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06:12:05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50%的中國人有這個牙齒問題 不注意可能有大麻煩

1、导致牙龈退缩的一大病因是牙结石。要想避免牙龈退缩,首先就是要预防和清理牙结石。 2、牙龈退缩会影响牙齿的牢固程度,导致牙齿怕凉怕热。牙齿会出现“黑三角”,不仅影响前牙的美观,而且还会塞牙,时间长了会腐蚀牙根,影响生活质量。 3、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可以像补牙洞一样把退缩的牙龈补上。针对牙龈退缩的治疗,主要是亡羊补牢,让牙龈不再继续退缩,稳定在现有水平。 最近有网友在“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后台询问:牙龈退缩怎么办?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中老年人群牙周健康率不足10%,而牙周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牙龈退缩,也就是牙齿周围包裹的牙龈变少了。 牙龈为什么会退缩?牙龈退缩有哪些危害?今天我们邀请到北大口腔医院的许桐楷医生跟大家分享牙龈退缩的相关知识。 一、牙龈为什么会退缩? 最大的病因就是牙结石。 牙结石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我们听说过的胆结石、肾结石。除了少数人之外,很多人的牙结石都是在不停形成的。牙齿上会附着菌斑生物膜,唾液里含钙,刷牙有些死角没有刷干净,这两者经过一系列的作用就会在牙齿上形成牙石。 牙石的存在会刺激牙龈,造成炎症,多数牙龈出血就是这么来的。总是发炎出血,终于有一天牙龈忍不了了,想要“躲”开牙石,就开始自己往下退,哪成想阵地就是这样一点点失去的,牙龈退一点,牙石就得寸进尺一点。最终的结果就是牙龈越来越少,牙石越来越多。 所以,要想避免牙龈退缩,首先就是要预防和清理牙结石。说难也不难,每天两次有效刷牙,每年找牙医洗一次牙,就可以保证牙石成不了气候。 二、牙龈退缩有哪些危害? 1、影响牙齿牢固度 牙龈及其下覆盖的牙槽骨是牙齿的“自足根本”,就好比草皮、土壤和树木的关系,牙齿是树,牙槽骨是土,而牙龈就是地面上的花花草草。 牙龈的健康程度直接反映了下方骨头的牢固程度。牙龈总是发炎,骨头就会被破坏掉,骨头变少了,牙龈也就跟着退下去了。所以,牙龈退缩严重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出现牙齿松动,乃至脱落的情况。这也就是“老掉牙”的原因。相反,如果常年做好水土保持,牙龈和骨头都好好的,到老了还有一口牢固的牙齿并不是梦想。 2、牙齿怕凉怕热 牙龈退缩以后,就会把原来被包裹覆盖的牙根露出来。牙根不同于牙冠,表面没有坚硬的牙釉质保护,比较娇嫩,上边有很多的神经末梢,一旦暴露在口腔环境中,凉的热的酸的甜的都会对牙根造成不小的刺激,一阵阵尖锐的刺痛随之而来,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露神经了”。 3、牙齿不美观 其实我们牙齿的形态不光是由牙齿本身决定的,牙龈把哪部分盖住把哪部分露出来,形成了牙齿的轮廓。健康的牙龈,其颜色、质地和所处位置,与牙齿一同构成了微笑时的“红白美学”。 如果牙龈退缩了,牙齿就会相应地变长,失去了原有协调的比例。而且牙齿和牙齿之间的缝隙也是由牙龈来填满的,一旦退缩,就会在这里形成一个个的黑洞,我们称之为黑三角,非常影响前牙的美观。 4、出现塞牙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饭后用牙签的“习惯”,与其说这是习惯不如说是无奈。 很多患者经常到牙科要求治疗塞牙,他们以为是牙齿上有了洞才造成的塞牙。实际上,相当多的塞牙是由于牙龈退缩造成的。我们把前牙的牙缝变大叫黑三角,有时候后牙也会出现黑三角,虽说不影响美观,但会积存食物,长此以往会腐蚀对应位置的牙根,并且越塞越多,非常影响生活质量。 三、牙龈退缩了怎么办? 基本上没什么好办法。 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种材料可以让我们像补牙洞一样把退缩的牙龈补上。最大的难点就是刚才讲到的,牙龈下方是需要骨头的支撑的,而且牙龈是活的。虽然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植骨的手段,但针对绝大多数牙龈退缩的情况,还是无能为力。 所以,针对牙龈退缩的治疗,主要是亡羊补牢,让牙龈不要再继续退缩,能稳定在现有的水平上。我经常这样安慰,或者说鼓励我的患者:“您现在三十几岁,出现了牙龈退缩,单看牙齿,像四五十岁的,不过如果您从现在开始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找牙医复查,我有信心让你在四五十岁时跑赢大多数同龄人。” 另外也有一小撮牙龈退缩,可以尝试膜龈手术。简单来说,从上牙堂的位置取一点粘膜组织,把这一块移植到牙龈退缩的地方,让它和周围的牙龈长在一起,这样就达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效果。不过这种手术适应的情况不多,具体可以咨询牙周专科医师。 总之,大家对口腔卫生要坚持不懈地高度重视,防微杜渐,如果每年退缩0.2毫米,30年就是6毫米,人生有好几个三十年,但牙根又有几个6毫米呢?

連續一個月,她總夢見被人追殺…夢境與疾病有什麼關係?

来源:青年时报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在“睡眠障碍”这个大范畴里,除了大家广泛熟悉的失眠,多梦也名列其中。人为什么会做梦? 多梦到什么程度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哪些梦是在给身体健康敲警钟? 昨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仙居分院执行副院长、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医师陈正昕,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副主任余正和结合多年来的临床诊治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梦”。 很多恐怖梦境是白天焦虑的反射 陈正昕每周出门诊4天,每次都会遇到有人就前一天的梦向他咨询,这些患者大多被梦困扰,有的已经到了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的地步。 昨天早上,陈正昕的门诊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女患者,她面色憔悴、体形消瘦,气色不好。 一坐下,女患者就说自己最近一个月整夜做梦,总是梦到被人拿刀追杀,她打不过,只能拼命逃跑。 这是一个冲突型的梦境。陈正昕判断,现实生活中女患者一定经历了什么并被深深困扰。 “你一定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和冲突吧?”陈正昕的话音刚落,女子就泪崩了。 情绪稍稍稳定后,她讲出了事情的缘由:自己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丈夫仅是初中文化。 当初,家里非常反对这门婚事,但因为未婚先孕,父母也就勉强同意了。 一个月前,她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这让她无法接受。她想离婚,但这涉及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加上父母觉得离婚是家丑坚决反对,这一切让她陷入了焦虑和困惑。 人生的抉择还需要自己来做,医生则需要从医学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帮助,陈正昕根据女子的情况,为她开了些改善情绪和睡眠的药物。 还有一个40岁左右的男患者来找陈正昕“解梦”。 他说梦见自己出海远游,结果海面上升起一个跳水台,两个熟悉的同事出现在跳水台上并纵身跃下,就在落下的瞬间,水面变成了地面,他们摔得粉身碎骨。 “我最近正在考虑跳槽的事,这个梦是不是告诉我,如果离职,我的后果会像梦里那样悲观?”男子看起来很焦虑。 陈正昕解释,这些看似恐怖的梦,其实是人对白天遇到难题的反思,是潜意识里在寻求答案。 有些多梦是睡眠结构出现了问题 大部分时候梦是人心理活动的反应,也有人多梦是因为睡眠结构出现了问题。 余正和就接诊过一个男性患者小汪。 小汪从小到大睡眠质量一直都很差,每天都会做很多梦。 在排除了抑郁症、焦虑等情绪因素后,余正和初步怀疑他的问题出在睡眠结构上。 果然,睡眠监测证实了余正和的判断:小汪的快速眼动期明显多于常人,而非快速眼动期时间短于常人。 余正和解释,在整夜的睡眠中,人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可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周期持续10分钟,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周期持续90分钟。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类似,大多数的梦发生在这一阶段。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幺小汪一直多梦,因为睡眠结构有异常。 多年来多梦的状态对小汪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睡眠质量得不到保证,他在青春期时生长发育出现了迟缓,今年30岁的他身高仅有1米6。 “小汪的父亲身高有1米7多,母亲身高1米6,照理说他的身高遗传因素不存在问题,那么就能解释是常年的睡眠质量低下导致身高落后。”余正和说。 多梦超过一周就应寻求医生帮助 也有一些患者的梦,与自己的健康有关。 陈正昕曾接诊过一个患者,曾频繁梦到自己从高空坠落。陈正昕建议他做一个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患者有心脏早搏。 还有一个患者总梦到自己吃活老鼠、活蛇,胃镜检查显示,他胃部有早期癌变。 “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来看,躯体疾病和某些梦境是有关联的。”陈正昕说,中医理论中有研究显示,梦里吃异食表示有疾病在脾胃。 西医认为,出现疾病的器官会把感受传递到梦里,因为人的感受在白天活动时相对迟钝,夜深人静时身体和意识则会更加敏感。 外国现代医学家阿沙托克分析了4000个梦例,发现梦与某些疾病有一定联系。比如黄疸病人,在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产生前约一个月,会出现许多与饮水进食相关的梦。 欧美临床医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多达8种梦境与疾病之间有关系。 1.梦到有人或怪物敲打你的头,或是向你的五官灌流质等,你可能患脑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 2.梦中听到怪响,可能是听觉中枢存在某些病变或是其附近的血管发生硬化。 3.梦到气管被卡,呼吸不畅、窒息,可能是呼吸系统存在病变。 4.梦中被追逐、恐惧、叫不出、跑不动,惊醒后心有余悸、出汗、心跳加快,可能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5.梦中走路不稳,身体扭曲,肢体沉重,并伴随窒息感,且会突然惊醒,可能是心绞痛的前兆。 6.梦到从高处坠落,但还没落到地面就已惊醒,可能是心脏病的先兆。 7.梦到水的场景,如洪水、沼泽、溺水等,可能是肝胆系统和肾脏有病变。 8.梦中被殴打,醒后感觉梦中被打的部位疼痛,预示对应的脏器可能有病变。 除了梦境预示疾病,长期多梦会令人精神衰弱,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两位专家共同认为,多梦超过一周就应该寻求医生帮助。 医生会从精神心理因素、睡眠节律习惯、睡姿、是否有呼吸睡眠暂停等多个方面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目前,睡眠监测是睡眠障碍诊断的金标准,它能够检测患者的睡眠结构、呼吸情况、腿动情况、心脑电波,全面监测找到问题所在。”余正和说。 偶尔出现整夜多梦,也有办法帮助改善。陈正昕表示,适当运动、呼吸放松训练、睡前点上薰香、食用红枣莲子百合羹都是不错的改善睡眠质量方法。

世界睡眠日:今天你睡醒了嗎?

“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9个小时” 看到这个话题不少网友都表示, 不!!!这绝不是我的生活! 9点躺在床上, 刷刷手机、看看剧、发发呆、聊聊天…… 12点睡觉 这才是睡眠的正确打开方式 甚至有些人会失眠、通宵 更别说9小时睡眠了 而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似乎也更赞同网友们的结论。 根据白皮书,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状况评分为67.14分,只是刚刚及格。 从地域来看,即便是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最好的北京,也只有53.6%的孩子睡眠时长超过了8小时。 当然,这并不能说“中国人均睡眠9小时”的结论是空穴来风。 早在2011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的一篇文章《亚太地区的人们如何支配他们的时间》(How do Peopl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pend their Time?)指出中国人在亚太地区睡眠时间是最长的——9个小时。 为什么? 有网友认为,或许是因为这类人影响了平均数值,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说睡就睡,除了吃就是睡↓↓↓ 而OECD则在近日一份报告把中国人较长的睡眠时间归因于中午打盹——午睡!这也让“缺觉”的法国“灵机一动”。 3月12日,法国公共卫生监督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研究人员称,2018年法国人均睡眠时间仅有6小时42分钟,首次低于7小时,“令人担忧”。法国新闻网(France info)看到报告后,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学习中国人,睡午觉! 显然,在全球范围内,睡眠都是一件很重要、甚至令人困扰的事。睡眠也成了一个潜力相当大的市场。 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为何助眠产品越来越多,我们却仍不得安眠?》(Why the sleep industry is keeping us awake at night) 指出,全球助眠产业的体量本年度预计将达到760亿美元。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睡多久才最合适?睡不着怎么办? 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这个问题目前在科学界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研究表明,睡觉时,身体会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包括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激素等,这些活动是维持免疫功能和人体生理所必须的。 对一般人来说,持续四天以上不睡觉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但任何事情都不乏例外。17岁的加德纳就创造了觉醒时间的世界纪录,他曾经268个小时不睡觉,这可是连续11天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是,后来他只睡了14小时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至于睡多久才最合适,不同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人每天只需要5小时以内的睡眠,这部分人被称为短睡眠者,约占世界人口的8%;占同样比例的长睡眠者每天需要睡9个小时以上;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正常范围是5-11小时之间;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每天可能需要睡20个小时;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每夜只需要睡6个小时就足以维持正常的觉醒状态。 那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呢?这里有几个TIPS供大家尝试: 1.限制手机的浏览时间,可以用听音乐、看书来替代刷手机。 2.白天锻炼。锻炼不仅有助于我们的健康,还会减少压力感。但睡前3小时不要锻炼,因为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 3.睡前可以做些和缓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下来,这有助于更快入睡。 来源:新华网

這10種室內植物 室內凈化空氣功效大

植物不仅可以为家居及写字楼塑造柔和气氛,而且已经有证据证明,室内种植植物,更可以为室内清除空气中的有害及有毒粒子,对健康长期产生良好效用。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引发对建筑设计的新思维,侧重于绝缘及密封,以防止热量流失;但不利的是,不少建筑物基本上变得过于密封,导致有害化合物积聚,从而令长期处于室内的人出现如鼻塞、气管疼痛、眼睛干躁、头痛等问题,以及对长期健康构成威胁。 美国太空总署于1989年作出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有多种植物可以过滤苯(benzene)、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及甲醛(formaldehyde),而且在净化空气方面表现十分出色。 以下是10种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及清除空气中有毒粒子的植物: 非洲菊(Gerbera Daisy) 盆菊(Pot Mum或florists daisey) 英国常春藤(English Ivy) 虎尾兰(Mother in law's tongue或snake plant) 银线龙血树(Warneckei) 白鹤芊(Peace lily) 万年青(Chinese evergreen) 巴西铁树(Marginata) 观音竹(Bamboo palm) (资料图片) (编译:T02)

學童將補打麻疹疫苗 冀全省接種率達95%

■儿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麻疹。资料图片

吃素能長壽?不止!還有這麼多好處!

▲专家称,吃素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慢性炎症,进而降低许多严重疾病的风险。网上图片 一般人认为吃素无法补充某些必备的营养,然而美国饮食协会发表声明说:“吃素者只要透过适当的素食饮食,不仅营养充足,甚至可能为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好处”。此外,研究也显示,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的寿命高了将近20%。 究竟停止吃肉会发生什么神奇的改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简述如下。 一、你的皮肤将会容光焕发:蔬果内丰富的矿物质、抗氧化剂和纤维质,有助于排毒和提升皮肤光滑性;以蔬菜为基础的饮食也可以解决常见的皮肤问题,像是湿疹和粉刺等。 二、降低酸性体质:加工食品和动物制品(如牛奶和起司)都会导致酸性体质,身体过度酸化会引发恶心、疲劳、头痛和昏眩等症状,蔬食则多为碱性,能够帮助中和酸性,水果、蔬菜、豆类和发芽谷物也可以帮助提高能量。 三、你会开始消耗正确的蛋白质:人们对吃素的迷思在于吃素无法获得蛋白质,然而荤食者的蛋白质消耗程度是素食者的1.5倍,过量的蛋白质则会被存储为脂肪,并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糖尿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更严重的问题。相反地​​,从植物获得的蛋白质可以帮助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根据调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吸收的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0%,但一般人的蛋白质则占总热量的15%至20%。 四、降低胆固醇:发炎和高血脂可能导致中风和心脏疾病,而动物制品(如肉和乳酪)当中的高饱和脂肪将更容易导致高胆固醇和心脏疾病。根据研究,那些改吃素食者的血脂下降了约35%,其中素食饱和脂肪含量低及纤维含量高是导致血脂下降的两大原因。 五、可能会变瘦:吃素减肥的方式有很多,许多减肥者改吃素的原因是素食不仅低热量且高蛋白质,如豆腐等。最近海外一项研究更表明,素食者平均成功减重3.5公斤,选择膳食纤维高的水果、蔬菜、豆类和粗粮甚至可以加快减肥的速度。 六、你会降低常见疾病的风险:吃素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发炎,蔬果不仅天然,当中的抗氧化剂和纤维素,还能够帮助排毒、消炎,进而降低许多严重疾病的风险。那些爱吃肉类和加工食品的人,拥有较高的炎症风险,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中风、心脏病等严重状况。 七、对环境友善:选择素食对环境和野生生物有相当正面的影响,因为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来源,比交通工具排放量还要多。工业发展牺牲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森林、水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吃素能够帮助抵抗地球资源被破坏,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不过,吃素虽然健康,却也有它的利与弊存在,究竟应该如何吃素,才能吃的健康又环保呢? 首先,可以先来认识素食者的形态,依照饮食种类区分,包括只摄取植物性食物的“纯素食”、额外可补充奶制品和蛋类的“蛋奶素”以及适度选择动物性食物的“健康素”。纯素食者因只食用植物性食材,选择较小,因此最容易出现营养问题;健康素则以促进健康为目的,非完全排除动物性食物,因此营养方面较为充足,也是营养学家最鼓励的素食方式。 根据医学研究指出,素食者因吃素而补充了充足的纤维素与维他命A、C、E,较少摄取到饱和性脂肪酸,确实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罹患率;不过也因为素食者不吃肉,也可能导致缺乏维他命D、B12、钙、铁及动物性蛋白等,容易造成免疫力差、贫血或骨质疏松。 此外,由于素食口味较清淡,业者在制作仿荤食品时会加入许多食品添加剂,其他食材也会提高调味料的比例,或采油炸方式烹调,人们便容易摄取过多热量与添加物而导致肥胖或疾病。 医师建议,素食者饮食除了要注意热量与蛋白质摄取外,也要记得额外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食材方面则多挑选天然、未经加工的食品,种类则可依照“彩虹搭配”原则进行组合,例如:米、麦、玉米等“白色食物”,黄豆、米麸等“黄色食物”,花椰菜、海带、奇异果等“绿色食物”,红萝卜、番茄、南瓜等“红色食物”,以增加食物多样性。

過敏旺季來臨 科學家:過敏源多樣複雜很難分辨

今晚开始,春天正式到来,相信是不少人期待的,但亦有人感到烦脑,因为随着植物快速生长,花粉随风飘扬,令春季成为出现过敏症的旺季,而有不少人移民加国前是没有过敏症,但在加国住上数年后突然出现过敏,成因是甚么?连科学家都不清楚。 不少患有过敏症的人士,每当在春季期间,都会开始流鼻水,这大多与花粉症有关,出现过敏症的原因,不断有人寻找答案;但有科学家表示,非过敏患者可能会在突然之间出现过敏症,但这仍是一个谜。 阿伯达大学医学院教授Harissios Vliagoftis表示,至今仍然不明白为何有一些人在年轻时没有出现过敏症,之后突然出现,又或者有人在生命的早期出现过敏症,但亦有人在年纪较大时才出现过敏症。 Vliagoftis表示,科学家已经知道花粉对不少人是一种致敏原,并且会产生过敏症,但不论发生过敏症的年龄及触发点,仍然很大程度上未清楚。 Vliagoftis表示,出现过敏症前,确实需要数年致敏才可,同样,这仍未可以解释到原因。 他表示,知道敏感是如何发生,亦知道很多遗传因素都会引致过敏,但实际的最终触发点如何存在,至今仍不清楚。 (资料图片) (编译:T02)

年輕人喜歡聽嘈吵音樂 耳鳴比率相當高啊!

每10名加拿大人中,有4人出现耳鸣,其中19至29岁年轻人的耳鸣比例高达46%,相对其他年龄组合为高。 加拿大统计局表示,过去1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7%,大约920万加人出现耳鸣;其中19至29岁年龄组别中,有46%人表示出现耳鸣,30至39岁组别录得33%,50至70岁组别则有35%。 统计局表示,过去1年,有80%介乎19至29岁年轻人有使用耳筒,比例明显高于年龄较大的组别,30至49岁组别只有53%,50至79岁组别为28%。 报告指出,年轻人比老年人接触更多音频设备、噪音及长时间听音乐,每周听音乐的平均时间为6.2小时,比30至49岁人士的2.9小时,及50至79岁组别的1.4小时为多。 (资料图片) (编译:T02)

殺死2億人的它捲土重來 美英法或爆發一場大危機!

来源:瞭望智库   当地时间3月13日,美国医学协会(AMA)发出了一封公开“求救”信。 这封信的内容,是向亚马逊、Facebook、谷歌、Pinterest、Twitter和 YouTube 等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求助,要他们帮忙阻断错误信息的传播,制止国内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反疫苗”,称这场运动已经使得部分疾病在美国大幅上升,并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这是杞人忧天或者小题大做吗?   并不是,危险真的已经降临。就在今年2月,一场麻疹疫情席卷美国华盛顿州西南部小城克拉克郡,共有31人感染。随即,华盛顿州宣布该州进入了“紧急状态”。 图为CNN对事件报道截图)   麻疹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大部分受影响者为儿童。1963年以前,累计有2亿人被麻疹夺去性命,但通过相应疫苗的接种推广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如今麻疹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杀手”。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宣称,整个美洲区域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麻疹消除状态。 本应在2002年以前就在美国消失的麻疹,竟然“起死回生”了!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意外”。不仅在华盛顿州,今年以来,全美已在10个州确诊超过120例麻疹病例,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实打实的数据也显示,从2018年起,美国的麻疹病发就呈现明显的“高爆”期。 图为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的报告中,2010至2019年美国年度麻疹病例数量统计)      从图表中也可以看到,就在世卫组织强调美洲已“消除麻疹”的2014年,美国就出现了一次麻疹爆发高峰。   当年,一场大规模的麻疹疫情席卷了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感染了50多人,一时间,迪士尼乐园从“欢乐天堂”瞬间转变为了人人畏惧的“人间地狱”。 (图为当年感染麻疹的女孩 图源:路透社)   其实除了美国,欧洲2018年时的麻疹病例数据也创下20年以来新高,病例总数约6万,截至2018年12月病死72人,均较上一年翻倍,相比2016年更是增长了约8倍。   欧美两大发达区域,出现这样的状况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在2016年,世卫组织还宣布柬埔寨、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已经根除麻疹,发达的西方世界为何却反受其害呢?   这正是拜愈演愈烈的“反疫苗”运动所赐,那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主动将守卫自己的“麻疹克星”拒之门外。   1   一场席卷欧美的“风暴”   前段时间,意大利国家队排球运动员、奥运会金牌得主伊万·扎伊采夫(Ivan Zaytsev)在社交账户上贴出自己7个月大的女儿刚刚接种疫苗的照片。 (图为扎伊采夫发布的Instagram)   但是,照片刚发布没有过几秒钟,评论区还没等来给孩子的赞美和祝福,就被一群人的辱骂占领,甚至有人恶毒地说道:“希望你女儿快得病死掉!”   如此狠毒的攻击,只有一个原因:他的女儿打了疫苗。   在意大利,起初规模不大的“反疫苗运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今已“声势浩大”,逐渐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对于医疗注射的怀疑,甚至真正影响到了政治层面的决策。   就在扎伊采夫发布照片的几天后,意大利卫生部长发布公告澄清:孩子在入学时,家长无需再向学校提交孩子已接种过疫苗的证明。   而此前,在民粹主义执政党“五星运动”的带领下,为了迎合“反疫苗”的民意,意大利已经修订了法律,废除对疫苗接种的强制要求。这导致一大批儿童在父母意志下“合法”放弃接种疫苗。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很多意大利人的担忧——   “出台这样的法规太不负责任,将使意大利倒退回中世纪”;   “反疫苗者等同于杀人”……   意大利卫生部已接到30万民众签名抗议,要求政府保留疫苗法案强制措施条款,确保在校学生和儿童的健康安全。   但是,这部分声音被反疫苗运动的声浪覆盖了。 这场“反疫苗”的风潮,波及的可不只是意大利。   据2016年法国公共卫生部门的调查,约25%的法国人对接种疫苗持怀疑态度。约13%接受调查的儿童家庭表示,如果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疫苗不是强制接种的话,他们不会考虑让孩子接种。   英国人对于是否接种水痘疫苗也有着持久的争论。一些英国家长认为,水痘疫苗可能会增加孩子成年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因此拒绝给孩子接种。   而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反疫苗”运动同样沸沸扬扬,在参与抵制疫苗活动的人群中,甚至还包括一些有影响力的名人和政客。  美国著名作家达拉·夏因(Darla shine)不久前在推特上发布了关于反疫苗的惊人之语,她表示麻疹会让人身体更健康。 “整个人口爆炸时代出生并得过麻疹的人到今天都还活着。让孩童时代的疾病回来吧,这样会让你更健康并且还能抗癌。”   下面的评论则更加离奇: “最好要自然地患上麻疹,这样能帮助你终生免疫并预防某些特定的癌症。这些疫苗就是屎,还会带来永久性脑损伤。” “我同意!当我的孩子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让他们感染了猩红热,使得他们变得更健康了,其中一个孩子现在还在做人力资源的工作呢。”   有个医生看不下去,在评论区里驳斥这些荒谬的理论。但很快,一个叫“专业反疫苗”的账号就跳出来与他针锋相对。 “我是一名医生、丈夫、父亲和分子遗传学家,你得知道疫苗是能救命的。脊髓灰质炎、破伤风、麻疹、百日咳、流感、狂犬病、乳头状瘤病毒、天花等等,我还能举很多例子。”   “你应该为你是一个否认疫苗伤害性的医生而感到羞耻。你真的能说疫苗的好处大于它的风险吗?你的证据呢?”   社交媒体上的“反疫苗”声浪,传播速度极快,如风暴般席卷欧美,这导致很多人选择让自己的小孩放弃疫苗接种。   世卫组织建议的疫苗接种率是75%,而法国16年的接种率不到50%,18岁以上的法国民众接受抗流感疫苗的比率只有28%左右,有将近一半的法国人对疫苗效果保持怀疑态度,有20%的人甚至怀疑有副作用。   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疫苗接种率,竟然还不如一些非洲国家高。   可以说,这些早早迈进发达行列的欧美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却在“开倒车”。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传染性疾病的激增和爆发,让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疫情又找到了可乘之机。   “(现在)意大利的麻疹免疫覆盖率和纳米比亚差不多,客观来说,来到我们国家的人,的确有着很高的麻疹感染风险。”意大利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微生物病毒学教授罗伯特·布里奥尼(Roberto Burioni)这样说道。   2   接种疫苗是“挑战上帝权威”?   其实在西方世界,“反疫苗运动”早已有之,可以说其文化中就根植有“反疫苗”的精髓。   从疫苗诞生之日起,“反疫苗”就随之产生,像最近这样的集中“爆发”,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   在古代,天花曾长期肆虐欧亚大陆,并于16世纪被西方殖民者带进美洲,缺乏免疫力的印第安人因之大量死亡。   而在新大陆生活的白人,状况稍好却也深受其害。1721年爆发在美国波士顿的天花,就夺走了约3/4居民的生命,当时的波士顿,可以说是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当地的卡顿·马瑟牧师和伯伊斯顿医生为了拯救当地居民,创造性地率先使用“人痘接种法”,他们分别给自己的儿子接种了疫苗,并成功使其免受了天花的侵袭。   虽然他们的行为拯救了当地居民,却遭到波士顿教会的强烈指责。因为在基督教信仰中,包括天花在内的疾病都是上帝惩罚罪人的手段,如果人类有意识地预防天花,不免就有了干涉“上帝旨意”的嫌疑。有的牧师断言,“接种是对上帝安排的挑战,是走向罪恶和道德沦丧的诱惑,是让人们去屈从于发明而取代神意的企图”。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他们觉得往身体里注射“痘”这种奇怪玩意儿能治病也十分匪夷所思,内心也有恐惧。 (图为1892年出版的美国反疫苗书籍中的插画,画中把疫苗描绘成毒蛇)   但这种荒谬蒙昧的言论和时代的局限性,注定要被淘汰于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既然已经掌握能够控制疾病的办法,新的时代必然会来临。   1796年,在和天花的长期对抗中,一位名叫爱德华·詹纳的英国医生从挤奶女工的牛痘水泡中取出一些材料,发明了抵御天花病毒的疫苗。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发明出了成熟的疫苗,当人类接种这些材料后,可以对天花病毒产生抗体。詹纳后来也被认为是西方疫苗学的创始人。 图为爱德华·詹纳)   自19世纪末起,人类医学前进的脚步始终伴随着多种疫苗的研发,这些疫苗从大规模传染性疫病的魔掌中,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类的性命,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   但对于疫苗的疑虑,依旧深深埋在不少西方人的骨髓里,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一遇风吹草动就有“爆炸”的机会。   3   一篇论文引发的“血案”   之后的两百年里,关于疫苗的各种争议层出不穷,DTP(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脊髓灰质疫苗等都被拿来说过事儿,反对疫苗接种的声音从来就没停止过。不过总体来说,还没人有证据证明疫苗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更多的只是瞎猜。   没想到,上世纪末的1998年,有人破天荒地拿出了“实锤”——疫苗的确能够伤害人体!这个人还把所谓的研究成果发到了医学界著名期刊《柳叶刀》上。 这位老兄是个英国医生,名叫维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led),他在发表的那篇论文中明确指出,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疫苗)的接种可能导致自闭症。   凑巧的是,几乎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人提出含硫柳汞疫苗的安全问题。由于MMR疫苗里的防腐剂硫柳汞(thimerosal)含神经毒素汞,民众更加认为其会损伤幼儿的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自闭症。维克菲尔德的观点似乎被进一步夯实。   这样一来,很多民众觉得“疫苗有害”的传闻可算是坐实了,内心多年的疑虑突然找到证据,顿时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医药产商和政府给个说法。   他们开始团结在维克菲尔德周围,将他当成不容置疑的英雄:   任何对维克菲尔德的质疑,都被认为是来自势力强大的、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   任何对那篇论文的批评,都被当作是对“英雄”的人身攻击,也就是对自闭症家庭和患儿的攻击。   这是一场“战争”。   这位“揭露疫苗黑幕”的“英雄”,此时受到了万民拥戴,开始到处奔走为“抵制疫苗”而“努力”。   在1998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维克菲尔德呼吁民众暂停接种MMR疫苗,并提出了一个短期解决方案:停止使用MMR三联疫苗,重新独立使用老三种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这相当于倒退回几十年前的水平。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反转。   这篇文章发布后,政府和医疗专家们立马就开始对其中的研究数据进行大量二次研究。毕竟,疫苗对人体有无伤害这个问题,在医学界长期无人能下定论。但这位老兄如此轻易又斩钉截铁地认为疫苗对身体有害,实在是太过蹊跷。   此后,专家们经过一系列的验证,都认为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并对维克菲尔德的结论表示质疑。   但这样的质疑也仅限于医学界的范围,在民间,很多老百姓还是坚信疫苗和自闭症有关,碰不得。据调查,直到2002年,英国仍有24%的父母认为疫苗的危险大于疾病本身,有26%认为政府和医疗机构“没有说服自己”。   而真正的反转,来自记者布莱恩·迪尔(Brain Deer)历经四个月的调查,于2004年2月发表的一篇报道。   报道指出,维克菲尔德在研究伦理上存在巨大漏洞。其研究证据被人为篡改过,研究对象都是要进行反疫苗诉讼、期望索赔的家庭,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失去了实验应有的客观性。   后来维克菲尔德还被扒出来一件旧事——就在1998年宣称麻疹疫苗有问题以后,他还递交了一项麻疹疫苗的专利申请。   一个“反疫苗斗士”,居然去申请疫苗的专利,这不是自抽嘴巴吗?   一时间,维克菲尔德在英国从“万民拥戴”变成了“过街老鼠”。   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同年3月,与维克菲尔德一起撰写那篇论文的其他10个共同作者,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道歉声明,他们承认之前的数据并不充分,贸然提出这一草率的猜想,对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算是从来源上澄清了有关“疫苗危害”这一谣言。   而那篇轰动一时的论文,于2010年2月从《柳叶刀》完全撤稿。2011年,英国医学总会取缔了维克菲尔德的从医资格,吊销了他的行医执照,这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到此有了一个定论。 英国以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因这次事件出现不同程度的疫苗覆盖率下降问题,而父母们对MMR疫苗的不信任感,还蔓延到了其他儿童抗病毒疫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疫苗覆盖率的急剧下降,也并未使得自闭症病例减少,恰恰相反,病例数不降反增。 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些民众对疫苗的消极情绪,多少来自对政府和大型机构长期的不信任。在有关硫柳汞导致自闭症的讨论中,许多律师和记者就纷纷抨击美国政府和研究机构,认为他们为了利益,故意隐瞒疫苗的风险,并夸大疫苗的作用,这引起了民众的不信任感。   《卫报》引用了罗马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乔瓦尼·奥西纳的话说:   “如果医生说孩子必须接种疫苗,人们不会想着医生是专业的,他们只会想,医生是不是从销售疫苗的公司里拿了钱。”   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向,而今正愈演愈烈,反疫苗的潮流,正在与一股更加危险的潮流汇合。  

水果能不能飯後吃?果汁營養更高?8個真相在這裡!

来源:新华社 冬天过去,水果一下子就多起来了。 吃水果总是让人特别幸福。特别是刚吃完饭之后,最想吃点酸酸甜甜的水果"解腻"。 这时候,常常会被好心提醒: 别,饭后吃水果不好! 这是真的吗?水果到底应该怎么吃?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吃水果最常见的 8 个问题。 问题 1:饭后能不能吃水果? 真相:能,要不然晚点吃就被抢光了。 传说水果会被之前吃的食物堵在胃里,容易发生腹胀或便秘。 问题是,水果之所以叫水果,就是因为它们主要成分都是水(一般在 85% 以上),剩下的大部分是糖和一些植物化合物,这可比鸡鸭鱼肉、米饭馒头好消化多了。 如果你已经吃到十分饱了还要来一盘水果,那倒是会影响消化。 可是,这也不怪水果呀。 问题 2:饭前能不能吃水果? 真相:能。 "空腹"并没有那么脆弱。虽然水果中的鞣酸可能会刺激肠胃,但只要没有胃酸过多的问题,不吃没熟的柿子,就用不着担心。 像苹果、梨、橘子都是不错的应急水果,饿了吃一点没问题。 问题 3:水果能不能加热吃? 真相:看情况。 加不加热,是个人喜好,不是啥大问题。 苹果饼、雪梨汤、黄桃派……像这样把水果热熟,确实更有风味更好吃。而且水果热熟以后,减少了纤维等成分对消化道的刺激,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有好处。 不过,加不加热也"因果而异",草莓、猕猴桃、冬枣……这类水果,现买现吃就行,热熟了吃的口感只怕是一言难尽。 总之,对于消化能力比较弱的人,吃熟水果是个不错的方法,普通人就随意了。 唯一要注意的是——少放点糖,不然吃水果就变成了吃糖了。 问题 4:鲜榨果汁是不是更健康? 真相:还真不是。 亲眼看着水果变成了果汁,天然无添加,感觉很棒。 但是!(重要的总是但是) 浓缩的可都是精华,这 1 杯橙汁能顶 5 个橙子,营养多,糖和热量也不少。 问题在于平时吃一个橙子就半饱了,但一杯橙汁(5 个橙子)喝下去是不满足的,照这么个吃法,肯定能为长胖大业出一份力。 建议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牙齿榨汁吧,榨完了连果肉一起咽下去才更健康。 问题 5:水果干是不是吃了不容易胖? 真相:又让人失望了,不是。 真正的水果干,是不加糖、不加盐、不加油,直接抽走水分的水果干。 这样的水果干 70% 都是糖,热量绝对不少。根本不是"吃了不易胖"的减肥利器。 至于果脯、蜜饯、果蔬脆片……比水果干热量还高,是妥妥的"能量炸弹"。 还是乖乖吃新鲜水果吧。 问题 6:水果酵素能不能通便养颜? 真相:不能,但能给钱包减肥。 "酵素"其实是个日本名字,中文名叫做"酶","水果酵素"就是用水果做的酶。 事实上,酶是人体内各种生物反应的必需品,目前已知的有 4000 多种,离开了它们人还真活不了。 但问题在于:水果酵素和人体内的酶不是一种东西,而且就算是一种东西,吃进去也没用。 因为多数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在经过各种消化酶和胃液的洗礼之后,基本上就会被分解掉。一旦酶失去了原有的完整结构,自然谈不上"通便养颜"了。 总之,想变美的话,好好吃饭,坚持锻炼,这才是基础。 问题 7:应季水果比大棚水果更有营养吗? 真相:营养价值差距不大。 有科学家研究过,发现光照和温度对维生素 C 的影响只有 10%。 换句话说,应季水果和大棚水果都是好水果,营养上没什么差异。 其实,所谓的"应季",只是说明那个季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某种植物生长。 我们已经可以模拟出类似的环境条件,一年四季都能让这些植物生长,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只要不是特别嫌弃口感,就算水果不应季,也能放心吃。 问题 8:吃水果是不是不削皮更好? 真相:削不削皮都行,不用太纠结。 水果皮里确实有些营养,比如花青素或其它成分,按照单位重量来算的话,有时候会比果肉高一点。 但是!(重要的但是又来了) 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只有几十克的苹果皮,如果想靠吃皮达到花青素有效剂量的话,恐怕每次得吃个十斤八斤的苹果才行。 此外,WHO(世界卫生组织) 也建议我们吃水果时把皮削掉。但如果不小心吃了一点,也不用太担心。 所以,不用纠结:喜欢削皮吃就削着吃,喜欢连皮吃就一起吃。 看到这里,有没有忽然感觉轻松了许多? 总结一下,别纠结、别偷懒,新鲜水果直接吃就是最好的。 早饭时间,加份水果犒劳自己吧~

每天喝兩杯高糖份飲料有什麼後果?女性比男性更嚴重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饮用高糖分饮品越多,早死的机会越大,其中女性的机率可高达63%。CTV 综合报道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饮用高糖分饮品越多,早死的机会越大,其中女性的机率可高达63%,男性则高达29%。 由美国心协会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Circulation》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饮用高糖分饮品,与早死是有关联的。 近40年追踪3.6万死亡个案 报告指出,追溯自1980年起共3.6万个死亡个案,研究重点专注于软饮、果汁及含有糖添加剂的运动饮料。 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两杯或多过两杯含糖量高的饮料的女性,与1个月饮一杯或少于一杯含糖量高饮品的女性作比较,前者比后者的早死机率高63%。 而饮用同等份量高糖饮料的男性,前者比后者的早死机率高29%。 研究人员亦表示,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加糖饮品,比不饮用此类饮品的,不论男女,早死机率提高7%,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亦提高10%。 报告指出,使用含有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及三氯蔗糖(sucralose)的饮料来代替高糖饮品,早死的机率则会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十分小,而且人造甜味剂会令体重增加及引致糖尿病。 哈佛大学首席研究员Vasanti Malik表示,苏打水可减少饮用含糖饮料的数量,但强调水是最佳及最健康的选择。 加拿大指水是首选饮料 加拿大卫生部亦已发出类似的建议,在最近加拿大食品指南中,指水是“首选饮料”。 研究表示,高含糖量饮料与体重增加有关,且会提高患有心脏病、中风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

日飲兩杯高糖飲品 女性早死風險增63%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饮用高糖分饮品越多,早死的机会越大,其中女性的机率可高达63%,男性则高达29%。 由美国心协会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Circulation》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饮用高糖分饮品,与早死是有关联的。 近40年追踪3.6万死亡个案 报告指出,追溯自1980年起共3.6万个死亡个案,研究重点专注于软饮、果汁及含有糖添加剂的运动饮料。 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两杯或多过两杯含糖量高的饮料的女性,与1个月饮一杯或少于一杯含糖量高饮品的女性作比较,前者比后者的早死机率高63%。而饮用同等份量高糖饮料的男性,前者比后者的早死机率高29%。 研究人员亦表示,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加糖饮品,比不饮用此类饮品的,不论男女,早死机率提高7%,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亦提高10%。报告指出,使用含有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及三氯蔗糖(sucralose)的饮料来代替高糖饮品,早死的机率则会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十分小,而且人造甜味剂会令体重增加及引致糖尿病。 哈佛大学首席研究员Vasanti Malik表示,苏打水可减少饮用含糖饮料的数量,但强调水是最佳及最健康的选择。 加拿大指清水是首选饮料 加拿大卫生部亦已发出类似的建议,在最近加拿大食品指南中,指清水是「首选饮料」。 研究表示,高含糖量饮料与体重增加有关,而且会提高患有心脏病、中风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综合报道

為何年紀越大越喜歡夢遊和說夢話?

▲部分梦游症与柏金逊症及脑退化有关。 经常听说长者投诉老伴发“开口梦”,梦中“念念寻寻”说人坏话,到底是真是假?梦中乱说话不会带来实质伤害,但如果梦中打人、手舞足蹈就可能伤及枕边人或自己。 为何长者会在睡梦中做出各种动作?这是梦游吗?今期由老人科专科医生为我们解开长者梦游之谜。撰文:陈旭英 78岁的许伯伯是老人院舍的新成员,他体格健康,行动自如,亦具自我照顾能力,老人科专科黎嘉慧医生到访与他攀谈时,发觉这位长者十分精灵,对答如流,应该可在社区生活,何以会入住老人院舍? “近一年太太经常投诉我,说我睡觉时手舞足蹈,有时会踢到她。我答应会小心一点咯,但不久她又说我睡觉时很凶,有时会动作太大,令她无法安眠……到最后,她说我半夜在睡梦中打她……我无言以对。和家人商量后,都认为这样下去不行。我都70几岁了,迟早要入老人院,迟入早入都一样,于是由得儿女帮我搞手续咯……”许伯伯向黎医生透露,说时语气有点欷歔。 黎医生见过不少长者梦游个案,当中如有可逆转原因,经治疗后梦游情况可以大大改善。 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 为何长者会梦游?养和医院老人科专科黎嘉慧医生说,梦游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长者梦游发生率相对较低。而长者梦游情况,亦与青少年的梦游症不同。 ▲黎嘉慧医生说,长者梦游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一般人对梦游的印象是,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在睡梦之中突然起床,进行不同活动,例如更衣、刷牙、找寻食物果腹、开电视等,期间眼睛是张开的。当做完想做的事后,就会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在梦游期间如果有人叫唤他,他不会有反应,睡醒后他也不会记得昨夜曾经发生何事。 长者梦游,很少出现上述情况。出现梦游的时段亦不同。 ”黎医生说。她解释,这种会起身步行的梦游,是发生于人类深层睡眠阶段,一般情况下是患者在进入深层睡眠一段时间后,某部分清醒但某部分未清醒才会出现梦游。而长者的深层睡眠时间很短,故赶不及出现梦游情况。“长者梦游时段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即是睡眠时的发梦期,长者的梦游情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或称'发梦期梦游'。这些行为障碍是在他们发梦时出现,同一时间身体有所动作,梦境中发生何事,他们就会做出相同动作。 ”黎医生说。 与脑退化、柏金逊症有关 长者梦游所发的梦亦很特别,“他们能清楚说出梦境内容,非常鲜明,可以是暴力、神怪;最常见是被贼丶士兵丶一群野兽等追赶:长者梦中或者会与他们对打,会挥拳、会踢腿,因此而动手动脚:长者在梦境中会大叫,故在现实中会同步大叫,挥拳、手舞足蹈,在混乱之中可能会跌落床。”黎医生说。 正因为有这些梦境,故梦游的长者会引致自己受伤,或令同床的伴侣受伤。 “他们经常说打老伴,这类情况在60岁以上长者较多,当中亦以男性居多,故经常是老婆受伤。”黎医生说。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黎医生说,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与脑退化或柏金逊症有关,“这不是某一个病症导致另一个,可以是脑退化丶柏金逊症丶长者梦游先后在不同时间出现,可能先出现梦游,然后出现柏金逊症,亦部分柏金逊症患者慢慢出现梦游症状。” 其他个案未必能找到确实原因,但临床发现药物、酒精有机会激发他们出现梦游情况。药物例如精神科的抗抑郁药、安眠药都有机会。即有机会长者有抑郁症状,医生处方抗抑郁药,服后出现梦游。 像许伯伯,儿女婚后搬出后,一直与妻子共同居住,感情良好;虽然有轻微柏金逊病征,但他能步行,又能自行上厕所,沟通能力正常,但家人就是无法照顾,担心他在家中会有危险。黎医生在耐心倾谈下,才了解到伯伯近几年晚上经常发梦,而且多是恶梦,发梦时动手动脚,试过跌下床,撞到眼角受伤,试过打伤老伴,所以许太太不敢与他同床睡眠,同时觉得丈夫年老,自己无法照顾,于是安排他入住院舍。 抗抑郁药助放松 ▲新入住老人院舍的长者,如有可逆转的原因导致梦游,经治疗后或可改善,重回社区。 黎嘉慧医生在细心追查下,发现许伯伯可能有脑退化,或称认知障碍症,而没有得到适当诊断,家人只感觉他老了,睡眠差,因此家人无法照顾。 黎医生于是安排许伯伯接受睡眠测试,最终确定他的确有梦游症,其后再由脑神经科专科医生跟进,发现有早期认知障碍症及柏金逊症。 梦游症有法可治吗?黎嘉慧医生说,有两种药物可以改善梦游。第一种是氯硝西泮(Clonazepam),第二种是褪黑激素(Melatonin),保持其睡眠周期正常。 “第一种药物是抗癫痫药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睡眠质素,但有副作用包括晕丶呕丶步行不稳丶白天困倦等,由于长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故白天仍然有困倦之感及种种副作用。通常处方给长者的药物,我们都尽量以低剂量开始,希望能达到一个没有副作用又有治疗效果的份量。”黎医生说。 许伯伯在服药后晚上睡眠质素有好转,家人尝试在假期时带他回家居住,目前状况良好。黎医生说,不少个案服药后仍然都会梦游,但情况会改善。 长者梦游症是睡眠障碍的其中一种。其他睡眠障碍包括难入睡、入睡后睡不安稳、醒后难以再入眠,故治疗都是解决睡不安宁的问题。 黎医生说,长者在衰老过程中,深层睡眠时间逐渐减短,快速眼动期很快出现,出现后发完梦很快清醒,故很早便起床,因而很多长者在清晨4、5时便外出晨运。 “有些长者认为自己失眠,但其实计算他每日的睡眠时间,加上午睡小休时间,其实也有6至7个小时,算是充足睡眠,如果因为午睡而扰乱了睡眠的循环,应减少午睡时间。如果晚上入睡后容易醒转,亦要找出原因,例如前列腺肥大问题致夜尿频繁,或是因为饮食习惯、服药要令他们睡前饮大量水,半夜要上厕所而影响睡眠,然后针对原因解决,帮长者回复良好睡眠习惯。”黎医生说。 解除压力改善习惯 如果长者梦游打伴侣,在试药阶段中,亦应注意长者睡眠时的安全及伴侣的安全。例如在床边摆放的物件不能具有危险性,地上亦不应有容易引起意外的物件。建议同床伴侣暂时分床而睡,直至情况稳定,才回复以往同睡习惯安排,以策安全。 长者梦游或睡眠障碍,是否与压力有关?黎医生说:“长者由退休开始要面对种种问题,例如家庭成员迁出、伴侣去世、担心自己身体健康、疾病、经济等,故处理长者梦游或睡眠障碍,都需要追查是否有压力因素,帮助长者解除压力。”治疗长者梦游除了药物外,黎医生表示亦鼓励长者有社交生活,白天多运动,常外出,有社交生活,要有适量运动,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如白天午睡时间长,就应该缩短,从而改善睡眠习惯。 ▲长者多参加社交活动,有助减压及保持优质睡眠。 睡眠测试 确诊梦游 如何确定患者是否有梦游症?黎嘉慧医生说可以透过睡眠测试确诊,测试会监察病人肌肉神经及脑电波在快速眼动期的状况,并会将过程录影,监察这期间病人肢体有没有同步动作。 “正常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全身都放松,只有眼睛是快速跳动;梦游症病人在这期间身体没有放松,在肌电图中如发现肌肉非常活跃。医生会对比脑电图以检视他的睡眠周期,肌电图的活跃情况,及录影时发生的情况即实际动作都相符,就能确诊。”黎医生解释。

研究發現 蜂蜜有助確定環境污染物的來源

来自卑诗大学(UBC)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蜜蜂采集的蜂蜜可以帮助确定铅等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来自UBC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温哥华六个不同土地用途地区的城市蜂箱中的蜂蜜进行了分析,测试了其中的铅、锌、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含量。 该报告的主要作者、博士生史密斯(Kate E. Smith)表示,蜜蜂除了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外,还在空中飞行、在水面饮水和在地面停留。当它们与环境的所有部分进行互动时,也在被动地收集环境中的灰尘和微粒。 此外,蜜蜂也是环境的生物监测器,因为它不仅可提供有关环境的定性信息,而且提供定量信息。 V06

做CT檢查的輻射,是否會影響到身體?答案和你想的有點不一樣

很多人都说通过CT检查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辐射,因此在需要进行辐射检查的时候一般都会排斥,那么到底CT会不会辐射影响人的健康,在一年之内又能进行几次CT检查呢? CT检查是否会对身体产生辐射 CT检查过程是存在一定的辐射,自然在检查的时候辐射也容易被身体吸收,这是这项检查的副作用之一。CT检查检查的时候是通过X光照射的方式来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有一部分的光线会被身体吸收,一部分在经过身体之后会被排出去,之所以说CT检查会伤害身体主要是因为被身体吸收的这些X光线,其中会含有电离辐射自然也就会伤害到细胞。 虽然说CT检查是有一定的辐射性,但是如果只是偶尔进行一次检查,那么是不需要担心的。一项简单的检查对身体的辐射比较小,而且身体本身有自身的防御机制,一段时间是可以代谢掉的,因此大家对这一点不用担心。此外,在检查的时候做好各个方面也可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将随身金属物件摘除 大家都知道,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会要求将身上的金属物品摘掉,一方面是一想要避免检查时候金属物品会影响到检查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止金属制品影响到x光线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不要连续进行检查 一般情况下偶尔进行一次CT检查对身体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如果连续多次进行检查,那么对身体也会有一定伤害。当然只要在医生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下,这种情况大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5兄弟4人得胃癌只因吃這種食物,很多人都中招了!

来源:健康时报 五兄弟四人得胃癌, 这不是韩剧桥段, 而真实发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这四人中老大老二已经去世, 还有两位去年刚做了手术。 而罪魁祸首竟是这种食物, 高盐食品易致癌 7年间,五兄弟四人陆续得胃癌  五兄弟是江西人,老三王富生去年8月,去浙医二院做了胃镜检查,确诊得了胃癌。 接诊医生龚渭华了解到,3、4年前王富生的大哥、二哥都因胃癌去世,兄弟中已经有三人患癌。 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遗传性,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2~3倍。 在龚渭华医生的建议下,王富生的两位弟弟也在当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最小的弟弟也查出胃癌,还好是在早期,已经做完手术出院。 五兄弟都爱吃腌菜等高盐食品  俗话说“吃一块儿,也病到一块儿……” 除了遗传原因,同样的饮食习惯也是诱发癌症的高危因素。 王富生兄弟自小生活在浙赣边界的玉山,食物匮乏的年代,腌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菜肴。 这些年经济好转了,但酸菜、豆腐乳、腊肉这些高盐、腌菜食品,却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震驚!全球250專家警告:蘋果AirPods增加患癌風險!

可能会对使用者构成患癌风险~ 来自全球超过40个地区、大约250名科学家发出联署警告,称苹果公司生产的AirPods等同类无线蓝牙耳机,可能会对使用者构成患癌风险。 资料图片 据英国传媒报道,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接获的联署警告显示,利用WiFi、流动数据和蓝牙接驳的无线耳机,运作期间会发出射频辐射,而苹果公司生产的AirPods特别受关注,主要源于其造型设计贴着耳道,会向耳朵传送危险辐射。科学界对于耳机会否引发癌症,迄今仍然未有一致说法,但多项动物测试均显示,耳机发出的射频辐射与癌症有关连。 资料图片 联署的学者从事非电离电磁场(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生物学和健康影响研究。他们基于同行评议(peer-review)和已发表的研究,表示「严重担忧」由电品和无线设备产生、「无处不在并日益增长」的电磁场暴露。他们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提出、关于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和射频辐射的分类,当中界定电磁场是人类可疑致癌原。他们批评世卫采纳有关分类,却仍然坚持认为未有足够证据证明需要降低现有的电磁场暴露限值。 数百名科学家因而联署去信联合国及世卫,要求加强与电磁场相关的守则和规管标准,并充分告知公众有关电磁能量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如何减少危害,以及为医护人员提供有关电磁敏感患者治疗的培训。信中亦提及保护儿童和孕妇,以及建立“无辐射区域”等内容。 AirPods利用蓝牙传输接驳智能手机,实际上,任何利用无线传送的沟通媒介,都会发出不同种类的电磁能量,蓝牙传输就是采用较低功能的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最明显的风险在于,当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这种电波能够产生热力和造成伤害。科学家曾经将动物暴露于这种无线电波,结果发现它们的繁殖能力、神经系统和基因都受到破坏,科学界现时仍然在研究,长时间接触较低功能的无线电波影响。 资料图片 AirPods兼具收听与麦克风的功能,在连线、音质与电量功耗配置都可提供更好的无线耳机体验。苹果公司去年共售出2800万对AirPods,2017年的销售也有1600万对。 Zīliào túpiàn 来源:巴士的报

講國語女家庭醫生接收新病人!

奥罗拉家庭医生王绽菲(Dr.Flora Wang)早期曾参与支援非洲医疗的义工活动。  位于奥罗拉(Aurora)的Bayview North Medical Centre医疗中心有好消息了!目前持有中、加两国医学博士学位、有多年临床经验并讲国语的女家庭医生 Dr.Flora Wang 正在接收新病人,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们前往登记注册。 地址是446 Hollandview Trail, Aurora. ON. L4G7Z9. 或可拨打电话905-751-1642垂询。

服維他命B7補充劑 或影響體檢結果

■生物素补充剂,又称维他命B7,或影响体检的结果。网上图片

前年22萬人海外求醫 日均「浪費」190萬元

■2017年本国国民出国治病的人次,超过21万。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