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16:21:06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調查發現:嬰兒窒息與毛毯及父母同睡有莫大關係

根据一项研究显示,意外窒息是导致美国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情况包括毛毯、与父母同睡及其他不安全睡眠习惯。 维珍尼亚大学婴儿死亡报告共同撰写人Fern Hauck表示,调查250名窒息死亡婴儿中,大约70%是被毛毯、枕头或其他软垫阻塞呼吸所引致,涉及这些柔软床上用品引致死亡的事件中,有一半发生在成人床上。 Hauck表示,大约20%婴儿窒息死亡率,是有人在同一床上及压在婴儿身上所引致;至于婴儿因脸部被楔在墙壁或床垫上而引致死亡的比率大约12%。 作者研究了美国10个州的疾病防控中心的2011至2014年数据;首席作者CDC研究员Alexa Erck Lambert表示,研究结果可提供更详细的婴儿死亡原因。 Lambert表示,这些意外至今似乎仍未出现任何改变。 多年来,美国政府及美国儿科学会一直提出安全睡眠运动,目的是预防婴儿意外窒息及婴儿猝死综合症,当中包括提出“回归睡眠”运动,建议婴儿仰卧睡觉,专家认为这可导致婴儿死亡率下降的办法。 研究人员指出,睡床共用及与床相关的窒息意外,已由1999年每10万名婴儿中有6人死亡,到2015年每10万名婴儿中有23人死亡,数字正不断上升。 (图片:CTV) T02

看電視時的這個習慣,可能正在「謀殺」你的睡眠!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每当周末或晚饭后 倒在沙发或床上 看会儿电影或电视 想必是大多数人最惬意的时光 可是 很多人看着看着 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甚至已经成为了习惯 近日有媒体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部研究睡眠科学的雷切尔·萨拉斯教授称,“一边享受从电视放出的光和声音一边睡的话,有可能会形成睡眠障碍”。 萨拉斯称,“电影等的声音是不可预测的,有放松效果的声音音量和音程都很稳定。睡眠时不可预测的声音进入耳朵的话,能引起觉醒,妨碍睡眠”。 图片来源:popular science网站 电视器或智能手机放出的蓝光有可能妨碍睡眠,因为闭着眼身体也能感知到光,一边盯着电视的光一边睡觉的话,会对睡眠造成不好的影响。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电视等设备会引起睡眠障碍?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又该如何避免和缓解呢?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讲! 1 看电视等会引起睡眠障碍? 当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运行时,会发射出一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蓝光,而蓝色光谱中的光,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 褪黑激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它能缩短睡前的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延长深度睡眠,让人不会容易惊醒,还有较强的调整时差的功能。 褪黑激素降低,会让人减少困倦感,难以睡眠。此外,智能设备使用过程中声音也可能会导致刺激,会使人更加难以入睡。 因此,在入睡前使用有光线和声音的电视等科技产品,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 2 睡眠障碍有哪些危害? 看电视等数字设备的时间越久,就越难入睡,越会影响第二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睡眠障碍还是抑郁、肥胖、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诱发因素。 研究显示,患有睡眠障碍的男性与睡眠良好的人群相比,发生心脏病的概率要高2倍,卒中率高4倍。此外,睡眠形态紊乱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荷尔蒙水平有“长远影响”。睡眠时间短会引起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亢奋、增加体内出现炎症的风险。 3 睡眠太差还会有哪些影响? 1、吃得多,会变胖 长期睡眠不足会使瘦素水平降低,饥饿素水平升高,让饥饿感更强烈,也会容易促使人变得更胖。 2、情绪暴躁,影响判断力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在判断力和冲动控制方面,会出现更多认知能力问题。此外,由于激素波动,女性也比男性更易失眠。 3、皮肤变差 睡不好还有一个最直观的体现——会让皮肤变差。 4、容易生病 睡眠障碍会使免疫系统运转失调。如果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患感冒的可能性也会是其他人的3倍,同时也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4 如何缓解睡眠障碍? 1、白天多晒太阳 充足的光照,能够弥补晚上看电子设备造成的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 2、增加有氧运动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至少4次,每次连续30-40分钟。能明显改善睡眠障碍人群的抑郁等症状,也可有效改善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慢性失眠。 3、控制电视等智能设备使用时间 尽量在睡觉前30-60分钟,停止使用所有智能设备。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观看时选择防蓝光眼镜。 因此 在睡觉之前 一定要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才能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

家人咳嗽總不停,絕對沒想到這個原因

来源:新华社 这是一位妈妈写的文章,是发生在她孩子身上的真实故事。 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是想用这个故事警示一些朋友,日常生活中没放在心上的小事,反而可能会大大地影响家人的健康。 那年冬夜,我可爱的儿子小然出生了。小生命带来的喜悦把那年的冬天变得暖暖的。 小然健康漂亮,能吃能睡,而且特别爱笑。我和爱人激动、满怀期待,我们还在学习着如何做好父母,对宝宝爱得小心翼翼。 小然 1 岁零两个月时,患了一次「感冒」。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常见病,竟让儿子频频咳嗽、严重喘息,甚至出现了嘴唇青紫的症状。 我们慌忙把孩子送到医院,经抢救后才有好转。医生诊断孩子得了儿童哮喘。就这样,噩梦开始了。 在此后的七年里,小然的哮喘几乎每个月发作一次。咳嗽、反复喘息、呼吸困难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饭,医院的输液瓶变成了他的玩伴。我也基本无法正常上班了…… 整个家庭都因此忧心忡忡。我和然爸只要接到老人的电话,心就马上被揪紧: 孩子是不是又犯病了? 而只要孩子有一段时间不发病,全家乐得都像是在过节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 一次,孩子哮喘发病,非常严重,送到医院后,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单。我和然爸心如刀绞。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喘、憋、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窒息甚至死亡。 为了能治愈孩子的疾病,减轻孩子的痛苦,我们几乎问遍了所有的省级医院的呼吸科专家,但回答几乎是一致的: 可诱发哮喘的物质非常多,针对到具体患者,一般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由于孩子稍微跑跳就会引起喘息,所以我们一直不敢让他有太多的运动,有时只能在一旁看着别的孩子玩。孩子的童年也因此缺失了很多乐趣。 也因为这个原因,小然的身体素质一直不高,性格也逐渐变得自我封闭和自卑。 自从上了小学后,小然才逐渐壮实起来,哮喘发作也逐渐减少了,我的一颗心也逐渐落了下来。但我一直不明白小然为什么会患上如此危险的小儿哮喘。 许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看到几份最新的研究论文,大量证据有力地证明: 二手烟是许多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诱因和过敏源! 我一下子联想到小然的情况,不禁呆住了。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孩子的爷爷吸烟,小然的伯父也吸烟,然爸有时候也会抽几支。 家里始终会有烟味,但待久了,竟也都感觉不出了。原来这些缭绕的烟雾,竟是孩子哮喘的罪魁祸首。 后来孩子上了小学,一家子搬进了新房,离开了二手烟泛滥的环境,这与小然哮喘发病的频率逐渐降低的情况也是吻合的。 那天,我关了手机。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默默地待到深夜,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晚,我就下定决心:要想办法将这些信息告诉每一个哮喘患儿的家人。 我和然爸就这件事也谈了很多,气氛很是凝重。 后来,我也将这一信息告诉了小然的爷爷,老人沉思良久之后,说了一句:不抽了。之前,小然爷爷数次戒烟失败,然而这一次,他老人家真就再也没摸过烟。 此后不久,我所在的部门承担了烟草危害控制的工作,我成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 近几年,我和同事们一直在中国最大的烟草生产、销售、消费的地区——云南,做控烟的工作。工作很难很难,但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坚持,因为我们有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真挚关爱,有为孩子们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的责任!  看了这位妈妈的故事,丁香医生很受触动。 针对吸烟的危害,今天丁香医生想很严肃地说两句。 二手烟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 实验证实: 等量的二手烟的毒性高于一手烟! 按体重比例换算,儿童比成年人要呼吸更多的空气,从而会吸入更多的有害烟雾。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二手烟对儿童的危害主要有:引发儿童哮喘、婴儿猝死综合症、气管炎、肺炎和耳部炎症等。 看看下面惊人的数字: 在美国,二手烟导致 20 万~100 万患哮喘病的儿童发病次数增加,症状加重。 每年约有 1900~2700 例婴儿猝死综合症,被认为与二手烟污染有关。 多少人对家里的宝贝,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但是,吸烟的朋友有没有想过,戒烟,就是对宝贝们最大的保护。 再来看一组数据: 英格兰在无烟法律实施后的前三年内,入院治疗儿童减少了 6802 例。 香港在无烟法律实施后的6年内,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入院数减少了 13657 例。 这些确切的研究以及明明白白的数字,都实打实地证明了二手烟的危害以及戒烟控烟后的令人欣喜的成果! 最后,还要再多强调一句: 别觉得只要不在孩子面前抽烟就行了。即便是在烟雾散尽后,附着在屋子里、衣服上的残留物质也有继续造成危害的可能。 孩子是花朵、是掌上明珠,爱都爱不过来,就别再这么烟熏雾绕地折磨着他 / 她们了。 吸烟的人啊, 你就差下定戒烟的决心, 采取行动了!

淋病可走遍全身 眼睛內臟都可被感染

美国一名20岁女子最近发觉手、胳膊、腿、身躯其他地方以及头皮上均出现皮疹,前往医院求诊后,被证实是感染淋病;有医生表示,这是一种「散播性淋球菌感染」(disseminated gonococcal infection);另外,加拿大淋病案例亦有上升趋势,根据加拿大公共衞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的数据显示,由2010年至2015年间,加国淋病感染率上升65%。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案例报告指出,一名20岁美国女子与一名新伴侣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之后出现肌肉疼痛、发烧、脚踝疼痛及出现皮疹。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皮肤上有脓疱,右脚踝肿胀及疼痛,怀疑感染淋病,必须服用抗生素才可减轻其症状,3个月后才明显康复。亚省大学传染病临床教授Ameeta Singh表示,这种特殊类型的淋病,是一种「散播性淋球菌感染」,但并不少见;她表示,高达3%淋病病例,是以这种形式出现。数据显示,加国的淋病病例总数正在上升中;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淋病感染率已上升65%。Singh表示,大多数感染淋病的人,尤其是男性,可能会出现排尿疼痛,若果不进行治疗,感染可导致骨盆或睾丸疼痛,或偶尔不孕。她表示,淋病可以出现在生殖器以外的地方,例如喉咙或直肠内;她强调喉咙受感染是很难被发现,因为好像一般的喉咙痛,患者有可能会觉得是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如炼球菌。另外,曾有病例是眼睛感染淋病,受感染的眼睛会变成粉红色或红色。在这个年轻女子的案例中,感染进入她的血液内,令其脚踝受伤,因为这种病毒似乎喜欢关节位。Singh表示,尽管该名女子手部被感染,但不大可能透过皮肤接触而传播淋病,因为病变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图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T02

權威研究:這個食物你每天只吃一塊 致癌風險也會大增!

加国都市生活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 作者:小星 面包鸡蛋牛奶配培根火腿或香肠,应该是很多人的早晨标配了吧 快捷方便,味道好,还能提供蛋白质等营养 被很多人冠以”健康早餐“的称号 现在问题来了:它真的健康吗? 也许你会说,腌制加工肉类每天吃一点没关系的 实际上:有关系! 世界顶级学术机构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吃25克的加工肉类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即飙升20%! 25克是什么概念呢? 一条培根OR一片火腿OR一个香肠 没错,就是你健康早餐里的那些,所以,别再掉以轻心了! 英国牛津大学在英国癌症研究慈善组织的资助下完成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仅摄入少量红肉和加工肉类仍会增加患肠癌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每天食用25克加工肉类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20%,而25克仅相当于一条培根或火腿片。 同时,每天摄入76克红肉的人群比每天只摄入21克左右的人患肠癌的风险高20%。 每多摄入50克红肉,例如一个烤牛肉厚片或一根羊排,风险就增加19%。 “有大量证据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类与肠癌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类视为致癌,红肉的分类则是可能致癌。”牛津大学癌症研究员Tim Key表示。 “但大多数之前的研究都是关注20世纪90年代或更早的人群,自那以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今天的肉类摄入更新的见解。“ 这一研究样本是近50万年龄在40-69岁的英国人。研究发现,在他们跟踪研究的六年中,有2,609人患上了肠癌。再通过研究患者摄入加工肉类等其它变量获得出这一研究结果。 政府关于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物指南是一般健康建议,这项研究更具体地提醒人们,减少食用真的可以降低患肠癌的几率。 英国癌症研究所卫生信息负责人Julie Sharp博士表示,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不吃红肉和加工肉,但人们可以考虑用一些可行的办法来减少人们每次的摄入量和次数。 比如可以尝试在一周内的某几天用新鲜鸡肉和鱼类代替红肉,或者在平常的饭菜中加入豆类。“ 2019年新版“加拿大食品指南”中也强调国民应该多摄食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和蛋白质食品,并以普通水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饮品。 特别强调少吃高盐、高糖、高饱和脂肪(saturated fat)的食物,加工肉类正式盐和脂肪大户! 将日常食物和致癌联系起来不是为了危言耸听 希望大家能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精致生活! 资料来源:https://www.ctvnews.ca/health/just-a-strip-of-bacon-a-day-increases-cancer-risk-u-k-study-finds-1.4383867 https://food-guide.canada.ca/en/?utm_source=canada-ca-foodguide-en&utm_medium=vurl&utm_campaign=foodguide https://www.cnn.com/2019/04/17/health/colorectal-cancer-risk-red-processed-meat-study-intl/index.html

皮膚具有免疫抗菌功能,老了就不行啦!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抵御外界病原体起着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此前发表在权威学术杂志《科学》的研究发现,皮下脂肪细胞作为皮肤的最后一道防线,能释放大量人自源抗生素,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最近,厦门大学和和加州大学联合研究揭示了人体老化过程中皮肤如何丢失脂肪细胞并导致天然免疫能力下降的机制(Immunity 2019,Volume 50,Issue 1,P121-136)。 研究人员说:“婴儿皮下有很厚的一层不成熟脂肪,不但让婴儿皮肤看起来丰满有弹性,这层脂肪还有很重要的免疫防护功能。衰老过程中皮肤脂肪逐渐消失,不但使皮肤在外观上失去弹性,也让皮肤失去了来自皮下脂肪细胞的天然抗菌功能,增加了被细菌感染的风险”。比如,美国每年因感染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而死亡的人数超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调控皮肤脂肪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望能成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物靶点。 该项研究对不同年龄的小鼠或人皮肤做了系统的分析,发现婴儿皮肤里的不成熟脂肪可以产生大量抗菌肽,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皮下不成熟脂肪慢慢消失,在老龄鼠或人皮肤里,皮下脂肪完全被纤维化细胞取代。他们发现,老化过程中皮肤脂肪丢失是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失去脂肪分化能力密切相关的。 真皮成纤维细胞是皮肤深处的特化细胞,可以产生结缔组织并帮助皮肤从损伤中恢复。婴儿皮肤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具有非常高的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由婴儿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化来的脂肪细胞,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这一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消失,并在老化后消失殆尽。研究人员说:“这不意味着肥胖能增强皮肤对细菌的抵抗力,因为只有不成熟的脂肪细胞才有抗菌功能,肥胖只能让脂肪细胞趋于成熟,反而失去了抗菌能力,并会诱发2型糖尿病。”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皮肤衰老不仅是破坏美感,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皮肤的免疫能力。所以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的辅酶Q10不但能保持皮肤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保持皮肤抗菌能力。人体内辅酶Q10水平通常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此时皮肤弹性和免疫功能最好。而随着年龄增加,辅酶Q10水平下降,皮肤开始衰老而失去抗菌能力。 好时光健康专栏是由宝力心安(Cardiobest)特邀经销商好时光保健品公司(www.timedrugs.com,电话604-871-0178)提供。 *本內容由客戶提供

華人海外賣松花蛋被查 警方:不適合人類食用

近日,意大利警方在一家华人店铺查扣了一批在他们看来“不适合人类食用”的食物——松花蛋。 这家店铺位于西西里岛卡塔尼亚省Misterbianco,警方总共查扣了800颗蛋,里面除了松花蛋,还有咸鸭蛋。警方说,虽然这些蛋在中国是特色食品,但是在意大利是被禁止的,而且来源不明,两名华人也被通报给卫生机构处置。 松花蛋,作为中国人喜欢了几个世纪的美食,其琥珀般的外表晶莹剔透,特殊的口感,独特的味道,更让人欲罢不能。 但如此美味,却曾被美国CNN等多家媒体评为全球最恶心的“美食”之一,歪果仁们还把松花蛋叫做“恶魔生的蛋”、“century egg(世纪蛋)”或者“thousand-year egg(千年蛋)”。 就连“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什么都敢吃的《荒野求生》主持人贝爷,都在松花蛋面前颤抖了。 那些让歪果仁们“一脸懵”的中国美食 中华料理博大精深,但有很多好吃的老外却不一定get到,许多在我们看来很正常的中国菜,在外国人眼里却很“奇葩”。 豆腐乳:说好的闻着臭,吃着香呢? 前两天,一则中国丈母娘让洋女婿吃窝头蘸豆腐乳的新闻火了。 英国华人杨女士的妈妈是个“地道老北京”,最近被女儿接来英国一起生活,空闲时就喜欢整点地道中国小吃,前两天蒸了一锅镶了蜜枣的窝窝头,在窝窝头上涂上豆腐乳,期待地递给洋女婿。 在老婆和丈母娘的劝说之下,洋女婿尝了一口,但是,这一口让他连肠子都快悔青了,表情抽搐狰狞的女婿内心苦不堪言…… 其实很多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臭豆腐、豆腐乳这些在我们这些在我们看来“闻着臭、吃着香”的食物,在他们看来,闻着臭,吃着更臭。 ...

萬萬沒想到 女子減肥減出脂肪肝

“吃饱有劲好减肥。”别以为这是一句戏言,要减肥减重,还真得科学合理安排好膳食。禁食、过分节食等一些快速减肥、快速降重的做法,或许会导致脂肪肝。 减肥减出脂肪肝 生下孩子8个月后,李女士为了快速恢复原先姣好的身材,上网搜罗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快速减肥方案:清汤寡水,拒绝主食,晚餐禁食。对自己“残酷无情”3个多月后,李女士不但体形恢复到怀孕前的样子,体重也降了15斤。然而,几个月后的一次例行体检,身体偏瘦的李女士却被查出了脂肪肝。 “胖子专利”的脂肪肝,怎么会降临到偏瘦的李女士身上?明明在减脂,脂肪肝为何反而上身?医生告诉李女士,脂肪肝不仅与胖瘦有关,也与代谢紊乱密不可分,脂肪肝形成的8种因素中,快速减肥就是其中之一。 当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身体无法获得必需的能量和脂肪燃烧时所需要的活性氧化酶,身体就会自动调节,调动其他地方的脂肪、蛋白到肝脏转化成能量来补充。大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加之机体缺少必要的酶和维生素,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滞留,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脂肪肝。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女性的脂肪肝发病率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或许是因为女性追求“骨感美”,对减肥降重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更“狠”、更“野蛮”——只素不荤,减餐减量,疯狂运动。需要告诫的是,这种过快过急的减肥降重危险程度很高。 脂肪肝危害被低估 说起脂肪肝,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就是肝里多了点油水么。是的,正常人肝脏内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为肝重量的3%~5%。当超过5%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就称为脂肪肝。脂肪肝作为第二大肝病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脂肪肝并不仅仅是肝里面有点油水那么简单,临床上将脂肪肝的病程发展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说白了,脂肪肝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前世今生。 研究证实,放任脂肪肝不管,10~15年内就能发展到不可逆的纤维化,约25%的单纯性脂肪肝可导致脂肪性肝炎,25%~50%的脂肪性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15%~30%肝纤维化可导致肝硬化,20%~30%脂肪性肝硬化可进展为肝癌,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 科学减肥才是王道 拒绝“蛮干”,用科学的方法减肥,才能既甩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和赘肉,又防止引发脂肪肝。 合理减重。按照体重的总重量,半年内减重5%~10%为有效减重。每周减重不应超过1.6千克,如果超过,即属于减肥过度。 合理膳食。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控制膳食热卡总量,减少能量摄入,饮食每日减少500~1000大卡热量。采用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减少淀粉和含糖食物、饱和脂肪(动物脂肪和棕榈油等)、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豆类、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含量,饮食定时定量摄入。 合理运动。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可以促进能量的消耗,避免机体能量过剩而转化为脂肪积聚,同时也可以使机体已积聚的脂肪得以分解,是最有效、最健康的减肥方法。运动宜循序渐进,避免疯狂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每周进行4~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快走、爬山、健身操等,累计时间150~250分钟。每周进行2次阻抗运动,如举哑铃、俯卧撑等。 减肥既是意志力的考验,也是智慧的考验,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减肥也需要科学合理,拒绝旁门左道,而不该减了肥胖丢了健康。

吃辣椒有助長壽 有了科學依據!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有一集专门拍摄世界各地的食物香料,辣椒是浓墨重彩的一段。虽然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现在却已成为了中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风味之一。辣椒给人带来的特有风味是痛,一种“令人愉悦的痛”。这种痛,对于健康是好是坏呢?   世上的辣椒有千百种,辣度相差大   谈到辣椒,人们的第一个问题无疑是:有多辣?要谈“有多辣”,自然需要一个标准。   辣是辣椒素与人体中的辣椒素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痛觉”。有多辣,自然也就取决于有多少辣椒素。现代分析设备可以精确地测出辣椒素的含量,也就可以用它来比较辣椒的“辣度”。   不过,辣椒素的含量数值虽然精确,但并不直观。而在一百年前,人们也没有办法测出辣椒素的含量。辣椒有多辣,也就只能把人作为“仪器”去测量。   1912年,药师史高维尔设计了一种分析方式。他把辣椒用糖水进行稀释,然后让人们来尝。一直稀释到人们尝不出辣味,然后把这个稀释倍数定义为“辣度”。这个辣度称为史高维尔单位,简称为SHU。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辣椒,辣椒素含量相差巨大。像川菜、火锅等等大家日常吃的“辣”,辣度大致在1000 SHU上下。而让普通人感到“非常辣”的朝天椒,辣度能达到5万到10万SHU。《风味人间》中拍摄的“涮涮辣”,辣度大致在60万SHU,所以只是用来在汤里涮一涮,也就相当的辣了。目前世界上培育出的辣椒之王,辣度超过了200万SHU。   不辣的辣椒,是很好的蔬菜   辣椒的魅力在于辣,太辣的辣椒只能作为“调料”,营养成分也就无关紧要。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辣椒”都辣,比如柿子椒几乎不含有辣椒素,就可以作为“蔬菜”来吃。   实际上辣椒是很好的蔬菜。100克柿子椒的热量只有20千卡左右,相当于一天总热量的1%,而其中的维生素C几乎可以满足成年人一天的需求。此外还有很多营养成分也相当可观,比如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以及铁、镁、钾等矿物质。   实际上,这些营养成分在辣的辣椒中含量更高,只是吃不了太多,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经常吃辣不会危害健康,而且很可能有益   当年有位红遍全国的“养生大师”,宣称“肺癌是辣椒吃出来的”。后来随着大师被揭批而销声匿迹,“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经常有医生和营养专家建议“少吃辛辣食物”,许多人也就会纠结:吃辣,是不是不利于健康呢?   辣椒与癌症的关系有过一些研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对象,结果是一地鸡毛,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而且都只是“初步研究”,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   对于食物,我们更关心它对整体健康的影响。201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跟踪了近50万中老年人数年之久,然后分析他们的饮食与死亡率的关系。在排除了其他已知的影响因素之后,他们发现:那些几乎每天都吃辣的人,比每周吃辣不超过一次的人,死亡几率低了14%;经常吃辣的人群中,死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比例要低一些。   这是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据等级不算高。从这项研究来说,可以认为:经常吃辣不会危害健康,而且很可能有益。   吃辣会长痘?你可能冤枉了辣椒   人们经常说“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会长青春痘”。   其实,这里有很多误区。   痘的产生是由于皮肤毛囊被阻塞。阻塞的直接原因一般是皮脂腺的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死去的细菌等等。   从目前的科学认识来看,“皮脂腺分泌物阻塞毛囊”源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某些药物以及情绪压力。   有些饮食对长痘有一定影响,文献中列出来的主要是奶制品、糖果以及巧克力等等,而“油腻”“辛辣”的食物影响并不大。   不过,吃辣的食物之后容易出汗,长了痘的人会感觉更不舒服——如果再去挠,那么就可能加剧长痘。   吃辣过度,愉悦就变成了痛   从生理上说,辣是一种痛觉。通常我们都不愿意承受“痛”,但是辣产生的痛却受到许多人的喜欢。   这个悖论的科学解释是:辣椒素受体也是感知高温和痛觉的受体;辣椒素与受体结合之后,激发受体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并不区分是哪种因素产生的信号,都会激发神经元分泌内啡肽;当痛觉过去,内啡肽产生的愉悦就占了主导。   不过,不同的人对于“痛”有不同的承受阈值。如果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阈值,那么内啡肽带来的愉悦就不足以抵消痛觉,我们也就不会感到舒服了。承受阈值高的人,我们说是“能吃辣”,而承受阈值低的人,就是“不能吃辣”。   实际上,“不能吃辣”的人也能够体验到吃辣的愉悦,只不过需要的辣度比“能吃辣”的人低而已。

肉蛋奶吃很多 為何還不長個兒?

春夏是万物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样也是孩子身高增长的最佳时期。我们一起来分享帮助孩子健康长高的秘诀。 第一要素:营养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当孩子营养不良或者不均衡时,就不能满足骨骼生长需要,身高就会增长缓慢或者不长。如何摄取维生素D、钙和磷这些与骨骼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营养元素呢?这里特别推荐奶制品、豆制品和肉类食品,尤其以牛奶、虾、蟹、贝类为最佳。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可以满足骨骼的增长需求。因此,宝爸宝妈们要多给孩子吃这些含钙丰富的食物。 肉蛋奶吃得很多,为什么不长个呢?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疑问。首先,肉蛋奶要配合蔬菜一起吃,才能促进营养元素的全面吸收,否则日久损伤脾胃,反而形成“积食”,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其次,要避免垃圾食品的摄入。各种碳酸饮料、糖果、甜食及油炸、膨化、腌制、罐头都属于垃圾食品,尤其碳酸饮料还会消耗宝宝体内的钙质。 《黄帝内经》中特别指出“甘者令人中满”,也就是说甘甜肥美食物,久食多食容易让人有饱腹感,影响对其他食物的摄入,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身高增长缓慢。 第二要素: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高。有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是白天的3倍,睡眠充足的孩子,生长激素分泌得多,身高自然增长得快。一般来说,1岁以下的小婴儿一昼夜需要睡眠时间12~17小时,2~5岁儿童需要10~13小时,6~13岁儿童需要9~11小时。 第三要素:运动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有助于身高的增长。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激发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促进骨细胞的发育,从而增加骨骼的生长。据统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平均可多长4厘米左右。然而不是所有的运动都会促进身高的增长,比如举重、哑铃、拉力器等负重运动和消耗性大的运动反而不利于身高的增长。 第四要素:日晒 多晒太阳能够增高,因为阳光里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中钙质的积累、沉淀,促使骨骼快速生长。

筷子到底致不致癌?怎麼用才是最安全的

筷子,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每一顿餐食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近期,市面上流传“筷子使用不对或时间过长会致癌”的说法,此言论一出,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恐慌。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筷子为啥还和癌症扯上了关系?使用筷子该注意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筷子致癌”的言论从何而来? 说筷子致癌,特别是竹木筷子,主要是因为筷子使用较长时间发霉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标明的“一类致癌物”,对于肝脏有较强的损伤作用。   筷子真的会“致癌”吗?   很多人觉得筷子使用长时间后自身就会发霉长出黄曲霉毒素,这本身是个误区,筷子不是食物,并不会自身生长黄曲霉毒素。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筷子出现裂缝或者没洗干净的情况,然后经常夹食谷物、坚果等粮油类食物时,这些食物长期附着在筷子上并且发霉变质之后,筷子上才有可能会沾染到黄曲霉毒素,以至于产生致癌的风险。 另外一方面,筷子使用时间较长的确容易变形开裂,受潮之后也容易发霉,但各位完全不用太担心,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其实大多数霉菌并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而且筷子就算发霉也不一定就是黄曲霉毒素在捣乱,还有可能是其他霉菌的问题。 所以,由于筷子上附着的食物、长时间使用以及筷子表面磨损等原因,筷子的确可能发霉,但有些霉菌对于身体并没有害处;一般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情况实为少数,只有当其滋生黄曲霉毒素并且达到一定剂量时,才有可能产生致癌风险。这件事情,还需要区分看待,并不可“以偏概全”。   不锈钢金属筷子容易释放重金属?   不锈钢筷子是一种“新型材质筷子”,有人称使用不锈钢筷子容易释放出有毒重金属铬、锰等物质,吃入身体容易产生危害。 其实,不锈钢中的确含有铬元素,但是国家标准对其有着严格的数值限制(不锈钢制品的铬迁移量不得超于0.4毫克/平方分米),如果想出现铬中毒的事件,首先吃的菜要有足够的酸性可以溶解筷子中的金属,其次至少还要将筷子在饭菜中浸泡24小时。   所以,在正常使用筷子的前提下,根本不会有铬中毒的风险。还有人说到锰元素,无论是考虑到它的毒性较低,还是其本身属于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正常使用析出量非常有限,都不会存在中毒的问题。   如何正确使用筷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合理选择、使用、保存、更换筷子,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1、定期更换筷子,使用不超三个月。   筷子的颜色会随着使用频率慢慢变深或者变浅,筷子颜色的变化主要由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食物、空气、洗涤剂以及筷子上的残留物所导致。当然,细菌长时间的附着堆积也是筷子变色一个主要原因。建议三个月左右请更换一次筷子。   2、拒绝“湿存”,筷子烘干再储存,避免霉菌滋生。 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筷子都是竹筷或者木筷,大家习惯洗净筷子后直接放入橱柜或筷筒中,但此时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霉菌,导致筷子表面发霉甚至“长毛”,长期以往对于健康存在威胁。   建议每天洗完筷子晾晒或者烘干完全后再放入橱柜,另外定期煮沸消毒(每周沸水煮制半小时),降低健康隐患。   3、勤关注筷子(闻+看),观察是否发霉。   竹木质筷子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霉,一般情况下只要湿度达到一定程度,一天左右即可产生霉斑。   建议生活中常关注筷子,通过闻+看,如果已经有表观变化(霉斑、非竹木本身颜色的斑点)或者有霉变气味,请不要继续使用,扔掉即可。   4、买回家的新筷子,也要清洗。   由于筷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所以新筷子也要合理清洗消毒。新买回家的筷子,建议沸水煮沸半小时后流水适当冲洗即可。   5、建议使用“镂空筷子筒”,筷子头朝上放置。   使用镂空筷子筒,一般下方都有出水孔,可以避免水分与筷子、筷筒长期接触。   建议筷子头朝上放置,“筷子头”和身体接触最多,这样做可以降低微生物数量,降低危害。   6、定期清理“筷子盒(筒)”,避免霉菌滋生。   筷子筒在存放的过程中总会沾有水渍,时间一长底部容易发霉,特别对于竹木筷子而言,所以要定期清理,适当煮沸,减少危害。     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

牛奶敷臉可美白?當心過敏!

眼下天气渐热,一不小心晒黑了,不少人会选择用牛奶敷脸来补救,认为牛奶敷脸可以快速美白。牛奶敷脸真的可以美白吗?来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美容科主任、主任医师胡葵葵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她还为夏季美白防晒支招。 牛奶敷脸只是视觉亮白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众多爱美人士在美白的道路上乐此不疲,用牛奶敷脸便是生活中常见做法之一。对此,胡葵葵表示,牛奶敷脸只能一过性的补充皮肤角质层水分,造成视觉上的皮肤亮白一些,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美白的功效。 胡葵葵指出,牛奶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但是蛋白质等这些营养成分是没有办法直接依靠皮肤进行有效吸收的,并且也没有直接调节黑色素代谢的作用,直接接触皮肤反而有可能诱发过敏。 还有不少人选择将黄瓜、芦荟等切成薄片自制面膜敷脸,以此进行美白尝试。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提取和制造工艺,植物含有的营养分子成分并不能通过皮肤有效地去吸收并进行美白,而只是一次性的补充角质层水分,造成视觉上的亮白。”胡葵葵进一步指出,黄瓜和芦荟这些植物里面主要是含有大量的水分,还有一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的新陈代谢之后,附着于皮肤角质层的水分以及植物里面的营养分子便会随着角质层脱落丢失掉。 不过,如果经过有效的提取,芦荟里面成分确实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消炎保湿的功效。但是也存在着部分人群对芦荟过敏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肌,建议不要轻易尝试自制面膜。 此外,也有人使用鸡蛋清、柠檬片等敷脸的,一样存在皮肤过敏或者刺激皮肤的可能,不建议尝试。 想要变白?防晒先行 “虽然使用含有熊果苷、维a酸等这些成分的护肤品有一定的美白功效,但是皮肤吸收效率有效,敏感肌肤还容易出现过敏等情况。”胡葵葵建议,日常护肤做好清洁保湿防晒即可,如果需要美白,还是交给专业的医美医生。她进一步介绍,真正靠谱的美白方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阶式攻破。 首先是防御到位。对于爱美的女性,再怎么强调防晒都不为过,无论春夏秋冬、室内室外,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一切,如帽子、太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做好防晒。 防晒霜的选择和使用也有讲究,室外起码要使用PA+++防晒霜(PA值指足量涂抹防晒霜后对长波紫外线的防晒效果),室内PA++以下即可。出门前三十分钟就要抹好防晒霜。 夏天容易出汗,且紫外线强,防晒霜容易被汗液冲洗掉,需注意及时补抹防晒霜,间断抹、足量抹。 其次是美白补给,也就是补水保湿。水是肌肤新陈代谢的源动力,也是进行第三个阶段美白进攻的基础。补水的途径包括水清洁、爽肤水、乳液、面霜等,补水也是依次加强的。 高阶则是美白进攻。美白进攻是指根据黑色素形成的路径针对性地使用爆破黑色素或者抑制黑色素形成的手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激光或者光子美白;还有就是通过果酸,加快皮肤新陈代谢,防止黑色素在皮肤表面积累形成色斑,也可以达到改善肤色暗黄的情况。 维生素C、氨甲环酸、谷胱甘肽、曲酸、维a酸、烟酰胺、甘草等药物均可以在黑色素形成路径起一定的阻断或氧化还原的作用达到抑制黑色素形成的目的。

頻繁起夜要小心了 可能罹患高血壓!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夜尿频繁关联罹患高血压风险较高。日前,本州岛仙台市东北劳灾医院研究人员在日本循环学会2019年年会上发布了上述结果。 研究人员分析了3749名日本人2017年体检报告,通过查看他们的血压和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夜尿情况。研究对象收缩压不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不低于90毫米汞柱或者服用降压药,被视为高血压患者。 结果显示,计入混淆变量后,夜尿明显关联高血压风险,每晚夜尿次数越多,罹患高血压风险越高。研究牵头人何野智(音译)称:“我们发现,夜间起来排尿关联罹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40%,夜尿次数越多,高血压风险越大。”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这并不能证明夜尿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这一关联可能并不适用于生活在日本以外的人群,这一关联还可能受生活习惯、盐分摄入、种族以及基因背景等不同因素影响。 日本循环学会2019年年会新闻协调员恭知竹石(音译)说,高血压在日本是一种常见病,日本人每天人均食盐摄入量超过医生建议的摄入量。先前有研究显示,过量摄入盐分关联夜尿次数较多。

吃牛油果能減肥?真相在這裡

近日,一篇《牛油果: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保健品骗局》的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文章称,从国外进入中国的牛油果摇身一变,成了健康低脂、轻奢生活的代名词。但关于牛油果到底能不能减肥,还得打个问号,毕竟每100克牛油果就含有15克脂肪,吃牛油果和吃五花肉其实没什么差别。为了弄清楚牛油果的那些营养事,记者采访了多位营养学专家。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长沙市营养学会理事彭亦谷介绍,一个牛油果大约200克,按照每100克可食部分的营养成分来看,蛋白质占2%;碳水化合物占8%,其中糖的含量只有0.3%;脂肪15%,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9.8克,饱和脂肪酸2.1克,这个比例和橄榄油较接近,因此脂肪酸结构挺健康的。   此外,一般蔬菜水果钾含量都不低,牛油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100克有507毫克钾,还有6.8克的膳食纤维。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正因为钾能维持心肌功能,所以有人说牛油果有保护心脏功效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不可以将其当做保健品来吃,如果真的体内缺钾,应该去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彭亦谷说。   “指望仅靠吃牛油果来减肥、降胆固醇等,不科学也不是个好方法,还不如‘管住嘴迈开腿’来得实在。”彭亦谷说,具体到水果的摄入,每天建议200克到350克为宜,也就是每天苹果、香蕉、梨子、牛油果等水果吃一个就可以了,再好的食品也不能无限制地吃。长沙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彭喜春则提醒,不管牛油果发挥降脂降胆固醇还是减肥的作用,都应在适量范围内食用,不是越多越好,大家不要将其神化,其本质就是一种水果。

常喝2種「水」,日積月累,食管癌就會悄悄來找你

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三个字,早已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句式。 胃痛,多喝水;感冒,多喝水;姨妈痛,多喝水…… 多喝水是好,但喝对“水”也很重要。有两种“水”,喝多了反而会惹病上身,甚至悄悄招来癌症! 常喝2种“水”,悄悄招来食管癌 1. 太烫的水 多热的水算“太烫”呢?答案是:65℃以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超过这个温度的白开水、茶、咖啡、汤水,都有致癌风险。 食管表面的黏膜娇嫩而脆弱,超过65℃便能烫伤它。有的人爱喝刚沏好的茶,温度甚至达到了80℃。 偶尔的烫伤还能自我修复。但如果太频繁,就会导致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会越来越多,最终发生癌变。即使不得癌,口腔、食管、胃等部位,都难免受损。 Tips:刚煮好的水,一定要放一放、凉一凉再喝,用嘴唇抿一下,感觉不烫口就行。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不怕烫,怎么喝都没事!”醒醒,这还真不是件好事。 能接受较高的进食温度,说明你的黏膜在反复的刺激下已经增生变厚,对温度不敏感了,更容易得食管癌。所以,不怕烫的朋友平时更该注意。 2. 酒 酒精与唾液接触后转化为乙醛,乙醛属于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性。 乙醛在唾液内的水平,比在血液内高10~100倍,对消化道危害极大。 据统计,约60%的食管癌患者嗜好饮酒。瑞典德隆大学研究发现,45岁以上的男性如果少饮酒甚至不饮酒,患食管癌的风险会降低5成。 酒不仅会招来食管癌,还能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总之少喝为好。 有人认为小酌有益,但《柳叶刀》一项调查称: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很难界定“安全限量”,多喝一点,伤害就多一分。 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说到致癌的‘水’,我就想到了隔夜水和千滚水,怎么上面没提到呢?” 这还真是冤枉它们了! 隔夜水、千滚水会致癌? 说隔夜水、千滚水致癌,理由都是亚硝酸盐含量多。但这个“多”,远远达不到致癌的程度。 有句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一般的“隔夜”、反复加热,并不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有一个直观的对比:即使加热次数过百,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不及一根火腿肠。 不过关于隔夜水,有一个问题倒真该注意一下:放置时间过长的水易变质,所以水烧好后不要久存,要保存也得放在密封容器里,以免细菌滋生、污染。 说完“水”,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致癌“凶手”。 食管癌最爱这5个字 都说“病从口入”,食管癌更是如此。除了“烫”和“酒”,食管癌最爱的还有三个字:“硬”、“腌”、“烟”。 1. 硬:偏硬、粗糙食物 食管娇嫩的粘膜不仅怕烫,还怕粗糙。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通过食管时,会擦伤粘膜上皮,久而久之易引起慢性炎症,甚至诱发癌变。 另外,吃得太快,咀嚼不充分,也会增大对食管黏膜的摩擦。 2. 腌:腌制食物 咸鱼、腌肉、咸菜等腌制食物,不仅高盐,亚硝酸盐的含量也偏高。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而且,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还可能受到霉菌污染,像白地霉菌、镰刀菌、黄曲霉菌等,其毒素也会对食管粘膜造成损害。 3. 烟 烟草的危害不用多说。它和酒一样被列为1类致癌物,会增加食管癌、胃癌、肺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除此之外,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据统计,食管癌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占到了64~69%。因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这类高危人群定期做筛查。 至于普通人群,如果发现这些食管癌的早期信号,就要尽早上医院检查: 吞咽粗糙食物时有梗咽感。 进食时胸骨后或者上腹部有针刺、烧灼样疼痛。咽部干涩。颈部或食管内不适、有异物感。 经常有呃逆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来源:人民网

你肯定不知道:咬舌鍛煉 健脾益腦!

中医认为,舌与脏腑密切相关,舌尖属心、舌边属脾、舌根属肾、舌两旁属肝脏、舌中心属胃。经常活动舌头,能预防衰老、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增加不但有利人体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还能袪除口干、口苦、口臭。饭菜口感变香了,食欲增加了,营养改善吸收了,自然有利于老年人慢病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   舌中和舌边为脾胃反射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则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咬舌能刺激涎腺分泌增加、滋润肠胃。年老舌僵,牙齿与舌头协调不好的人,常常频咬舌头及运舌,能大大改善这种不协调,古代医学家对此方法非常推崇。   舌头是大脑的先行器官,舌神经连接着大脑,当人体出现衰老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舌头不灵活。因此,经常咬舌还可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防止大脑萎缩。   咬舌的方法:口唇轻闭,上下牙齿从舌尖向舌根处轻咬移动,以够不着为止。咬舌动作要轻,以不疼痛为度,每天做2次(清晨起床洗漱完毕、晚上就寝前)即可。运舌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具体方法:舌体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来回运转30次左右,等唾液增多时鼓漱5~10下,分3次咽下。

多吃這兩類食物 可預防老年痴呆症

阿兹海默症(AD),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这种病在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为表现特征。那么,阿兹海默病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又该如何从饮食上预防这种病? 患者记忆障碍 易暴饮暴食 对于阿兹海默病患者家属来说,日常护理需要格外注意。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王雯说,由于患者有记忆障碍,有时明明吃过饭了,但一会儿就会忘记。一些患者会出现暴饮暴食,食欲亢进,护理时要注意控制患者的饮食,不要盲目提供食物。如果确实存在饥饿感,可以进食高膳食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如红薯、玉米、杂豆等,让患者有饱腹感。 对于阿兹海默病患者出现进食困难的情况,进食前要将患者的食物切割成小块,方便吞咽。而年糕等不容易吞咽的食物尽量不让患者食用,吃鱼的时候,鱼刺、鱼骨头也要挑出来。饭菜的温度要适宜,避免因饭菜过冷过热导致胃肠不适、烫伤。实在无法进食的可以通过注射营养素或鼻饲流质饮食维持营养。 减少糖、油、盐摄入量 王雯说,要想预防阿兹海默病,在日常饮食方面要减少糖、油、盐的摄入量。研究发现,在青年中年时期进餐摄入大量的糖、油、盐,到老年后就易得阿兹海默病。所以我们平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尽量减少糖、油、盐的摄入。 还要少喝或不喝烈性酒,不吸菸。因为经常饮酒的人患病的概率要更大。 多摄取食物富含胆碱、B12食物 饮食方面要注意多样性,可以多吃全谷物,食用橄榄油,多吃白肉,少吃红肉,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水果可以选择浆果类如蓝莓、草莓等,每天可以吃一点坚果。王雯说,还可以多摄入以下两类食物: 1.富含胆碱的食物。乙酰胆碱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而它是由胆碱合成的。因此,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胆碱的食物,如豆制品、蛋类、花生、核桃、鱼类、燕麦、小米等。 2.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海带、大白菜、发酵食品、萝卜等。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铝制的炊具和餐具,以减少铝的摄入量,因为铝摄入过多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加快人的衰老。老年人还要勤动脑,多进行脑力劳动,如看书、下棋等。 老人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 对于健康的老年人来说,王雯建议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食物,采用多种方法增加食欲和进食量,吃好三餐。早餐宜有2种以上主食、1个鸡蛋、1杯奶、丰富的蔬菜或水果。中餐、晚餐宜有2种以上主食,1~2个荤菜、1~2种蔬菜、1种豆制品。饮食限制盐、固体脂肪、白糖(50克以内,最好在25克以内)。

不粘鍋烹飪慎放三種調料 當心溶出有害物質

不粘锅烹饪不粘锅烹饪,慎放醋、酱油和酒 否则会溶出有害物质 保健时报记者 楚超 很多人都知道,不粘锅涂层出现刮痕或者掉落对身体不利。中国台湾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专家指出,如果不粘锅的涂层出现刮痕,就很容易让全氟辛酸化合物溶出,这种物质一旦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停留3年。 美国已有研究证实,全氟辛酸化合物与肾脏癌、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高胆固醇等疾病显著相关。 长庚纪念医院毒物实验室护理师谭敦慈提醒人们,只要不粘锅表面出现焦垢、粘黏菜肴,就证明不粘锅的涂层已经受损,继续烹饪会让不良物质溶出,污染食物,应该换新的。 谭敦慈表示,要想让不粘锅用得安心,首先要冷锅冷油。有研究显示,不粘锅在260℃以上会释出有害物质,所以别用不粘锅热锅爆炒。 其次,很多不粘锅生产厂家会声称他们的产品可耐酸碱,但研究发现,加入醋、酱油和酒,都会提高不粘锅涂料的溶出率。 另外,螃蟹、蛤蜊之类带有尖锐、坚硬外壳的海鲜食材也不适合带壳下锅,最好去壳之后再用不粘锅烹饪,否则会刮伤锅内涂层。综上不难看出,从营养角度讲,还是推荐冷藏解冻、冷水或盐水浸泡、流水解冻这3种方法。 来源:保健时报 新浪养生 综合报道

怎樣才能減肚子?很多人都用錯了方法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肚子变大、发量减少是工作后最明显的两个变化。有人说,坐几年办公室后,感觉自己成了熊本熊。还有的小伙伴全身都不胖,体重也正常,唯独肚子特别大。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 内脏脂肪 了解一下 「大肚子」是因为皮下脂肪正常,内脏脂肪超标。 久坐、缺乏运动、大量摄入甜食及其它精制碳水化合物,还有某些药物,都会造成内脏脂肪增加;最可怕的是又甜又油的食物,即高糖高脂饮食。这些情况会导致「全身乍看正常,实则内脏肥胖」。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那种)危害更大,它是心脏病、糖尿病、不孕不育等病症的帮凶。减掉内脏脂肪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然而遗憾的是,内脏脂肪没法通过抽脂、手术等方法减少。 那么问题来了…… 走路可以减肚子吗? 与跑步相比,走路简单轻松,上下班就能锻炼。看到手机上的步数,成就感油然而生:八块腹肌指日可待。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肚子还是老样子? 因为日常散步瞎溜达,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运动。真正有效的步数,应当来自于有效运动,要达到中等强度以上。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运动心率: 健康且体质较好的人,心跳可以控制在 120~180 次/分钟; 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 - 年龄)~(180 - 年龄)。 心率,可以简单地通过摸一分钟脉搏来测;也可以佩戴心率带,使用心率表、手环等配合手机 App。 消除内脏脂肪的最佳方式是中高强度的运动,比如力量训练、高强度有氧(冲刺跑等)、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等。 仰卧起坐可以减肚子吗? 图片来源:soogif.com 既然散步不行,那么针对腹部的运动,比如仰卧起坐,能把肚子变小吗? 很遗憾,仰卧起坐以及其他针对腹部的练习,也不是瘦肚子的最佳运动。仰卧起坐之类针对腹部的动作,其实增加的是腹部肌肉,而不会把内脏脂肪变成肌肉。在脂肪离你而去之前,仰卧起坐会让肚子看起来更大。 而且这类动作一般消耗非常少,可能你汗流浃背做了 1000 个卷腹,都不如跑步10分钟效果来得明显。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但是全身瘦了,肚子一定会瘦! 瘦身霜、保鲜膜、束腰 都不靠谱 图片来源:soogif.com 瘦身霜会让皮肤发热、出汗,但只是停留在对表层皮肤的刺激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脂肪细胞,发挥不了减脂的效果。 裹保鲜膜运动、喝减肥茶也许会让你有「肚子真的小了一些?」的错觉。事实上,它们的作用在于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你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 至于束腰,它会把脂肪挤压到两侧,造成视觉上腰细了的效果,但戴久了可能会因为挤压而让内脏移位。 得不偿失。 正确减肚子,你得这么做 适当的减脂增肌饮食 无论怎么减肥,都不要盲目节食,饿得眼冒金星也没用。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锻炼腹肌应该改善饮食结构和搭配比例。 在配合运动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减少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少吃或不吃含精制糖的甜食、甜饮料、精加工食品,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 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蛋、奶; 还要吃够足够的蔬菜。 做针对全身的运动 减肚子第一步要做的,是把肥肉减掉。 比如深蹲、划船等针对全身的运动,或者HIIT(高强度间歇运动)活动全身,来提高燃脂的效率。 毕竟如果只锻练腹部,燃烧的卡路里很有限,对于大部分腰腹赘肉多的人,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燃烧尽量多的热量,减掉脂肪。腹肌就埋在赘肉下面,脂肪越少,腹肌就会越清晰,真是一举两得。 做针对腹肌的练习 在进行全身训练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针对腹肌的练习,比如卷腹、仰卧蹬车、平板支撑等。 其实在那个突出的肚子下面,人人都有腹肌,只是明显程度有差异而已。很多大力士或举重运动员,腹部都被厚厚的脂肪覆盖。但人家那腹肌,可是相当强壮的。 所以,要相信你的腹肌也只是被脂肪覆盖了。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按照上面三个方法锻炼,减掉肚子上的肥肉,让腹肌也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西紅柿顏色決定保健功效 你會挑嗎?

西红柿是一种营养丰富、多汁美味的“菜中之果”,不过西红柿的种类繁多,挑选时也有其中的小学问。近日,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不同颜色的西红柿具有不同的保健功效。   美国园艺学会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打破了不同颜色西红柿的基因组。他们发现,西红柿的颜色与其抗氧化剂水平相关,因此,色彩差异决定了西红柿的营养价值。   红色:平时最常见的红色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在预防心脏病及抑制某些类型的癌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红色西红柿还有助防晒。   橙色:橙色西红柿是抵抗自由基(抗衰老)的能手,其中富含的维生素E水解产物“生育酚”属于另一组强效抗氧化剂,主要功效是防止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还有助降低皮肤癌发病风险。   黄色:黄色西红柿含有大量多酚类化合物。这种抗氧化剂的主要功效包括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改善动脉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   该研究作者伊丽莎白·格尔森指出,食用西红柿有助提升整体健康指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购买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