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11:24:02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健康知识

提早給孩子性教育會不會誘導孩子性行為?

以一位母亲的提问为例: 我家女儿 7 岁了,我从小一直用坦荡不回避的态度对她进行性教育,小学学校里没有开展性教育,我在淘宝上买了《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给她看,她也很喜欢,对于生命的起源,男女的生殖器官,怀孕都有了解。我现在的疑惑是:把这些东西这么明确直白地告诉她,会不会不太好?有时她很坦荡地把这些话说出来,反倒是我们大人感觉尴尬。另外,读本中五年级讲到自慰,六年级讲到性交以及安全套,是不是太早了,会不会导致孩子跟着书本上教的内容过早地发生性交行为? 一、性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从小进行性教育是有必要也是正确的做法。性教育的内容,则应该与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需求相适切,这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适龄性”。 以儿童对性别的认知为例,科尔伯格将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儿童 2~3 岁的时候,他们能够正确地指出自己的性别;3~5 岁时,儿童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5~7 岁时,儿童能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即开始了解性别的本质区别。 然而,在这个逐步发展的认知过程中,孩子并不会“无师自通”,需要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 其实,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孩子需要来自直接抚养人的关爱和温暖,已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男孩女孩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时,他们便有对于性教育的更加明显的需求了。 那么,孩子通常多大会对“我从哪里来”问题产生兴趣?一项调查显示,据父母回忆,22%的孩子在 2~3 岁间问父母这个问题。40%的孩子在 4~6 岁间询问。也就是说,62%的孩子在 6 岁或 6 岁以前就会思考并问出生命起源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聊“性”这个话题。 作为父母,应当为孩子尽可能科学、理性地解答与性有关的问题,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性话题谈的越早,越会使孩子在一种非常自然、舒适、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和生命本身的可贵,对“性”形成科学、健康的理解,免受复杂社会信息的干扰。 二、什么是全面性教育? 对于性教育有一些误解也是正常的。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接受性教育,是否会因为了解相关知识,而提前尝试性行为。 首先我们应当强调,我们十分倡导和不断推进的是全面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是什么?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对全面性教育的定义是: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 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 也就是说,全面性教育,不仅仅是关于性行为、怀孕等性的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家庭与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性生理与心理、身体尊严、许可、生活技能、性别平等、性与生殖健康、性侵害防护等诸多议题。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性教育不是“性交教育”,不要谈“性”色变。 此外,全面性教育不等同于性刺激。 引用美国雷婉医师的话: “性教育的文字与猥亵的文字是有着一大段距离的,猥亵的文字是诉诸情欲的故作不必要的动情描写。性教育的文字诉诸理智,是客观的、冷静的,只把你所必须知道的科学的事实告诉你。读了性教育的文字使人沉静而清醒,知道应采取的态度和该走的方向。” 三、全面性教育,有什么用? 我们需要明白,性教育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身体,热爱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防止性侵害和不安全的性行为,这也是当下很多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首先,性教育在防止儿童受侵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儿童在受侵害时不敢发声,更不要说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父母、学校从小就告诉儿童身体有尊严,自己有权利拒绝别人让自己不舒服的身体触摸,教会儿童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那孩子就会少一份遭受侵害的风险。 其次,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观念,平等看待不同性别的人;性教育在消除学生对青春期的恐惧、正确看待自己的发育和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小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面对和看待自己身体、生理的变化。 最后,在孩子初次接触性行为之前,了解过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减少性暴力和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比如,对中学生而言,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增强,交往机会增多并带有亲密化的趋势。我们非常希望,每一个个体在发生性交行为之前,都有机会了解性交是怎么回事,发生性交行为有什么结果,需要对这些结果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发生性交行为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而不是在发生性交行为时依然无知和“单纯”。 由此我们发现,性教育在于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保护自己,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在性行为方面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实证研究:性教育到底会不会导致孩子提前发生性行为? 针对有人担心性教育会导致初次性交时间提前的问题,国际上做了大量严谨的研究。2009 年,联合国发布《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其中引用了一项专门针对性教育对性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综合研究,研究的结论是:性教育取得了推迟初次性交时间、降低性交频率、减少性伴侣数量的效果。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接受全面的、科学的性教育并不会增加青少年提早发生性交行为的可能性。 在新修订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也再次指出,根据 2016 年对性教育实施成果的研究发现,全面性教育具有以下效果: 1 推迟初次性交行为发生的时间 2 降低性交行为发生的频率 3 减少性伴侣数量 4 减少风险行为 5...

內衣內褲鞋襪能用洗衣機一起洗嗎?

内裤和袜子不能放在一起洗,这几乎是我们公认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外国朋友和我们又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觉得这是奇怪且不必要的行为。他们认为衣物放在一起洗很正常,分开洗反倒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就连《生活大爆炸》中有高度洁癖的谢耳朵对此也毫不避讳。 可我们的男同胞往往会因为没有分开洗而遭来一顿顿嫌弃。事实上,中西方的洗涤方式差异由来已久。 无论是美剧中的“公共洗衣房”,还是留学生的所见所闻,都跟我们坚持的“分开洗”背道而驰。那么,造成中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内裤和袜子究竟该如何洗?手洗与机洗哪个更好?我们常说的因一起洗带来的“洗衣机病”是不是危言耸听? 在传统观念里,如果一个人懒到连袜子都不想手洗而跟内裤混洗的话,那细菌简直就闹翻天了。毕竟每天被踩在脚下的袜子可比内裤脏得多。但实际上,这两者都脏得程度不相上下,甚至内裤还略胜一筹。虽说穿过的袜子老散发出一股酸臭味,但它最主要的成分还是自身分泌的汗液。这些汗液本身是无味的,但它里面富含的盐分、尿素以及蛋白质等引来了一大批菌类微生物。 正是这些微生物带来的代谢废料,导致了袜子臭味的产生。 比起袜子,内裤上正常寄居的微生物菌可要复杂得多。由于人体私处的部位环境特殊,它往往滋生大肠杆菌、革兰阴性菌以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再加上内裤常常会沾上尿渍、粪汁等分泌物。这样看来,既然袜子和内裤差不多脏,也就不存在谁嫌弃谁的问题了。 大肠杆菌 除了嫌脏之外,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内裤和袜子混洗会造成交叉感染,传播疾病。尤其大部分女性认为,袜子上的致病菌会造成私处部位的感染,患上霉菌阴道炎等疾病。 因此,家里的男同胞偶尔将裤袜一股脑地放进洗衣机时,会遭来一堆臭骂;严重的甚至引发一场家庭战争。 但其实这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导致足部和私处致病的病原体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足部感染便是足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脚气、香港脚。引起该疾病的是一种叫红色毛癣菌的真菌。它会让人痒得抓狂,还可能会引发灰指甲、手癣、体癣等症状。 作为一种传染性的病症,它能通过共用浴具、拖鞋等途径就能轻易地进行传播。在有脚气患者存在的情况下,裤袜混洗的话危险性确实会增加。 红色毛癣菌 但红色毛癣菌绝不会引发我们所说的霉菌性阴道炎。所谓的霉菌性阴道炎是由另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引起的。 通常而言,这种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的常见菌,一般不致病。只有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才会引发阴道炎症状。 那么,足部上的红色毛癣菌就不会造成私处感染了吗?当然不是,如果它感染我们或是别人的屁股上,就会引起一种叫股癣的皮肤病。 凝胶培养基上的白色念珠菌 与足癣类似的,股癣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瘙痒,表面上还常有鳞屑。 也就是说,裤袜混洗会传播传疾病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尽管没有资料直接完全证实该说法的正确,但根据美国 CDC 的指引说明: 通过共用衣物、毛巾或直接皮肤接触,仍有不少疾病会被直接传播。这些疾病中包括真菌感染的就有毛霉菌病、金钱癣;甚至包括病毒性的感染,如软疣等。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感到疑惑:明明裤袜分开洗相对安全,为什么外国人就不以为然呢?莫非是他们对致病菌有较高的免疫力? 要知道,他们除了内裤和袜子混洗以外,还会将全部衣服扔进公用洗衣机。就连鞋子也一并扔进去,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丧心病狂。总之,自洗衣机诞生以来,他们似乎巴不得将活人以外的所有东西都塞到洗衣机里。但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手洗才是王道。尤其是对内裤和袜子而言,手洗才能比机洗更干净。 可转念一想,手洗时使劲搓恐怕也不及洗衣机搅拌的力度。那么我们为什么总会发现手洗似乎更干净呢?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的洗衣机上了。由于很多人懒得定期清洗洗衣机,从而使其滋生了细菌。 原来看似干净的洗衣机其实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好地方。尤其是洗衣机内筒和外筒的夹层,可以说是最脏的地方。 原因在于当洗衣机在洗涤的时候,会有污水在洗衣机槽和内筒之间流动。长此以往,水垢、衣物纤维污垢,一些杂质就会黏附在内槽壁上,堆积出一层顽垢,从而成为孳生细菌的温床。 此外,在我们洗衣机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沾上污垢孽生细菌的机率也是非常大的。 据报道,使用含 6.25g/L 过碳酸盐的洗衣机槽清洗剂 250g,就能将洗衣机洗干净了。 有人认为,要是没有定时清洗的习惯,洗衣机滋生的细菌可能比马桶还要多。这样裤袜一起扔进洗衣机洗,当然会增加了致病菌感染的风险。 相应地,外国人的公用洗衣房则更注重定期清洗这些设备。除此之外,国外在洗完衣服后是必须会进行烘干。 在一定时间内,当温度高于 60℃ 时,这对致病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也明显升高。作为高效杀菌炉的烘干机,它能使病原体在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环境,使其无法存活。 因此,他们基本不用担心内裤和袜子一起混洗会影响健康。 但我们则不同,几乎很少有烘干的习惯,都是洗完衣服就直接晾晒了。虽说在阳光照射下,大部分微生物也会丧失生存能力,但一旦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那些病原微生物就会在衣物上潜伏了。 不过为了充分解放生产力,我们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内裤和袜子是可以放心一起洗的。比如有专用洗衣机,能保证这些衣物能及时晒干;身体素质正常,免疫力足够强,生殖器和皮肤没有出现不适和异常等。 要确保万无一失的话,可以像外国人事先不嫌麻烦,养成清洗洗衣机和及时烘干的习惯。当然,这恐怕得先摒弃大多数人骨子里对裤袜混洗的刻板印象了。(知乎,作者 / SME情报员,图片来源网络与pixabay)  

喝湯是不是真的沒營養?湯里有哪些好東西?

喝汤滋补的神奇作用,在民间传说已久。鸡汤啊,骨头汤啊,牛肉汤啊,味道鲜美,如果再能有保健作用,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是,也有很多科普人士和营养专家说,汤其实没什么营养,营养都在「渣子」里面!到底真相是什么呢?咱们今天不吹不黑,公平地说一说。   以下 4 千 5 百字,实在不耐烦的朋友,可以看看加重的字,然后翻到结尾看结论。   咱们先说说一向最受欢迎的「大骨汤」,再讨论奶汤和鸡汤。   传统认为骨头汤能补钙健骨,能促进下奶。不过,这几个功效都离不开补钙这个基础(人类的乳汁中也含有丰富的钙)。和「不需要证明」的传说不同,我们这里给到您的,都是实打实的科学数据,然后做客观2的评价。   1 骨头汤里到底能够煮出来多少钙?   认为骨头能补钙,这想法也很合情合理。因为动物体内钙量的 99% 存在于骨组织中,主要以羟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不溶于水。其他形式还包括微量非结晶状态的磷酸盐/柠檬酸盐和碳酸盐(也难溶于水),以及微量存在于血液和细胞中的钙离子。所以,骨头就是动物体内储藏钙的大仓库啊。   但是,正因为骨头中的钙是「坚强」的不溶状态,所以很难煮出来。   早在 1999 年就有研究论文探讨了骨头汤能溶出多少钙这件事(蒋卓勤等,1999),结果是这样的:用完全不含有钙离子的三蒸水来煮骨头汤,结果汤中钙含量低到可以忽略;然后又用压力锅,加大压力,煮上两小时,也没能明显增加骨汤中的钙含量。所以,骨头汤并不能补钙。   2 煮骨头汤的时候加几勺醋,能补钙吗?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在煮骨头汤的时候加了两勺醋啊!醋不是能让骨钙溶出吗?没错。关键是到底加了多少醋,到底能溶出多少钙。   另有一项 2008 年发表的研究,研究者将 500g 猪的股骨切碎,加入1500g水,再于煮沸时加入 75g 的醋,继续慢慢煲汤。结果呢,和不加醋的处理比较,骨汤中的钙含量的确是显著增加了。同时还测出了其他矿物质,如镁、钾、锌、等,溶出量都有所增加(赵钊等,2008)。   关键是,到底溶出来的钙有多少呢?加了 75g醋,按普通汤匙大概是 7~8 匙,够多了吧。但是加醋煮后,汤里面的钙含量依旧很低,为49mg/kg。   日常评价食物营养,一般是用 mg/100g 来算的,49mg/kg 就是 5mg/100g。   这个量可真不算多啊——大白菜就含有...

即食麵應該怎麼吃?即食麵的湯有沒有營養?

方便面面汤主要问题在于油脂含量高,钠含量高。长期吃方便面喝汤,可能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更容易发生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我家里正好囤了一些泡面,我顺手把一个典型的泡面的标签拍下来,给大家参考一下: 泡面的配料表通常会将酱包、粉包等配料包和面饼分开来标示,比如这个泡面的配料表,白色虚线圈出的是酱包的配料,橙色虚线圈出的是粉包的配料。没圈出的,当然就是面饼啦。而泡面的营养成分表则是把所有料包写在一起计算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吃泡面不喝汤的话,总营养成分的摄入是比营养成分表上写得更少的。 图中可以看到,泡面总的钠含量是非常惊人的,我拿的这种 100g(一小包)泡面中钠含量已经达到了 1836mg,已经达到每日需要量的 92%。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泡面的「汤料」贡献的。酱包和粉包中很多配料都会额外贡献钠元素(不只是盐),我把包含钠元素的配料用红线标出来了。 如果把泡面的汤都喝完,再加上一日三餐中别的食物带来的钠,总的钠含量几乎一定会超标。长期高钠饮食,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除了钠元素含量高之外,泡面汤料里油脂含量也不少。 首先,对于油炸方便面来说,面饼里的油含量就很高。一部分油脂会在泡或者煮的过程中,进入汤里。其次,酱包和粉包里其实也含有油脂。比如,这个配料表中我画绿线的那些配料,就是酱包和粉包中的油脂成分。其中大部分是饱和度比较高的油脂(精炼棕榈油、植脂末)。看总的营养成分表的话,总脂肪含量能达到 16.4%,确实不低了。 所以,吃泡面时如果不喝汤,可以少摄入很多钠和饱和脂肪,是一种相对更健康的选择。 当然,要想更健康地吃泡面,可以选择非油炸的方便面(冻干,热风干燥,半干面等),在煮泡面的时候少加一些调味酱和调味粉,额外加一些蔬菜,以及肉类,鸡蛋等优质蛋白成分。然后尽量少喝汤。这样一来,即使是泡面,也会变得比较健康啦。 不只是「泡面的汤」,其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汤都存在「脂肪过量,钠过量」的问题。长期大量喝这种汤,不仅不「养生」,而且有害健康。特别是「白汤」,其实喝「白汤」就相当于喝脂肪。 其他的汤虽然没有「白汤」脂肪那么高,但其实也同样存在脂肪和钠过量的问题,其中肉汤还附赠了高嘌呤的风险。偶尔喝一下解馋其实还好,但不建议「长期、大量」去喝。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泡面中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特别是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其实,食品添加剂只要合法合规地使用,不会危害健康,因此不用过于担心。(另外,泡面里只有某些酱料包需要加防腐剂。面饼和粉包水含量低,不需要加防腐剂) (知乎日报,作者 钱程)

預防新冠用消毒紙巾 每擦一樣東西都要換新的嗎?

我们都知道,勤加消毒经常使用的接触面,是预防新冠状病毒的好方法,那我们需要每个接触面都使用一张新的消毒剂纸巾吗? McMaster大学传染病医生、副教授Zain Chagla向加拿大广播公司表示,只要你是同一时间擦拭多个表面,使用同一张消毒剂擦纸是可以的。 Chagla说:“这些湿巾含有很多消毒剂。而这种病毒在消毒剂和消毒材料上不能好好存活。” 另一位传染病专家Lynora Saxinger博士说,使用消毒剂时,“接触时间 ”是关键。消毒剂纸巾必须很湿润,才能在接触面上留下消毒剂。 Saxinger说:“我个人不换湿巾,而使用喷剂的时候,我不会把表面擦干,我只是把喷剂擦过表面,让它自行风干。” (图片:CBC) T11

這個真沒想到!肥胖與睡眠不足還有這種關聯

根据对蠕虫的最新研究,节省能量可能是睡眠的主要功能。 熬夜会让你发胖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下降与食欲不振与肥胖风险增加有关,这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卡路里消耗。 但本周发表在PLOS生物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这种反应的方向可能实际上颠倒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和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睡眠不足导致肥胖,而是肥胖会导致睡眠不足。 医学博士、神经病学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州计时生物学和睡眠研究所成员David Raizen表示,“我们认为睡眠是身体在能量水平下降的情况下试图节省能量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要禁食一天,我们可以预测你会犯困,因为你的能量储存会被消耗殆尽。” Raizen强调,尽管这些蠕虫的发现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人类,但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哺乳动物的睡眠提供了令人惊讶的良好模型。像所有其他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一样,它们需要睡眠。但与人类不同的是,人类拥有复杂的神经回路,很难研究,而秀丽隐杆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科学家们确定其中一个是睡眠调节器。 人类的急性睡眠中断可导致食欲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并且长期每晚睡眠少于六个小时的人更容易肥胖和得糖尿病。此外,在人类、大鼠、果蝇和蠕虫中,饥饿也被证明会影响睡眠,这表明睡眠至少部分受营养素供应的调节,但睡眠和饮食之间的协同作用方式尚不清楚。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生物学副教授Alexander van der Linden博士说,“我们想知道,睡眠的实际作用是什么?睡眠不足和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等有联系,但这只是一种关联。目前还不清楚睡眠不足是否导致了肥胖,也许是肥胖导致了睡眠不足。” 为了研究新陈代谢和睡眠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基因改造,将控制睡眠的神经元“关闭”。这些蠕虫仍然可以进食、呼吸和繁殖,但它们失去了睡眠的能力。随着这个神经元被关闭,研究人员看到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严重下降,而ATP是人体的能量货币。 Raizen解释说,“这表明睡眠是为了节约能量,实际上并没有造成能量的损失。” 在先前的研究中,范德林登实验室研究了秀丽隐杆线虫中一种名为KIN-29 的基因。该基因与人类的盐诱导激酶(SIK-3)基因同源,已知该基因可发出睡眠压力信号。出人意料的是,当研究人员敲除KIN-29基因制造出失眠蠕虫时,即使其ATP含量降低,突变的秀丽隐杆线虫仍会积聚过多的脂肪,类似于人类的肥胖症。 研究人员假设,脂肪储存的释放是促进睡眠的一种机制,而KIN-29突变体失眠的原因是它们无法释放脂肪。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再次操纵KIN-29突变体蠕虫,这一次表达了一种能够释放其脂肪的酶。通过这种操作,蠕虫们又能再次入眠。 Raizen说,这可能解释了肥胖症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问题的一个原因——脂肪储存和控制睡眠的脑细胞之间可能存在信号传递问题。 尽管还有很多关于睡眠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这篇论文让业界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其核心功能,以及如何治疗常见的睡眠障碍又近了一步。 “在睡眠领域有一种普遍笼统的观点,即睡眠完全是关于大脑或神经细胞的,而我们的工作表明这不一定正确”,Raizen说,“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些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与睡眠调节有关。”(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半年不換與「菌」同眠 你的枕頭有多「臟」?

人的一生中有1/3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意味着,枕头其实才是你的“忠实伴侣”,可是,您有多久没给这位“伴侣”洗澡澡啦? 半年不换与“菌”同眠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长时间使用同一个枕头会滋生很多细菌螨虫,这是很多人的过敏源头! 北大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陈周表示: 螨虫是一种肉眼不易看见的微型害虫,至今发现在居室内生活的螨虫有40余种,极易在枕芯等寝具内滋生。 气温升高、汗液排出增多,会让面部皮炎发病率相对升高。而螨虫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脱落的皮屑为食,繁殖速度很快。 所以,枕头的清洁必须做好。 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毕竟,我们在睡觉时,头发中的灰尘和细菌会直接贴在枕头上。 另外,我们不经意留出的口水、分泌的汗液也会渗透到枕头里面,时间一长,病菌就会像种子一样,扎根于枕芯,成为疾病的“幼苗”。 所以,我们的枕头其实真没有多干净! 美国权威睡眠研究机构(Sleep to Live Institute)指出,我们大约每六个月就应更换一次枕头。 如果不能及时更换枕头,也至少要做到经常清洗。 现在很多年轻人直接将枕头套上枕罩,清洗的周期会随被罩床单一起。 其实最好还是使用枕巾,这样更换方便,也好清洁。有条件的话,用烘干机烘30分钟也有助于清除枕头中的部分脏污。 不同材质的枕头怎么保养? 1.记忆枕头 这类枕头弹性好,支撑力强,并且不易积聚灰尘等,尤其适合易呼吸道过敏的人。 清洗方法: 记忆型枕头通常都有枕套,枕套可以采用正常的清洗方式 枕芯则应先用加有洗涤剂的冷水浸泡,然后用手轻压,再用清水冲净。洗后用干布吸水,放置在阴凉处风干,切忌暴晒。 2.荞麦枕头 荞麦皮枕芯、茶叶枕芯、药枕等,一般都具有保健安神的功效,如果水洗,不仅影响保健效果,还极易发霉。 清洗方法: 但这类枕芯使用时间长了会产生一些碎屑和粉尘,大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把荞麦皮、茶叶等倒出来,筛除碎屑,平摊开来放在阳光下晾晒。 枕芯的包布采用常规清洗法即可。 3.凉席枕头 凉枕适合夏天使用,但不宜用水浸泡清洗。 清洗方法: 由于凉席材质本身就不容易沾染灰尘细菌,所以,用清水打湿抹布轻轻擦拭表面,然后用干抹布擦干,放在通风处晾晒就能使用了。 4.化纤枕头 化纤材质导致透气性差,长时间使用后易缺乏弹性,变形结块,并会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态。除了勤清洗,还要注意常更换。 清洗方法: 清洗时,选用温和的洗涤剂,如果选择机洗,最好包一块大毛巾,以均衡水流,防止变形。 5.羽绒枕头 羽绒枕有质轻、透气、蓬松度好的优点,但它不便于清洗,如果清洗不当,反而会使枕芯结团。 清洗方法: 羽绒枕芯不宜机洗,水洗时,先将枕芯放入冷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放到30℃的温水中,加中性洗涤剂浸泡15分钟,再用软毛刷轻轻刷洗。 漂洗时可在一盆温水中加入4至5汤匙白醋,这样能够中和羽绒枕芯内残存的碱性洗涤液成分,以减少对羽绒的损害。 洗好后,不要拧太干,用双手将水分挤出,在阴凉处晾干后,可轻轻拍打枕芯,使羽绒恢复蓬松柔软。 (来源:人民网健康、养生中国、广州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

東亞的大胖子為什麼這麼少?很可能他們都死了!

中国胖子遇到美国胖子的时候,最能缓解体重焦虑,找回身材自信。 不需要任何其他背景信息和知识,单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就能感受到两国差异。赴美人士往往有这样的观感: 走在美国大街上,就像掉进了胖子堆里,体重超过 0.1 吨的遍地都是。              这种场面在东亚很难看到,更不用说在某个特定国家,唯一的胖子只会每天出现在报纸和电视里。 粗浅的第一印象符合统计结论。 一九九七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定量标准。BMI≥25 即提示为「超重」,BMI≥30 则为肥胖。BMI 是身体质量指数的缩写(Body Mass Index),计算公式如下: 按这套标准:一个身高 1.70 米的人,体重超过 72 公斤就会超重;而突破 86 公斤,就可算作肥胖。 在人口大国中,美国是肥胖率最高的国家。仅肥胖一项,就要给美国每年增加超过 1500 亿美元的医疗负担。 中国虽然凭借人口优势为世界贡献了将近 9000 万肥胖人口,在数量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肥胖率刚到美国的 1/5。 · 二〇一六年世界各国成年女性(上图)与男性(下图)肥胖率分布: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大于 30%,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胖子也都占到了其国家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 中国胖子为什么这么少?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胖成美国胖子那样之前,他们就都死了。 肥胖的社会学 肥胖在发达国家是「穷人的疾病」。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穷人的 BMI 始终显著高于富人,穷人孩子严重肥胖症发病率要比富家子弟高出 70%。 ·...

新冠大流行期間該如何進行戶外運動?

艾丹·德索萨(Aidan D’souza)每周会有三到四次去追逐他最喜欢的一种感觉--被称为“跑步者高潮”(runner’s high)的热血沸腾的兴奋感。 这位20岁的小伙就读于Seneca学院,在instagram上开设了“安大略跑步者”(Ontario Runners)的帐号。他从小就喜欢跑步。由于新冠病毒的原因,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那种熟悉的快乐。 像许多加拿大跑步者一样,新冠大流行彻底改变了德索萨的日常生活。他无法和队友一起为即将到来的田径比赛进行训练,他只能在社区附近跑步。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居家抗疫让很多人渴望户外活动,德索萨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邻居加入了他的行列。 运动理疗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克里斯·纳皮尔(Chris Napier)是《跑步科学》的作者,他也看到了这种趋势。 纳皮尔:“我在温哥华,这里的天气很好,所以人们出门的次数很多。” 虽然早期关于慢跑者传播COVID-19的报道在一开始引起了恐慌,但此后这些报道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事实上,加拿大的顶级医生们已经批准了在户外的时间。卑诗省卫生官员邦妮·亨利在周三的每日新闻发布会上说,从一个咳嗽的行人身边经过而感染上COVID-19的几率“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加拿大人应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毒传播。另外要注意与跑步相关的伤害——系好鞋带出去运动很容易,但是初学者和回来后容易受伤,纳皮尔警告说。 如果你打算通过户外跑步来度过新冠大流行,这里提供一些安全的方法: 保持社交距离 除非你是和家里的人一起户外运动,否则不要组队跑步。 德索萨说,他尽量循社交距离的建议,他保持自己和其他人之间有一个足够大的“缓冲”距离。 为了避免做出艰难的选择,他尽量在外面人少的时候跑步,通常是在下午晚些时候。 参加虚拟比赛 许多跑步者在参加跑步俱乐部和参加马拉松中找到了社区。随着很多跑步活动推迟或取消,加拿大的跑步组织鼓励他们的社区成员通过虚拟比赛保持联系。 跑步者可以报名在一段时间内跑或走一定的距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比赛是加拿大跑步系列赛,将于5月4日至7月1日举行。 在缺少跑步俱乐部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为那些想要参加春季比赛的加拿大人制定了一个免费的训练计划。点击查看 https://canadarunningseries.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UA_SpringRunOff_Training_Update_Virtual.pdf 注意颈保暧套,带上水和你的手机 加拿大卫生部推荐使用口罩来减少COVID-19的扩散,但这可能会使你在进行高能量运动时难以呼吸。 在出跑步时,脖子上戴着保暖套效果很好。一旦发现有人在附近,可以很容易就能把它拉到鼻子和嘴附近。 保持水份在锻炼时总是很重要的,所以带一瓶水可以确保你不必走进便利店或赶回家去喝上一小口。如果你习惯于长跑,缩短你的跑步时间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现在很多地方没有公共厕所。 另外,在运动时万一发生什么情况,用手机与他人交流也是个好主意。 循序渐进 你可能希望一下子跑个五公里,但你的身体可能无法承受。根据纳皮尔的经验,超过你的极限是导致跑步者受伤的主要原因。 为了防止伤害自己,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力量训练,并为任何异常疼痛寻求物理治疗。 尽管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一些加拿大人可能会犹豫是否去看医生,但像纳皮尔这样的物理治疗师仍然会在网上进行预约。 对于那些可能不知道健康的疼痛和应该引起关注的疼痛之间的区别的新手来说,纳皮尔说,任何引起你跑步不同的疼痛感觉都应该被观察。 他说如果你的某个部位疼痛超过3分(满分10分),或者第二天更加恶化,你应该停止跑步。(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图库) (ref:https://www.huffingtonpost.ca/entry/how-to-run-safely-coronavirus_ca_5eaca886c5b639d6e5763c70?utm_hp_ref=ca-homepage)

經常服用抗過敏葯會使以後過敏癥狀加重嗎?

每年的植物交配季节都会影响很多人。当神奇的春季到来,花儿开了,树叶落了,数十亿的花粉飞舞,试图使另一朵花受精。当它们意外地落进我们的鼻子并在那里触发一种免疫反应,我们称之为季节性过敏。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大约有2500万美国人过敏,其中许多人服用某种非处方药来治疗。有很多关于过敏的误解,也许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它们如何真正工作的知之甚少。 初次服用抗过敏药的人难免会有这些疑问:如果我一直吃过敏药,我是否阻止了身体对过敏原的耐受性?我是否只是让我的过敏变得更加严重?随着季节进展或年龄的增长,你的过敏症会变得越来越糟。 但这不能怪罪于药物。纽约大学过敏症专家Clifford Bassett表示,“在每年的花粉季节,我都会看到数百名感觉过敏药物对他们没有帮助的患者。” 他解释说,还有其他原因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药物没有发挥作用。其中一些可能只是在衰老——许多人成年后会过敏(尽管总体而言成年人的过敏性反应比儿童要少)。 芝加哥过敏和哮喘医学主任Sarena Sawlani解释说,这也可能是个体差异,每个人对每种过敏药物的反应都略有不同,具体原因比较复杂,还未能完全了解。甚至在每一种类型的过敏药中都是如此。 过敏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 (免疫治疗不算,免疫治疗是为了改变你的免疫系统) 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服用抗组胺药,包括从Benadryl(苯那敏)到Claritin(克拉霉素)再到Zyrtec的所有一切。最初的抗组胺药Benadryl(通用名苯海拉明)使人们昏昏欲睡,因为它的作用可以跨越血脑屏障。在大脑中,组胺类药物通过附着在调节过敏反应的受体上,在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内帮助促进清醒。Benadryl具有穿过血脑屏障并与之无差别地结合的能力,因此大多数人都会相当嗜睡。当不在大脑中停留的第二代以及后来的第三代抗组胺药被发明出来后,季节性过敏患者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可以更特异性地与相关受体结合,而且它们具有疏脂性或“脂肪厌恶性”,血脑屏障能阻断大部分的溶脂性分子,从而把Claritin或Zyrtec拒之门外。 这些非困倦的药已成为主流,尽管它们可能不如皮质类固醇有效。抗组胺药的作用是通过阻断组胺,顾名思义,这有助于过敏,因为组胺是你的身体对花粉 (或猫皮屑以及其他任何你过敏的东西) 作出反应的信号分子。 一种叫做肥大细胞的细胞一旦检测到过敏原,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组胺。这些组织胺会释放出大量的组胺,通过使你的血管扩张和增加鼻腔内粘膜的通透性来对抗感知到的威胁。粘膜的通透性听起来可能很无害,但实际上是反应中最关键的部分—— 这就是(部分)让你流鼻涕、流眼水的原因。流鼻涕从字面上看,是你的鼻膜漏出了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再加上鼻腔内衬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所以才会导致流鼻涕——无论如何,抗组胺药可以阻止你的身体释放的组胺,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停止症状,但不能阻止这个过程。 而皮质类固醇在组胺部分甚至开始之前阻断炎症细胞的涌入。你可能更熟悉的是像Flonase(氟隆酶)这样的鼻腔喷雾剂。对许多关于过敏药物疗效的研究的元分析表明,鼻内喷雾剂比抗组胺药的效果更好,很可能是因为它们首先防止了反应的发生。不利之处在于它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尽管您会在大约半小时内看到一些缓解,但皮质类固醇在使用两到四个星期后效果最佳,因为它们实际上在帮助调节您的免疫系统。 因此,如果过敏药物与我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这是否就意味着它会改变我的身体反应方式? 一项啮齿类动物研究显示,抗组胺类药物可能防止动物从建立对过敏原的耐受性,但这项研究是基于毒液而不是花粉或其他常见的过敏原,另外它是一项啮齿动物的研究,还没有研究表明人类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Sawlani主任认为像抗组胺药和鼻腔喷雾剂这样的处分药物包括眼药水,“应该不会对你的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临床影响。” Bassett专家说(耐受性)很可能不是你的药物造成的。“随着季节的进展,只需要少量的花粉就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当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准备好对某些过敏原作出反应时,只需很少的火苗就能引燃组胺。他建议在花粉季可能达到高峰前几周开始服用过敏药物,并建议如果您想更好地控制症状时去看过敏医生。在办公室对过敏原进行测试可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减少暴露,或者在你抱怨变成鼻涕怪时告诉你谁是罪魁祸首。(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滋補老湯暗藏陷阱 長期飲用有健康風險

中国自古就有汤水养生的习惯,当中以中国南方最为讲究。俗语说﹕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先上汤,后上菜, 成为广东宴席的既定格局,也是粤人生活之中最普遍的饮食文化。 慢火煲煮的中华老火汤,材料五花八门,从汤种类之多可见一斑。 但近年对老火汤的长时间煲炖及营养价值研究,发现部分名过其实, 多喝存有健康风险。 老火汤可说是香港饮食特色的代表。小时候在家吃饭,总会听到妈妈 说多喝汤水对身体有益;长大后忙于工作,妈妈总会叮嘱回家饮汤; 有亲友生病,又总会拿壶汤水去探望他们,可见“汤” 在香港人社会中根深柢固的地位。 GETTY图片 老火汤固然滋补,但在长时间煲炖的过程中,很多维他命被破坏。 有营养师指,维他命C、B1、B2、叶酸等, 由于它们的水溶性特质,比油溶性维他命更活跃, 容易于长时间煲炖的过程中大量流失。 另外,由于老火汤多用含肉类和内脏食材煲炖,例如瘦肉、猪骨、 猪等长时间熬煮而成,汤料中的脂肪被释放于水中,也令嘌呤( Purine)含量不断升高。 长期饮用会提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容易产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可加剧痛风及肾病等,对健康可谓得不偿失。 GETTY图片 不说不知,原来汤水是本地成年人从食物摄取钠的第二大来源, 仅次于酱料和调味品。早年消费者委员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合作, 检视本地食肆及汤水零售店中常见的十三种汤水的钠含量, 合共一百三十款样本。结果发现,平均一碗汤(240克) 的钠含量约720毫克,相当于每日建议摄取限量三成六。 世界衞生组织建议一般成年人每日的钠摄取量应少于2000毫克,即系大约5克盐。 因此老火汤的健康风险,对乳癌康复者来说是不容忽视。 乳癌康复者要减低复发风险,就要抑制体内雌激素增长。然而, 由于雌激素多储存于动物的脂肪组织中, 而老火汤在烹调过程中除了释出嘌呤,...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 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你有过长时间熬夜或三四天没睡好,接着就好像快感冒的经验吗?头痛、昏沉、全身酸痛,精神难以专注,上班同事说什么都得再问一次、说话频繁口齿不流畅或想不到该说什么词语,记得要做的事却还是会忘记。 如果几天熬夜就能让身体起这么大反应,那么长期睡不够、睡不好呢?让我们来看看睡眠和身体的关系。 睡不饱,免疫力下降、发炎指标上升 研究者发现,连续几晚睡眠不足,体内发炎指标C反应蛋白和促炎性细胞因子会明显增加,表示睡眠不足会引发身体发炎反应,但免疫系统的守卫T细胞(负责攻击发炎细胞与癌细胞等)却因睡眠剥夺导致皮质醇增加而变得功能低落。就像敌军战力骤增攻打过来,我方士兵却有一半抱病号请假去了。 另一项重要物质细胞介素,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与身体的感染和发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介素的大量制造与释出都有赖睡眠时刻,因此缺少睡眠也会使细胞介素缺乏,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只要3、4天睡不够,即便只是同车的人打个喷嚏都能让你感冒。 睡眠长期少于6小时,心血管风险升高 陆续有研究报告指出,睡眠不足(低于6小时)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风险。除了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上升,血液中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也会因睡眠不足而浓度增加,让血中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代谢减低、增加堆积的可能,中风、心肌梗塞的机率便可能大为提升。 另一个主要在睡眠时大量分泌的物质是褪黑激素,它具有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与中风的作用(还能抑制部分可能致癌的激素产生),睡眠不足将使褪黑激素减少分泌,让心血管病变风险增加。 睡不够,多重肥胖因子增加 提到肥胖与肌肤松弛,恐怕比免疫力、心血管疾病更能吸引多数女生的注意力。身体有两种主要调节食量的激素:促进食欲的饥饿激素,与抑制食欲的瘦体激素。研究者对睡眠不足与睡眠正常的受试者进行检测,发现睡眠不足组比控制组的受试者增加了28%饥饿激素、减少了18%的瘦体激素(意即吃饱也没有饱足感),最后共增加24%的食量!重要的是,他们也更容易受到高甜食、炸物等热量食物吸引。 另外,记得上面提到过度分泌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吗?它除了会让新陈代谢变慢、也更易促成脂肪堆积(尤其腰腹部),所以睡眠不足的状况下,即便节食、运动也难以看出降低体脂的成效。过量皮质醇还会阻断胶原蛋白生成,让皮肤缺乏弹性、光泽,出现松弛、皱纹等,所以人说睡觉是最好的美容,完全名副其实。 中年群体睡不够,大脑功能提早老化7岁 大家都有过睡眠不足让头脑卡慢的经验吧?不过大多过几天恢复正常睡眠就好了。可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头脑卡卡可就不只是暂时的了。一项针对中年受试者的追踪研究推估,睡眠不足6小时或高于9小时会让脑龄增加7岁左右,也就是脑功能提早老化!至于与痴呆症密切相关的类淀粉蛋白,只要短期睡眠剥夺就会在脑中大量增加。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能力受大脑前额叶主掌,抑制功能与我们的饮食控制、冲动购物有关,睡眠不好或疲累时前额叶功能会下降,就像你一早头脑清楚精神好时比较不会乱买、乱吃东西,而网购手滑下标则通常发生在下班很累或半夜时。简言之,抑制功能好对于诱惑的抵抗力便较高,连带影响减肥,甚至戒烟都更容易成功。 回头想想,每当工作繁重或考试前,我们常常最先牺牲的时间是不是就是睡眠呢?如是,以后恐怕要改变了! 好的睡眠让人远离肥胖、心血管疾病、忧郁和痴呆症,对身体是最好的保养,还能给我们足够的精神、充分的体力、清楚的头脑、愉快的心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拥有更好的身心抗压力可以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更灵活的思考弹性,是不是会让人事半功倍呢?(百度知道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

新鮮食品冷凍食品和罐頭食品 哪種更有營養?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几周以来,人们纷纷开始囤积耐存放的食物,因此罐头食品和冷冻食品的销量发生激增。就连冰箱的销量也有所上涨。但许多人受从小的教育影响,都相信新鲜的蔬果才是最有营养的。那么,食用罐头或冷冻食品是否会对健康不利呢?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记住,食物有营养的时候是收割的那一刻。一旦被从地里挖出来、或从树上摘下来,新鲜蔬果就会立即开始衰败,因为土地或果树是它们的营养和能量来源。需要趁新鲜烹饪的蔬菜如果放得过久,营养价值就可能会流失。   为了保持细胞活性,蔬菜或水果一旦被采摘下来,就会开始分解自己体内的营养物质。有些营养物质尤其脆弱。例如,维生素C有助于人体吸收铁元素、降低胆固醇水平和对抗自由基,但也对氧气和光线格外敏感。   冷藏可以减缓营养流失的速度,不过不同农产品的流失速度也会有所不同。菠菜在20℃室温环境下存放7天后,损失的维生素C为100%;假如放在冰箱中,将损失75%。但胡萝卜在室温下存放一周后,损失的维生素C仅为10%。   但其它蔬菜如果以冷冻的形式保存,维生素C的流失率会大大降低。其中也包括菠菜,冷冻后损失的维生素C仅为30%。这是因为冷冻会暂停食物氧化的过程,而氧化正是蔬果被采摘后会变色发暗的原因之一。   速冻   大规模速冻在食品行业中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创新技术。以冷冻豌豆为例。如今,豌豆在短短两小时内便可完成采摘、运输、清洗、焯熟和冷冻全套流程。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套流程需要耗时数天才能完成。   拿新鲜蔬菜做个对比。大多数新鲜蔬菜完成采摘后,便会被送往包装厂进行包装、分级,然后运往零售商店,最后来到消费者的菜篮子里。在99%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都比采摘、处理和冷冻豌豆的耗时要长。   速度在冷冻食品行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农产品一旦完成采摘,就开始了一场营养与时间的赛跑。过去几十年来,技术创新已经缩短了豌豆冷冻食品的处理过程。速冻技术需要用到一个两端开口、底部呈格栅状的金属槽,槽底有几台高速风扇,向槽中的豌豆吹冷气,像一层“气垫”般、使豌豆悬浮在空中。这些豌豆随后会被存放在冷库中,然后进行包装。大多数蔬菜都会采用类似的速冻过程。   但此处需要声明一点。在农产品冷冻之前,要先经历“焯”的步骤,即将食物在高温下放置几分钟。这个步骤是为了使冷冻储存时会破坏食物质感和颜色的酶失活。但这同时也会破坏食物的营养价值。   罐头食品   但与罐头食品处理过程中的加热程度相比,这点营养损失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在生产罐头食品的过程中,加热的程度越高,营养损失就越严重。但就像新鲜食品一样,不同农产品所含的不同营养成分流失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所含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保留营养物质的方式与主要为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和E)的食物不太一样,只要存放时间短,新鲜食物中的维生素C含量就是最高的,因为这种维生素对热非常敏感、很容易被破坏。而富含维生素E和A的罐装食品(如罐装胡萝卜和罐装番茄)在热处理中则会表现得更好,但罐装食品中可能含有一些我们并不想要的成分。   虽然没必要对冷冻或罐装食品感到担心,但冷冻食品还是更好些,因为罐装食品中会添加额外的盐和糖。不过,罐装工艺可以提升食物的安全性,尤其是那些容易携带病原体的食品。   杀菌处理是罐装食品的一大优势。这会造成更严重的营养损失,但一旦食物被装进罐头里,就能稳定地存放许多年。杀菌处理会杀死其中的所有微生物,可以充分确保其安全性。   新鲜蔬果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食谱应该尽可能多样化,新鲜、冷冻和罐装食品都要有。   用冷冻或罐装食品也可以做出营养均衡的一餐,但这不能替代新鲜蔬果的重要性。居家隔离期间的一大问题便是,如何在一周只采购一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留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如果我们能每天吃一份沙拉,再用冷冻或罐头食品炒几个菜,就不用担心营养摄入了。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让食谱多样化的好方法。   一些专家还建议购买本地出产的蔬果和有机蔬果,从而尽可能确保新鲜蔬果的营养价值。有多项研究发现,有机农作物中的酚类物质(红酒和茶中富含的一种有益化合物)含量比用传统方式种植的作物要高。   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够多,因此我们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可能是因为有机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杀虫剂。为了存活下去,有机农作物就会制造更多的酚类物质,从而提高自身抗虫性和抗病性。但就像购买新鲜农产品一样,购买本地产品和有机产品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这段时期尤其如此。   专家还指出,只要摄入的营养物质整体充足,就不需要限制其来源。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多吃蔬菜水果,无论吃的是冷冻、罐装还是新鲜食品。新鲜、冷冻、罐装蔬果或蔬果干都可以算作每日必需的蔬果摄入。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蔬菜水果都要吃,因为任何一种形式都有营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不吃蔬菜和水果。(科普中国,叶子)

老人身上總有一股「老人味」是怎麼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婴儿散发着一种“奶香味”;学生带着清新的洗衣粉香味;上班族若有若无地飘着一阵香水味......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受到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人身上的味道都各不相同。 然而,50岁以后的老人身上总是有一股“老人味”,这股味道令到有些人不愿意亲近老人,甚至还影响了老人的正常社交活动。其实,每个人老了之后,都可能面临着这种“老人味”。 那么,这股“老人味”到底从何而来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味”愈发加重有一部分“老人味”是正常的生理性气味,这种气味在日本被称为“加龄臭”。日本的皮肤专家曾经做过关于“老人味”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老人的异味与“2-壬烯醛”这一种皮肤分泌物有关,“2-壬烯醛”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 “2-壬烯醛”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往往男性散发出来的“老人味”比女性明显,且这种味道会在50岁后更浓烈。 男性之所以会比女性的“老人味”更重,原因之一是——男性烟酒的坏习惯,容易使皮脂增多,释放的2-壬烯醛随之变多,味道就变得更难闻了。其次,人体的激素也会影响男性与女性的“老人味”。女性产生的雌激素会抑制老人的异味,相比男性来说,异味便更淡了。“老人味”可不止一种,它除了以上提及到的生理性老人异味,“老人味”还可能是病理性的! “老人味”可能从这些疾病中来 一旦发现,身边的老人散发出来的“老人味”更复杂、更难闻,很大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老人们一定要警惕!很少老人会因为难闻的“老人味”而选择就医、查明原因,甚至还不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异样。 1、口臭味首先,老年人的免疫能力往往低于年轻人,他们很容易会上火,而且牙齿中残留的食物碎屑经过细菌作用,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蛀牙等口腔问题,口气就会变臭。此外,慢性牙周炎产生的病菌,也会令出现恶臭味。 无论到了什么年龄阶段,都要勤刷牙,可以用软毛的牙刷、牙缝刷、牙线等工具帮助清洁,或饭后用淡盐水漱口。 其次,年龄越大,肠胃功能下降得越快,老年人肠胃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当肠胃的消化能力变差,胃气上涌,口臭味就自然出现了。 2、汗臭味脾虚的老人,一走动就很容易出汗,夜晚睡觉也会有盗汗,加上原本新陈代谢就慢,老人的皮肤便会滋生细菌,经常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另外,大便溏薄稀烂、精神疲乏、嗜睡、口淡等症状都是脾虚所致。脾虚少吃辛辣食物、少烟少酒,可以试试熬莲子芡实粥、八宝粥来补脾益气。 3、食物腐烂的臭味患有糖尿病的人,或血糖升高的人,身上会有明显的臭味,与食物腐烂的味道相近,如烂苹果、烂香蕉的臭味。这是由于身体里面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加速分解,当体内游离的钠离子与蛋白质、水分结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臭味,即酮体。 4、骚臭味肾脏功能受损的人,他身体的两个部位会出现骚臭味。第一个发出骚臭味的地方是尿液。如果老人身上的“老人味”伴随着这种骚臭味,多是肾脏功能受到损害,导致尿液中产生胺类物质,从而尿液发臭。第二个地方是口气的味道伴有骚臭味。身体里很多垃圾物质没有及时排出体外,便会令到嘴巴发出这种臭气,长期下去,可能会增加患尿毒症的风险。5、痰臭味患有老慢支、肺气肿患者,会经常出现咳嗽、咯痰的情况,伴有这些疾病的老人往往会有痰臭味。如果还是经常喝酒、抽烟的老人,这种痰臭味更明显,说话、呼吸都会带有这种味道。 摆脱“老人味”,养成2个好习惯 确实,“老人味”并不像婴儿的“奶香味”讨喜,而且还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是嫌弃。想要摆脱这种老人的异味,其实不难,从生活的饮食与习惯上进行调理、改善即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7》提及到,少盐、少油、控糖非常关键;保持饮食均衡,多补充谷物类;最好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烟酒、辣椒、蒜、韭菜等食物都含有较大的刺激性,老年人可适当减少食用,反而新鲜的蔬果要多吃。推荐:薏仁茶、鲫鱼汤能够健脾祛湿,大家不妨试试 平时的生活习惯与“老人味”的产生也有关系。 有些老人不注意卫生,不爱干净,这样不仅令自己身体发出难闻的异味,还容易滋生细菌,对健康不利。 1、勤洗澡、洗被单老人要坚持洗澡,特别是夏天,容易出汗,皮肤上会黏糊糊的,令人不适。洗澡时,可以加一点盐、醋来泡浴,盐和醋对祛除“老人味”有帮助,泡浴完毕后用热水淋浴就可以了。此外,等洗完头发、吹干后可抹上一些精油。用的时间久了,被单上的螨虫、细菌、皮肤的死皮很多,小健建议老人的被单至少3~4周就要更换、清洗一次。 2、保湿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会愈发干燥、水分严重流失,最好是涂抹一些护肤保湿的面霜,简单保护肌肤,避免一些瘙痒、脱皮等皮肤问题。 (百度知道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發燒 退燒藥正確使用的時機是?

发烧是人体发炎反应所造成的现象,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息。80%的发烧是由外来的感染引起,另一则是体内异常细胞导致发炎反应所致,如痛风、免疫风湿疾病、癌症等。这些感染源会使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心,将原本的体温设定点调高,于是身体就会开始发烧了! 医生通常会将38℃定义为发烧,是指耳温或肛温达38℃,而口温37.5℃、腋温37℃以上亦可能是发烧了。人体许多部位皆可测得体温,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温与肛温接近人体中心体温,但因为新生儿不适合测量耳温,所以肛温是婴幼儿的首选。而测量腋温及口温时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如衣物多寡、刚喝过水,都会影响到;耳温枪则因操作方便、迅速且准确,所以普遍成为居家测量体温的工具。 耳温枪主要以红外线测量耳膜的温度,因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视丘,也就是体温调节中枢,且与颈动脉的血流相通,所以耳温可说相当于人体的中心体温,但是人体的耳道是弯曲的,使用于3岁以下的幼儿时,要把耳朵向下向后拉,3岁以上的孩童应把耳朵向上向后拉,所测得的温度较准确。 一般感冒也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良好免疫力即可,但如果发烧造成身体愈来愈不舒服,变得虚弱、开始打寒颤、意识不清,就有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因此建议就医治疗,投予抗生素以缩短病程。 使用退烧药的时机是,当病患烧到38.5℃以上,且因伴随的头痛、肌肉酸痛、疲累而无法忍受时,就可考虑服用退烧剂,来减轻不适。 普拿疼、阿司匹灵、非类固醇解热镇痛剂都是常见的退烧药物,但21岁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灵。退烧药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脑体温中枢所设定的温度能暂时降低,并刺激血管扩张,以达到发汗来帮助体表降温的效果。经由以上的药物,体温多会暂时性的下降,但可能药效消失后,体温又会恢复高温,这是因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烧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让身体感觉舒服一点的症状治疗药物。 退烧药物应依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将剂量增加或多服几次,否则超过安全剂量可能出现伤肝、伤肾及失温的情形,使用过量的退烧药会让病患的中心体温过低,反而会刺激大脑更积极地产热,导致全身发冷、颤抖,此时应再加强保暖并补充水分。 另外,即使服用退烧药仍可能无法降至正常体温,这也是正常的,通常使用退烧药2小时后,可让体温降低1℃左右,发烧处置不以快速降温为原则,只要维持在38℃左右就可以。但在给予病患足够药量的退烧药后,体温仍无法下降时,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辅助降温,但建议是在服用退烧药30分钟后再进行。 温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温法,用毛巾沾37℃的温水擦拭身体,可让皮表的血管扩张,将体表温度散去。因为婴幼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较好;不过,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此种方法会让体表快速降温,反应太过剧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让病患更不舒服。 泡温水澡也是同样的原理,但要注意水温需维持在38℃~40℃左右另外,建议不要对无表达能力的幼儿使用冰枕、退热贴,以免造成局部过冷或体温过低。 身体借助发烧来提醒我们“有状况了”,只要处置得宜,记录发烧的程度、观察合并症状是否加剧,若没有失能状况出现,其实不需太过紧张,重点是在找出发烧的原因为何,才是看待发烧、治愈疾病的根本之道!(百度知道日报)

病毒可能在我頭髮上嗎?回家應該擦鞋嗎?專家詳解!

随着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继续传播,人们对它的行为方式仍有很多未发现的地方。这包括它能够生存的不同类型的表面。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都来自于3月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该实验测量了COVID-19病毒能够在一些常见的表面(如不锈钢、纸板和塑料)上存活多久。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可在这些表面上保持数天。 该研究还发现,这种病毒也能以微粒的形式在空气中存活长达三小时。 但除了这些经常使用的表面,你有没有想过在你的头发上是否能找到COVID-19呢?你的鞋呢? 以下是几位传染病专家讨论了在一些比较不寻常的表面上,COVID-19是否可能潜伏。 我回家时应该擦鞋吗? 安大略省密西索加Trillium Health Partners的传染病医生查克拉巴蒂(Sumon Chakrabarti)说,在普通人的鞋子上发现COVID-19的可能性很小,而由此导致感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他坚持认为,无论何时从外面回家,都没有必要把鞋子擦干净。 “如果你先接触鞋子,然后再接触你的鼻子、眼睛或嘴巴,那么鞋子上有一定数量病毒,可能感染你的可能性是……非常低,”他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即使你在鞋上发现了病毒的证据,也不一定意味着它是活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概述,COVID-19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鼻飞沫传播。当感染病毒的人咳嗽、打喷嚏或呼气时,病毒就会传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虽然有人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表面,然后再接触眼睛、鼻子或嘴巴而感染病毒,但据信这并不是主要的传播来源。 查克拉巴蒂说:“记住,病毒不会跳跃——它必须先接触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所以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一旦你回到家,脱掉你的鞋子,洗手。” 按照CDC的建议,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并避免触摸你的脸。查克拉巴蒂还建议把鞋子放在门边的指定区域,不要在室内穿。 大学健康网络的传染病专家Abdu Sharkawy医生也认为,一般人出门后不需要擦鞋。但谈到卫生工作者时,他呼吁采取更多预防措施,敦促他们坚持用消毒湿巾或自制漂白剂擦鞋。 他在接受电话采访采访时表示:“这是出于极大的谨慎,要知道在一家医疗机构遇到‘covid19’的可能性比走在人行道上或在Costco超市门前要高得多。“我认为,在保护自己、尽量减少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任何形式的传播方面,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是有道理的。” 专家们对服装也有同样的建议。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COVID-19如何作用于织物的研究,但一般的加拿大人不应该担心一到家就立即换衣服。然而,这对于第一线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好主意。 病毒有可能在我的头发上吗? 专家表示,只要你保持社交距离,与周围的人保持至少两米,你就不必担心病毒会染上你的头发。查克拉巴蒂说,即使是在你可能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或者是被感染者对你咳嗽或打喷嚏的情况下,飞沫落在你头发上也不太可能导致感染。 查克拉巴蒂解释说:“一旦病毒离开鼻腔,它就离开了它自然的栖息地。即使它是可检测到的,也不太可能感染你,除非你恰好在对方打喷嚏的那一刻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然后紧接着又摸了摸你的鼻子、眼睛或嘴巴。” Sharkawy也坚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没有必要去专门洗头。 “如果你担心,那就洗头吧,”他说。“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你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头浸在肥皂和水里。你不需要把消毒液弄到你的头发上摩擦。” 他建议保持你通常的洗头频次,同时保持社交距离,并确保从外面回家后洗手。 我收到的包裹怎么办? 目前还没有已知的任何人因打开包裹或任何类型的邮件而感染COVID-19的病例。 虽然加拿大公共卫生机构警告说,从国内或国外运输的产品可能受到了COVID-19的污染,但它们传播病毒的风险仍然很低。据该机构称,这是因为包裹通常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送达。 查克拉巴蒂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很容易干涸,这就降低了它的传染性。因此,他坚持认为,加拿大人不应该特别担心通过邮寄的方式接触病毒。 “不必对你的邮件做任何特殊的处理,”他说。“就像你平时做的那样把它打开……你做完之后,洗手——这就解决了问题。” 不过他也同样建议迅速处理掉任何外包装。(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图库) (ref:https://www.ctvnews.ca/health/coronavirus/should-i-wipe-down-my-shoes-experts-explain-where-covid-19-may-or-may-not-be-lurking-1.4918730)

孩子總愛擠眉弄眼?要注意可能是抽動症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然而有些孩子总爱“挤眉弄眼”,怪动作频频,甚至发出各种怪声,家长就要重视了,这可能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家长可能会疑惑,调皮、贪玩不是小孩子的正常行为表现吗?这也是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问题,误以为抽动症的症状是小孩的“坏习惯”。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动作或其他行为症状。好发于儿童时期,发病率1%~7%,有些孩子2~3岁起病,高发年龄在5~10岁,一般过了青春期症状会逐渐缓解。从临床上看,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是女孩发病率的3~5倍。   抽动症的特征是患儿全身肌肉不自主地、快速、反复的抽动。从症状表现来说,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眨眼睛、皱眉、襟鼻子、耸肩、摇头、鼓肚子、甩胳膊、甩腿等,是运行性抽动的症状表现;清嗓子、发怪声、学动物叫声、骂人等发生器官的抽动,也就是所说的发声性抽动。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程来看,抽动症又分为三大类。最常见的是短暂抽动,病程表现为几个月,不超过一年,症状较轻,对孩子影响较小;若病情继续发展,超过一年,但是患儿只表现为发声性抽动或只表现出运动性抽动症状,如只出现眨眼睛,而没出声表现,我们称之为慢性抽动;最后一类是抽动秽语综合症,病程超一年,不仅出现眨眼、耸肩、吸鼻子等运动性抽动,嗓子还会发出怪声,这一类病情最严重,伤害最大。   儿童抽动症的症状可能看上去只是孩子的一些“小动作”,对日常活动影响比较小,多数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常常认为就是小孩的坏习惯、调皮,从而责骂、训斥孩子,这有可能导致症状加剧。比如,孩子紧张、焦虑、受惊吓、过度疲劳、兴奋等都会加重病情。而情绪心态平稳和谐、饮食荤素搭配、膳食均衡、家庭以及人际关系和睦等因素可以减轻抽动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了眨眼、清嗓子等表现,家长不要呵斥孩子,要先进行症状评估。   1.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出现持续、不自主的动作,即使没有太明显的抽动症状,也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2.确定抽动症诱因,如感染、过敏等,去除诱因有助于缓解症状。若没有诱因,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其次,减少不良刺激,恐怖电影、激烈游戏都会加重病情。第三,饮食忌辛辣,杜绝浓茶、咖啡、可乐。另外,季节更替时,要适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易诱发孩子抽动症或使症状加重。   同时,患儿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是因为生病导致的种种怪异表现,避免当众批评、训斥患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与他人谈论病情。要与老师充分沟通,正确教育,耐心帮助,建立患儿的自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杨光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超市裡買回來商品或是外賣需不需要消毒?

超市里买回来商品或是外卖食品需要消毒吗? 专家说,也许是时候重新考虑一下了,尤其是如果额外的工作增加了你的日常压力。就连美国FDA也再次强调,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并不大。 FDA最近在推特上写道:“我们想向你保证,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类或动物食品或食品包装与COVID-19的传播有关。” 劳埃德(Jamie Lloyd-Smith)是从事唯一一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该研究分析了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可能在各种表面停留多久。 尽管他的研究发现这种病毒可能在纸板上存活长达24小时,在金属和塑料上存活2到3天,但劳埃德却懒得去擦自己的杂货或外卖。 劳埃德说:“我自己不会这么做。我在拿食品杂货和打开包装的时候,我认为我的手可能受到了污染,我确保在这一过程结束后,我会彻底清洗我的双手。” 研究冠状病毒数十年的病毒学家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博士也不太担心。 威廉姆斯说:“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我们有时候在家做饭,有时候叫外卖。我们不会把餐馆送来的食盒擦一遍。” 劳埃德说,因为有人来把足够的病毒储存在食品杂货或外卖容器里的几率很低,“我认为这是一种假设的风险。” “所以,是的,我很小心,我会洗手,但我不会把它当成放射性物质来处理。” 劳埃德说,如果这个人受到病毒感染的风险很高,比如老人或免疫系统受损,他的建议可能会改变。 他说:“对于不需要冷藏的食品杂货来说,一个合理且易于实施的预防措施是,在拆开它们之前,让它们放置一天或更久。“这将大大降低污染水平。” 我们怎么会如此关注食品杂货? 这项研究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对病毒通过表面传播的担忧始于3月底。 “研究显示,在实验室一定条件下,病毒在气溶胶里能存活长达三个小时,在铜表面四个小时,在纸板上24小时,塑料和不锈钢两到三天,”劳埃德说。 劳埃德说,这项实验没有考虑到其他可能有助于灭活病毒的因素,比如阳光、消毒剂或观察不同浓度的病毒,所以他们发现的数字并不是金科玉律。 食品安全专家本杰明·查普曼(Benjamin Chapman)对此表示赞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农业与人文科学系教授查普曼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神奇的数字,因为温度很重要,湿度很重要,有多少病毒被放进去很重要。”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儿童医院儿科感染性疾病部门的负责人威廉姆斯(Williams)说,与诺如病毒或俗称的邮轮肠道病毒相比,SARS-CoV-2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减少。 在研究中,病毒在8小时内在纸板上下降了100倍。“这意味着99%的病毒在8小时内消失了,不锈钢和塑料也是如此。” “然而,诺如病毒可以在无生命物体的环境中存活许多天,”威廉姆斯补充说。“所以你可以在一次邮轮游中感染诺如病毒,然后下一次邮轮游,我住在你的船舱里,我也可能感染诺如病毒。” 洗手是关键 专家们说,在任何可能接触到冠状病毒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养成正确洗手或对你的手消毒的习惯。 不要去担心病毒会持续多久。查普曼说,你只需要正确地洗手或者一旦你从杂货店或外卖食品回家,使用洗手液。 查普曼补充说:“只要每个人都洗手,新冠病毒几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威廉姆斯说,如果你仍然对食品污染的风险感到紧张,那就去使用消毒湿巾擦外包装吧。 “还有人用吊带来系裤子呢,对吧?”威廉姆斯说。 “所以,如果人们担心病毒从食品杂货和外卖中传播,只要小心地从外面的袋子里取出装食物的容器,扔掉外面的袋子,然后用一点洗手液或肥皂和水。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病毒的几率仍然非常非常低,”威廉姆斯补充说。(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图库) (ref:https://www.ctvnews.ca/health/coronavirus/no-need-to-wipe-down-groceries-or-takeout-experts-say-but-do-wash-your-hands-1.4916385)

一定要正確使用消毒液 不要讓消毒變吸毒

 近期新闻,郑州两女子肺部CT呈毛玻璃影,检查发现不是新型冠状肺炎,而是过敏性肺泡炎。原来是两位女士居家期间,因为害怕新冠肺炎,每天定时在家里喷洒高浓度84消毒液。   疫情期间,很多人爱用高浓度消毒液消毒,殊不知消毒液使用不当反成“吸毒”,针对这条新闻,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84消毒液。   含氯消毒剂可消杀新冠病毒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列出几类可用于灭杀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剂,主要包括乙醚、75%乙醇(消毒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由此可知,含氯消毒剂可用于灭杀新型冠状病毒。   其次,国家标准《含氯消毒剂卫生要求》(GB/T 36758-2018)规定: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中能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水解可产生次氯酸,是典型的含氯消毒剂。因此,可用于灭杀新型冠状病毒。其消毒原理为:次氯酸钠水解产生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导致蛋白质变性,杀灭细菌、病毒,实现消毒。   居家使用84消毒液,切忌高浓度   84消毒液居家使用时有具体操作要求,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使用高浓度84消毒液!因为不论是次氯酸还是残留或分解形成的氯气,在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后均可对人体呼吸道产生损伤,并且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有色织物也有漂白作用。   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中规定,化学消毒法洗消剂允许残留量:游离性余氯≤0.03mg/100cm3。若使用高浓度84消毒液,残留氯就会超标,长期接触,会导致诱发疾病。因而,84消毒液使用时要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此外,84消毒液对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如果直接接触原液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显然,84消毒液的生理毒性很强,应避免吸入或者接触。然而,市售的84消毒液浓度一般在5%-8%左右,因而使用时必须要按照比例稀释使用。   如何使用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   针对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国家标准《含氯消毒剂卫生要求》(GB/T 36758-2018)也进行了相关规定。   1、含氯消毒剂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具体使用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2、使用注意事项:   a)含氯消毒剂为外用品,不得口服,应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b)含氯消毒剂配制与分装浓消毒液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   c)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金属和有色织物慎用;   d)含氯消毒剂使用时应佩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e)含氯消毒剂为强氧化剂,不得与易燃物接触,应远离火源;   f)含氯消毒剂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不得与还原性物质共同储存;   g)依据具体产品说明书注明的使用范围、方法、有效期和安全性检测结果使用。   若不慎直接接触84消毒液时该如何处理?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接触情况的处理办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应立即并就医。   食入:饮足量牛奶,并及时就医。   小结   84消毒液虽然消毒能力强,但其毒性也较强,生物危害性很大。它在空气中停留不仅对金属物品和有色织物产生影响,还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84消毒液效果虽好,却不能盲目使用。家庭使用时应参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切勿长期使用高浓度84消毒液,让消毒变吸毒。   作者: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复核专家:熊斌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新冠病毒疫苗何時能上市?

  新冠病毒疫苗作为抗疫终极武器,万众期待。中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安全性有保障吗?何时能投入使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期相关机构和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疫苗成为大众期待的抗疫终极武器。目前,中国已有3个新冠疫苗开启临床试验,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条线路并行,3个疫苗开启临床试验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为更大限度提升疫苗研发成功率,他们在梳理分析不同技术基础和可能性之后,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5条技术路线;同时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来加强相关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科研机构协同配合,加班加点、只争朝夕开展疫苗研发。   当前中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如何?对此,吴远彬透露:“目前,中国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这3个疫苗分别为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武汉、北京的两个灭活疫苗。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另外,国家药监局近日还批准了两个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目前,5条路线中,除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外,其它3条技术路线的疫苗也在加快推进。”吴远彬透露,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疫苗毒株构建与质检方法建立,正在开展质量工艺研究和质量鉴定,中试生产、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也在同期开展。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完成了毒种构建,正在开展细胞与毒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考察、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核酸疫苗方面也进入到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阶段,并同步开展临床样品的制备和质量的检定工作。   根据科技部初步分析和安排,上述技术路线的疫苗预计将于四五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   疫苗应急审批,如何保障安全?   3个新冠病毒疫苗通过应急审批进入临床试验,速度如此之快,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   “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群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在应急审批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与审评效率。   “疫苗的安全性主要由临床前的研究来决定,因此中国新冠疫苗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等,要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全部完成。”王军志介绍,这其中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重复毒性实验、免疫原性实验甚至是动物攻毒保护试验。这些实验均要符合要求,达到规定标准才能批准上临床。“要充分保证上临床以后受试者的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   此外,此次新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两款疫苗,均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采用了完整的病毒组成,它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理化方法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机体接种了候选疫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灭活疫苗是一种成熟技术路线,中国灭活疫苗的研发制备基础较好,曾成功研发制备出H1N1流感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Sabin株IPV脊灰疫苗等多款灭活疫苗。   王军志介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是中国最早分离到病毒株;而活病毒要经过大规模培养,中国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研发单位,利用P3实验室大量培养活病毒,使研发具备了基本条件;各部门专家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特别是指导企业完成了临床前必要的动物实验;生产出来的3批临床试验样品,均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合格;申报材料滚动提交,按照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批程序、遵照相关技术要求审批,达到了应急批准临床试验的要求,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即使在应急情况下,整个评审过程中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不能够降低的。”王军志表示。   三期临床试验要多久?疫苗何时能上市?   新冠病毒疫苗何时才能投入使用?吴远彬表示,研发工作需坚持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因为这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因此,尽管疫苗研发是应急项目,但仍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   目前,中国研发最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启动二期临床试验,之后还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才能最后确定是否投入使用。而近日刚批准临床试验的两款灭活疫苗是传统技术工艺,生产工艺相对比较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范围也比较广泛,具有国际通行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也会为加快疫苗使用提供条件。   疫苗从临床试验到上市,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考验。那么三期临床试验是什么流程?大致要花费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必须要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来执行。比如,遵守受试者知情同意等相关的规定。”王军志介绍。   其中,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以及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此阶段一般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数十人或100人左右。   二期临床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针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此阶段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甚至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均由健康志愿者来做,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免疫程序、不同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时间。”王军志说。   要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是在三期临床试验。对于传染病,一般需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三期临床结束,才能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依据。   王军志说:“目前社会对疫苗高度关注,我们也期待尽快看到中国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安全有效的疫苗早日上市。”(经济日报 佘惠敏,图片来源图库)

長時間佩戴口罩會引起皮膚損傷?專家教你應對

  疫情期间,长时间佩戴口罩使很多人产生了皮肤不适。尤其是一些工作性质特殊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由于从早到晚佩戴口罩,甚至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皮肤损伤。口罩之下,存在着哪些皮肤隐患?该如何保护好“脸面”,应对皮肤损伤呢?   口罩导致的皮肤问题有哪些?   1、压力引起的皮肤损伤。由于长时间佩戴较紧的口罩,如N95口罩及某些挂耳式口罩,鼻部、面颊、下颌、耳后等接触口罩边缘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勒痕,同时可能伴有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破溃、糜烂。   2、潮湿引起的皮疹。当连续佩戴密闭性强的口罩时,口罩内部出汗多,长期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皮肤发白、浸渍、起皱。   3、接触性皮炎。一些人由于佩戴了劣质口罩,对口罩的材料过敏,接触口罩的部位及附近皮肤出现红斑、红丘疹,并伴有瘙痒,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水肿、水疱、渗出。   4、痤疮。由于口罩内部环境潮湿、温度高,影响皮脂腺的分泌,皮肤出油增多,可能导致痤疮(即“痘痘”)的出现或加重。   在上述四种口罩引起的皮肤问题中,前两种皮肤问题可能发生于任何肤质的人群,接触性皮炎好发于过敏体质者,痤疮易发生于油性皮肤的人群。   如何有针对性地应对皮肤损伤?   1、预防压力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尽量避免使用挂耳式口罩,改用头部系带式的医用外科口罩,每隔1~2小时松松绑带。如果因为职业因素需长期佩戴N95口罩,可以提前在受压明显的部位贴医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压伤。针对已经出现了损伤的皮肤,要先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压痕较轻,涂抹润肤剂即可,一段时间后压痕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出现红斑、肿胀,可以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如果出现比较重的瘀斑,可以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膏,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如果压迫严重,出现了破溃或糜烂,可以涂抗生素软膏预防局部感染,抗生素软膏吸收后可以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   2、预防潮湿引起的皮疹,可以提前在面部涂润肤剂。每隔2~3小时摘掉口罩并擦干汗液,补涂润肤剂,促进皮肤恢复。   3、针对接触性皮炎,如果出现了红斑、红丘疹、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氧化锌糊等药物止痒;若情况严重,出现肿胀、渗出甚至水疱,需要联合口服抗过敏药,并及时就医。   4、出现痤疮后,首先要辨别是炎性痘痘还是闭合性粉刺。炎性痘痘通常颜色鲜红、压着疼痛、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脓头;而闭合性粉刺通常为肤色、压着不疼、小米粒大小、尖顶状、中央可能有黑头或白头。针对炎性痘痘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等抗生素软膏即可缓解。针对闭合性粉刺可以涂阿达帕林凝胶或维A酸乳膏,但这两种药物具有光敏性及刺激性,需晚上清洁面部、涂完保湿产品之后少量点涂于粉刺上,不要大面积揉。若痤疮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口服药物治疗。此外,专家提醒,对于已经形成的痘痘,千万不要自己挤或者抠,否则更容易留下痘印或痘坑。另外注意,平时尽量不要熬夜,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油腻或高糖的食物,这些可能会使皮肤出油增多,加重痤疮。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吴超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晋红中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5大類免費健身視頻 讓你居家也能運動

(■ 宠物瑜伽令整个运动过程更有趣。) 新冠肺炎来袭,全民在家抗疫不经不觉已经多月,宅在家“吃、玩、睡”之余,亦不要忘记做运动,以免自己在疫情过后发胖。虽然现时所有健身中心都关闭,但也能上网搜寻运动影片,家中只要有一块瑜伽垫,就可以尽情做运动,想爆汗、减肥、瘦身、锻练肌肉、纾缓痛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短片跟着做。下面为大家推荐五大类型YouTube 运动频道, 不单不怕越来越肥,更可以越来越 fit。 亲子运动 许多妈妈抱怨终日凑小朋友,很难抽时间做运动。瑜伽不只是大人的专利,小朋友都可以做一些较低强度的动作。透过瑜伽动作,可以增强身体的柔软度,还可以借着与小朋友肢体的互动和接触,促进亲子关系。香港新一代星妈Coffee林芊妤设计了一套亲子瑜伽,为大家示范如何一边凑仔一边做运动。 HIIT 全身烧脂训练 在健身界很流行的HIIT运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原理是以“运动+休息”相间的循环模式,达到短时间燃烧卡路里的效果。最典型的HIIT例子就是︰“冲10秒,休息20秒,再冲10秒,休息20秒……重复10次”。HIIT除了可在短时间令你心跳加速消耗大量卡路里外,更能产生运动后的After-burn效果,令新陈代谢率提高,在运动后的休息时也能持续消脂。人气减肥YouTuber Emi Wong拍摄大量不同长度的HIIT教学,锻炼全身兼爆汗,一日做一次,很快可见成效。 宠物瑜伽 宠物瑜伽时主人能跟自己及宠物建立connections,能有效和宠物增进感情,令双方关系更亲密。当你自己一人在家做瑜伽觉得太沉闷,宠物瑜伽能令你更有动力和坚持去完成每个动作。另外,亦可以当宠物是一种负重的工具,来替代一般的负重物件如哑铃和水樽等,绝对会令整个动作变得更fun更好玩,有更大的动力完成每个动作和挑战。 针对性运动 在家工作长期坐着,容易受到腰部赘肉问题困扰,除了全身运动之外,建议大家集中火力做针对性的肌肉训练或伸展运动,例如修腰、手臂或提臀等,相信日久必见其功。除了修身爆汗,运动也有助肌肉酸痛问题困扰,放松肌肉修整线条,对身心都相当有益。 Zumba瘦身操 Zumba舞蹈是有趣的带氧运动,在家跳好玩又消脂!Zumba意思是“快速移动”,起源于哥伦比亚,由舞蹈演变而来的一种健身方式,结合了森巴、Salsa、Flamenco、Tango等多种舞蹈风格,舞步相对自由,不需要记太多繁复的动作。狂热的音乐节奏配合肢体动作,例如跳跃、挥动手臂、扭臀、扭肩、甩头,属低冲击类的有氧运动,难度不算很大。训练平日常因长期坐着工作而少运用的肌肉,同时为身心减压,寓keep fit于娱乐。跳一小时的Zumba大约可消耗500卡路里,相等于两碗白饭的热量,而Zumba因是全身运动,尤其注重腰部与腿部的摆动,可加强灵活度之余,更可强化肌肉,收紧全身线条。

居家抗疫如何解決腸胃不適?

(■■专家指出,疫情压力会损害消化系统功能,建议民众吃东西时先放松。Global) 疫情中每个人都尽量留在家里,一切的生活程序都改变了,其中甚至包括饮食习惯。 多伦多健康专家布坎南(Kyle Buchanan)最近在Global电视台的节目中告诉主持人,在流感大流行期间,腹胀和其他消化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他说:“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压力。我们现在正处于压力时期,压力会损害消化系统。”他补充说,人们在压力大的时候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消化酶。 喝姜茶可缓解餐后腹胀 他建议“每次吃东西的时候都要让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不管是吃零食还是正餐,吃饭前做三次深呼吸,让你的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 他还建议在早上或在一天中都多喝姜茶,这有助于缓解餐后腹胀。 布坎南同时指出一天中随意吃零食,也会影响消化。“很多人分不清楚究竟真的是肚饿和口渴,还是只是沉闷而已。” 多伦多的营养师蓝格(Abby Langer)指出,腹胀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的结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你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时,从充满垃圾食品的饮食转向吃天然食品,你还会增加纤维的摄入量,这也会让你腹胀。” 酒精、经前症候群或便秘也会导致腹胀。蓝格说,按摩肚子可以纾缓便秘带来的腹胀。综合报道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將導致大量的神經疾病

科学家警告称新冠肺炎的破坏性作用将超出肺部,扩展到我们的大脑和神经。这种病毒性疾病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患者的神经系统,在感染期间和感染后,大流行病及其经济影响很可能已经导致公众的焦虑感激增。 本周发表于《大脑,行为与免疫》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Emily Troyer、Jordan Kohn和Suzi Hong认为,全球将面临着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神经和心理疾病的“巨浪”。 其中一些危害可归因于大流行病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显著变化,即使对于为受感染的健康人而言也是如此。但医生和科学家们越来越觉得,病毒本身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健康。 “最近我们都目睹了社会和经济的重大转变,每个人的苦恼和恐惧都与它有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SD)的精神病学家Troyer说,“我们不想把这一点降到最低,但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很好奇,感染新冠的个体是否会经历与大流行相关的心理压力,以及与病毒或宿主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的其他神经精神症状。” Troyer和共同作者指出,过去由流感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大流行病与已报道的神经或精神症状激增密切相关,例如脑损伤,情绪变化或肌肉功能障碍。很多情况下这些症状在某人初次感染时发生,其它则发生在感染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新冠肺炎也出现同样的模式。有少数新冠患者还出现脑部肿胀、中风或癫痫发作,而更多的患者则报告了嗅觉或味觉的丧失,这可能是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列出了一些理论。例如,一些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以越过血脑屏障并直接感染神经细胞。另一种理论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过度造成全身系统性损伤,包括大脑。他们还推测,某些免疫细胞会被感染并迁移到大脑,然后引发危险的炎症。另一个鲜为人知但可信的理论是冠状病毒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组,进而影响大脑。 所有这些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是正确的。但即使患者挺过了最初的感染,身体状态相对健康,也可能无法免于遭受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一些病毒性感染,包括流感,会鲜为人知地引发后来的自身免疫疾病,从而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肌肉无力,慢性疼痛,甚至瘫痪。 除了这些担忧之外,大流行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数百万人目睹了因新冠病毒患病或死亡的家人和朋友,而因为需要减缓病毒传播速度而采取的大隔离让更多人无法无法陪伴在亲人身边,也无法亲自参加葬礼。这些措施同样导致非必要的企业关闭或缩减,极大地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使许多人在经济上遭受重创。在像美国这样的劳工保护薄弱的国家,这些封锁措施导致了自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失业率。 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已经有一些人因为担心感染或已感染而自杀的报告。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基本工作人员也报告说与新冠相关压力和倦怠程度很高,因为许多人挣扎于微薄的工资和危险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容易感染该病毒。作者们写道,“这场大流行病是每个人遭受直接和替代性创伤的潜在根源。” 因为我们还处于这种大流行病的早期阶段,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知道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在新冠患者中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尤其是感染后的患者。一个未能回答的问题是,相比其它其他感冒和流感病毒患者,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是否发生了更多的并发症。但相比于其他最近爆发的致命冠状病毒如 SARS 和 MERS,这种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规模是明显更大。 通过现在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作者希望医学界密切关注新冠患者的大脑健康。“我们还希望人们意识到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新冠肺炎中,因此我们希望人们能与他们的医生讨论他们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绪、行为、认知或感觉运动症状”,Troyer说。“我们不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担心——只希望人们知道,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以和他们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谈谈,我们会一起度过这个难关。”(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什麼是無癥狀感染者 這四點你需要知道

  自4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每日的疫情通报中新增了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这也引起了大家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普遍关注。“哪些人容易感染无症状?”“无症状的传染力很强吗?”……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以下四点知识,你需要知道!   什么是“无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是指患者本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医生体格检查和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检查、胸片等)也没有发现任何病理情况。“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发现任何病理体征和指标,但其呼吸道等标本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呈阳性。   “无症状”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针对新冠肺炎,所有人群都是易感者。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有五类人群需要格外的关注。一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二是聚集性疫情的密切接触者,比如在飞机、火车上等小范围内有两人以上发病,其密切接触者就需要被隔离和排查;三是在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发现的暴露人群;四是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在不同时期,国家会发布不同的需要关注的对象,比如一开始重点关注湖北武汉地区,现在比较关注国外重灾区;五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中发现的相关人员。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有多强?   目前人们对于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尚在认识的过程中,但是已有一些病例能够确定“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具有传染性。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力要比确诊患者弱一些。目前国家针对“无症状感染者”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所以没有必要对“无症状感染者”过于恐慌。   个人如何预防“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风险?   预防“无症状感染者”,一个是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染的途径。如果发现周围的人是从疫情地区来的但却有所隐瞒,可以主动上报。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个人防护,遵守国家疫情防控制定的规则,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家里要通风换气,勤洗手,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保持一定的距离。   此外,对于疫情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必要过度恐慌,保持良好的心情才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徐灵敏(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

【視頻】冰島鼓勵民眾去抱樹 緩解因隔離產生的焦慮

英国BBC报道,冰岛林业部门鼓励隔离民众拥抱树木,以此缓解因隔离感到孤独,缓解焦虑。工作人员表示,抱树时闭上眼把脸贴树,可以感到一股暖流从树中流进身体,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工作人员还称,每天抱着一棵树5分钟就够了。(新浪微博,图片来源pixabay)  

降三高 要小心這三個飲食大坑!

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关键的一点。那么,平时应该注意哪些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晶结合15年的专业诊治与研究工作,特别提醒: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一定要小心这三个饮食大坑! 第一大坑 高盐饮食   盐是吸水的,身体里边盐多了之后就会吸收更多的水分,就会造成水肿、高血压,长期的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的内皮,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第二大坑 高糖饮食   摄入过多的糖分会使胰腺每天超负荷工作,释放更多胰岛素来降血糖。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的高血糖状态,相当于全身所有的细胞、神经、血管都在糖水里边泡着。这个“糖衣炮弹”会一点一点腐蚀血管神经,导致全身弥漫性血管和神经病变。   日常吃的米、面、水果均含有糖分,这些吃糖量并非纯粹的糖块的量。   计算一天整体的摄糖量很重要。饮食推荐中,每人每天的整体的摄糖量是50克。   推荐按照膳食推荐表计算每天的摄糖量: 第三大坑 高脂饮食   肉类为人体所必需,同样控制总量很重要。在日常饮食中,鱼类和禽类的含脂量比较低,属于优质蛋白,推荐每人每周至少要吃半斤到一斤的鱼。   在肉类的选择上,建议大家可以少吃肥肉,多吃瘦肉。

居家抗疫 如何吃得健康不長胖?

(■姚婉芬建议市民,采购食物前先列好清单。受访者提供) 因新冠肺炎疫情留在家中的市民,应如何饮食才能既不变胖又能保持足够免疫力?购买哪些食物既有营养又可保存较长时间?如何在居家条件下保持健康作息及做有益运动?参考本地营养专家的建议,可令居家生活变得更健康。 大温注册营养师姚婉芬,周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平日正常出外上班或办事,即使不是专门做运动,也会消耗数百卡路里的热量,现在不少市民因为长时间待在家中,体重已见明显增长。尽管疫情期间因要保持足够免疫力,并非减肥的好时机,但最好也要维持体重不增加。 她建议大家在家里也要有适量运动,由于场地所限,最好做一些不需要太多器材的运动,如瑜伽等。她说,网上有很多免费健身课程,大家可以跟着其他人一起做,比较容易坚持做完整套运动。又可参加一些“30天挑战”之类短期项目,设定短期目标,则较易完成阶段性锻炼任务。 此外,疫情对人们的情绪也产生很大影响,无论是对病毒的担忧造成焦虑,还是宅家太久引发无聊,令不少人容易陷入“情绪饮食”的问题。不少市民在主食之外,还会购买大量零食,特别是仓储式超市的大包装薯片等。姚婉芬对此给出几点小贴士,一是吃东西要定时,即使不上班仍按原来的时间吃三餐;二是在固定地点吃东西,即使吃零食也要坐在餐桌前,避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时间无法控制;三是将定量零食倒在餐具中吃,这样避免一大包吃起来;四是在家中摆放一个新鲜水果盘,想吃东西时先吃个苹果或橙,以获得饱腹感。 购食物前写一张详尽清单 姚婉芬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市民人人秒变大厨,在朋友圈晒自己做的各种美食,特别是烘焙食品。但这些食物很多热量都比较高,做一次份量也不小,因为疫情也不能送给朋友分享,最后都只能自己吃掉,导致变胖。 她建议市民若想藉烹饪解闷,可以找一些健康食谱,特别是一些营养师的网站。 此外,多数市民现在一两周才出门买一次菜,姚婉芬建议大家外出购物前,先检查家里的柜子和冰箱,看看还有哪些食物未食完,避免重复购买。花点时间写一张详尽的购物清单,选定一间超市可一次过买到所需的食物。而购物清单则建议分四大类,包括碳水化合物(多选全谷类食物)、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蔬菜以及水果。而蔬菜类中,椰菜花丶西兰花丶椰菜丶蕃茄丶洋葱丶蒜头丶红萝卜丶薯仔丶番薯、日本南瓜丶芋头丶意大利瓜丶胡桃南瓜等,可存放较长时间,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冷藏类及罐头类食物。 姚婉芬提醒市民,煮饭前后一定要彻底洗干净双手,剩菜一定要马上放进冰箱,三天之内吃完。外带食物吃不完要更换自家碗碟、再放入冰箱保存。蔬果食物若变质一定不要食用,避免因食物中毒需要入医院。有些蔬菜若只是不够新鲜但未变质、也不要浪费,可以换一种烹饪方式烹煮,物尽其用。

得過新冠就能獲得免疫嗎?現實情況更為複雜

随着美国部分地区每天新增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数量开始放缓,各州考虑减少社会隔离措施,但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依然存在——哪些人对这个病毒产生了免疫,以及免疫期能持续多久?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遇到病毒时它就会产生抗体,从而识别特定的病毒并攻击它。 人们通常认为,一旦一个人感染了某种病毒,免疫力就会使人不可能再染上同样的病毒。 但具体情况更加复杂。免疫力好比光谱,(在强的一端)有些病毒抗体能终生保护,比如水痘和麻疹,而另一端则相反,比如HIV感染者所产生的抗体通常不能提供供任何保护作用。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传染病与全球流行病学负责人George Rutherford说,对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免疫反应人们知之甚少,对它的了解还需要时间。新冠康复者的病毒免疫水平将成为决定如何以及何时解除限制的关键。测定病毒抗体的测试一直被认为是重启经济和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纽约州已经批准了一种抗体测试并计划广泛使用。传染病专家Anthony Fauci甚至提出一个未来的计划,要求返工者必须有 "免疫力证书"。 但所有这些设想都过于超前。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新冠病毒抗体能在体内保留多长时间?以及如果有抗体的话,它们能防止再感染的时间有多久? 理想情况下新冠病毒将类似于引起麻疹并触发终生免疫的麻疹病毒。这种情况下病毒最终将停止传播,即所谓的“群免疫”。 Rutherford说,“这就是Covid-19的希望。” 但就目前来看,这只是一个念想,因为冠状病毒的免疫问题特别复杂。冠状病毒包括SARS、MERS和引起普通感冒的季节性冠状病毒,它们因其冠状的穗状蛋白而得名,这种蛋白使它们能够附着在细胞宿主上。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抗体反应的发展具有保护性。” 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病理学教授David Walt说, “还没有证据表明人们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毒。” 与新冠病毒SARS和MERS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反应是有限的。2007年的一份关于SARS的研究报告显示,SARS的抗体平均两年后就会消散,使患者可能容易再感染。而一项MERS的研究发现,抗体倾向于停留更长的时间,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这两项研究均未证明抗体的存在是否可以防止再次感染。Walt说,“与此最相似的病毒表明并不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反应。” 早期研究的证据还表明,曾经感染一次冠状病毒不会使某人将来完全免疫。例如,在1984年,英国研究人员用季节性病毒感染了人类志愿者,然后在一年后对其进行了接种,以测试他们是否已经免疫。暴露于完全相同病毒株的人没有生病,但接触到稍有不同病毒株的人中有些仍会出现感冒症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暴露于该病毒只会赋予“部分免疫”。1990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某些人中,该病毒的抗体水平在一年的时间内下降了很多,以至于即使暴露于同一病毒株也不一定能预防第二次感染。 更为复杂的是,并非所有的抗体都是平等的。只有所谓的 "中和 "抗体才能通过与病毒结合而减少或预防感染。其他类型的抗体能够识别病原体,但不能与之结合。 Walt说,最近有一些希望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触发了中和抗体的产生。例如,从新冠康复者提取的血浆输注给危重患者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医院已经开始采用这种疗法并且正在进行研究。 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抗体能提供多长时间的保护。韩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报告称,91名检测结果为阴性感染者随后再次检测为阳性。这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假阴性结果或持续脱落的病毒片段,即使是在患者康复后病毒在体内不再活跃。 另一项来自上海的初步研究发现,一些患者 "没有检测到抗体反应",而另一些患者则有很高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本周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康复的冠状病毒患者是否对第二次感染免疫。世卫组织紧急事件项目执行主任Mike Ryan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于恢复后是否会再次感染我们没有答案,目前还是未知数。”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研究人员将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许多人的疾病进展,并从同一人身上采集多个样本。这将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目前仍有很多争议。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Rutherford 说,证据表明大多数人可能会对新冠病毒产生一些免疫反应。根据该免疫力持续时间,可能需要季节性疫苗或不定期的增强针,类似破伤风疫苗那样。“如果我们能够使足够多的人获得群体免疫,它就有可能消亡——回到它来的地方,蝙蝠或者别处。”(煎蛋,图片来源图库)

疫情打亂了你的睡眠節奏 專家教你怎麼應對

  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人都发现,自己的睡眠规律在封城期间被打乱了。新冠病毒在社会中四处横行,引发了全球性的健康焦虑。如果在短短几周以前,这听上去肯定像电影情节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睡眠对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关键的身体活动竟会被小小的病毒扰乱至此,颇有几分讽刺。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睡眠来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大多数人每天需要睡8小时左右,有的长一些,有点短一些。如果哪天晚上没睡好,我们就会感觉疲惫不堪、暴躁易怒,但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不过,如果长时间缺乏高质量的睡眠,就会扰乱免疫系统,并对情绪造成显著影响。而在眼下这段特殊时期,我们本就担心自己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大,假如再睡不好,难免会更加担惊受怕。那么,我们的睡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无论是失眠、昼夜颠倒、还是睡得晚醒得早(也有可能几种问题兼有),睡眠障碍都是压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我们安全地待在家里,但始终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尽管灾难离我们尚有一定距离,但大脑也在忙着让身体做好准备。   肾上腺分泌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我们接收到危险信号时,大脑中的情绪处理组织杏仁核就会发出信号,让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让身体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对身体的影响包括心率上升、皮肤苍白、恶心作呕、头痛、肌肉紧张等等。人体大多数细胞中都有皮质醇受体,能够以不同的方法接收并利用这种激素,并且对它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变化。但如果引发压力的因素持续存在(比如迅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压力得不到释放,我们就会长时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身体和神经的不适感始终无法消退。这种状态会令人身心俱疲,但可以说在意料之中。   “在当前这种充满威胁的情况下,产生各种情绪和身体反应是很正常的。”临床心理学家露西·约翰斯通(Lucy Johnstone)指出,“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安、心神不定、难以入睡,也完全可以理解。”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感觉痛苦凄惨,但对许多人而言,“压力”都将不再是一个宽泛的负面概念,而是会对身体造成全方面的打击。   甚至平常擅于应对压力的人也可能会受到居家隔离的影响,因为出门、运动和社交都受到了限制,而这些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助于应对压力。有些人平时睡眠规律,可以从半夜一直睡到早上8点,如今却可能早早睡下、早早醒来。神经科学家、伦敦国王学院睡眠与大脑弹性中心主任伊凡娜·罗森茨威格(Ivana Rosenzweig)指出,这种混乱可能是由“身体内部睡眠节律与明暗节律不同步造成的”。   罗森茨威格指的是昼夜节律,这是我们体内生物钟的一项关键功能。“正是因为这套系统,我们才能在白天保持相对稳定的警醒状态,而该系统会受到白天光照的影响。”如果我们居家隔离期间接触的光照太少,这套系统就可能被扰乱。“有些人平时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则是夜猫子。但最近这些人的睡眠时间可能会比平时推迟或提前。”她指出,这是因为我们接收到了更多来自电脑、手机和电视的人造光,因此打乱了自己的睡眠节奏。   持续的压力会让人们在白天昏昏欲睡。如今人们都被困在家中,沙发和毛毯的诱惑只有几步之遥。然而,白天睡觉、特别是下午睡觉,会对睡眠节律造成严重影响。罗森茨威格指出,我们醒着的时间越长,想睡觉的欲望就越浓。如果长时间保持清醒状态,再加上高水平的大脑活动,体内的腺苷(一种有助于调节睡眠的分子)等副产物的浓度就会不断累积,使睡眠的欲望进一步加强。   而在居家隔离期间,白天活动减少、睡眠增加,我们的精力会受到显著影响。虽然听上去可能有些违背直觉,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坐在电视或电脑前)会导致精力下降,因为我们的身体会将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与睡眠联系在一起。此外,葛优躺、玩手机等姿势都会使脊椎扭曲,周围的肌肉也会变得更加紧绷。好在这些问题只需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即可缓解。   人们会因为压力感到疲惫,觉得需要打会儿盹,结果晚上睡不着。这是个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问题。调整饮食也许能起到一定帮助。虽然我们鼓励大家多吃能给自己带来安慰的食物,但食用大量高糖分食品会导致血糖激增,这种精力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反而让人感觉难受。如今采购不易,但增加蛋白质摄入(比如肉类、海鲜、蛋奶)有助于产生饱腹感,让我们减少对甜食的渴望,并且在白天始终感觉精力充沛,从而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睡眠节律。   睡眠具有“治疗”作用,如果睡眠不足,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我们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全新的生活节奏。“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或身体反应‘妖魔化’,”约翰斯通强调,眼下感到焦虑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我个人反而更担心那些对目前的威胁不为所动的人。”   “集体创伤”的概念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当前压力的反应。研究显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不仅是直接受灾的灾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也会观察到类似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段困难时期看似茫茫无期,但大家对此都感同身受,或许也能从中寻求到一些安慰。这种压力并不抽象,而是极为真实,就像我们天生的适应、抗争和恢复能力一样真实。我们现在有这些感受,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会有。不过嘛,要戒掉白天打盹的习惯可能还要花上一段时间。(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