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10:18:27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健康

初夏時節宜養心 每天做做養心操

夏季养心。网上图片 夏季,人体进入了养护心脏的好时候。按照五行归属,夏季和心属性均为火。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不管是脾胃的腐熟运化还是肾阳的温煦蒸腾,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中医养心中的心 ,与西医所谓的心脏 意义不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嵩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的“心”,一方面约等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血管系统,中医有言“心主血脉”;另一方面,还指情致、心情,所谓“心主神明”。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高温的气候容易让身体不适,心情也容易烦恼、郁闷。适度地调节情致、舒畅心情,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夏季养心的关键是避免伤“心”。王嵩说,夏季养心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避免熬夜。尽量不要在晚上吃宵夜,12点钟之前就入睡。其次,要多补水,避免血液粘稠度的提升。 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陈陆泉提醒,养心不妨每天做做养心操。 每天做做养心操 可以抽空做做养心操,有些心脏病的患者问陈医生养护心脏的方法,他都会把这套养生操教给他们,利于心脏的休息和舒缓。 先将两手掌心的劳宫穴进行对搓,搓个3~4分钟,使两个掌心发热即可,这对调理心脏机能很有好处。搓热掌心后,将双手合十,让手掌的大鱼际从上往下按揉胸口两乳之间的膻中穴,搓个五分钟,使膻中穴局部发热,有助于有宽胸理气,调节心肺。搓完膻中穴后用掌根,再由膻中穴向下推,两手交替,共推5分钟,能起到理气的作用。一套操坐下来只需要十五分钟左右,非常方便。 煮粥放点酸枣仁 酸枣仁是一味宁心安神的好食材,熬粥时放点有助于养护心脏。从药店买点酸枣仁,每次熬粥时加个20、30克就可以,睡眠不好的人,还可以配合放点莲子,清心安神。 此外还可以熬点荸荠水,化解身体的油腻、疏解瘀滞、清热利咽,有助于凉血解毒,对心脏的养护也能起到辅助保健的作用。将10~15个荸荠削皮后,加入200毫升水,将荸荠煮熟后即可,荸荠水煮好后稍稍晾一下,再放点蜂蜜就可以喝了。 突然不适巧缓解 初夏气温开始升高,有的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有一个能快速缓解的妙招,就是点按手腕内侧的内关穴。陈医生曾经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年轻患者,他是一位摄影师,经常外出熬夜喝酒,结果有一天心慌得厉害,到医院确诊为室性早搏,找陈医生帮他进行针灸治疗来缓解。 陈医生告诉他,如果回家后出现心慌症状时,就点按内关穴,每天每边点按5~10分钟,或是一天做个4~5次,能有效帮助缓解心慌症状。这名患者做了两周就感觉好多了,现在也一直坚持,他反馈说,经常这样点按内关穴,觉得心脏很舒服。所以有类似症状的患者,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 来源:健康时报

智齒和智商有關?拔智齒能瘦臉?關於智齒你了解得太少……

网上图片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是乳齿脱落后,逐渐长出供人终生使用的恒齿;一副是在青年人20岁左右,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出现的智齿。 关于智齿,相信很多人又爱又恨。拔智齿的痛,让人如何爱得起来;可一旦智齿利于咀嚼,是不是又会觉得它功不可没?有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有的人都拔了好几颗智齿了,我却一颗都没长?甚至,还有人把智齿和智力扯上了关系,认为长智齿是成熟的表现,这是真的吗? 智齿,跟人的智力是没有关系的。那些所谓的谣言,都是无稽之谈。不过,我们还是要正确看待智齿的发育,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智齿,对咀嚼是有利的,如果位置不正,又不易矫正,又常诱发齿龈炎,不如及早拔除,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学会巧妙处理智齿带来的各种不适,拥有一口美美又健康的牙齿,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张美娟,口腔临床医生) 图文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    

無限供應人造眼角膜?秘密就在3D打印

(纽卡斯尔大学使用3D技术打印首个人造眼角膜。网上图片)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使用3D技术打印第一个人类眼角膜,这意味着,该技术可以确保未来能够无限量的眼角膜供应。 眼角膜是眼睛的一个必要构成要素,决定着人们能不能看到世界的一切美好。保守估计,全世界有1000万人需要通过眼角膜手术防止沙眼造成视力下降,约500万人因为烧伤或者眼疾而完全失明,他们都需要通过移植眼角膜重见光明。 然而,实际上可供移植的眼角膜却严重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幸好,科学的进步,让人类对此看到了希望。一项发表在《实验眼科研究》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来自健康供体角膜的干细胞(人类角膜基质细胞)与海藻盐酸和胶原蛋白混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可以打印的“生物墨水”溶液。 然后用一台简易操作的3D生物打印机,把生物墨水挤压成人类角膜的形状直接印刷就可以,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该研究还表示,他们可以通过扫描患者眼睛来搭建符合不同患者特点的角膜。另外,科学家们在室温环境中使细胞在类似的水凝胶中存活数周,然后用准备好使用含有干细胞的生物墨水打印角膜组织,而不必担心细胞的生长分别。 Connon教授说,目前,3D打印角膜正准备进行安全测试,至于真正用于人体角膜移植,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的考验。 不过,研究确实表明,使用患者眼睛数字模型进行角膜打印是可行的,并且这种生物打印技术很可能解决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眼角膜短缺问题。 来源:星岛日报

新興減肥儀器問世 鼻子里放這片硅膠就行

■一款新型减肥设备能让人轻松达到减肥的目的。图为一群肥胖儿童在做减肥操。新华社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讯 许多人为了减肥不惜采取任何方式,包括进行节食,参加魔鬼训练营等。现在,以色列拉宾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设备,通过将设备插入人的鼻子里,能降低人类嗅觉的敏锐度,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食物的味道和人们的嗅觉会对人类的饮食量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些原理,研究人员研发的这种医疗器械是一种柔软的硅胶鼻片,能降低人的嗅觉敏锐度,但不会影响呼吸。 为了对该设备效果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对65名肥胖的成年人展开了试验,让其中37人每天戴这款鼻器,另外28人每天往鼻孔里滴入盐水。快科技报道,所有研究对象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热量不能超过500卡路里,并且每两周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访查记录。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量了每个参与者的体重、嗅觉、葡萄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准。 结果显示,戴鼻器者嗅觉明显下降,而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者则无明显变化。两组参与者的体重均下降了。 但是,调查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下的参与者中,戴鼻器的人体重下降的更为明显。对于这些年轻的参与者来说,佩戴该装置的人会明显降低对糖、人造甜味剂和甜饮料的喜爱。 由Dror Dicker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型减味自给式鼻腔装置可使年龄在50岁以下的使用者体重减轻,并降低对甜食的饮食偏好。接下来会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究该装置对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是否有作用。”

準確度比醫生還高 人工智能用於診斷皮膚癌

人工智能。网上图片 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很多人类从事的工作未来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德国、法国与美国科学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诊断皮肤癌的能力首次超越皮肤科医生,有助加快诊断过程,帮助病人尽早对抗癌症,并降低正常的痣被误诊为癌症的风险。 科学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系统,制造出这项研究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统。中新网报道,CNN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细胞运作,使电脑能像人类肉眼,辨认眼前影像。累积的影像数量越多,人工智能的判断就越准确。 研究人员首先输入逾10万张图片,指引人工智能系统分辨良性与有潜在危险的病灶,其后分别向58名医生和人工智能系统,展示100张恶性黑色素瘤或良性痣的照片,比较两者分辨癌症的能力。 参与测试的医生来自17个国家,逾一半有5年以上行医经验,19%的人有2至5年经验,另有29%的人经验不足2年。研究结果显示,医生平均能正确判断86.6%恶性肿瘤照片。假如提供病人的年龄、性别和可疑伤口位置等临床资料,诊断准确率可提升至88.9%,但仍低于人工智能的95%。另外,医生能正确判断76%正常良性痣,同样低于人工智能的83%。 研究团队在《肿瘤学年鉴》期刊发表论文,称卷积神经网络系统胜过大多数皮肤科医生。领导研究的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岑斯勒指出,人工智能系统较少对黑色素瘤“看走眼”,同时较少把正常的痣误诊为恶性瘤,敏感程度高于皮肤科医生。 研究团队表示,人工智能将有助加速诊断皮肤癌,使医生得以在癌细胞扩散前及早切除,也可以避免生长良性痣的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手术。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取代医生,原因是手指、脚趾和头皮等位置上的黑色素瘤难以用照片记录,加之部分病灶外表较为特殊,人工智能难以辨认,医生也可协助病人发现此前未察觉的可疑伤口。专家表示,现阶段还没有方法能取代临床检查。 来源:星岛日报

早上起床做好這「黃金9分鐘」 至少多活15年!

图片来源:amazonaws 早上起床之后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早上起床之后有一个“黄金9分钟”,将这9分钟做好了,至少可以多活15年! 两手对搓一分钟——治疗肩痛 手指摩头一分钟——头发乌黑 轻揉耳轮一分钟——防治耳鸣目眩 转动眼睛一分钟——提神醒目 拇指揉鼻一分钟——防治心脏病 叩齿卷舌一分钟——牙齿保健 轻按肚脐一分钟——促进消化 收腹提肛一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伸屈四肢一分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蹬摩脚心一分钟——清肝明目 和美食一样 长寿也有秘方: “睡觉”是长寿的第一大补; “走路”是健体的最好运动; “唱歌”是心情愉悦的最好娱乐。 枸杞爱上了菊花,眼睛就亮了。 山药爱上了灵芝,血糖就低了。 三七爱上了山楂,血压就降了。 决明爱上了荷叶,大便就通了。 莲子爱上了欠实,脾胃就运化了。 黄芪爱上了当归,气血就顺了。 茯苓爱上了薏米,湿气就祛了。 金银花遇上绞股蓝,炎症就消了。 莲子心遇到了麦冬,心火就清了。 酸枣仁遇上了龙眼肉,睡眠就好了。  图文来源:新闻早餐

兒童節到了!這份小朋友專屬健康大禮包快來收下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花朵们收到节日的祝(礼)福(物)了吗? 可惜,在家长们百般宠爱与呵护下,“小花”们还是有的膀大腰圆、有的纤细娇弱。营养专家说,这是因为“浇花”的方法不对头。 小朋友们怎么吃才更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研究员张倩,送给家长们一份“祖国花朵健康养成攻略” 一起来看↓ ①哪些食物不可少? 食物品种每天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包括谷薯类、果蔬、畜禽鱼蛋、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 每天喝牛奶或酸奶300克以上,常吃豆制品,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适量吃坚果,少盐少油,足量饮水。 【注意】 贫血的小朋友,要多吃含铁丰富的瘦肉、肝等食物,搭配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②早餐吃什么? 应吃四类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 谷薯类,如馒头、米饭 肉蛋类,如鸡蛋、酱肉 奶豆类,如牛奶、豆浆 果蔬类,如苹果、黄瓜 少吃高盐、高脂肪或高糖的快餐,尤其是西式快餐 丰富品种 如芹菜牛肉馅的包子配豆浆,或者面包夹煎蛋黄瓜配牛奶 ③零食怎么吃才健康? 饮料有讲究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能把饮料当水喝。每天少量多次饮水,总量800~1400毫升。 ④肉蛋吃多少? 肉食“鄙视链”:鱼类优于禽类优于猪牛羊等畜肉 肉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但各种肉类的脂肪含量和构成有一定差别,有些肉类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而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易致肥胖,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危险因素。 儿童每天应该吃多少肉类和鸡蛋? ⑤吃动平衡、足量运动 每天累计60分钟以上身体活动,每次10分钟以上,活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微微出汗、呼吸心跳加快。最好是户外活动。 每周3次以上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注意运动强度、形式以及部位的多样化。每天看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视屏不超过2小时。小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每天9小时睡眠。 家长还要注意定期测量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了解营养状况,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 图文来源:新华视点

中國為何突然叫停兒童柴胡注射液?

柴胡注射液。网上图片 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都不陌生。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逢感冒发烧,我们去医院经常会被医生在臀部注射柴胡、庆大霉素、鱼腥草等药品。 中国国家药监局5月29日发布公告,要求柴胡注射液修订说明书,在禁忌项下须列出“儿童禁用”,柴胡注射液是中国最早诞生的中药注射剂,已有70多年应用。此前,该药一直是儿童感冒、退烧的推荐药,这种药为什么会突然被禁?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孩子们还能用吗? 柴胡类退烧药使用频率有多高?家长:孩子发热了就喝一点 河南省儿童医院东院区的输液大厅里,坐满了前来输液的小病号们,在这里,中国之声记者就“退烧类的药物您了解多少”的话题随机采访了多位家长,发现柴胡类药品出镜率极高。 家长:“退低烧的时候会用柴胡,主要是中成药。以前都是用柴胡,发热了就喝一点,主要是价位比较低一点,柴胡注射液孩子倒是没有用过,都是口服液。”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发烧时曾有服用过柴胡口服液以及柴胡颗粒等药物,但是鲜有孩子有注射过柴胡注射液的经历,随后,这一点在医院的医生处也得到肯定。 河南省儿童医院东区呼吸科主任汤昱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就我们医院来说,无论是注射液还是口服液都没有用过,但是中医院治疗儿童时用过这个口服液,注射液成人用的多一点,我觉得还是从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考虑的,因为中药制剂毕竟是作为输液制剂输到血管里面,它对质量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叫停儿童注射“柴胡注射液”,专家:为管控风险 据了解,柴胡注射液是中国最早诞生的中药注射剂,至今已有70多年应用历史,另外这些年来,柴胡注射液因为疗效快、价格低也是广受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可。 5月29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纸公告将柴胡注射液直接列入“儿童注射”黑名单,而且还明确要求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内容项进行修订。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柴胡注射液”被紧急叫停儿童注射呢? 河南省河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裴保方分析称:“关键还是安全性的风险管理,也可能有些孩子用了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是也有可能出现比较大比例严重不良反应,禁止儿童使用就是将这个风险管控起来,我们知道能口服不静脉注射,因为从静脉直接输入体内,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要明显比口服要高得多,因为口服还存在一个吸收的问题。” 专家建议:中成药注射剂应进行标准探索标准化建设 另外,裴保方还提到,柴胡注射液的复方成分无形中也提高用药尤其是儿童的用药风险:“中药注射剂都是从中药里面提取出来的,它的成分有时候不是十分明确,可能存在很多种成分,很多患者可能对其中的某种成分有过敏,西药就是单一成分或者是复方成分它也比较明确,中成药注射剂需要在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包括标准化建设。” 说到这里,难免有家长担心如果有孩子曾经打过柴胡注射液该怎么办?需不需要担心呢?裴保方解释:“家长不需要过分关注这个事情,一个药物从进入体内有一个过程吸收代谢,一般几天时间药物就代谢完了,这种中成药注射剂发生过敏休克的比较多,而且都是在几分钟之内或者一个小时之内发生反应的比较多,远期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少的。” 专家:儿童可放心使用柴胡口服液以及柴胡颗粒 裴保方认为:“这次主要针对的是柴胡注射液这样的一个规定,因从静脉直接输入体内,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要明显比口服高得多,因为口服还存在吸收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于柴胡口服液以及柴胡颗粒孩子还是可以用的,因为它的效果确实挺好的。 有着近20年的临床医药管理经验的裴保方指出,我们不应该仅看到70年明星中成药注射液别叫停,而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迎来标准化时代:“从各个层级,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生产企业和医院医疗机构,都在对中成药注射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包括前期研发、工艺提升改进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收集上报,这都是在进一步规范流程,将来,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来用,中药也要走到世界上去就一定要标准化,让世界认可。”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为安全问题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根据我国药监部门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到中药不良反应的50%以上,2017年达到54%。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较为严重。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原来越严格。 因此,柴胡注射剂禁用儿童是符合药品安全管理原则的。柴胡严格限制以及修订说明书,是良好的开端,给其他的中药注射液做了表率。对于中医也是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疗效的一种肯定。 来源:央广网

日研究:邊走邊嚼口香糖 可能會瘦?!

中新网5月29日电 “中央社”近日刊文称,还在寻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减重的秘诀吗?日本研究人员日前表示,边走边嚼口香糖,或许就能做到。研究称,咀嚼可对两性和各年龄层的人带来显著的身体差异,但成效最明显的还是40岁以上的男性。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研究人员近日表示,46名21到69岁的受试者边嚼口香糖边用正常速度走路时,心跳速率增加。 该团队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肥胖研讨会上报告说,咀嚼可对两性和各年龄层的人带来显著的身体差异,但成效最明显的还是40岁以上的男性。 研究人员表示,“结合运动和咀嚼口香糖,或许是有效管理体重的方法”,尤其在日本等国,“走路是最多人做的运动”。 先前的研究发现,没有走动时,嚼口香糖可提高心跳率和能量消耗。而最新的这份研究,是首次观察边走边嚼口香糖的效果。 志愿受试者需完成两次走路实验,每次走15分钟。第一次他们边走边咀嚼两锭热量3大卡的口香糖;另一次,则是在摄取含口香糖成份的粉末后再走路。接着团队评估受试者两阶段的静止心率和活动心率,以及以自然步调步行的距离、走路速度、步数等。 结果发现,嚼口香糖组平均心跳速率“明显较高”。而40岁以上男性走的距离、步数以及消耗能量都有增加。 这份研究原意虽不是解释嚼口香糖和减重关联,但团队猜测,两者间可能和“心跳运动同步”有关,也就是心脏随重复动作而有节律地跳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晚上手機不離手?小心患上精神疾病!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收集九万多项料后发现,「夜鬼一族」或晚间缺乏休息的人,较正常作息时间的人,诱发抑郁症、躁狂症和情绪低落的机率大幅飙升。研究团队发现,手机发出的蓝光会让人的脑袋错乱,误以为仍处于日间,令生理时钟混乱,有机会引发精神疾病。专家建议,晚上十时放下手机,保持愉快心情,有助身心健康。 精神医学教授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又指,长期处于夜晚工作的人,要小心自己比其他人更高的癌症、心脏疾病和肥胖的诱发率,避免让身体陷入更大的伤害。 (来源:巴士的报)

肥豬肉「逆襲」 被老外選為「十大最有營養食物」

BBC报道截图   一提起肥猪肉,不少爱美人士都会摆摆手,大呼一声“会长胖”。   肥猪肉到底何时背上了肥胖的“锅”,已无从查起,但最近BBC报道称,由科学家评选出的十大最有营养食物排行榜上,肥猪肉被选中了。   这就纳闷了!让大伙儿厌恶,为肥胖“代言”多年的肥猪肉,咋就成功“逆袭”了?5月29日,记者咨询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专家,以及著名川菜大师来解惑,告诉你肥猪肉营养价值到底在哪儿?肥猪肉、五花肉在四川是如何盛行的?   肥猪肉成功“逆袭”   最近,一条有关肥猪肉的消息,漂洋过海“炸开了锅”。记者查询发现,这则来自BBC官网上的报道《The world‘s most nutritious foods》中,发布了科学家从1000种食物中评选出100种最营养的食物的信息。   其中,很多食物大伙儿都还能接受,但在备受瞩目的排行榜前十食物中,有一样食物总觉得是乱入。它,正是不少爱美人士所排斥的“肥猪肉”。   据数据显示,肥猪肉比羊肉或牛肉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更加健康。此外,还能提供维生素B和矿物质,对人体有益。这消息一出,它立马在多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空间中走红。   有网友评论称,“每次看到二师兄的样子,就无法直视肥猪肉,油腻腻的样子感觉吃一口就能长一斤!”也有网友认为,“从小就喜欢吃肥猪肉,从不信肥猪肉跟肥胖有直接关系,这次科学家终于为它证明了。” BBC报道截图     肥猪肉等于肥胖?   畜牧专家:并无直接关系   肥猪肉逆袭的消息一出,引起不少讨论。29日下午,记者梳理了三大最为关注的为题详细咨询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长邱时秀。   1。同羊肉、牛肉相比,肥猪肉营养价值在哪儿?   邱时秀认为,在肥猪肉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大约占了一半还要多,远高于牛、羊肉。此外,它还含有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相比不少食物,这的确是营养丰富。   2。吃肥猪肉,就一定会长胖吗?   “肥猪肉导致肥胖,并无任何的科学依据。”她介绍,肥猪肉中的确也有不少的饱和脂肪,但人体本身就需要摄取不少的脂肪。例如,能量的消耗,以及一些非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样需要脂肪的帮助。   此外,她提到,目前有不少人觉得植物油就一定比动物油好,“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动物油中含有不少植物油缺乏的营养物质,更好的方式是肉和蔬果的相互搭配。”   3。既然肥猪肉营养高,吃货就可以大吃特吃吗?   对此,邱时秀认为,肥猪肉营养价值虽好,但还是要注意量的控制。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对肥猪肉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0g内为宜。要注意到的是,有肝硬化等病情的人而言,应该尽量少吃,以免给肝脏造成负担。   川菜大师:回锅肉让肥猪肉走进千家万户   说起肥猪肉、五花肉,四川人立马就能想起最熟悉的川菜——回锅肉。   “回锅肉是川菜中的第一菜。”中国烹饪大师、川菜大师彭子渝告诉记者,作为四川的经典菜品,其实最早来自祭祀,“祭祀后的猪肉凉了,然后再被拿回锅里翻炒加热,这是最初的来源。”不过,他说,回锅肉也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候辣椒传入四川,回锅肉的灵魂——豆瓣诞生后,传到今日的正宗回锅肉才正式出现。”如今回锅肉的基本还是遵循老方法,不同于其它川菜太注重麻辣,它更注意家常味,口感十足,肉质也多为五花肉等。     他说,就是因为家常,容易做,又把五花肉、肥猪肉等做成大众喜爱的口感,也使得这道菜走进了四川千家万户,并被更多人熟悉,不断推广出去。   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新闻拓展   十大最有营养食物排行榜:   1、杏仁(Almonds):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2、凤梨释迦(Cherimoya):富含糖分和维生素A、C、B1、B2及钾。   3、平鲉鱼(Ocean Perch):富含蛋白质和低饱和脂肪。   4、比目鱼(Flatfish):富含维生素B1。   5、奇亚籽(Chia Seeds):富含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酚酸。   6、南瓜籽(Pumpkin Seeds):富含铁和锰元素。   7、莙荙菜(Swiss Chard):具抗氧化功能。   8、肥猪肉(Pork Fat):富含不饱和脂肪。   9、甜菜叶(Beet Greens):富含钙、铁、维生素B和核黄素。   10、鯛鱼(Snapper):营养丰富。

頭孢+藿香正氣水=劇毒?醫生:致死關鍵在酒精

网上图片 最近开启高温模式,为避免中暑,不少市民都会带上些消暑药。其中藿香正气水成为了大家预防与治疗中暑的必备药。但就是这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常备药,如果使用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最近朋友圈里有人在转发这样一个帖子,说头孢与藿香正气水同时服用,会丧命,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来听听医生的讲解。 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程杰表示,藿香正气水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含酒精的,一种是不含酒精的,含酒精的不能与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因为它会抑制这个,酒精的分解,还有头孢菌素,所以大家常说,吃了头孢菌素不能喝酒,因为它会引起这个双硫仑样反应,引起面部发红,头晕恶心,有严重的可导致呼吸抑制,最严重的也有可能导致死亡,遇上有双硫仑样反应一定要及时就医。 目前,市面上除了藿香正气水,还有口服液、软胶囊、滴丸剂。医生介绍,藿香正气其他不含有酒精的制剂与头孢同时服用,并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大家可以选择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 除了吃头孢类药物不能饮酒外,医生也给我们介绍了其他一下不能与酒同时服用的药物: 降糖药,比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胰岛素。一些抗生素,比如虎乙红霉素、硝基咪唑类的甲硝唑。抗凝药华法林等等。 饮食中也得注意,比如说,醉蟹,醉虾,都是用酒腌制的,还有一些酒心巧克力也都是含有酒精的,在吃这些含酒精的食物时,尽量避免与上述的这些药物同时服用。 医生建议,平时选药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注意药物用量用法、不良反应以及相互作用等。 来源:看看新闻

是中藥不是保健品 冬蟲夏草神話要「涼涼」了?

冬虫夏草。网上图片 冬虫夏草被踢出保健品圈子,说明相关机构终于开始在中药的功效认定上开始迈向现代,倾向于用科学试验来检验中药的实际效果。 冬虫夏草历来被视为保健珍品和尊品,每年四五月是新鲜冬虫夏草的采摘、销售旺季。不过,继2016年2月4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又于2018年3月8日在其官网再次发布该通知,两次将冬虫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以往,一些新鲜冬虫夏草的售价可达每千克10万元以上,干品价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现在,在CFDA的求实和科学管理面前,冬虫夏草的神话面临破灭。 CFDA剥夺冬虫夏草的保健品身份有两大主要理由。一是受检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重金属砷含量为4.4-9.9mg/kg,严重超标(4-10倍);二是目前关于冬虫夏草保健功能的科学研究结果大多数都是国内机构做的,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成分识别”的层次,没有什么高质量的研究能证明冬虫夏草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冬虫夏草没有药用价值。也正因其仍有药用价值,CFDA才把其踢出保健品圈子,但保留了其中药材的身份。 CFDA基于科学证据把冬虫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实属不易,因为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的观念一代又一代地盘桓于中国人的头脑中。大凡中药,都认定有保健强身的作用,这也限制了中医药接受现代实验科学的检验。 目前,中药的疗效包括中药保健品的功效,都是以古籍的记载为根据,而不愿接受现代科学的试验证明。此前,CFDA关于中药的管理和临床效果的认定也提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不必提供人体临床试验的证据。毕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药复方已经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人体试验,疗效确切。 某种程度上,这个解释似乎言之有理,因为古籍中的中药复方已经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人体试验,也就是在治病中直接用病人进行试验。但在今天的现代医学看来,这还是缺少随机双盲的对照试验,而且缺少确切的统计数据。 如果按照《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冬虫夏草也有相当多的古籍记载。冬虫夏草最早见于公元8世纪的《月王药诊》,指其能“治肺部疾病”。到了南北宋,汉族称冬虫夏草为“雪蚕”(北宋《嘉祐杂志》中首载)和“冰蛆”(南宋《癸辛杂识》中首载)。明代中期,李时珍将雪蚕收入《本草纲目·卷三十九》,称其“甘寒无毒”,能“解内热渴疾”。 如果以古籍的记载来衡量,那冬虫夏草似乎是具有药物功效的,但并没有记载其有保健品的功效。而《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就是对中药复方制剂给出了“满足古籍记载,就不必提供临床试验结果和数据”的要求,并未提及其他单一的中药。 因此,CFDA强调对冬虫夏草必须提供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的证据,说明CFDA终于开始在中药的功效上,无论是治疗还是保健功能的认定上,都开始迈向现代,倾向于用科学试验来检验中药的实际效果。这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无疑是好事。从公众健康的角度看,这更是巨大利好。 来源:新京报

小龍蝦吃多會長寄生蟲?哪些謠言讓你入了坑

小龙虾。网上图片 谣言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周期律。盘点5月份出现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几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现。虽然配上了图片、视频,但多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或者只谈毒性不谈剂量,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罢了。 这些反复出现的陈年老梗在朋友圈依然有市场的原因,正如相关专家所说,我们的科普做得还远远不够,公众的科学素养还需提高,科学精神仍待补位。 谣言一 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非常广,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此外,该视频还搭配有患者的医学影像。从图像上看,不但患者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给人带来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资料图:红彤彤的龙虾。泱波 摄 真相: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出处、有来源,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该视频最核心的“证据”,就是密布寄生虫的医学影像。 经查询发现,该医学影像拍摄单位是云南省某医院。原始新闻发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那么,吃小龙虾会不会感染寄生虫?究竟该怎样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恩杰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龙虾与其他淡水鱼虾一样,根据养殖环境、水质条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虫存在。“在食用小龙虾时,要将其彻底煮熟。在温度和烹制时长足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小龙虾中的寄生虫杀死。”罗恩杰还提醒,无论是酒、醋还是芥末等调料,都无法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因此需尽量避免生吃。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曾发布了一则“关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对寄生虫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生产者要注意进货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产品”“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议消费者“避免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谣言二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真相:经查询可发现,类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 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该评估还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显示,我国成年居民每日摄入磷的耐受标准为3500毫克/天。该标准指出,这个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来说都不至于损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饮料中磷含量约为40毫克左右,按照该标准测算,如果摄入磷超标达到伤害肾脏的程度,那么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主要的问题还是含糖量较高,人体摄入糖分过高,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孙艺提醒,“应控制碳酸饮料摄入量,尽量多喝清水,有益身体健康。”   谣言三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最近微信上流传一则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时令水果了。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 其实,网络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谣言四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真相:其实,今年丙烯酰胺已经“火”过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自从十几年前被提出以来,丙烯酰胺只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致癌性,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指出,该实验中,动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而并非是从食物中得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丙烯酰胺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的确是一种致癌物”,但目前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可证明人类某种肿瘤的产生与由食物中摄取的丙烯酰胺有明显相关性。 另外,万物皆有毒,主要看剂量。我们平常炒菜,大蒜只是做个配料,又不是当主食材,一盘菜里顶多就几克大蒜,其在炝锅时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实在有限,可致癌的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據說這10種人是「腫瘤免疫體」 你是不是在其中?

网上图片 第一种:每天出点汗的人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让人保持一个良好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每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在20分钟以上,最好能感觉自己微微出汗。 每周抽出一点时间,简单运动。不一定要专门到运动场上去跑步,做家务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平时适当的选择走楼梯而不去乘坐电梯,也可以很好地达到运动的效果。 网上图片 第二种:远离油炸食物的人 油炸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在油炸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 已有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物的人,其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物的人群。 网上图片 第三种:常喝豆浆的人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指出,常喝豆浆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大大降低。这是因为豆浆中有一种很像雌激素的物质,叫“大豆异黄酮”,能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和抗癌药物的机理非常相像。 它对和雌激素有关的癌症有预防作用,比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 网上图片 第四种:常补充纤维素的人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使粪便量减少,大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导致粪便中致癌物浓度升高,而致癌物与结肠黏膜长期接触有可能发生癌变。 因此,防肠癌要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英国营养学家建议,每天至少摄入35克以上的纤维素。 据粗略计算,一碗麦片含15克纤维素,一片全麦面包含2克纤维素,一根香蕉含3克纤维素,一个苹果含3.5克纤维素。 五谷杂粮含较多纤维素的:红豆、燕麦、糙米、大豆、高粱; 蔬菜含较多纤维素的:韭菜、芹菜、菠菜、油菜、白菜、南瓜、苦瓜、黄瓜等; 水果含较多纤维素的:红果干、桑椹干、樱桃、酸枣、黑枣、大枣、小枣、石榴、苹果、鸭梨等。 网上图片 第五种:爱喝绿茶的人 爱喝茶的日本人曾花费9年的时间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每天只要喝四五杯茶,就能将癌症风险降低4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对茶叶的防癌作用进行过17年研究,发现乌龙茶、绿茶、红茶对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 其中,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峰在内的绿茶效果最显著,其防癌成分是其他茶叶的5倍。 网上图片 第六种:睡眠良好的人 美国癌症研究会调查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高47%。这是因为睡眠中会产生一种褪黑激素,它能减缓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此外,德国睡眠专家指出,中午1点是人在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时打个小盹,也能增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跃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网上图片 第七种:多站少坐的人 长期久坐会导致血流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肠道蠕动变得缓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来点间歇运动,每隔一段时间,起身站立一会,双腿轮流抬高,这样能使淤血得到缓解。 网上图片 第八种:常补充维生素D的人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补充维生素D或有助于预防乳腺癌。 而补充维生素D其实很方便。可从食物中摄取,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例如鱼类、动物肝脏、水果蔬菜(包括三文鱼、虾、牛奶、蛋黄、猪肝、蘑菇、橙汁);或经过日光照射转变而来,每天坚持在户外晒半个小时的太阳;也可利用各种营养补充剂补充。 网上图片 第九种:常吃坚果的人 研究发现,每周吃不少于3份坚果的人结肠癌发病风险比不吃坚果的人低。其中,女性尤为明显。 坚果中包括纤维质和抗氧化物在内的一些化合物,能够起到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的作用。 第十种:接受癌症筛查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报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延长生命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所以,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养生中国

女教師不得不提前退休 只因年輕時這個愛美的舉動 你可能也面臨風險

网上图片(图文无关) 52岁女教师不得不提前退休,吃尽苦头!竟因为年轻时喜欢这样打扮! 每只脚大约有100个复杂的组件,其中,包括26块骨头、33个关节,和与之相连的肌腱韧带。人体骨骼大约25%集中分布在足部。 通常,每个人每年平均行走大约1000英里。每奔跑1英里,足会承受相当于110吨的载荷。这种高强度负重导致全身大约20%骨骼肌肉问题发生在足部,足部伤病发病率高达7%。 今天是“5·29全球爱足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足踝专家、主任医师苗旭东要特别提醒老师、柜台营业员、乘务人员、护士、饭店服务员等需要长期站立的职业女性:年轻时就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足部,不然到中年以后要吃苦头。 年轻时爱穿着高跟鞋讲课 52岁女教师不得不提前退休 今年54岁的李老师曾经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她自小就是“平足”。所谓平足,就是脚底整个是平的,从内侧面看,没有一个弓形的弧度。 平足。网上图片   年轻的时候,平足并没有给李老师带来困扰。她喜欢打扮,喜欢运动,平时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她总爱穿个长裙,配上高跟鞋,仪态万方。 网上图片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医学科普的,我也没觉得平足有什么,就外形上稍微有点不一样,也没当回事的。”李老师回忆当年。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40多岁的时候,李老师走路开始脚痛。一开始是偶尔痛,后来每天痛。李老师不得不脱下心爱的高跟鞋,换上平跟鞋。 这个时候,李老师已经是学校的业务骨干了,自己当一个班的班主任,与此同时还要上三个班的英语课,一天站上五六个小时是正常的,站上七八个小时也不少见。 她的脚越来越痛,到了52岁的时候,她连走一百米的路也吃不消,站立上课对她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每天站2个小时都让她觉得无法忍受。 在去过N家医院试过N种治疗方法无效后,她找到了苗旭东主任。经检查,李老师的平足,因为常年的站立、穿高跟鞋等因素,已经发展成了“平足症”,她的胫后肌腱(维持足弓形态和足内翻动作的主要动力肌腱)已经断裂,跟骨外翻,需要做矫形手术。 英国皇家骨科医院就曾利用3D扫描技术 解释高跟鞋是如何给女性带来伤害的   ↓↓↓ 图自央视新闻   “你不能坐着讲课么?”苗主任问她。 “不行的,讲课还是要站着讲,哪能老是坐着。” 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再胜任教学工作,李老师不得不在52岁时就提前退休。苗主任后来为她做了手术。李老师当时的心情很灰暗,觉得自己的后半辈子恐怕是要报废了。 今年,苗主任有一次在电视台做直播的时候,接到一路热线电话,正巧就是李老师打进来的。李老师在电话里恢复了热情开朗的语气,她再三感谢苗主任,说她原本以为自己再不能正常走路了,可手术后,她恢复得很好,现在每天在西湖边散步。 100个人里起码有7个人平足 大部分平足没什么问题 部分会发展成平足症 苗旭东主任说,其实平足的人挺多的, 100个人里起码有7个。 怎么看自己是不是平足?光脚,足底沾水,找一个干燥的地板或者报纸,用平常的力道踩踏上去,看脚印。 网上图片   正常的脚印应该是在前后脚掌之间,脚的内侧缺少一块。如果脚印是非常完整的,前后脚掌之间过度平滑,几乎没有明显的弧度,那要考虑是扁平足。 预防平足症你现在就可以 只要按以下5个要求做 平足症不是一天两天短期造成的,平足者及女性需要长时间的养成良好的用足习惯,爱护自己的脚。 苗旭东主任提供了以下护足措施,一条条照着做,起码可以延缓或减少平足症的发生。 1、平足者不要穿有跟的鞋,中跟鞋也不要穿,坡跟鞋也不要穿。 女性实在要穿带跟的鞋,鞋跟不要超过5厘米,且穿高跟鞋时不要站立太久。像李老师那样穿着高跟鞋讲课是绝对不建议的。 网上图片   2、有先天性平足或遗传倾向者,幼年起即应锻炼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强其肌力,同时减少负重过度或防止疲劳。 普通人正常生理活动,一天走六七千米的距离,就差不多了。长途马拉松之类要跑几十公里的运动,不太建议平足者参加。 3、有机会可以多在沙滩或草坪上赤脚行走。 网上图片   4、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浸泡后立即做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足弓的疲劳恢复。 5、减轻体重以减小足部负重;不要持续站立,上下楼梯不要太频繁,不要抱着太多重物行走。 “平足症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用理疗、药物、护具支具等规范治疗3-6个月无效,且进行性加重的,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还好的。但如果我们能通过日常注意尽量减少它的发生,那就更好了。” 来源:都市快报

韓國痛風年輕化 可能與這道國民招牌菜有關

炸鸡啤酒。网上图片 韩剧带起吃炸鸡配啤酒的饮食潮流,其副作用可能正逐渐显现,据韩国政府统计,多半是中年男性才会有的痛风出现年轻化趋势,专家认为这可能和年轻人喜欢炸鸡配啤酒有关。 韩国健康保险审查评价院27日报告,5年来,因痛风到医院就诊的人数大增49%,2012年有26万5565人,2017年则有39万5015人。韩联社报道,超过9成患者是男性,以去年为例,男性为36.3万人,女性则是3.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好发于40、50岁中年男性的疾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2012年至2017年,20多岁男性有痛风问题的人数爆增82%,从1882人增至9842人,30岁年龄段的患者也增长了66%。 从总数来看,大多数患者仍是40、50岁年龄段的男性,但20多岁和30多岁的患者增长幅度明显更大。 专家指,年轻患者趋增与近年流行的炸鸡配啤酒饮食潮流有关;当代人整体营养佳,若常吃嘌呤含量高的啤酒和鸡肉,易摄取过量导致尿酸浓度提升,最终引发痛风。 来源:星岛日报

加國女性焦慮超男性兩倍 網上自查平台或許可以幫你

■■SHOPPERS LOVE YOU免费网上平台为女性提供精神健康自我检查的渠道。活动官网   有研究统计显示,全国有五分一加拿大人受到精神心理健康影响。女性有忧郁、焦虑等精神健康问题超出男性两倍。为此,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与一大型连锁药房合作,推出专为女性免费提供名为“SHOPPERS LOVE YOU”的精神健康自我检查网上平台,让女性更易掌握个人心理情绪问题,早日对症下药。 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The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CAMH)省支援系统计划知识交流主任及项目负责人艾诗医生(Dr.Branka Agic)表示,研究显示,性别差异是对精神健康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女性有忧郁、焦虑等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她们的生活中某个时刻会超出男性两倍。 为此,她的团队展开严格程序来鉴别,专为女性提供一套快捷、精准的精神健康自检查方法。 艾诗表示,每年有五分一加拿大人都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影响生活。精神健康是全世界各地残疾的主要成因。但是,女性所面对独特的压力及挑战,是会为她们的精神健康带来极坏影响,及可以在她们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作出改变。相对男性,女性似乎要兼顾多份工作,单身母亲、收入微薄,甚至遭到家暴等,均会影响到她们的精神健康状况。 助女性掌握个人精神健康 艾诗表示,为此,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与Shoppers Drug Mart Corporation集团合作,共同推出SHOPPERS LOVE YOU免费网上平台,专为女性提供一个精神健康自我检查的渠道,让女性透过该网站,可以更方便快捷检查自己是否有精神健康问题。 用者在第一次登上Mental Health Self Check时,将会透过网站的互动问卷,根据三项幸福组件指素﹕情绪,社交,及心理作出评估。所得出的结果答案,将准确地反映出妳现在的精神健康状况。有关详情,可登上www.shoppersloveyou.ca浏览。 15分钟完成互动问卷 Shoppers Drug Mart总裁李嘉(Jeff Legar)表示,集团很高兴与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合作,免费推出SHOPPERS LOVE...

長者妄想症:被監視 被迫害

▲我们应多关心独居长者,避免因孤独感而影响情绪。有时会听到朋友投诉家中长者愈来愈固执, 思想又“盲塞”,有时更会无中生有,指摘别人想陷害他…… 如果上述情况持续发生,绝对不应轻视,因为这位长者可能患妄想症,需要接受治疗。 撰文:陈旭英 摄影:李玉梅 什么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养和医院精神科名誉顾问医生潘佩璆医生说,顾名思义,妄想症即病人有“妄想”(delusion)。 “医学上,妄想是指一个人有很坚持的信念,这信念是不真实的,亦不可以用文化、教育或个人经历来解释。”潘医生说。他举例,一个人相信自己被黑势力或政治势力迫害、被监视,而这人没有任何客观证据显示有此背景关系,这就是妄想。妄想作为一种精神病的病征,可以出现在不同种类的精神病里面。 “其他老年人的精神问题,例如谵妄,严重抑郁症,认知障碍症等等,都可能出现妄想。 住在老人院的长者指称被人偷窃或故意弄坏旧衣物,这可能不是真的,或是妄想,医生要看看他的认知能力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其他精神病症状,才能做出诊断。 ”潘医生说。 妄想症在社区中,实际患者数字多吗?潘医生说,研究数字显示,约有1%的70岁长者出现思觉失调病征,而妄想就是思觉失调的主要病征之一;85岁长者,这比例提高至10%,即每10人有1人患病。 ▲潘佩璆医生说,80岁以上长者,大约有一成人有思觉失调病征。 长者患妄想症,不但对患者本身造成困扰,亦令身边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带来影响。 妄想被邻居迫害 80岁的张婆婆是位独居长者,年轻时是位教师,一直没有结婚。她退休后寄情文学研究,一室书香。然而近数年,她平静的生活起了变化…… “楼上自从有一个年轻家庭入住后,我便没有一日安宁!”张婆婆说。 喜爱宁静的她,觉得楼上住客在地板咯咯作响骚扰她,令她 睡不安宁。她步行到哪处,楼上的咯咯声都跟随着她。她走到书房,声响便从书房天花传来。 婆婆说,这家人其后提升滋扰程度,“晚上我睡着后,楼上住客竟然喷毒气想毒害我!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我把所有窗户关上,连窗帘也完全拉上,阻隔毒气进入,保护自己。 日子这样过得实在太困扰了,有一天我决定不再默默忍受,跑到楼上拍门,质问对方为何要这样做! 他们也真无耻,敢做不敢认! ”婆婆说。 其后她再去管理处投诉,请管理员帮忙为她出头,阻止楼上住客对她的滋扰和迫害。管理员向该住户查问后,当然发现没有其事。婆婆不罢休,最后报警。警员到场了解后虽然都大约知她有妄想,但无法帮忙。 “我投诉无门,无人信我,无人帮我,我那段日子真的好困扰,好伤心,我真的想自杀……”张婆婆说。 最后拯救婆婆的,是她的姪女,探望时听她诉说被监视苦况时,感觉到她的无助。之后致电精神科医生请教,带她去求医。   认知障碍症早期病征 为何婆婆会患上妄想症?潘佩璆医生说,上述案例有多个典型因素,第一是患者独居,第二是性格孤独及较内敛,与人相处或出现问题,第三是疑心较重;另外患者当中听觉有问题的,比例较高。 “外国研究发现,新移民较容易患妄想症,相信与掌握当地语言能力较差有关。遗传因素亦有关系,愈年轻病发,遗传因素愈强,年长才病发的,遗传因素较低。 ”潘医生说。 要特别留意的是:部分妄想症病人,后期发现有认知障碍症。潘医生说:“在妄想症案例中,有不少初期被诊断为妄想症,一两年后发现有认知障碍症。妄想是认知障碍症的其中一个病征,在早期时妄想病征较明显,而记性差、思维能力下降等病征并不明显,故不容易分辨。 在认知障碍症患者中,大约有三至四成有妄想征状。有时过了某阶段这病征就消失,妄想一般在早中期认知障碍症中出现。 ” ▲长者如欠缺关怀,容易胡思乱想。 怀疑妻子有奸情 70岁的郭伯伯是另一位妄想症患者,他的妄想病征,几乎酿成悲剧。 “我一早已退休,儿女都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剩下我和太太一同生活。退休生活没什么特别,平常都是去晨运、上茶楼,然后回家午睡。 有一次和太太去晨运,这个公园有男有女,我发现太太和其中一位男士谈话特别投契,忽然感觉此男士与太太有瞹昧关系,两人眉来眼去,细声说大声笑,背后一定有'猫腻'。 回家后我愈想愈发觉不妥,但又苦无证据,于是趁太太外出时跟踪她,可是没有发现。她一定是知道我有怀疑,所以不敢约会奸夫! 最后我多番质问,太太终于承认!之后几日我都无法抑压怒火,多次与太太为此事而争执,有次想冲入厨房拿菜刀……”郭伯伯说。 饱受妄想煎熬的郭伯伯其实十分苦恼,幸好在酿出悲剧前,儿女们报警,由警员上门并召唤救护员送他到急症室,经详细诊断后确认患上妄想症。 潘医生说,郭伯伯所有对太太与男子有染的描述,都是他妄想出来,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然而这些妄想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而太太在他不断追问下为求解脱而“被逼”承认,并没有令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令问题恶化。 不宜争辩 宜体谅 如怀疑长者有妄想症,陪同他们求医时,医生会如何处理? 潘佩璆医生说:“我们会详细了解其病况、经历,明白他所经历的及遭遇的,我们态度不能表认同,但要表示明 白病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扰,过程中建立互信关系,让病人知道医生明白他,理解他的感受,从中了解有什么可以帮助他。 如何治疗妄想症?潘医生说主要靠药物,但服药便代表她有病,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有病,故在治疗上有困难。 “有时不是要立刻处方药物,而是先了解,体谅。”潘医生说。 若果有社康护士去探访,了解其实际生活环境,从中查找减少病人困扰的方法,会对病人很有帮助。 “医疗专业人士探访关怀,对这类病人很有好处。当他知道有人关心,有人想帮他,他们会较乐意接受。 到了此时,再向他们提出有药物可用,病人会较易接受。 ”潘医生说。 ▲现时有不少长者学习中心,在持续学习中保持精神健康。 药物+认知行为训练 第一线药物是抗思觉失调药,有时病人亦需要服抗抑郁药物,前者是主力。 “这类药物疗效不错,大约有一半病人可完全或部分解除妄想情况。其药理是减低多巴胺作为传导物质的脑细胞活跃程度,令这些脑细胞不过分活跃,从而减少出现不真实的想法。”潘医生说。 高剂量的抗思觉失调药物会有副作用,病人服后或会有手震、脚震及肢体活动不灵活等问题。故医生在处方药物时,会找出一个能控制妄想不出现及没有太多副作用的剂量,这点对长者特别重要。 有幻听、幻觉又嗅到毒气的张婆婆,在服用抗思觉失调药物后,妄想征状已消失。 潘医生说药物并非百分百有效,有一小半病人效果差,有约三分一病人对药物完全没有反应。 “药物无效的病人可以用心理治疗,例如认知行为训练,帮助他们面对幻觉,如何在妄想下过比较正常生活。” 有不少妄想症病人会选择搬迁,以避开滋扰源头;在搬迁后,大约会有两三个月妄想消失,但之后会重临,故这不是好办法,最终病人仍是要面对妄想。另外如病人有失眠情况,医生亦会处方安眠药。 怀疑妻子有外遇的郭伯伯,在家人报警后被救护员送院治疗。虽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郭伯伯仍然觉得妻子有外遇,但这想法比昔日少。医生在详细了解及判断后,认为郭伯伯可以出院,不过为免他出乱子,安排他每天到日间医院,数月后他完全康复,并主动向医方提出回来做义工。郭伯伯至今仍然保持服用低剂量药物,避免妄想念头再次出现。 家人可以怎么做? 如家中有长者患妄想症,除带往求诊及治疗外,有什么可以做的? 潘佩璆医生说,避免在家中与病人争拗,因为在病人来说这是真实的,争拗只会失去互信。他建议家人应向病人表示同情,用心去感受对方处境,如面对同一处境,会有什么感觉呢?但是小心,绝不要附和病人的妄想。 “作为家人要表同情及理解,从病人处境出发,想想自己会如何面对。 例如说:‘你有这个感觉,我们都听明白了,或者我们寻找专业人士帮忙吧。 ’或例如说:‘你现在睡不着吃不好,好辛苦,我们想想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到你。 ’切忌争拗,减少正面冲突。 ”  

久坐關節滑液不流動 關節炎發生率高

据报道,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网上图片 国际医学权威期刊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刊文指出,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 看到这个资料,是不是颇感意外?每天坐着刷微信,坐着看电视,坐着吃饭,坐着看报,坐着打牌……这一天下来,似乎感觉身体很放松,但久而久之,关节就会像生了锈的机器轴承一样僵硬。 专家说:“打个比方,汽车并不是说停在车库里不开,就是对车子的爱护。而是要经常去使用它,如果长久不用,车子反而容易坏。” 人体的关节也是一样,经常运动,能让关节软骨经常受到适当的刺激,促进新陈代谢,这样关节滑液才能在关节内到处流动,起到润滑和提供营养的作用。 相反,如果长期不运动,关节内的滑液无法充分流动,起不了润滑剂的作用,而且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会日渐萎缩。久而久之,关节就失去了保护,关节损伤的几率自然会增高。久坐的十大危害如下。 1. 久坐伤脑:致老年痴呆 坐姿保持1小时,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环作用减弱,脑供血不足,缺氧,容易头晕,情绪低下,降低思维活力,甚至是老年痴呆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久坐伤心:心脏机能衰退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会使心脏机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缩。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环迟缓,还会诱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 3. 久坐伤血管:动脉硬化 长期久坐,脂肪燃烧减少,胆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脏、血管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久坐不动,钙化物堆积在动脉中,引起动脉硬化,每天多坐1小时,患冠状动脉硬化风险提高12%。 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发生率。每天固定一个坐姿3小时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倍,连续坐12小时以上,肺栓塞风险增加。 特别是中老年人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长时间静坐是潜在的可怕的危险因素。 4. 久坐伤神:头晕眼花 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还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伤神损脑,表现为体倦神疲,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5. 久坐伤骨:颈肩腰背痛 颈肩、腰背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固定姿势,不仅会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还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胀疼痛,发生头痛及颈椎病。 6. 久坐伤肺:影响心肺供血 久坐运动量小,肺部得不到有效锻炼,会影响心肺供血。肺气肿感染等常见的老年肺系统疾病,大都和肺功能降低有关。 7. 久坐伤胰脏:糖尿病 细胞处于闲置肌肉时,胰脏反应慢,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导致糖尿病。长期久坐,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12%。 8. 久坐​​伤胃:食欲不振 久坐容易引起肠胃蠕动减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人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9. 久坐伤肠:结肠癌 久坐的人肠道、胃部蠕动减弱、减慢,有害成分易在结肠内滞留,刺激肠黏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部血液循环不畅,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结肠癌危险。 “十人九痔”,长时间保持坐姿,也容易导致痔疮。 10....

一「炎」不合就生大病 警惕!好多癌症都由炎症引起

鼻炎、咽炎、胃炎……提到炎症,几乎每个人都曾受其困扰。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然而一旦失控,炎症就会扰乱人体功能。 研究表明,炎症可发展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因此炎症性疾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国民病”。 《生命时报》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周先荣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徐小元两位权威专家,为你揭开“炎症”的神秘面纱,教你正确防住爱惹祸的“炎”。 图片来源:东方IC  1/6的癌症由炎症引起 炎症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可发生于各个组织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它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病菌侵袭产生的防御反应。 一旦部分机体“遇袭”,炎症反应随时可能发生,常见的有胃炎、鼻炎、扁桃体炎、肺炎、肝炎、肾炎等。 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等,本质上都是炎症,但严重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感染便是老百姓俗称的“炎症”。 近年来,我国各类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持续走高。据报道,全国慢性咽炎鼻炎发病率高达87.3%;慢性胃炎发病率30%;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达11%,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不同的炎症可能是由不同细菌和病毒引发的。例如,胃炎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发的,鼻炎可能是链球菌感染。 一种病情也可能是不同病菌引起的,例如感冒,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无论从感染机制和治疗方法都全然不同。 不少人一发炎就随意吃抗生素,对炎症处理不当,导致抗生素耐药,或急性炎症转慢性炎症。 网上图片 一“炎”不合就生大病 有时候,引起炎症的原因并没有消失,会让炎症变成一种长期的、对身体有害的状态。从心脏病到抑郁症,失控的炎症会扰乱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 --与癌症相关 目前医学界已明确,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研究显示,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鼻咽癌与疱疹病毒感染相关,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 --危及心血管 血管中脂肪斑块的形成会引发慢性炎症,吸收白细胞,变得越来越大,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脏病发作。 --损伤骨骼 炎症如果发生在关节,会对其造成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疼痛和僵硬感,例如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胃肠道的炎症也会对骨骼健康造成破坏性影响,这是因为炎症阻止人体吸收重要的骨骼构建营养素(如钙、维生素D)。 --精神抑郁 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炎症会引发情绪低落、缺乏食欲和睡眠不佳等抑郁症状。先前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炎性蛋白含量较高。 --其他疾病 众多研究证实,炎症还可能打破肠道细菌平衡,诱发肠道疾病;肺部发生炎症,会引起液体聚积和气道变窄,造成呼吸困难;慢性炎症会诱发2型糖尿病,导致胰岛素抵抗,与体重增加存在关联性;牙龈的炎症可能与老年痴呆症有关系。 防住最爱惹祸的“炎” 不少炎症类疾病在夏季高发,这与大家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密切关系。 >>>>鼻炎 鼻炎患者进入空调房,冷空气会刺激鼻黏膜内丰富的末梢神经和血管,进而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如果空调长期不清洗,过滤网上的灰尘、尘螨等,也容易导致过敏性鼻炎发作。 对冷空气敏感的人进入空调房前,在门口交界处多站一会儿,让鼻腔对温差有个适应过程后再进入;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太低,可调整为26℃左右;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开空调应定时开窗透气。 出现相关症状,怀疑是过敏性鼻炎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网上图片 >>>>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 司机、白领等人群,由于工作忙碌,经常喝水少、长时间憋尿。加上夏季温度较高,出汗多,容易引起膀胱和尿道感染,出现炎症。 女性的尿道口在汗腺丰富的会阴部附近,在高温潮湿的夏天,细菌繁殖快,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 建议每次外出前,最好先排一次尿,工作、学习中应多喝水;工作中避免久坐,有利于排尿,有尿意时,要及时排尿;排尿相当于给膀胱和尿道做了一次冲洗,有助预防细菌繁殖和出现炎症。 >>>>妇科炎症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喝水不足等原因,妇科炎症更为高发。 女性私处的清洁需要有个“度”,如果游泳、旅行住宿时的环境不洁、不勤换卫生巾或护垫,可能感染阴道炎等妇科病;但如果每天用洗液清洗私处,过度清洁,也同样容易引起妇科炎症。 女性使用卫生巾、护垫期间,建议每2~3个小时更换一次。 盲目使用洗液,反而可能破坏阴道的自我防御系统,加重或引起疾病。正确的清洁方式是:每天更换内裤,用清水清洗外阴即可。 网上图片 >>>>“红眼病”(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红眼病”是一种急性结膜炎,常在夏季高发。 一旦感染,常出现眼睛发红、痒、流泪、怕光、眼屎增多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针扎痛、视力下降等表现。 “红眼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接触了被红眼病人眼泪及眼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公共汽车扶手、钱币等;或被污染的水源,如游泳池等,都可能染病。 预防结膜炎,提倡勤洗手、洗脸,千万不要用手和衣袖擦、揉眼睛,在“红眼病”流行时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在办公室使用电脑的上班族,应在用完键盘后勤洗手。 网上图片 6招减少炎症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防患未然,减少炎症带来的不良反应。 1、坚持锻炼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每天2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抗炎作用。 而肥胖会直接导致炎症反应,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24以下,有利于身体健康。 2、无“炎”饮食 很多果蔬含有抗氧化物,能消除体内自由基,抗击炎症,比如菠菜、西兰花、西红柿、洋葱、樱桃等。 坚果中抗炎物质含量丰富,每天吃点坚果可降低心脏病等患病风险。 三文鱼、金枪鱼和沙丁鱼等鱼类,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对抗炎症。 相反,甜食、高脂食物、油炸食物、加工肉制品中富含饱和脂肪酸,会加重炎症,应该少吃。 3、睡眠充足 高质量的睡眠是人体加油站,每天6~7小时必不可少。长期缺乏睡眠,机体免疫力会下降,容易遭受病菌侵袭,引发炎症。 4、经常喝水 多喝水有利于排除体内废弃物,女性尤其要多喝水。如果女性体内水分不充足,很容易导致妇科炎症。 5、学会减压 长期生活在压力下,人体内分泌紊乱,会促进炎症的发生。学会善于释放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6、注意防护 不要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化学品、二手烟环境下,如果到医院感染区,应该戴口罩,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外源性感染。 一般来讲,病毒感染的炎症都有一定的自限性,随着身体恢复和免疫力的增加,机体会把这些病原体清除掉,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如病毒性感冒,用不用药都是一个星期左右病程;若咳痰带脓,才需要用抗生素。 身体发炎时最好咨询专科医生,科学用药,切勿过度治疗,也要警惕炎症拖成大病。 来源:生命时报(记者 高阳)

想靠不吃早餐減肥?最新研究顯示正好相反

■■韩国一项涉及逾3,500人的调查显示,不吃早餐并无助于减肥。网上图片 星岛日报讯 近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指不吃早餐可以帮助减肥,但最新的调查结果推翻这项假设。韩国一项调查显示,每周3天以上不吃早餐者,较每天吃早餐的人更容易体重增加。如果想要减肥,不吃早餐反而引起相反效果。 中央社引用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大邱市医院家庭医学科的郭秉沅教授及研究小组,在2014年进行韩国国民健康营养调查,受访者为19岁以上的成人,共1,524名男性和2,008名女性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女,不吃早餐者体重增加的机率较高。 瘦素在饥饿时对体重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把每周吃早餐4次以下者定为饥饿群组,5次以上为摄取群组。饥饿群组有940人,占调查对象的26.6%。 在男性中,饥饿群组一年内体重增加3公斤以上者,是摄取群组的1.9倍,女性为1.4倍。 专家认为,瘦素(Leptin)和饥饿素(Ghrelin)等与食欲有关的荷尔蒙作用,在饥饿时会对体重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禁食或吃低蛋白饮食时,饥饿素分泌会增加,到了下次吃饭时,会摄取更多能量。 学历较高者往往多不吃早餐 该调查显示,相较于摄取群组,饥饿群组的平均年龄较低。以教育水平来看,学历较高者有较多人不吃早餐。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受调查者,不吃早餐的比例高于工作少于40小时者。 调查也显示,定期做有氧运动者,不吃早餐的比例更高。也就是说,年轻、高学历、长时间工作、固定运动者,较常不吃早餐。

英國王室的痛點你也有嗎?幾個建議幫你預防「頭頂危機」

脱发。网上图片 英国当地时间5月19日中午,哈里王子和美籍演员梅根·马克尔迎来了他们的世纪婚礼,全球各地的民众通过网络直播见证了这一幸福时刻。 网上图片 除了观赏婚礼的盛况外,看了直播的中国网友还为王子的头发操碎了心。 @ice冰凌:本来以为哈里至少目前头发还没事,结果后脑勺已经…… @绿色猫眼石_:老爸基因太强大,哈里也开始秃顶了。 @有猫之人_碧珈:等等,威廉的秃顶跟哈里同框有点过分了啊…… 虽然哈里的前额看上去发量并不算少,但从后面看,这位王子似乎也难逃“秃顶”的家族命运。 哈里王子。网上图片 威廉王子。网上图片 查尔斯王子 菲利普亲王。网上图片 不少人甚至操心起乔治小王子的未来,这高高的发际线着实让人担忧…… 乔治小王子。网上图片 英国王室的男人们一个个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接二连三地脱发了。“脱发”这件事真的会遗传吗?怎样判断自己的发量足不足? 《生命时报》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治医师周城和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赵俊英两位权威专家,揭开脱发的深层原因,拯救你不断后退的发际线。 脱发真的会遗传 众多研究证实,脱发的确会遗传,且男性更容易脱发。不仅爸爸妈妈脱发会影响后代,爷爷、舅舅、叔叔脱发也会影响后代。 网上图片 国内数据显示,临床常见的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中51.8%有家族史。国外研究发现,父亲、母亲或外祖父有脱发的,雄激素源性脱发患病率约是无脱发家族史的2.5倍。 雄激素源性脱发,又被称为“男性型脱发”,约占所有脱发类型的95%,它并不是男人们的专属,女性也会得。家族有脱发史、青少年时青春痘严重、脸部出油多的,都属于高危人群。 这样看来,英国王室的脱发传统受基因影响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英国的水质问题可能也为这个家族的“脱发危机”添了把火。 除遗传因素外,导致脱发的原因还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是以下几类: 营养缺乏:节食减肥、偏食; 疾病因素:贫血、急性高热、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因素:双氢睾酮(DHT)水平增高; 药物因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砷制剂、维A酸等药物。 一个手法自查脱发情况 人的头发是周期性生长的,分成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20岁左右时,人的头皮约有10万根头发,其中约90%处于生长期、1%处于退行期、8%处于休止期。 网上图片 正常人每天会脱落约50~100根头发,不过每天也会有大约等量的新生头发“发芽”。但如果平均每天掉的头发超过100根,并持续3个月以上,就一定要警惕了,需要及时就诊,查明原因。 推荐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你粗略评估脱发情况: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头发根部轻轻抓住一撮头发,轻轻一拉,连续在头皮不同部位重复5~6次; 如果每次掉发都超过3根,则怀疑存在异常的活动性脱发,提示每天自然脱发可能超过100根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轻轻抓、轻轻拉,用力太大可能会误以为自己脱发。 6个因素脱发找上门 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也会招来脱发,生命君综合美国《健康》杂志报道,总结出以下6种: 网上图片 1、过度节食 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与头发的生长密切相关,节食减肥、偏食等原因造成的营养不良,都会抑制头发正常生长,出现头发稀疏或脱落。 2、紫外线曝晒 日光中的紫外线会对头发和头皮造成损害,使头发干枯变黄,因此夏季要避免日光曝晒,大太阳时应注意打伞。 3、贫血 缺铁性贫血也会诱发脱发,还会表现为疲劳、头晕、手脚冰冷、脸色苍白。这种情况多补铁,适当吃牛肉或服用补充剂即可解决脱发问题。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无法分泌足够的激素,影响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也可能引起脱发。建议请医生化验甲状腺功能指标,针对性治疗,脱发也会不治而愈。 5、遭受创伤 美国纽约皮肤科医生马克·格拉史芬博士表示,身体遭受创伤,如车祸、严重疾病甚至流感,都可能造成临时性脱发或休止期脱发,多出现在创伤后的3至6个月。但不必担心,随着身体的康复,头发也会长出来。 6、自身免疫疾病 如果免疫系统过于活跃,会将头发作为攻击对象,导致斑秃。红斑狼疮可能引起疤痕性脱发,不可再生。可以改变发型,遮挡斑秃部位。 给脱发人群的生活建议 掉头发多的人,除了遵医嘱用药,生活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 网上图片 调整心态是“头”等大事 长期紧张、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等都会加重脱发。脱发者应注意休息,经常深呼吸、散步、做松弛体操等,精神放松有利于头发生长。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更易脱发。建议患者按时睡觉,提高睡眠质量,这样有助于改善脱发。 注意营养均衡 脱发者应远离“重口味”食物,增加膳食中谷物、蔬菜、水果的比重,增加对头发有“滋补”作用的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瘦肉、家禽和鱼类。 用木梳子梳头 脱发的人最好用木梳或牛角梳,这类材质可减少静电对毛发的伤害。经常梳头既能去除头屑,增加头发光泽,又能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头发供血。 公共泳池游泳带泳帽 公共泳池中会使用大量漂白粉用于杀菌消毒,长时间接触漂白粉会使头发干脆,更易脱落。在公共泳池游泳要佩戴硅胶游泳帽,游泳后尽快彻底清洗头发,并使用护发素,加强保养。 避免过度压迫头发 束发时最好不要过度牵拉头发,也不建议将头发绑得太紧。戴帽子、头盔时,发际处的头发易受帽子或头盔压迫,所以戴帽子和头盔的时间不宜过长。 值得提醒的是,患有脱发不必感到过分沮丧,如能早期诊断并适当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获得很明显的改善。毛发再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外用药和毛发移植等,联合多种治疗效果一般更好。 来源:生命时报

防晒做不對 老得特別快 4招教你弄懂防晒

网上图片 要知道,防晒做不对,阳光中的紫外线会造成皮肤粗糙、毛孔粗大、暗黄、松弛、皱纹等种种皮肤老化问题。所以说,夏天不防晒,老得特别快。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防晒呢? 1、防晒,究竟“防”什么? 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3种: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和超短紫外线(UVC)。其中,大部分的UVB和全部的UVC在进入大气层时,已经在臭氧层的防护下被隔离,能辐射到地面的只剩UVA和小部分的UVB。 --UVB属于中波紫外线,它对皮肤的伤害能力很强,容易使皮肤晒伤,引起灼热感、脱皮、红斑等。但好在抵达地面的UVB毕竟是少量,所以也好对付。 应对措施:用遮阳伞、帽子、衣服等阻隔。 --UVA属于长波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晒后老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可以穿透真皮层,使肌肤晒黑,而且会导致脂质和胶原蛋白受损,引起肌肤的光老化甚至皮肤癌。 应对措施:防晒霜、防晒乳等防晒产品。 网上图片 2、防晒产品这样选 既然知道防晒最重要的是防UVA,那么选购合理有效的防晒产品就是必需的了。 --SPF值要选对 网上图片   如果是日常上下班或逛街,短时间室外活动的,可以选择低等強度,SPF值8~12的防晒产品;外出旅游或当天日光较为强烈时,选择中等強度,SPF值12~25的防晒产品。如果是在沙滩曝晒或下海游泳,就要选择高强度,SPF值40以上的防晒产品了。 --看对UVA的防护效果 网上图片   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外包装标明PA++标志的防晒产品,具有很好的吸收UVA的作用,可以防止皮肤晒黑、色素沉着和抗皮肤老化,特别值得一选。 --看是否具良好的防水性 网上图片   我们选择具有良好防水性的防晒产品,不仅是在游泳时需要,在炎热的夏季也是需要的。防水性防晒产品中含有优质的抗水油脂成分,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防水油性薄膜,即不影响皮肤透气性,又可以防止防晒成分因为汗水而流失。 --看产品成分 选购防晒产品时一定要看产品包装上的成分。比如二氧化钛粉,就是一种很好的物理防晒遮盖成分,可以作为敏感体质朋友首选的物理性防晒产品。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再好的防晒产品也是有一定时效性的,特别是长时间待在户外的朋友,最好是早、午各涂抹一次防晒,同时在晚上回家后,再配合使用配方温和的晒后修复产品,才能更好地保护肌肤。 来源:央视财经

41富國中僅排37 加國兒童難獲健康營養飲食

■■Burrows Hall小学的学生由教师Carmen Oliveira带领下,要求联邦政府制定全国学校食物政策。星岛日报记者摄 星岛日报记者 多伦多公立教育局Burrows Hall小学30多名第5班学生,在士嘉堡区市政厅种植可食用植物,唤起民众关注儿童缺乏营养食物的问题,并要求联邦政府制定全国的学校食物政策。 人道组织“反饥饿行动”(Action Against Hunger)行政总监葛兰瑞特(Danny Glenwight)说,过去数十年在全球45个国家进行人道救援工作,未料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评估儿童获得营养食物的报告,加拿大在全球41个富裕国家之中竟然排第37,与罗马尼亚和智利等国家垫底。全国每12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未能获得健康和有营养的食物。 由于食物或营养并不属于所有学校的课程范围,只有部分学校在课堂上有教这方面的知识。葛兰瑞特说,加拿大的儿童与食物脱节,很多人不知道茄汁是用蕃茄制造。因此去年夏天在开始在安省和亚省的10间学校推行这项试验计划,让学童认识食物和营养的重要性。这项计划目前依靠赞助,希望有政府拨款令全国有更多学童可以参与。 ■■学生栽种蕃茄和香料。星岛日报记者摄   学习食物知识 培养学生耐性 Burrows Hall小学教师Carmen Oliveira表示,学生在在士嘉堡区市政厅种植可食用植物,是希望社会认识到学童营养的重要性。全校40班学生有一个种植箱栽种蔬果。正如种籽发芽长成一棵植物,学生除了学习食物和营养,以及园艺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外,更重要是让学生了解饥饿、粮食以及贫穷问题。事实上,种植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和多元化,几乎涉及所有课程。 种植箱在6月底学期结束时会交予有需要的家庭,令他们在暑假期间可以继续有新鲜蔬菜,到9月开学时再收回种植箱。她说,这次栽种的是一些香料、蕃茄和辣椒,可用于焗制披萨。 学生Melissis Chan称,栽种植物供他人食用是一件开心的事,种植和观看植物生长也很有趣。这次参与活动的学生Jack Arker并不介意满手泥巴,表示很高兴可以亲自动手种植,感觉非常好。 国会议员陈圣源在活动中承认,全国有接近100万人每个月依赖食物库助济,因此要唤起民众关注儿童饥饿的问题。

壽命長短誰知道 走路速度就能預測

(图片:新浪健康综合) 多项研究表明,久坐有害身体健康,适当运动有助于减轻这种伤害。最近,发表在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2分钟,能减少死亡风险33%,而对于那些患有慢性肾病的人,甚至能减少41%的死亡风险。 走路速度能预测寿命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243名“健康与生活方式”研究参与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人穿戴上运动感应装置以测量活动水平。研究人员利 用统计手段检查将久坐与其他活动搭配的效果。结果发现,每坐1小时站立2分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而久坐后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动,如四处走动或做家务能产生 明显影响。 首席研究人员、犹他大学肾病学家斯里尼瓦桑教授称,“久坐不动会引起肥胖、营养不良和 肾病等许多疾病。因此,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每小时内增加2分钟的走动,再加上一些正常的活动,每周应进行两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锻炼。中等强度锻炼能强 健心脏、肌肉和骨骼,并且带来仅靠散步无法获得的健康益处。”研究人员建议,人们不应只站起来活动,还应该远离办公桌,如走几步路,泡杯咖啡。 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 据美国“奥普拉网”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 研究涉及3.5万名65岁以上老人,结果发现,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比如,在75—84岁的老年妇女中,走路 最快(速度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仅为35%。 新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斯图登斯基博士表示,走路速度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活力,因为走路涉及到身体诸多器官和系统,如心脏、肺脏、肌肉、关节、 骨骼和大脑等。她认为,走路速度将成为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判断患者体质的重要依据之一,速度慢意味着患者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血 压、饮食以及锻炼等健康因素。 斯图登斯基博士建议,老人每年可自测一次走路速度。可以在地板上画一条4米线,以正常速度从起点走到终点,记录下所用时间,再除以4,就可得出走路速度。老人可将自测走路速度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过大时,应该及时看医生。 (报道:新浪健康综合)

健康偵探 走路步態的這些線索 出賣了你的健康狀況

(走路。网上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走路步态,但你知道吗,这其中可能蕴藏着一些有关健康的秘密。美国“关怀”网站刊登美国整形外科协会专家的研究,总结了8种走路步态,可为您提供一些健康预警信号。 线索一:走路速度很慢 预警:寿命短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综合9项研究做出总结: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预测寿命长短,在75岁以上人群中相对更准确。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钟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过每秒钟1米的人寿命较长。 网上图片 线索二:走路时手臂不摇 预警:后背下方存在问题 生理学家认为,走路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网上图片 线索三:脚掌先拍打地面 预警:椎间盘突出或中风 美国足病协会前主席认为,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拍打地面,多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肌肉神经功能受损。 线索四:步幅小 预警:膝盖骨骼退化 脚后跟接触地面的一刹那,膝盖应该保持笔直。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可能是膝盖骨的移动能力或臀部的伸展能力受限,这种功能退化可通过按摩推拿来解决。 网上图片 线索五:罗圈腿  预警:骨关节炎 整形外科专家认为这种步态通常是由于膝关节炎造成的,人群中有高达85%的人或多或少患有这种骨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年龄增长造成骨骼损耗引起的,如果严重,可通过支架纠正。 线索六:内八字 预警: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炎症会造成内八字的步态,有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表现出这种特征。它在医学上被称为膝外翻或者外翻足,表现为小腿无法伸直,向外侧弯曲。这种步态非常与众不同,看上去笨拙,双膝并拢在一起,而踝关节外翻。 线索七:踮着脚尖走路 预警:大脑可能有损伤 双脚踮着脚尖走路,与肌肉紧张有关,而当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多会暂时出现这种步态,不需要担心,如果一直如此,可带孩子到儿科就诊,进行排查。 网上图片 线索八:跳跃着走路 预警:小腿肌肉绷太紧 这种步态更常见于女性,足科医生认为,这是因为她们长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过于紧绷,脚后跟一着地面就会迅速抬起,建议还是少穿高跟鞋为妙。 来源:生命时报

到2045年 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將患上肥胖症!

(图片:新浪科技) 据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45年,世界将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会有肥胖症,这个预测令相当多的人十分担忧。 来自诺和诺德的研究人员表示,到2045年,22%的人会变肥胖,而12%的人会患2型糖尿病。 为了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该团队在这项研究中,分析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口数据。并且对各个国家进行了独立分析,研究人员将2000-2014年各个年龄组在每个体重质量指数(BMI)类别中所占的比例。因此,他们对肥胖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预测。 实践表明,全球肥胖患病率将从2017年的14%上升到2045年的22%。与此同时,在同一时间段,糖尿病患病率将从9.1%增加到11.7%。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此以往,美国和英国可能会出现大量肥胖人群,截止到2045年,预计英国48%的人会变肥胖,而美国则有全国55%的人会患肥胖症。 领导这项研究的艾伦·摩西博士说:这些患高度肥胖症或者糖尿病的人群,由于基数过大,会给当地的医疗设施以及卫生系统都造成巨大的压力。 为了能够减少如此庞大的糖尿病人群,政府建议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制定有效的减肥计划,充分认识到肥胖给自身带来的危害以及对社会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并积极调动社会服务和疾病预防中心为此贡献力量,这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还能够为健康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新浪科技 快科技 综合报道)

腳冷預示感冒?英國科學家這樣解釋

感冒。网上图片 英国卡迪夫大学普通感冒研究中心的主任罗恩·埃克尔斯博士发现:在寒冷的冬季穿厚实些的羊毛袜子不仅会让人感觉舒适,还能预防感冒和流感,因为呼吸冷空气会使鼻子受寒,也会影响脚部和背部,从而增加人们被病毒感染的风险,进而引起感冒。 很多人的鼻子中已经携带了会引起感冒和流感的病菌,只是尚未出现生病的症状。然而,如果他们双脚的温度也出现了下降,就会导致身体发生变化,引起鼻子变冷。脚凉导致鼻腔内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以尽可能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鼻子中的血流量减少,血液中对抗病毒的白细胞数量也会减少。 寒冷也会使鼻腔内的纤毛运动减慢,这样病毒就会进入体内。因此,冬天在屋里赤脚行走、关闭暖气或穿很薄的鞋都会增加患感冒的风险。因此,为了预防感冒,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冬天应该注意脚部保暖,穿厚点的鞋和袜子,不要弄湿脚。 来源:生命时报

簡單有效又好味 一輩子都離不開的養生茶

网上图片 近年来,欧美国家十分推崇向中国学习喝茶,因为多项研究证实,喝茶有益健康,比如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3杯甘菊茶利于改善血糖水平。其实除了绿茶、红茶、花茶,我国传统医学还讲究喝养生茶。记者采访了四位著名的老中医,分享他们一辈子都离不开的养生茶。 1、三花茶 网上图片 饮法:三七花1克、玫瑰花2克、杭菊花3克、龙井茶4克,沸水泡两次,代茶饮。 功效:三七花有活血化瘀、降脂补益的作用;玫瑰花能舒肝解郁、调节情绪;杭菊花可清肝明目、醒脑降压。三花茶有活血降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个人心得:我今年78岁,身体健康,还能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爱喝茶这个习惯。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振奋精神、活跃思维;茶碱有利尿作用;喝茶还能降胆固醇、防动脉硬化。 注意事项:三花茶适宜中老年人,以及患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而孕妇不宜;茶叶可根据个人喜好,除了龙井,红茶、花茶、普洱茶均可;茶叶别放太多,每天2~4克为宜;服用西药时,别用茶水送服。 (推荐专家:李乾构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2、蜂蜜柠檬茶 网上图片 饮法:切鲜柠檬2~3片(约1/3只),用温水冲泡,可加适量蜂蜜调味。 功效:柠檬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主治暑热烦渴、胃热伤津、痰热咳嗽等症。从营养学角度看,柠檬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苹果酸、枸橼酸、橙皮苷等营养物质。 个人心得:每天起床后,我都会冲杯蜂蜜柠檬茶。作为医生,出诊时难免接触大量细菌、病毒,维生素C能调动免疫力,抵御外界侵袭。蜂蜜能调补脾胃、润肠通便,有助排出体内浊毒。酸甜的味道还能带来好胃口、好心情。 注意事项:老少皆宜,秋冬适量喝有助养阴;鲜柠檬比干柠檬更好;如大便偏干就多加点蜂蜜,大便不成形就多加两片柠檬,利于收敛、止泻。 3、桑菊蚕茧饮 网上图片 饮法:菊花3~5朵,干桑叶一小撮,蚕茧两个,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效:菊花可平肝明目、散风清热,能清肺热、胃火。桑叶味甘苦寒,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桑菊饮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经典名方,是缓解咳嗽、体热等症的佳品。蚕茧具有助眠作用,还含丝胶蛋白等有益物质,利于滋养皮肤、美容祛斑。 个人心得:我今年60多岁,皮肤光滑,几乎没有老年斑。每晚喝完此茶后,我都会用泡完的蚕茧沾水按摩脸部,起到润滑、滋润的作用。 注意事项:四季皆宜,春、秋、冬三季干燥,此茶能清咽润喉;夏季炎热,可解暑热;菊花种类不限,杭菊、贡菊、雪菊皆可;桑叶可到药店买,但最好在每年春天桑树抽芽时,去野外采些桑叶尖,晒干后收藏备用;如有咽喉不适等症,可增加1~2朵菊花或多放点桑叶;如大便稀溏,就减少1~2朵菊花;老人可加10~20粒枸杞,能补肝肾、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推荐专家:王莒生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中医药学院院长) 4、丝瓜茶汤 网上图片 饮法:将一根丝瓜去皮、切成薄片,连同一根葱、适量盐放入锅中,煮软后加入5克绿茶,浸泡入味即可。 功效:丝瓜味甘性凉,有消热化痰、解暑除烦、通便润肤等功效,主治痰喘咳嗽、痔疮便血等症。研究发现,丝瓜含大量维生素、矿物质、木糖胶等,有抗炎、镇痛、利尿作用。绿茶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可提神清心、清热解暑。常饮此茶能加速排出尿酸,是痛风患者的辅助药膳。 注意事项:丝瓜茶汤不宜空腹或饭后立即饮用,贫血患者和经期女性慎用。 5、山楂红糖茶 网上图片 饮法:山楂8~10枚,洗净、去核、掰碎,用开水冲泡或煮20分钟,加入红糖调匀。 功效:山楂是常用药材,生山楂善于活血化瘀,炒山楂善于健胃消食,焦山楂善于止血。药理研究表明,山楂有辅助降压的作用,对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益。红糖性温,可益气补血、活血化淤,适合月经不调的女性以及年老体弱者。 注意事项:过于劳累的白领女性常有痛经、肤色晦暗、颈肩腰腿疼痛等症,适宜常喝。 (推荐专家:罗仁 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 6、花椒红茶 网上图片 饮法:取花椒10粒,与适量红茶一起冲泡。 功效:花椒味辛性温,能祛湿醒神、温中止痛、除湿止泻。南方潮湿,用些花椒,春夏可祛湿,冬季能御寒。红茶属全发酵茶,有消食提神、清热降火等功效。 个人心得:我喝的红茶一般是湖南平江老家熏制的,祛湿、驱邪功效俱佳。常饮此茶可明目、醒脑,还能消食、降火、利尿。饮茶还能修心,让我心神宁静,为此我写过一首小诗:“晨起一杯茶,开卷迎朝霞。欲知个中事,躬身侍嫩芽。” 注意事项:花椒属热性食物,经常上火的人和孕妇忌服。 7、姜盐豆子茶 网上图片 饮法:熟黄豆或黑豆5~10粒,生姜末、熟芝麻、绿茶适量,食盐少许。先将茶叶放进瓦罐里用开水泡开,然后将盐、生姜末倒入罐内混匀,倒入茶杯,抓把炒熟的豆子或芝麻撒在杯里。 功效:夏能清暑解热,冬可祛寒去风、健脾开胃。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正好调平阴阳。 个人心得:此茶制法相对复杂,但烹茶可修心,我看来正是:“身负皮囊习气差,洗心一念学烹茶。饱尝甘苦风霜味,细嚼紫笋已无渣。” 注意事项:豆子、芝麻可补充能量,姜能活血通络、发散寒气,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饮用。 (推荐专家:胡随瑜 湖南省名中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生命时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