烧脂肪。 6. 菠萝 菠萝含丰富的酵素酶,有助于分解蛋白质、缓解消化问题,达到整肠健胃的功能。 7. 茄子 茄科食物也是减肥、降低血糖的食物,同时具备了高营养成分和低卡路里,极度推荐给因为不吃肉,导致营养来源比较单一的素食者们。 8. 紫椰菜 固定食用水份和矿物质丰富的紫椰菜,有助于身体排出过多的水份。下次吃快餐时,可以将经典配餐中的薯条改成胡麻紫椰菜沙拉吧,不仅口感清爽,也能降低吃快餐的罪恶感。 来源:巴士的报 图片来源:pixabay

四分一妇女分娩后患产后抑郁症 年轻母亲风险最高

根据一项研究发现,有近四分一刚分娩的妇女,在最初数个月曾患有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而年轻母亲患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最高。 加拿大统计局在2018年1月至6月期间,共访问7,085名刚分娩的妇女,有23%受访妇女表示在分娩后曾患有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研究亦发现,各地区刚分娩妇女出现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数有所不同,例如沙省有16%,但斯高沙省则高达31%。 研究亦指出,25岁以下(500至550名受访者)刚分娩妇女,有30%出现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而25岁以上的妇女则为23%。 研究亦有提问在怀孕期间是否有吸食毒品的问题;受访者中,有3%妇女表示怀孕期间有使用大麻,而3%妇女更表示在喂哺母乳期间有使用大麻;另外,1%妇女表示在怀孕期间使用医疗或非医疗用途毒品。 妇女的产后抑郁症或焦虑症,一般会在分娩后1年内出现,病情可持续数月或甚至数年,迹象包括感到悲伤、忧虑及疲劳。 (网上图片) T02

咖啡促进新陈代谢有助减肥 但它的这个功效你一定不知道!

据一项医学研究指出,饮咖啡是可以影响脂肪储存,有助减肥及促进新陈代谢。 英国诺定咸大学的一项研究在《科学报告》杂志中发表;研究指出,咖啡可以刺激人体棕色脂肪(brown fat)的储存,这有助提高身体燃烧卡路里的速度;而人体摄入咖啡因后,可能有助解决肥胖及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诺定咸大学医学院教授Michael Symonds表示,研究表明咖啡可以对人体的棕色脂肪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他指出,肥胖是社会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亦越来越多,棕色脂肪可能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棕色脂肪亦被称为棕色脂肪组织(BAT),是人体中发现的两种主要脂肪类型之一;棕色脂肪的主要功能,是透过燃烧卡路里来产生热量;另一脂肪类型是白色脂肪细胞,主要是储存卡路里。 Symonds表示,棕色脂肪的功能,是透过燃烧糖及脂肪来产生热量,一般是作为预寒之用;而棕色脂肪的活动能力提高,可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血脂水平,有助减轻体重。 研究人员认为,咖啡透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来影响棕色脂肪,同时,亦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研究发现,一杯咖啡相当于用一小时刺激棕色脂肪的动力。 对于饮用咖啡越多,对棕色脂肪的功能是否会越有效的问题,Symonds表示,这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他指出,这可能会取决于每次饮咖啡的时间,及是否会被其他事情影响。 Mayo Clinic Diet医学编辑Donald Hensrud医生表示,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但咖啡饮用者应该保持谨慎态度,因为最近一份有关咖啡因对减肥造成影响的报告指出,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增加体重。 但Hensrud强调,亦有报造指含有咖啡因或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他表示,研究对想要减肥的人而言是一个希望,但作进一步研究前,人们仍需要谨慎。 (网上图片) T02

颠覆:住在这样的地方,多走路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

对于日常生活可以步行为主的人而言,可能认为生活在一个较健康的城镇内;但根据圣米高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的一份最新研究指出,情况正好相反。 研究报告指出,生活在可以步行为主的地区的人士,实际比居住在郊区的人,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影响。 界定可步行程度的指标,是取决于日常生活所需,例如上班、上学、购物及跑步。 尽管生活在可以步行为主的社区居民,身体活动会相对较多,但由于人口密度高,街道连通性亦较高,这些地区的交通所引致的空气污染程度亦较高,可能导致区内居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亦较高。 圣米高医院研究15个安省地区,共250万人的健康状况后而得出这个结论。 另外,研究亦指出,居住在郊区,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步行代替驾车的人士,则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的风险会较大。 (图片:680News) T02

加拿大卫生部:Linessa避孕药召回

据加拿大卫生部网站,两批Linessa避孕药被召回。召回的原因是Linessa 28避孕药的外包装标签印刷错误,容易导致误服,从而导致避孕失败。      受影响的批号为: Linessa 28, lot 190056, expiry 06/2021 Linessa 28, lot 190141, expiry 06/2021 这两批 Linessa 28 的外包装八位药物识别号(DIN)被错误印刷成Linessa 21的药物识别号(DIN),使得那些仅仅依靠DIN号码发放药物的药房可能误导患者。

进入雨季,注意!这个不速之客毒过砒霜

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黄曲霉素极易不请自来。 黄曲霉素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花生、玉米、大豆,大到土壤、动植物,都存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可能。稍不注意,就会病从口入。 专家介绍,1毫克黄曲霉素就是致癌剂量,而毒素是砒霜的68倍。 有致癌、致畸形等危害 黄曲霉素是由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代谢产生的一类毒性极强的化合物,曾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I类致癌物质,是已知致癌物中,也是已知的霉菌毒素中,致癌能力最强的化合物。 专家表示,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黄曲霉素的免疫抑制性及致突变、致癌、致畸形等危害性。研究表明,黄曲霉素对多种癌症的发生都具有诱导作用,尤其是对肝脏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在一定剂量下可能直接诱导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虽然对于人的致癌性危害尚缺乏直接证据,但诸多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大量摄入黄曲霉素与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黄曲霉素作为一种剧毒物质,致癌性仅仅是其危害的冰山一角。”专家解释道,短期大量摄入黄曲霉素可造成黄曲霉素的急性中毒,出现包括急性肝炎、肝组织出血性坏死等肝损伤,哪怕是少量的黄曲霉素,若是长期摄入也会出现肝纤维化、生长发育迟缓、不孕、胎儿畸形等慢性中毒症状。 家庭防霉攻略 庄家提醒大家,黄曲霉素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滋生,梅雨季来临,大家更要提高警惕,小心病从口入! 不吃发霉食物 花生、玉米、黄豆、大米等一定要在干燥环境存放,避免潮湿的环境让霉菌生长。无论何种食物,一旦发生霉变,不能再食用。 远离剩饭剩菜 不要认为熟食就能放松警惕,变质的米饭最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不吃发苦坚果 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等坚果,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筷子要洗干净 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经常使用它来食用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一旦清洗不干净,极易霉变。 当心小作坊芝麻酱 有些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会用糠芝麻、瘪花生甚至变质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变质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 来源:新京报

莱姆病患者人数急增 户外活动做好保护

莱姆病(Lyme)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安省情况最严重,2017年确疹患者已近千人,由于难以医治及患者十分痛苦,故户外预防措施必须做足,免被带菌的蜱虫(ticks)所咬。安省居民Brendan Barnett(下图)多年来没有上过高中,原因是6年前,他患上莱姆病,健康问题一直没法好转;Brendan的父亲Dan Barnett表示,Brendan十分痛苦、感到十分疼痛及时常失眠,对Brendan而言,简直是一场噩梦。而居住在安省伦敦市的Deb Crunican,亦多年来一直透过使用抗生素来医治莱姆病;Crunican表示,这是一种十分恶毒的细菌,影响人的大脑、心脏及肌肉,甚至关节与多个身体部位。莱姆病是由细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主要是透过被称为蜱的微小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蜱在加国一直向北扩散,风险区域包括卑诗省、缅省、安省、魁省、纽省及斯高沙省;而安省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确认及可能的个案,由2012年至2016年的平均314人,到2017年增至987人。受莱姆病影响的人,多年来一直努力希望省政府能实施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控制及减少该疾病发生的计划。缅省终于宣布,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提供全新莱姆病护理计划。安省Fergus研究员John Scott医生表示,莱姆病终被认真对待,是一个好消息;他表示,必须让医生了解并掌握这种疾病的知识。居住在伦敦市的Monique Hachey,是一直寻求更多协助的莱姆病患者之一,她只能前往美国进行诊断及治疗;她表示,加国政府未能治疗这疾病之前,她会继续前往美国医病。加拿大卫生部表示,户外工作或花时间打高尔夫球、远足、露营、钓鱼及打猎的人,患莱姆病的风险会较高。卫生部向国民提供预防患上莱姆病的措施,包括须穿着浅色长袖衬衫及裤;将衬衫塞进裤里,以及将袜拉到裤腿上;在皮肤及衣服上使用含有DEET或Icaridin的喷雾剂;走在已清理的小径或行人路上;户外活动2小时内须进行淋浴或洗澡,并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尤其是头发、手臂下、耳朵内部及周围、腹部、膝盖后面、腿部间及腰部周围。若果被蜱咬,之后的3至30天,可能会出现皮疹、发烧、发冷、头痛、疲劳、肌肉及关节疼痛、淋巴结或肿大;若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在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更严重症状,包括严重头痛、皮疹、面瘫、疼痛、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关节炎。(图片:CTV) T02

水果中隐藏着这些小秘密

水果里面含有丰富的钾钙铁等矿物质,同时维生素以及纤维素是任何食物无法比拟的,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水果里面有很多的秘密,不妨来了解一下。 水果中的小秘密,带你正确吃水果来防病? 1、预防感冒的水果 猕猴桃里面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防止细菌和病毒入侵身体,同时也去除身体中的细菌,增强了抵抗力和免疫力,保护了心脑血管。柑橘也可预防感冒,能起到滋润喉咙的效果,所含有的维生素c能帮助免疫系统的健全。 2、水果中的化痰剂 枇杷具有镇咳化痰的效果,当感觉到喉咙有痰瘙痒,可以吃几颗新鲜的枇杷来缓解喉咙的不适感。梨也是不错的选择,具有清喉降火和镇静的功效,若是吃煮熟的梨能够刺激唾液的分泌,保护了嗓子。 3、水果中的安神剂 柑橘类水果含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既有化食开窍以及提神醒脑的效果,同时也能镇静安神。桃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帮助排便,具有活血化瘀以及安定心神的效果,但是不能吃太多,尤其是对于小孩子以及肠胃功能差的人群。另外里面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吃的时候要谨慎。 4、水果中的大脑活化剂 苹果里面含有丰富的锌元素,能提高记忆力,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同时保护心脏。桂圆能让大脑开窍,对于学习压力大的孩子来说思考问题时会变得迟钝,不妨吃几颗桂圆来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但是桂圆性热,发炎以及口干舌燥的人群尽量不要吃。 5、水果中的血管保护伞 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能帮助降低血压,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草莓含有的抗氧化物质和果胶降低患上动脉硬化的风险。山楂具有消食化瘀的功效,能防止胆固醇在动脉上的沉积,保护了血管。另外也增强了血管收缩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 6、水果中的快速消化剂 杨桃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防止亚硝酸盐在身体中的合成。菠萝具有利尿以及助消化的功效,里面含有的蛋白酶能帮助分解肉类,缓解肚子胀痛问题。 温馨提示 不同的水果给身体带来的保健养生也有很大差异。柠檬属于很好的美白剂,所含有的柠檬酸以及碱性成分能调节机体代谢率,维持了体液的平衡,延缓身体衰老,同时也具有收缩毛孔和美白淡斑的功效。 来源:新浪养生

怀孕的女性更爱吸大麻?专家:小心影响胎儿!

怀孕还吸大麻真的可以吗?对胎儿有什么影响?据一项美国政府的研究显示,怀孕期间使用大麻的女性人数在美国翻了一番,报告中称在怀孕的头三个月的女性中最为普遍。据报道这一结果是基于对近50万名美国女性进行的健康调查得出的。 据报道,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将医疗或娱乐用途的大麻合法化,根据2016-2017年美国全国健康调查显示,大约7%的孕妇(14人中有1人)说他们在过去一个月中使用过大麻。而2002-2003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孕妇吸食大麻的比例仅为3%多一点。报道中表示一些加拿大的研究表明,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会增加早产和新生儿体重不足的几率。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主任诺拉·沃尔科博士(Dr. Nora Volkow)说,动物研究表明怀孕早期的使用高剂量大麻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导致发育异常,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对人类是否会造成类似的风险。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沃尔科夫说。怀孕期间吸食大麻“并不值得冒险,”她表示。“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多么有害,所以最好还是谨慎一些”。 据报道这项研究发表在周二的一次医学会议上,并发表在《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网络版上。在报告中沃尔科夫说,尽管很少有女性说有医生推荐使用大麻,很多女性可能在得知自己怀孕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麻,或者用它来缓解晨吐。而在未怀孕的女性中,吸食大麻的比例从近7%上升到近12%,即约8人中就有1人吸食大麻。 来源:环球时报

人们常吃的6种菜,隔夜后竟有这么大危害,最好一次吃完

并不是放一晚上才算“隔夜菜”,只要放置超过8小时以上的菜,就已经成为隔夜菜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菜成为隔夜菜后都不能继续食用,但经常吃隔夜菜的确不利于身体健康,有六种隔夜菜需要特别注意! 包括绿叶蔬菜、豆制品、淀粉类食品、海鲜等等。 1、绿叶蔬菜 绿叶蔬菜对人体的贡献主要是维生素,而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很容易被破坏掉,所以剩的绿叶菜营养价值的确不高。比如蔬菜里的维生素C怕热,炒第一遍时已经损失了30%~40%,如果再热一遍,维生素C的含量就更少了。维生素E、叶酸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更为严重的是,蔬菜中的硝酸盐,在其采摘、运输、存放过程中,硝酸盐会被细菌还原成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过夜的剩菜,经过一夜的盐浸,绿叶剩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更高,人食用这些食品后容易中毒。 通常茎叶类蔬菜硝酸盐含量最高,瓜类蔬菜稍低,根茎类和花菜类居中。因此,如果同时购买了大量蔬菜,应该先吃叶菜类的,比如大白菜、菠菜等。如果准备多做一些菜第二天热着吃,应尽量少做茎叶类蔬菜,而选择瓜类蔬菜。 2、海鲜 2017年7月,37岁的新疆男子张斌将家中聚会剩下的三文鱼、皮皮虾、扇贝、蛏子、螃蟹等海鲜放在冰箱冷藏,,准备次日中午再吃。 谁知第二天吃完没多久,他就出现了不良反应。“当时我觉得一阵阵恶心,然后就开始上吐下泻,前两次还好,第三次拉肚子出现了便血,我吓得不行,赶紧到医院做检查,医生说我得了出血性肠炎,其根源就是那份隔夜海鲜。” 专家解释,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如果当天没吃完再隔夜吃的话,有可能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容易损伤肝、肾功能。因此如果买多了,一定要将剩下没吃完的用保鲜袋装好,放入冰箱的冷冻层,等到吃的时候再烹调。 冰箱并不是食物的保险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张扬,很多细菌都可以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并快速且大量繁殖,如嗜冷菌、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 3、鸡蛋 鸡蛋其实是可以煮熟了之 后,隔天再重新加热再吃的。但是,半生熟的鸡蛋,在隔夜了之后吃却不行!鸡蛋如果没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当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细菌,如造成肠胃不适、胀气等情形。 茶叶蛋也就是这个道理,可能大家不知道,茶叶蛋是煮两遍的,第一遍煮熟,第二遍将蛋皮敲碎,加茶叶等辅料,再煮,所以茶叶蛋肯定是熟的。不过,茶叶中含有生物酸碱成分,在烧煮时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这种结合体,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久而久之,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利于人体健康。 4、豆制品 早在2005年,西安市就出台的《西安市豆制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就规定——现制豆制品不得隔夜销售 豆制品经营场所要有醒目的店牌,在显著位置张贴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及销售人员上岗健康证。经营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并应有防蝇防尘、保鲜设施。现制的、无定型包装豆制品当天加工当天销售,当天没销售完的商家应自行销毁。 豆腐等豆制品含水较多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一个很好的微生物培养基,最好不要留到下一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指出,豆制品还可能滋生恐怖的肉毒梭菌。这种菌能产生世上第一毒“肉毒素”,毒性是氰化钾的一万倍。毒素在100度以上加热几分钟能够破坏,但如果没有热透,是非常危险的。 5、淀粉类食品(土豆等) 2017年4月初的一天,一名西安小伙在家食用了隔夜冷菜和冷馒头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4月10日在西安一家大医院就诊,以"急性肠胃炎"予以治疗,其间曾做胃镜,显示有胆汁反流现象,经治疗,症状才有所缓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付三仙介绍说,淀粉类食品(主食),最好在4个小时内吃完,因为它们容易被葡萄球菌寄生,而这类菌的毒素在高温下也不会被分解,加热解决不了其变质问题。没有在短时间内吃完的淀粉类食品,即使外观上没有变质也不要再吃了。 尤其是土豆,最好不要隔夜后再加热食用,这样不仅它本身的营养成分会流失,还有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如果放置过久再吃的话,可能会伤害到肠道黏膜,从而引起肠道不适。 6、卤味与凉菜 散装卤味是要当天吃完,不可隔夜的。从食品安全角度讲,这是不卫生的,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吃隔夜糟货。食品专家提醒,即使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也并非绝对“保险”。冰箱里易孳生霉菌、嗜冷菌等,容易造成食物的交叉感染。 凉菜本身不具有杀菌效果,且吃过的凉菜中都会带入细菌,长时间的存储更给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足够时间,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等食品安全问题。 隔夜菜要怎么保存? 新加坡肾脏基金会高级营养师林巧鸿说,隔夜食物如果存放不好,很可能滋生细菌,一些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小孩、孕妇和老人吃了,会导致食物中毒。 5℃~60℃是细菌滋长的理想温度。煮熟的食物若放在室温下,等于把食物暴露在细菌容易滋长的环境内。所以,吃不完或不马上吃的食物应放冰箱,存放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室温下存放,不应超过两小时。 2、剩饭菜最好分装。 3、熟食和生食一定严格分开。 4、取出时,至少要加热到75℃。 5、千万不要反复加热。

屠呦呦团队宣布的新进展到底有啥内容?一张图为你讲明白

来源:央视新闻 今天,很多人都被一条新闻吸引:屠呦呦团队宣布科研新进展到底是什么新进展?简单来说,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用于制作抗疟疾药物)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这些新进展,将解决困扰人类和医学界的哪些难题?试验和研究成果具有怎样的意义?今天,通过一张图,一起了解。

你经常用一次性塑料瓶喝水吗?这个风险不得不提

外出口渴了,你会买塑料瓶装水或饮料解渴吗?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会。但你是否知道,如果经常使用塑料瓶喝水,那么你可能每年摄入高达9万个“微型塑料颗粒”。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微型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我们的食物、水甚至是空气中。美国人人均年摄入的“微型塑料颗粒”高达7.4万到12.1万个。 目前,这些看不见的“微型塑料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还不得而知。但研究人员表示,部分“微型塑料颗粒”小到足以进入人体器官,触发免疫反应。 一次性塑料无处不在部分降解需要400多年 “微型塑料颗粒”大部分来自塑料制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塑料垃圾污染是全球公认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本月10号,加拿大政府宣布,将从2021年开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 绝大多数塑料由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中的碳氢化合物加工制成,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市面上常见的塑料大多是烃类塑料。由于塑料大多具有轻且坚固、易加工、价格便宜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195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约为200万吨,2018年增加至约4亿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一次性塑料”,包括塑料瓶、塑料杯、塑料餐具、塑料袋,甚至是香烟过滤嘴等等。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吨计的塑料垃圾被倾泻入海或被置于垃圾填埋场。一个塑料瓶需要400多年才能降解,目前全球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塑料用品会被循环使用。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地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50年,全球塑料垃圾可能会达到120亿吨。 塑料垃圾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和组织,开始限制和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但即便如此,根据估算,每年全球还将会生产1到5万亿个塑料袋,平均每小时生产6亿个。如果把每年生产的塑料袋绑在一起,可以绕地球7圈。 每年百万吨塑料垃圾入海 海洋生物深受其害 我们在前面提到,每年有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被倾泻入海,并且久久不能降解。这让海洋里的动物们深受其害,目前,有五种海洋生物受塑料垃圾污染影响最为严重。 第一种,海龟。2018年,科学家对超过100只海龟进行检验,发现每只海龟体内都有塑料污染物。 第二种,鱼。科学家表示,超过50种鱼误食过塑料垃圾。 第三种,海豹。科学家经常会在塑料袋等垃圾中,看到海豹的身影。 第四种,海鸟。每年,塑料污染导致大约100万只海鸟死亡。 最后一种,鲸。鲸误食塑料垃圾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曾在一头鲸的胃里发现了40多公斤的塑料垃圾。 其实,塑料垃圾污染殃及800种海洋生物,这五种只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海洋垃圾中有四分之三是塑料垃圾。受塑料垃圾污染影响,每年,都有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如果人类再不引以为戒,未来后果不堪设想。 来源:央视新闻

女子吃半个西瓜 结果因感染性休克被抢救!要说多少次才会听

要问夏天什么水果最火,那一定是西瓜了。消暑降温、解渴利尿,超市里、水果摊到处都是!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抱回家一个,如果西瓜吃不完,我们的常规操作是盖上保鲜膜放进冰箱,等到再想吃时再拿出来吃。但这样的习惯,却让很多人遭了罪。没吃完的西瓜舍不得丢,武汉女子生命垂危。 刘女士今年53岁,家住汉阳,平日生活非常节俭。 前几天,刘女士出门买菜时,看到西瓜卖得比较便宜,就买了一个回家,当天吃剩下的一大半放进了冰箱保存。 放了两天后,刘女士舍不得丢掉,便拿出西瓜吃了起来。吃完没过多久,她出现了发热、畏寒的症状,心想着没有大碍,便没在意。 第二天起床后,刘女士便觉得两眼发昏,双腿乏力,路都走不了,还不停发抖,家人急忙把她送到了武汉市第四医院检查。 医生诊断:是严重的细菌感染 呼吸内科沈三英副主任医师发现,刘女士来院时已经出现了休克血压,只有70mmHg/40mmHg。 检查发现,其体内的感染指标是正常值的几千倍,是严重的细菌感染情况。医生考虑为细菌从肠道进入了血液,引发了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需要尽快抢救。 经过强抗感染、液体复苏、升压抗休克等抢救和对症治疗,刘女士的情况逐步稳定了下来。 这样的例子,其实每年都会发生。 说了一千遍的知识大家请记下,常温储存勿超过4小时,西瓜最好现切现吃。 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下,无论是完整的半块还是切成小块的西瓜,如果没有任何防护,6个小时内就会滋生细菌。 切开后的西瓜常温储存的时间勿超4小时,没吃完的尽早低温冷藏,并尽量保证完整。 冷藏不要超过24小时 沈三英介绍,冰箱并非大家认为的“安全箱”,有些嗜冷菌不仅不怕冷,冰箱还是它们喜欢的地方,如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都喜欢在冰箱中生长繁殖。 在冰箱内冷藏西瓜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把冰箱里的西瓜拿出来吃时,可以先将表面约1厘米的部分切除。 这样保存西瓜最好 首先,使用干净合格的保鲜膜;其次,在包水果的过程中,注意洗干净砧板、刀、手。需要说明的是,保鲜膜本身并没有杀菌或者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所以包了保鲜膜之后,还得冷藏保存。 男孩吃隔夜西瓜险丧命 平时,我们在水果店买回来整个西瓜或者半个西瓜,要是吃不完,都会放在冰箱里,等到第二天再拿出来继续吃。但就是这样的习惯,让西安的8岁男孩小小苏差点丢了性命。 2018年8月23日,在西安凤城五路的一个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已经出院的小小苏。他父亲说,二十几天前,孩子在爷爷家吃了一块在冰箱里放了两天的冰镇西瓜,虽然当时爷爷还细心的把西瓜放置常温,并且切掉了表层很厚的一部分,但小小苏吃完以后还是得了病。 小小苏的父亲苏先生:“应该是从第二天开始,孩子就开始发烧,我们一直以为是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于像感冒这样的症状,也带孩子去医院看了,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各方面都比较正常,当时也开了一些消炎药、退烧药,孩子也在吃,吃完以后也会好转,但是从第三天开始,孩子就开始呕吐,呕吐的情况特别吓人,就像自来水龙头开到最大那种程度,往出喷,我们当时就特别紧张,就赶紧送到中心医院。” 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医师侯红红:“进来的时候,因为孩子是一个脱水的状态,口唇很干燥,精神稍微有点烦躁。我们最终的诊断是感染性腹泻,半中度的脱水,中毒性的肠麻痹,毛细血管渗漏,麻痹性肠梗阻,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首先这个病的严重程度是他不能承受的,因为一旦稍有差池,治疗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医生说,因为当时小小苏的情况很危急,儿科的医护人员都是24小时轮流照顾孩子。在经历了抗感染、全静脉营养、严格计算液体入出量和持续胃肠减压等各种治疗以后,小小苏的病情总算是稳定了下来。在住院治疗13天后,小小苏终于痊愈出院了。 侯红红:“像有的家庭发现蔬菜水果坏掉了一块抠掉继续吃,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建议的,因为它一旦有一块发生了腐败,整个蔬菜和水果其实都已经滋生了细菌,我们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吃了这种变质的食物,一旦发生了呕吐、腹泻这些消化道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隔夜冰西瓜至小肠坏死 七旬老人腹痛难忍70cm小肠坏死 七旬老人张建军(化名)却因吃了一块隔夜存放的冰西瓜,患上“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不得不切除已发生坏死的长约70cm的小肠。 2018年7月25日晚上,他觉得又热又渴,就把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一块冰西瓜拿出来吃了。吃完2小时后,张建军突然腹痛,第二天上午,他因疼痛难忍才被送到当地医院治疗。 雷志盛介绍,很多人认为冰箱就是安全的“保鲜箱”,其实如果存放方法不正确,食物携带的各种细菌也会在冰箱里大量繁殖。他建议,不管包不包保鲜膜,西瓜都不适合放在冰箱长期保存。 来源:北晚新视觉

加拿大青少年自残急诊倍增 精神出现问题可能和这个有关!

■■研究显示,安省青少年因自残前往急诊的病例大幅增加。网上图片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安省青少年因自残行为前往急诊室就诊的病例在不到10年间增加了超过一倍,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数量也大幅上升。研究人员呼吁省府加强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支援。 据加通社消息,这项研究发表在本周的《加拿大精神病学杂志》上。除了青少年自残行为增加外,该研究还发现,在2009年至2017年的同一时期,13至17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就诊率上升了78%。这两种类型的就医增加现象在少女中更为明显。 该研究使用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的急诊访问数据进行。研究指出,通过服毒或伤害故意自残的青少年,有反复进行自残或自杀的风险。作者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这些现象增加的原因,这可能表明更多的青少年正在伤害自己,更多的人正在寻求急诊的帮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社交媒体普及或成肇因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东安大略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简称CHEO)资深科学家、渥太华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加德纳(William Gardner)博士表示,自2009年起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此之前,青少年自我伤害的急诊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比前6年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一,而精神健康问题的就诊量仅略有增加。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考察发生转变的可能原因,但加德纳表示,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因素。一种可能性是,2008年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家庭压力,但随着经济的好转,他们随后应该是看到就诊率再次下降。 他还指出,另一个潜在的因素是2007年iPhone的推出,以及智能手机使用随之而来的增长。参与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自我伤害率上升,至少对弱势青少年而言是这样。 这可能发生在几个方面:社交媒体将自残行为常态化;社交媒体也会触发自残行为,令青少年模仿自残的同伴,或让年轻人暴露于网络欺凌。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交媒体也可能为一些陷入困境的青少年提供一种帮助,使他们免于被社会隔离,或寻求鼓励、寻求治疗的方法。 他还估计,就诊率的上升也可能是在近10年中,社会上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努力,鼓励了青少年及其家人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加德纳指出,急诊部门只提供危机处理,无法为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提供长期支持。当青少年前往急诊室的比例增加一倍时,这意味着对精神保健的需求大幅增加,而提供者的数量却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增长。 本报综合报道

不看不知道!喝酸奶也有这么多讲究

酸奶,是大家常喝的一类饮品,能够补充蛋白质,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我们会把酸奶当做零食,也有的时候是在吃早饭的时候喝上一点。但喝酸奶也有讲究,如果走进了误区,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对身体健康不利。 酸奶有哪些好处?首先,喝酸奶可以提高免疫力。酸奶中含有益生菌,这种细菌可以“住”在你的消化道里,并有助于消除有害微生物,避免肠道或消化道受损。不仅可以改善肠道环境,提高免疫力,还可以同时提高某些消炎药的治疗效果。其次,喝酸奶促进消化。酸奶与牛奶相比,更易于消化和吸收,使得它的营养素的利用率有所提高。酸奶也不会像牛奶那样让人出现“乳糖不耐受症”。再次,喝酸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酸奶中维生素D的含量非常高,还含有大量的钙元素,两者结合在一起饮用,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后,喝酸奶防便秘。现代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又不规律,常常会导致便秘,预防便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喝点酸奶。同时,酸奶可以增加饱腹感,因此常喝酸奶可以很好地控制食欲,起到减肥的功效,又可以补充蛋白质,强化肌肉。 那么,喝酸奶应该注意什么呢? 酸奶不可以随意搭配 酸奶千万不要和香肠、腊肉等高油脂的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为加工肉品内添加了硝,也就是亚硝酸,会和酸奶中的胺形成亚硝胺,是致癌物。 酸奶并不是老少皆宜 实际上,酸奶虽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患者在肠道损伤后喝酸奶时要谨慎;1岁以下的宝宝,也不宜喝酸奶;此外,糖尿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也最好别喝含糖的全脂酸奶,否则容易加重病情。 酸奶不宜加热喝 酸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乳酸菌,它不仅可以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从而产生乳酸,使肠道的酸性增加,且有抑制腐败菌生长和减弱腐败菌在肠道中产生毒素的作用,如果把酸奶进行加热处理,酸奶中的乳酸菌会被杀死,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便会降低,因此,酸奶最好别加热饮用,夏季饮用宜现买现喝,冬季可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再饮用。 了解完喝酸奶的注意事项,再来科普一下酸奶什么时候喝更好。通常人的胃液酸碱度(pH)在1~3之间,空腹时pH在2以下,而酸奶中活性乳酸菌生长的pH在5.4以上。如果在空腹时喝酸奶,乳酸菌很容易被胃酸杀死,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在饭后喝酸奶,这时胃液被稀释,pH上升到3~5,这种环境很适合乳酸菌的生长。因此,酸奶在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喝最好。 酸奶虽然看起来好像十分百搭,但其实还是有不少的食用禁忌。特别是吃一些特定药之后,不要立即去喝酸奶,否则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导致药效丧失,甚至会引起身体不适。 来源:科普中国

食物过敏VS食物不耐 其实大有不同!营养师教你如何区分

▲食物过敏的致敏原必定是蛋白质的某一部分,例如鸡蛋的蛋白质。 有时候进食后感到不适,我们会怀疑是食物过敏,但到底何谓食物过敏呢?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的病因和征状有何分别? 今期营养师为我们详述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讲解测试食物过敏及不耐的各种方法。撰文:文乐轩 食物过敏 免疫反应 ▲患者可透过呼气测试检查出患有乳糖不耐症。 进食后不舒服,可以统称为不良食物反应(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应可分为两大种,养和医院高级营养师陈劲芝表示:“不良食物反应主要以是否与免疫系统有关来作分别,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包括食物过敏症、乳糜泻等等,过敏之下更亦可分为是否与免疫球蛋白E(IgE)有关。简单而言,医学上的食物过敏是与免疫系统有关。食物过敏症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认为某些食物对身体有害,从而作出攻击,产生身体的各种反应,我们可理解为'打错仗'。 食物过敏必定有一个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须是蛋白质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鸡蛋、鱼的蛋白质。换言之糖、油、盐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应皆不能称为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由于免疫系统发动攻击,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应出现,一般是进食后两小时以内,而且每次接触致敏原都会出现过敏症状。 ” 食物不耐 原因众多 陈劲芝解释进食引起不良反应但不是免疫系统发动攻击,大多可称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语所说的“受不了”,她说:“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于蛋白质,亦有机会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谢的过程所引起。以较常见的乳糖不耐症为例,因为患者体内没有足够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消化,从而影响肠道不断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状是吸收食物后才出现,如吃味精后会头痛,是代谢食物时影响到神经系统,但重点不是免疫系统攻击。 再者,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机会是进食过量才会有不良反应,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饮一杯牛奶会肚泻,但却能够饮奶茶、吃菠萝包、甚至是吃雪糕。不耐的症状出现有可能相隔甚久,由四小时到一两天都有机会,因为食物进入肠道开始消化后才有不耐反应出现,亦会有累积性的情况出现。 ” 排除饮食 找出不耐 ▲皮肤点刺测试是将致敏原刺于皮肤表层,然后观察皮肤上的过敏反应。 由于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种,吸收、消化、代谢等各层面都有可能导致不耐征状出现,所以没有单一测试能够直接检查出食物不耐。陈劲芝说:“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进行呼气测试,医生会让患者进食乳糖食物,然后观察他们呼气内的氢含量,看消化过程的有没有受影响,其他不耐症同样是以激发测试为主。在医学上亦可进行排除饮食法,患者先戒食怀疑不耐的食物两至六星期,看征状会否消失,然后再重新进食,医生从而观察其身体反应。” 单一测试 无法判断 食物过敏测试有很多种,但原来单凭一种测试并无法准确判断,陈劲芝指出:“主要测试食物过敏症有血液IgE测试,IgE是人体其中一种免疫蛋白,负责辨识出致敏原,透过IgE指数从而医生可以评估对有关食物是否过敏。另有皮肤点刺测试(Skin prick test),即是将致敏原刺于皮肤表层上,若果是过敏情况,免疫系统会在皮肤上产生过敏反应。 但无论是IgE测试还是皮肤点刺测试,都不能够依靠单一测试来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因为它们只属于表面的免疫系统警号,医生更需要病人以往的过敏反应作参考,将两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有食物过敏,最直接的诊断方法是在医生面前进食过敏的食物让其观察,即食物激发测试(Food Challenge)。 ” IgG测试不能测试食物过敏 ▲世界不同过敏科医学组织都有指引指出IgG测试不适用于检查食物过敏症。 近年市面上更出现IgG过敏测试,陈劲芝提醒IgG测试在医学上无法检查出任何食物过敏症,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接触所有外来的蛋白质亦会制造IgG,但不代表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她说:“美国、英国、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测试不适用于食物过敏症,而且当IgE过敏症患者开始耐受致敏原时IgG指数会上升,甚至是进食任何食物时IgG指数都有机会有波动,所以测试并不可作准。 现时有关IgG测试的医学文献支持仍然不足,所以医生不会用这个测试来检查是否过敏。市民亦不应单凭报告结果便自行决定戒食,应按医生指示下进行,避免影响健康。”

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这些饮食顺序你对了吗?

来源:新华社 多年的疑惑今天揭开谜底!想要吃的健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选择营养丰富和适合自身体质的食物,还要注意吃它们的顺序。很多时候,不正确、不科学的饮食、服药顺序,会对健康造成不利。 是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执。 从健康角度来看,汤更适合饭前喝,一方面增加饱腹感,有利于减肥。另一方面饭前喝汤可以润滑消化道,同时能充分吸收汤中的营养物质。如果选择饭后喝汤,一方面会导致胃液的稀释,影响食物的消化,另一方面饭后大家都已经吃饱,此时喝汤反而导致营养过剩而引发肥胖。 饭菜和甜点顺序 甜点以甜、香等口感吸引人们,那么饭后吃甜点真的健康吗? 首先,饭后并不适合吃甜点,其原因与饭后喝汤相似。饭后人体已经吃饱,甜点会造成营养和热量过剩而引发肥胖。其次,饭前也不适宜吃甜点,尤其是儿童。饭前的甜点会影响食欲,导致正餐食用量下降。 甜点的正确食用时间是上午或下午饥饿时、运动前、低血糖和腹泻等情况下,这时吃甜点可以补充人体能量,缓解疲劳。 水果和吃饭顺序 吃水果的顺序有太多的争议。其实水果在饭前饭后吃都可以,但要避免空腹吃酸性水果以及饭后立即吃水果,不然容易导致腹痛和消化不良。 喝水和服药顺序 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服用药物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人会选择将药物先放入口中,然后再大口喝水送服药物。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药物黏在食道的内壁,如果是酸性药物还会对食道造成伤害。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喝水,滋润咽喉和食道,然后喝水送服药物,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种情况。 服药和吃饭顺序 药物的服用还分为饭前饭后,一般是饭前或饭后的30分钟到1小时服用。 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在空腹情况下服用会伤害胃肠道,所以一般在饭后服用;而一些降血糖的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以免饭后引起血糖升高。 一般情况下,中药在饭前服用,西药因为对胃肠道危害大,要在饭后服用。具体情况还需要按医生嘱咐服用。 图片:pixabay

吃白肉真的比较健康吗?研究显示另一回事

常听人说,吃例如鸡、鸭肉或鱼肉海鲜等白肉,要比吃牛、猪、羊等红肉来得健康。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食用红肉和白肉对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无不同,这个结论完全颠覆过去大家认为白肉优于红肉的传统观念。 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UCSF)的奥克兰儿童医院研究中心(CHORI)针对食用红肉和白肉对人体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食用相同数量的红肉或白肉所形成的血液胆固醇水平差不多,都要比食用植物蛋白明显升高。这项研究报告日前已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资料,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约有40%的加拿大成年人面临这种疾病。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控制高血脂至关重要,一些健康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提醒加拿大人减少吃肉的必要性。 该研究的主要学者R克罗斯博士(Ronald Krauss)说:“我们过去认为白肉比红肉更能控制血液中的胆固醇,但研究发现并没有区别。想要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应该用植物性蛋白质,例如坚果、豆品来代替肉类。” 加拿大心脏和中风基金会的营养顾问唐柏若(Carol Dombrow)说,植物性蛋白质更优,一直是它们基金会长期支持的概念,不过美国这项研究的样本只有113人,似乎太少了。 一个代表加拿大养鸡农民的团体对该研究结果表达不满,称其样本量小、存在缺陷,令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缅省鸡肉生产商营养师桑德兰(Gina Sunderland)说:“人们不应该限制摄取瘦肉蛋白质,例如鸡胸肉。我认为从小样本中提出如此广泛的结果,是危险的科学研究。” 唐柏若认为,民众要多关注自己血液胆固醇的指标,依照自己身体情况调整饮食,但应遵循加拿大的新饮食指南,吃更多植物性植物性蛋白质。 网上图片 v01

醋、红酒、鱼油能软化血管?真正管用的其实是…

我们常听说“血管里面垃圾少,多活20年”“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在被心血管疾病支配的恐惧下,催生了很多关于“软化血管”“清理血管垃圾”的妙招,比如喝醋、吃洋葱、喝红酒等。 这些食物真的可以让血管保持年轻?今天一起来探索下血管里的秘密。 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像我们常见的冠心病(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国现有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为350万。 也就是说,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体力活动不足、左心室肥厚等。 近年来,新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危险因素及指标也不断被研究证实,包括血脂、炎症因子等生物学指标及无创动脉硬化指标等。 血管软化靠谱吗? 人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一样,运输着滋养的人体的重要物质——血液。 正常的血管富有弹性,使血流顺畅,而硬化的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隆起的灰白色粥样斑块,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就好像血管上长石头一样,血管壁弹性变差引起血管硬化。 1、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人们以为醋能软化血管,大概是因为醋能把一些鱼刺等坚硬的东西泡软。 但其实,人体自身的酸碱环境体系非常稳定,不会通过多喝醋就能软化血管。 而且醋走的是消化系统,不会直接进入到血管,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如果大量饮醋,反而会刺激损伤胃黏膜。 2、喝红酒能软化血管? 多数人认为喝红酒可以软化血管,是因为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醇,但其抗衰老的作用仍然缺少确凿的科学研究证据。 其次,喝酒本身就危害心脏、胰腺、肾脏等,还容易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 而且绝大多数国人是缺乏酒精代谢的关键酶乙醛脱氢酶,少量喝酒也会有损健康。 所以,如果想要靠喝红酒保护心血管,是百害无益的。 3、吃深海鱼油可以软化血管? 深海鱼油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被认为有调节血脂、提高记忆力等作用。 科学家研究的一种新药Vascepa就是高纯度鱼油成分,源于天然鱼油成分ω-3脂肪酸。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Vascepa可将首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降低25%,可用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Vascepa被美国FDA认定为新化学实体,但并非市面上那些普通鱼油产品的膳食补充剂、保健品等。 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鱼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4、多吃洋葱、黑豆、香菇、木耳、坚果可以软化血管? 近日,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多吃核桃、杏仁、开心果等木本坚果,可能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多吃这些蔬菜、坚果类食物,符合饮食健康的原则,不过目前尚没有软化血管的确切临床依据。 所以,别老想着吃来解决所有问题,仅靠食疗方法来软化血管是不靠谱的! 特别是对于糖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关于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延缓血管老化的说法,这个绝对靠谱! 研究发现,长期、持续的运动,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甚至还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面对血管性疾病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如何正确预防血管性疾病? 1. 平时做到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盐、高糖、油腻的食物。 2. 戒烟控酒,戒烟1年后脑卒中再发危险可降低20%。 3. 加强规律性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4. 不要长期熬夜,保持心情愉悦和充足的睡眠。 5. 高危人群需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定期体检。 所以想要血管健康,还是先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吧!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