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03:26:32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實現全國煙民少於半成 衛生部:加稅

■ 卫生部指,加税可减少吸烟者数目。 CBC 电视图片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联邦卫生部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认为,要实现杜鲁多政府把吸烟人口减少到全国人口5%的目标,需要大幅度提高香烟税收。 根据美国Georgetown大学教授利维(David Levy)建立的计算机模型,对减少吸烟人口的措施按照作用大小依次排列的顺序是:税收、香烟盒上的健康危害警告图像、零售店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的禁令、帮助吸烟者戒烟的项目等。 采加税做法效用最大 现在加拿大吸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14.2%。联邦政府的目标是到2035年把这个比例降低到不超过5%。 目前加拿大的香烟税约为香烟零售价格的68%;加拿大卫生部的研究显示,要想实现联邦政府的上述目标,香烟税必须提高到至少相当于香烟零售价格80%的水平。 须至少再加12% 但有专家指,如果没有相应的打击吸烟走私犯罪的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香烟税会导致犯罪团伙的香烟走私活动,在加拿大再度猖獗起来。 资料来源: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CI)

防晒霜上標的SPF指數越高越好?也許你被欺騙了!

你是否觉得防晒产品上标明的SPF指数越高越好?也许你被欺骗了。 美国知名防晒产品品牌Banana Boat就因这个指数而身陷「质量门」。澳洲一名女子与她的五个孩子在使用Banana Boat的两款声称SPF 50+的防晒喷雾后,却仍然被晒伤了,她只好向律师事务所Bannister Law请求援助。 其实早在今年1月,已有数十名消费者到该品牌的Facebook主页留言投诉,称在使用防晒喷雾后身体却被不同程度晒伤,然而Banana Boat公司坚称产品安全,消费者被晒伤只因喷得不够。 Bannister Law现正考虑对Banana Boat提起集体诉讼,并请求悉尼护肤产品检测公司Eurofins Dermatest对该品牌旗下7款防晒喷雾进行独立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测试的防晒喷雾均未达到品牌宣称的SPF 50+,最高的仅达到SPF 20,最低的仅有SPF 10。 Banana Boat制造商近日回应,他们对这次异常的检测结果表示质疑。目前,澳洲药品管理局(TGA)正审查防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安全性,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报告。

多倫多醫院將建世界領先多發性硬化疾病中心

图片来源:St. Michael's Hospital官网截图据加通社报道,多伦多St. Michael's Hospital称计划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多发性硬化疾病治疗和研究中心,该中心预计将占面积2,300平方呎,两层楼,坐落于多伦多Downtown的17层楼的医院里。据了解,该院有加拿大最大的多发性硬化症科,收治了大约7,000名病患,并且有世界领先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C02

四類人要少吃花生 看看有沒有你

现在是花生大量上市的季节,由于其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为“长生果”和实惠的保健食品。但胃肠道和肝胆疾病患者,爱长痘和血栓人群不宜多吃。 山东营养学会理事、济南大学营养学副教授綦翠华介绍,花生含有儿茶素、赖氨酸,能够起到很好的抗衰老作用。其中丰富的卵磷脂和脑磷脂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物质,能延缓脑功能衰退,常吃可改善记忆。其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比肉还多,所以花生还享有“植物肉”的美誉。 尽管花生有很多营养物质,但一些特殊人群食用花生还是有诸多禁忌的。 胃肠道疾病患者。花生含有大量蛋白质,而消化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的患者要少吃。生花生由于含有大量的抗营养物质,进入肠胃后会有滑肠的作用,多吃易导致腹泻,因此,一些胃酸患者用吃生花生的方法来缓解胃部不适时,要控制在小半把的量。 肝胆疾病患者。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对胆囊的刺激会很强,促使胆汁大量分泌,来帮助其消化吸收。肝胆疾病患者食用过多花生,无疑会加重肝胆负担,甚至会加重病情。这类病人吃花生时,最好选择蒸煮的方式,例如煮粥时适量放一些,避免油炸、油炒,少量多次食用。 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易长痘的人。花生含有大量脂肪,吃多易促进皮肤毛囊分泌更多油脂,此外,一些加入辣椒、糖类等口味的花生零食也会让皮肤更易过敏。本身属于油性肌肤的人群不宜进食过量的花生。 血栓人群。花生具有止血作用,可以增进血凝,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血液黏度较高或者有血栓的人群要少吃花生。 花生属于坚果,普通人食用过多也容易上火,如果使用很多油来烹饪,不仅会加大上火几率,易导致腹胀,而且会破坏花生里的营养物质。綦翠华建议,吃花生选择水煮、炖或熬粥的方式为佳,不仅易于消化,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花生中的营养。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梦子)

醋不僅可以吃哦!這七大妙用讓你變美

醋除了用来「吃」、或用作调味外,据日本研究,醋所含的醋酸能抑制人体脂肪合成,能促进脂肪分解,有效的消除体内堆积的脂肪,而且长时间持续饮醋又有助缓解疲劳、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同样能减少内脏脂肪。醋除了内服对健康好,外用对皮肤和人体都也很有用。 1. 护理肌肤 将醋加水,稀释后用来洗脸,可消除脸部的细菌、保持皮肤弱酸性,亦能促进脸部血液循环,令皮肤恢复光泽和弹性。建议皮肤粗糙的人可以用五比一的比例混合醋与甘油,制成乳液,每天涂抹于脸上,能令肌肤变得细嫩、减少皱纹。 不过,干性肌肤的人不适宜用醋洗脸,因为如醋的比例过多,就有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 2. 护理指甲 将半茶匙的醋加到暖水中,用来泡手或脚,会令手指甲和脚趾甲更容易修剪,也容易清除甲缝中的脏垢,令指甲看起来更光亮。 3. 治疗脚气病、灰甲 白米醋有杀菌的功效,加水稀释后用来泡脚有治疗脚气病、灰甲等脚部的症状。因为真菌最忌酸性的环境,因此用白米醋来对付脚气病,不仅疗效快,而且不容易复发;若用来治疗灰甲,虽然所需的时间会较长,但也能达到不错的成果。 4. 改善怕冷的症状 醋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功效,用来泡脚可以改善怕冷的症状、祛风湿,还能增强皮肤弹性,令皮肤变得更白滑。 5. 养护头发 在水中加入醋来洗头,(每500毫升水混合200毫升的醋),可以改善脱发、头皮痒、头皮屑的问题,还能令头发变得柔顺飘逸,对染、电过的头发特别有效。 6. 消除疲劳 泡澡时加入醋能令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的感觉,因为醋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提高红血球携带氧气能力,改善身体各部位因疲劳而致的缺氧状态,亦能增强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有助排出身体中的二氧化碳和废气,令人体得以放松。 7. 预防体臭 醋有杀菌的作用,能抑制细菌的滋生,减低人体因流汗产生臭味的机会。做法是将醋加入十倍的暖水中,然后用来泡澡、泡脚,或是用沾有醋的棉花擦会产生臭味的部位,例如腋下、脚部。  

加國雞農漸停抗生素 3年後只有病雞注射

■业界从2020年开始只会在鸡只生病期间注射抗生素。 星报 ■鸡农施泰因称欢迎消费者提出更友善的养鸡方法。 星报 综合报道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早在1963年开始禁止鸡农为鸡只注射荷尔蒙,抗生素却没有被禁止,但业界近年有意将鸡肉变得更健康,计划未来逐步减用抗生素,并使用其他可持续的方法饲养鸡只。 鸡只成长期非常快,只需39天便可以由35克重小鸡,发育成2.35公斤重的大鸡。由于鸡肉脂肪低,营养高,售价又相对便宜,因此愈来愈受消费者欢迎。过去5年,加人人均消耗鸡肉数量由29.7公斤上升至32.5公斤,而1960年代消耗量只有10公斤。 少量抗生素可以加快鸡只生长速度,也可以减低患病风险,同时减少对人类有害的沙门氏菌和大肠弯曲菌,所以鸡农会在饲养鸡只期间注射适量抗生素,直至临屠宰前的数日,以防抗生素残留鸡只体内影响食用,但随着时间过去,部分病菌已经对抗生素产生抗体,因此注射抗生素的做法愈来愈受质疑。 业界继2014年停用第一类抗生素后,今年7月又宣布停用第二类抗生素,2020年底亦会停用第三类抗生素,意味着到2020年后,鸡只只有在生病时才被注射抗生素。 以益生菌增抵抗力 有鸡农因此设法寻找其他饲养鸡只的替代办法,并试验贵湖大学沙里夫(Shayan Sharif )教授研发的家禽用益生菌。益生菌属于预防性质,可以增强鸡只抵抗力,预计2至3年后可正式推出市场。 在亚省开设鸡场的施泰因(Dennis Steinwand)每年繁殖大约10万只鸡,他说欢迎一些对消费者更友善的养鸡方法。他说:“我们都是家庭式经营农场,关心动物的健康,我们一直在减少公众认为农业营运方法很恶劣的观感,那是很具挑战性的任务。” 资料来源:星报

加國患免疫病女生 75萬藥費由政府承擔

■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阿纳夸德(左),即将无需缴付高昂的医药费。facebook图片 本报记者 23岁卑诗大学女学生阿纳夸德(Shantee Anaquod)患上罕有免疫系统疾病(aHUS),每年使用特效药Soirlis的医药费达75万元。省卫生厅长狄德安周二宣布,将为这类个案承担医药开支。Soirlis早前被卑诗药物效果委员会定为未有足够临床成效证明,而且亦太贵,因此不受本省医疗保健系统承保。自从阿纳夸德的个案被传媒广泛报道后,狄德安承诺检讨委员会的决定。 咨询过肾脏科专家及其他省份之后,卫生厅周二宣布,决定以个别个案形式为病人支付药费,前题是患者必定确疹患上aHUS,并且出现器官受损,而且已经试过换血浆治疗,但不成功。疗程需要定期检讨成效,并在六至十二个月作评估是否继续。 现时本国最少有50名需要服用Soirlis的病人接受医疗体系的医药津贴,省卫生厅为病人提供津贴时将参考这些案例。 阿纳夸德的家人已经在众筹网站GoFundMe集得37,475元,她的家人决定利用这笔钱在阿纳夸德的复康及可能要换肾的医疗开支上。 联邦药物价格监管机构曾经裁定Alexion药厂定价过高,需要向渥太华当局退款。卫生厅指,药厂已就裁决作出上诉,而省府将申请成为案件的介入人。

傳統中藥新療效 丹參治骨質疏鬆

■经CatK抑制剂治疗(右)及未经CatK抑制剂治疗(左)的骨细胞组织情况。UBC图片 本报记者 卑诗大学(UBC)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一种中草药,研发新的骨质疏松治疗方法,并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UBC研究团队从中国草药丹参(red sage)抽取成分,然后研制出一种酵素Cathepsin K(CatK)抑制剂。 据领导是次研究的布罗姆(Dieter Bromme)教授指出,近年在研究骨质疏松治疗上,大多都集中于如何阻止酵素CatK,这种酵素是引致骨胶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不过,目前用作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包括中风、皮肤纤维化以及心血管问题等。 研究人员发现,在老鼠骨骼注入丹参化合物后,牠们的骨质密度较没有注入丹参的一组老鼠多出3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质密度下降疾病,患者容易引致身体不同位置骨折,包括脊椎、手臂及髋骨等,全球平均每3个妇女就有一人患上骨质疏松症,而男性患此病比率约为五分一。

歷史長河:御夫減肥隆胸 這些事兒清末民初就盛行了

民国女性再不如封建时期。右一为才女林徽因 (网上图片) 清末民初时期,新闻纸逐步普及,不少人都会透过新闻纸或杂志,取得需要的资讯,并因此而获益。有不少人都会尝试专栏投稿或广告,分享一下自己对生活事、政社事等等的看法。这些资料也成为现今了解当时社会状态的重要途径。 我们现时想表达感受,可以在fb更新status、发个帖,在民国时期的民众就喜爱登报,好像早前提到刊登征婚启事。最近亦找到,民国时期亦有不少女性,都会在大小报章当中,就一些女性话题发表意见,她们特别喜爱美容、丰胸等等姊妹资讯,也有「失恋了怎么办?」、「丈夫有了外遇该怪谁」等等新奇八卦及疑难杂解,他们都会喜爱在报纸上说说。 首先介绍一个名为「慧珍」的爱国女校学生,针对一名上海滩名媛教一众女士如何拣男人之下,提出了女人应先让自己完美起来。她在1930年代上海《玲珑国画杂志》上,总结了几条「御夫之术贴士」:会下厨做饭、会穿衣打扮、不吃醋苦恼,才是新女性必备,取悦男人的同时女人也要有自己的骨气。 民国女性新形象(网上图片) 当时,民国的女性不分年龄和职业,有什么减肥秘笈、瘦小腿的方法、高性价比的护肤大法,各路女人总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心得,过过专栏作者的瘾。 例如:「胖了塞不进旗袍?」,有留学经历的学生就推荐西方奇特减肥法,表示收效最大的是洗澡,秘诀在于在浴水中搀和「泻利盐」半磅,要维持热水温度不能降,浸的时间绝不能少于15分钟。其实在现代人生活中,「泻利盐」的功效多多。 《玲珑国画杂志》也载有一篇「敷粉也有艺术」的专栏文章,为一些交际花提供美妆诀窍:如果干敷敷不匀者,可以试试湿敷,中国粉秒杀一切,在脸部洗完后将粉放在掌心,滴几滴水混成浆状,在用两掌调匀,敷在脸颊两边。事实上,在没有滤镜和ps的年代,只要掌握化妆技巧,往往就能在「市场」上得心应手。 《玲珑国画杂志》局部,介绍如何敷粉 (网上图片) 样貌不理想吗?不要紧,民国年代也有整容,当年的影视红星白杨带头。垫鼻、丰唇、淡雀斑是普遍的项目。当时文人整容普遍,据载小说家曾大爆大才女林徽因去日本割双眼皮。 如何穿衣好看?民国女性当然甚有心得。旗袍穿得美不美,胸部线条成了关键,当时甚至有人在胸前塞起棉花,或用切开半个小皮球填在前面「装大胸」,而一些坊间的丰胸术在当时也流行,在一些小报杂志专栏中的《为甚么两丰不高?》可窥探一二: 《玲珑国画杂志》局部,教你如何丰胸 (网上图片) 民国女人在追求新女性的道路上,逃离厨房似乎是潮流。所以有不少女性主张,为在意的人忙碌在厨房献上一顿饭菜,永远都是女性最美好的存在。专栏作家「慧珍」的「御夫术」点了七大方法:会做饭、会搞笑、打扮丈夫、不小心眼、不吃醋、不哭闹、会打扮。感觉能做到的女人,不只是女神那么简单,而是仙女下凡。 《玲珑国画杂志》局部,「慧珍」发表七大「御夫术」 (网上图片) (来源:巴士的报)

大腸癌是第二最常見致命癌症 篩查好重要

本报记者蔡俊杰香港报道 卫生署的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推行逾一年,截至本月十七日约四万二千人参加,当中约四千五百人完成大肠镜检查,七成诊断患有大肠腺瘤,并已切除避免演变为癌症,另有二百九十一人确诊大肠癌,占百分之六点五,确诊比率较署方估计高逾一倍。 卫生防护中心监测及流行病学处主任程卓端认为数字“有小小意 外”,相信与首阶段参加者年龄较大,大肠癌呈阳性机率较高有关,相信未来确诊数字将会较少。 大肠癌是香港常见癌症之首,上年约二千一百人因大肠癌死亡,占总癌症死亡人数百分之十四点七,即约每七名死亡患者便有一个患上大肠癌,仅次肺癌成为第二最常见致命癌症。 去年2,100人死于大肠癌 为及早找出未出现病征的患者,或较大机会患癌的人士,卫生署于上年九月二十八日展开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首两阶段共资助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五年出生,没有大肠癌征状的市民,先由基层医​​疗医生进行大便隐血测试,若呈阳性再由大肠镜医生做大肠镜检查,检查中切除息肉。 首两阶段合资格人数共四十四万人,截至本月十七日,共约四万二千人参加,占目标人数仅约一成,程卓端认为数字已达亚太区普遍参加率目标,又举例澳洲推行筛查计划逾十年,参与人数约三成,认为香港首年有一成参与率已不错。 卫防中心:较预计高一倍 卫生署另统计截至九月二十七日数字,参加者进行大便隐血测试后,约五千三百人呈阳性,当中四千五百人完成大肠癌筛查,七成诊断患有大肠腺瘤,并已切除避免演变为癌症,另有二百九十一个个案诊断为大肠癌,占百分之六点五,比署方预计百分之三确诊率高逾一倍。 程卓端坦言「有小小意外」,认为因首阶段参与人士年纪较大,大肠癌呈阳性机率较高,其中一九四六年出生的人士占约一成二,预计未来确诊大肠癌数字会下降。在首阶段五十五宗大肠癌的个案中,六成属早期个案,比非计划发现的早期个案高二十个百分点,程解释较多大肠癌个案没有任何征状,透过筛查计划可令治愈率提高。 切除瘜肉并发症方面, 程指目前共接获二十五宗报告,当中二十一宗为肠道出血,及一宗刺穿肠道,比率为百分之零点五及零点零二,远较署方指标低,且所有患者已完全康复。

低頭一族常感頭暈 頸椎病是主因

■ 颈椎病头晕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临床征状之一,病人主要表现为突然头晕发作。 网上图片 由于电脑、网络、智慧手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长期低头或颈部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姿势,容易造成颈椎的损伤,导致头晕。颈椎病头晕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临床征状之一,病人主要表现为突然头晕发作。典型征状是当头转到某一个位置的时候突然出现头晕,严重起来天旋地转,甚至 晕倒。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征状。 颈椎病为什么会引起头晕?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颈部肌肉痉挛。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引起头晕。 2. 颈部受到压迫。颈椎直接受到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疼痛敏感组织引起患者出现头晕的现象。 3. 颈部神经受到刺激、因颈椎病患者病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从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产生头晕。 4.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病变直接累及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 5. 血压不稳。血压不稳也是颈椎病初期的主要征状表现。例如有些颈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血压升高,而导致头晕的症状出现。 如何辨别头晕是不是颈椎病引起?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的特征:一般这种头晕在旋转或屈伸头颈部、改变体位时会诱发。如果静息状态下(睡眠中、平卧时)突然发生的头晕则多数与颈椎病无关。同时,大多数颈源性眩晕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度下降等表现。如果头晕不伴有颈椎局部疼痛症状,那就很有可能不是颈椎病引起的。 感觉头很重,晕乎乎,好像压着重物一般,提不起精神,这种头晕往往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多数是神经内科疾病引起。感觉头晕目眩、周围东西都在转,好像和醉酒,这种晕叫眩晕,是一种运动障碍,往往是耳朵出现了问题,建议看五官科。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要如何缓解?避免、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紧急等。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风寒吹袭,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废物清除,潮湿阻碍皮肤蒸发。 软骨组织的营养是通过压力的变化来进行营养交换的,缺乏运动会造成软骨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退化。 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至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肩颈部的运动。选择合适的枕头,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体位。枕头高度在10cm左右,中间低、两端高呈元宝形的枕头对颈椎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多吃「谷」和「素」能防癌

日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发布最新研究称,吃全谷物和果蔬可降低患结直肠癌风险。专家表示,适当增加全谷物和果蔬摄入,不仅预防结直肠癌,还可降低患多种恶性肿瘤和慢性病的风险。 精米红肉和癌关系密 该研究是两机构首次将全谷物与降低癌症发生风险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分析了99个临床研究,涉及2900万人,包括近25万结直肠癌患者。按结果可靠性,分为“证据级别强”和“证据级别有限”两类。“证据级别强”意味着非常可信,包括食用全谷物、饮食中富含膳食纤维、摄入乳制品、体育锻炼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吃过多红肉(猪肉、牛肉等)和加工肉制品(腌肉、熏肉等)、每天喝两杯或更多酒精饮料则使风险上升。“证据级别有限”意味着存在关联,还不明确,包括较少吃不含淀粉的蔬菜可能提高患结直肠癌风险。 研究的主要作者爱德华博士指出,该结论为防治结直肠癌指出了一个大方向,即饮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素少荤。具体就是,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白米面,适量多吃果蔬。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黄承钰教授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全谷物吃得越来越少,而肉类摄入增多,比如下馆子时,人们喜欢无肉不欢,呈现“荤多素少”的趋势。据中国营养和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每天平均摄入全谷物14.2克,如以最低推荐量50克为参考值,不同人群达到或超过参考值的比例仅为9%~15%。另外,果蔬摄入也与推荐量相差悬殊。种种现象提示,国人饮食习惯正与利于防癌的模式背道而驰。 多素少荤能防很多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方玉解释道,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加工处理,但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谷皮、糊粉层、胚乳、谷胚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我国传统饮食习惯中作为主食的稻米、大麦、小麦、玉米、燕麦、黑麦、黑米、高粱、黄米、小米、荞麦、薏米等,如加工得当均是全谷物的良好来源。 全谷物营养丰富,含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等。而碾磨等加工过程,一般将谷皮、糊粉层和谷胚分离出去,当做废弃的糠麸扔掉,使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疾控中心曾对国内外34篇有关全谷物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全谷物不仅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对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控制体重都有好处。 黄承钰表示,果蔬的健康价值也不止预防结直肠癌。综合来看,增加蔬菜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以及包括食道癌、肝癌、鼻咽癌在内的部分癌症风险。值得强调的是,食用绿色叶菜可降低糖尿病和肺癌发病风险;增加大白菜、小白菜、卷心菜、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摄入能降低肺癌、胃癌和乳腺癌风险。水果的益处和蔬菜类似,增加苹果、梨和香蕉摄入,可降低某些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美味能兼顾 知道了全谷物和果蔬的健康益处,但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人就头疼起来。专家给出一些建议。 全谷物:替代精粮,用心烹调。每人每日应食用谷薯类250~400克,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方玉表示,小米、玉米、燕麦等全谷物可直接作为主食,三餐中至少一餐可用全谷物和杂豆类完全替代精白米面。烹调主食时,大米可与燕麦、小米、荞麦、玉米等杂粮搭配食用,传统的二米饭、豆饭、八宝粥等都是实现粗细搭配的好方法。全谷物口感粗糙,一些人不爱吃。用豆浆机制作五谷豆浆或全谷物米糊,用电饭煲、高压锅煮八宝粥,用电蒸锅蒸玉米棒、杂粮馒头等,均可使其口感柔软。 果蔬:多买深色,保护营养。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日应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黄承钰建议,尽量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对三口之家来说,每周买4~5千克水果,每天买1~1.5千克新鲜蔬菜,并全都吃完。购买果蔬要“好色”,颜色越深的营养价值越高。烹饪蔬菜时为减少营养流失,最好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开汤下菜、炒好即食。▲(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醫生:堅果最好別買混裝的!Trailmix其實不靠譜

近年来,市场上一种“混合装坚果”卖得火热。这种产品一般由扁桃仁、核桃、榛子、腰果等坚果和蓝莓干、蔓越莓干、草莓干等果干混合搭配而成,按天分成小包装,不仅携带方便,且种类丰富、口感好,很受欢迎。但是,网上也有人提出质疑:坚果需要放在干燥的环境里保存,而果干是水果经风干、晾干等工序制成,为使口感更好,添加了大量的糖和油,含水量也比较高,这两样食品密封在一个包装袋里,是否会使坚果受潮变软,很快变质? 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果干的含水量各有不同,受制作工艺影响,如果日晒风干比较彻底、水分较少的话,与坚果同包装没有什么问题。坚果本身富含油脂,若储存时间过长或遇潮,就会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哈喇味儿”,也就是油脂酸败了。因此,如果和制作工艺粗糙、含水量大的果干装在一块,会加快坚果受潮、变质的速度。并且,湿度大、温度高的环境是细菌、霉菌生长的温床,受到污染或发霉的食物对人体有害,不小心吃下后会引起腹泻、腹痛、呕吐等不适。 选购坚果混合装时,左小霞给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注意查看保质期,越“新鲜”的越好,不要购买临近保存期限的产品。二是最好选择有干燥剂的产品,能尽可能保鲜。事实上,选择混合坚果的消费者多是看中其倡导的“营养均衡”概念。但左小霞表示,如果为追求健康,那就尽量不要买混合装,可选择单独的坚果和新鲜水果。2016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建议,每天都应适量吃一些坚果,最好掌握在25~35克为宜,并且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干在制作过程中,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被破坏,还加入了大量糖分和食品添加剂,能量较高,新鲜度和营养都大打折扣,不仅不能替代新鲜水果,吃多了还会造成肥胖、升高血糖,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不建议多吃。 此外,购买坚果、果干时,还要擦亮双眼,学会一些挑选门道:一“看”,选择表面没有虫蛀、斑点,颗粒饱满,外壳有光泽的;二“摸”,手感不粘、不潮,捏起来紧实的是优质品;三“闻”,选择带有产品本身香气,没有异味的。另外,坚果和果干最好选择天然未加工的,盐焗、油炸、奶油口味的尽量少买或不买。▲(生命时报记者 赵可佳)

最新研究:孩子由祖父母帶 患癌風險或增高!

现代父母工作忙碌,不少人都将小孩交托给祖父母照顾。不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于《PLOS ONE》期刊发表的论文,分析了56项来自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研究数据。结果发现,小孩由祖父母照顾,可能会对儿童健康有不利影响,甚至会增加小孩患癌风险。 论文以饮食和体重、运动和吸烟作为评估的重点。研究人员发现,祖父母有机会会放纵孙子,并过度喂食提供甜食和大量薯片,这可能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癌症风险。此外,长辈在许多情况下,经常用糖果作为奖励,但这样的方式往往将小孩子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因为这些都会为日后的生活种下「致癌」的危机。 运动方面,由于祖父母年纪开始大,体力不如小孩父母好,甚少带小孩出外做运动的话,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长辈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孙儿面前吸烟。研究指出,这种行为也是直接影响小孩健康的因素。 首席研究员钱伯斯(Stephanie Chambers)指出,如今养育子女的成本剧增,多数家庭都有「隔代教养」的情形,虽然祖父母帮忙带孩子意义很好,但仍会有潜在的「副作用」。不过,小孩的出生亦有机会成为上一代戒烟以及改掉坏习惯的催化剂。

卑詩肝臟移植權威 蔣頌文醫生專訪

撰文摄影:谢斐 部分图片:由VGH提供 加拿大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影响数以千计的加拿大人,又以来自亚洲地区移民患者居多,导致短期疾病或慢性发炎,严重的甚至夺去宝贵性命。温哥华综合医院(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 简称VGH)是全省唯一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的医院。肝脏移植专科医生接受专访时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为病人进行肝脏移植,至今医疗技术和设备均大跃进,肝脏移植能为病人延长生命。 蒋颂文医生(Dr. Chung)是目前卑诗省四位肝脏移植手术的其中一位专科医生,拥有25年临床及研究肝脏移植经验。他坦言:“近年肝脏移植越来越多,VGH每年进行70至80次肝移植手术,每个手术大约需时5至8个小时。其实全世界第一个肝脏移植手术早于1963年在美国进行,可惜当时由于不受控的出血导致手术中病人死亡,其后不同外科医生曾进行多次尝试仍没有成功,移植手术一度停止。直到1967 年,一个19个月大的肝癌女孩移植后能够存活1年以上,重振肝脏移植的研究和发展。到了80年代,新药物的推出,大大减低手术后的身体排斥,令原来三成的存活率增至八成。加拿大第一个手术于80年代在安省的伦敦市移植成功;而卑诗省于90年代初才正式开始肝脏移植手术,VGH 是全省唯一医院进行这个手术!”   目标存活率百分百 蒋医生续说:“其实肝脏移植发展是近二十多年来才取得重大成功。 60年代只是起步,属第一阶段的手术​​发展;第二阶段是用药物去控制排斥。第三阶段就是近年的重点研究,如何选择器官准确配对及选用药物避免带来副作用,不会造成身体其他器官出现问题,成功率达至九成。根据统计,换肝后的病人,一年的存活率能达到九成;五年后存活率也达八成。因为现时医疗技术不断改善提升,相信十年后存活率也可达至八九成之高,目标当然是百分百。当发现病人患上了肝肿瘤、急性肝衰竭或末期肝硬化等,肝脏机能 完全失去时,医生诊断后会建议列入移植名单内去安排肝脏移植。”    活体捐肝多属亲人 不少人会问肝器官来源?蒋医生告诉记者主要来自尸肝,即一些病人死后心脏停止,也有来自脑死亡的尸体捐赠者,捐出肝脏器官;另有来自活肝,是由活生生的捐赠者把一部分肝脏移植到病人身上,但多发生在亲人身上。其实有不少肝移植后的成功例子,特别是如果没有慢性排斥发生,患者移植后往往相当健康,更可变回正常人,甚至参加国际体育赛事。 蒋医生认为肝脏移植手术主要风险,特别是年长的病者,可能导致其他器官如心、肺、肾功能出现问题,令换肝手术失败;或者手术后病情变得复杂,如发生并发症及感染,肝脏移植后因某些原因起不了作用,也增加移植风险。手术后的慢性排斥亦能导致肝脏严重受损,需要再次更换。但如果肝脏从一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就必须重新移植。有移植后病人更需要终身接受免疫抑制,或服用高血压、糖尿病及胆固醇等药物。   换肝包括三大手术 蒋医生解释:“肝移植手术实际上包括三个大手术。移除捐赠肝脏器官,准备移植;移除病人器官,然后才进行器官接上手术,必须同时间进行。当中最困难是整个手术室团队之间要高度协调工作,包括灌注师(perfusionist)以电脑断层来检查脑部血液灌流,评估是否有缺血或梗塞坏死的情况;麻醉师(anesthesiologist)负责麻醉工作,再加上护士和外科医生的配合。最后,手术完成,病人通常在医院留医一至四个星期,完全恢复也要最快六个月时间。” 

500母親促抗濫葯 憶述子女過量服用芬太尼葬送生命

■柏特逊(中)与两名儿子合照。 CBC ■柏特逊冀透过照片及致总理的信函引起大众关注。 CBC 综合报道 安省滥用鸦片类药物致死情况严重,近日省内发起一个照片收集活动,集结500名母亲提供的过量服用鸦片类药物致死的亲人生前的照片,冀透过将照片发送至联邦总理杜鲁多,从而呼吁联邦政府正视过量服用鸦片类药物致死的问题。 据CBC报道,“母亲终结药害”(Moms Stop The Harm)希望透过活动带出鸦片类药物危机的一面,并促政府拨出更多资源对抗鸦片类药物滥用。 今年6月华裔男子Roger Wong因过量使用鸦片类药物芬太尼(fentanyl)致死,母亲柏特逊(Irene Paterson)忆述丧子之痛:“我的人生就在得悉他死讯的一刻完了。”她希望透过照片及致总理的信函,引起大众的关注。 多市圣米高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药物政策研究科学家高美斯(Tara Gomes)指出,在对抗滥药危机上最大的障碍是加诸事主身上的污名,而是次活动正正是众多名母亲在对抗滥药路上所踏出的重要而勇敢一步。 高美斯指出:“我们应确保有充足资源对抗鸦片类药物的滥用,而面对滥药者时,我们应放下批判,多以爱心关怀,并赋予尊重。”

脖子腫痛千萬別小看!可能是急病的預兆

▲当怀疑颈肿瘤可能是恶性肿瘤时,会尽快照电脑扫描检查清楚。 小时候,长辈经常说不吃鱼会“大颈泡”,长大后才知道除了有机会因为俗称为“大颈泡”甲状腺肿胀之外,颈部肿胀还可以有其他疾病,当中最担心是癌症。 如果颈部突然无故肿胀或有硬块,无论有没有痛楚,都应该尽快求医检查清楚。月前何女士就是因颈痛而求医,检查后发现潜藏魔鬼…… 撰文:陈旭英 设计:张均贤 46岁的何女士,上月持续感觉疲累,精神状态欠佳,而且颈梗膊痛,她以为是工作过劳、休息不足,奈何未能放下手上工作,放假休息,仍得勉强支撑。挨到月底,终于病倒了。 “当天起牀后我感觉很不舒服,精神很差,左边颈更有点痛,而且身体像发滚似的,我看不妙了,打电话向公司请假后马上到住所附近的诊所求医。医生检查后说我是淋巴腺体发炎,给我处方了药物,叮嘱我服药后覆诊。”何女士说。 原来当天医生在临牀检查时,发现何女士左边颈项肿胀,淋巴胀大,但按压时没有痛楚。而何女士感觉身体发滚,护士探热后发现体温正常,只有摄氏37.1度。但她将病人感觉发烧记录在病历上。 由于怀疑病人可能受细菌感染,于是处方了抗生素,并要求她服药后要回来覆诊,跟进情况。 5日后,何女士依指示覆诊,这次由江医生接见,当医生向她查询病情进展时,何女士说感觉好很多了,没有颈痛,感觉左边颈的肿胀好像已消退,不过当江医生为她进行临牀检查时,却摸到她颈内有多颗突起、质地硬实的结节。医生认为不寻常,安排她接受超声波扫描检查清楚。 颈前部淋巴胀大 为何颈部会突然肿胀?颈部如有痛楚,背后会是什么病症? 养和医院家庭医疗及基层医疗中心江志恒医生说,引发颈部病征例如胀、痛,背后成因多元,必须逐步追查,通过病征、病历分析,再进行针对性检查,才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江志恒医生说,月初他接见何女士,在追查病情时认为事有蹊跷。 “我询问详细病历时,她说颈肿胀虽然已消退,但仍然感觉该位置有点热,并透露最近心跳过快,担心问会否是更年期。但她除了心跳快外,没有‘潮热’征状,亦没有其他更年期征状,颈热病征相信不是由更年期变化引起。”江医生说。 之后江医生为病人进行临牀检查,按压颈部时发现颈部左前方有一串突起像提子般的胀大部分,约长5厘米,质地是硬实的,按压时病人没有感到痛楚,而在病历记录上没有记下甲状腺硬实情况,即是5日前求诊时未有这个病征,何女士在这数日间出现颈甲状腺肿胀,相信是由一些急性原因引致。 江医生继续检查,病人心跳正常,亦没有手震,临牀上没有甲亢病征。之后江医生详细追问最近出现的病征及生活上有没有改变等,病人才记起这几天进食吞咽时,喉咙有轻微卡住之感,像是有东西顶住食物。 “病人第一次来求诊时,她没有甲状腺肿胀,纯粹是淋巴胀大,如没有特别胀大,一般我们会建议病人先服药,大约在两至3星期后,胀大的淋巴会消散,如服药后没有改善就要再次求医。幸何女士有遵循医生建议,5日后回来覆诊,我们才能发现有新病征出现。”江医生说。 不同位置  反映病源 到底何女士所患何病致颈部淋巴肿胀,而当颈淋巴开始消退后,却又出现甲状腺变硬? 江志恒医生说,颈部出现肿胀,医生会因应其位置、肿胀情况、慢性或是急性,及发病前后的征状,来追查背后的疾病源头。 “颈部淋巴大约可划分为3个区域,分为前部、中部及后部。后上方区域淋巴胀大,最担心是鼻咽癌;中部淋巴肿胀可能是口腔内的各个结构出现问题,例如食道、声带等。 如病人出现颈部淋巴胀、痛,病情来得急的,通常是身体的发炎反应,可以病毒性或细菌引致;如果是慢性的就担心是肺结核。 如病情属急性,医生在了解病情时如相信是细菌感染,会处方抗生素,正常情况下淋巴肿胀情况会在数日内开始改善,故会要求病人回来覆诊。如病毒性感染,则可由病人自身免疫力击退病毒,颈肿会在一至两星期后消退。”江医生说。 为何有感染,我们的淋巴会肿胀,是因为淋巴被攻击吗?江医生解释,淋巴是身体的防病机制,可以说是第一道关卡,当身体遇到外来病毒或细菌侵袭时,淋巴便会派出防御大军,包括T及B淋巴细胞、巨大细胞等去对抗敌人,将它们击退。 “故在抗敌时,淋巴会肿胀。所以当附近器官有感染时,淋巴就有机会在对抗外敌时受创、肿胀,所以简单说,淋巴肿胀是一个身体发炎的反应。” 真凶:甲状腺水泡 而颈部有多个器官及腺体,突然出现的颈肿胀,有机会是甲状腺发炎,可以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有怀疑,医生可透过追查病征及验血检查结果,了解甲状腺水平是否正常。 由于何女士没有甲状腺疾病的病征,加上病情转变来得急,患上癌症机会较低,故安排病人进行超声波扫描。 “当有怀疑时,最理想是进行电脑扫描,检查清楚颈颈内有没有异样,包括结节、肿瘤、发炎、水囊或不正常组织。亦可因应病人情况而采取适当的影像扫描。”江医生说。 结果何女士在超声波扫描中发现左边内有出血性水囊,并即时进行幼针抽甲状腺组织化验,最后报告确认病人甲状腺附近有数个水囊,左边最大的一颗甲状腺体积达5.7厘米,里面的水囊都达4.1厘米。右边颈部亦有阴影,建议继续覆诊照超声波监察。 急性慢性不同处理 为何甲状腺有水囊?江医生说,综合何女士病征及病情变化,发现她所患的是出血性甲状腺水泡,“甲状腺生出水泡原因不明,而甲状腺本身有很多微丝血管,当水泡不断胀大,撑至表面的微丝血管破裂,血液积在颈项内,所以何女士第一次来求诊时,左颈因发炎道致淋巴胀大,她服用抗生素后病情改善,故淋巴肿胀消退;其后又因甲状腺有出血性水囊而令甲状腺硬实。” 如何治疗甲状腺水囊?江医生说如果体积细,会采取保守治疗,即持续监察,水囊会自行消退,被人体吸收。大约需时4至6星期,并处方了消炎止痛药,让病人在需要时服用。如体积太大则可能会影响呼吸,有需要做手术切除。 “当医生向我解释报告内容,我已经不担心了!事实上,当我的颈肿消退,又没有了发热,我都已经放下担忧了!”何女士说。 而期间她都有继续量体温,除了初期感到有发烧外,之后的体温都是徘徊在摄氏37至38度之间,亦没有其他不适病征,所以她自己都很放心。 像何女士这类忽然颈肿情况,在门诊临牀是常见病征。江医生说,如病情来得急的,通常是发炎,一般是病毒性感染、肺结核病、口水腺发炎等,会在1至2星期内消退;而病征持续2至6星期,称为亚急性,急性病因亦有机会演变成亚急性,例如急性甲状腺发炎演变成亚急性,或有机会是淋巴癌;病征持续,超过六星期的便属慢性,病因最担心是甲状腺肿瘤。 如临牀检查发现颈部有硬实组织,怀疑有恶性组织便会尽快安排电脑扫描;一般会做超声波扫描,如期间有怀疑亦会做针抽组织检查。如组织检查确认是恶性肿瘤,会转介头颈外科跟进。如发现是甲状腺内分泌问题,会转介内分泌专科医生跟进。 颈肿常见原因 很多病都会形成颈部肿胀,在香港较常见的原因包括: 1.反应性淋巴腺炎 (Reactive Lymphadenopathy) 一般头颈部位和上呼吸道发炎都可能形成颈部反应性淋巴腺炎,一般来说大部分颈部肿胀会随发炎部位的痊愈而逐渐消失。 2.结核性淋巴腺炎 (TB Lymphadenopathy) 肺部感染结核菌,道致结核性淋巴腺肿胀,经过适当的诊断和服用抗结核药物后,颈部肿胀会慢慢消失,在罕有的情况下结核性淋巴腺炎会变成结核性脓肿而需要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放脓。 3.良性肿瘤 颈部良性肿瘤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脂肪瘤 .良性血管瘤 .良性神经线纤维瘤 .甲状舌骨囊肿 (Thyroglossal Cyst) .皮样囊 肿 (Dermoid Cyst) 4.恶性肿瘤 .淋巴瘤 .甲状腺癌 亦可以是癌症转移病征,包括鼻咽癌、喉癌、口腔癌、食道癌、甲状腺癌、头颈部位皮肤癌、胃癌、乳腺癌、肺癌。 ▲江志恒医生说,会因应患者的颈部肿胀位置、临牀病征及病情缓急来追查病源。 ▲颈肿是门诊常见病征,医生会因应病人的病征,采取不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当我们伤风感冒时,有机会淋巴肿胀。    

高血壓患者要當心「魔鬼時刻」

■ “魔鬼时刻”,是指早上6时-10时,而“魔鬼”袭扰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本文特指高血压患者。网上图片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魔鬼时刻”,是指早上6时-10时,而“魔鬼”袭扰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本文特指高血压患者。 专家指出,血压在24小时之内是不断变化的,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准最高时段。研究显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但很多患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6时-10时:"魔鬼时刻" 人的24小时血压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早上6点-10点这个时间段,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准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水准,绝大多数人血压会达到一天内最高水准。 但遗憾的是,临床上有很多推荐一天一次服药的降压药物,其实难以达到"一天一次就可持续24小时控制血压"。所以,这段时间正是药物效果最薄弱的阶段,很多药物在这个关键时间段反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血压控制,于是,“魔鬼”往往很容易得逞。 血压管理要从清晨开始 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清晨血压是管控全天24小时血压的风向标。通过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血压。   由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发起、全国29位高血压专家制定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中明确指出,患者应在起床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测量血压,通常在6:00-10:00之间,且应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测压前应排空膀胱,并尽可能取坐位。   当家庭血压监测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大于或等于135/85mmHg和(或)诊室血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即可判定为清晨高血压,建议使用半衰期24小时及以上的长效药物。此外,对于单纯清晨高血压患者,也可调整服药时间。   科学测量清晨血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科学地测量清晨血压?知名心血管病专家提出需要把握「三个要」:要在清晨服药之前测量;要在起床后1小时内、排空膀胱后测量;要在早餐前坐位测量。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还需注意,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除了监测坐位清晨血压外,还要注意测量站立时的血压。   高血压者晨练别太早 防治清晨高血压,除了坚持自我监测血压外,还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肥、限盐、平衡膳食、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足够的睡眠、坚持规律的体育运动等。   建议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早上醒来时不要急于起床,缓慢活动——比如醒来后先要在床上躺一躺,做做脸部按摩,然后起身,在床边坐一坐,最后才是下床,而下床之后,也要先站一站再开始正常活动。 对于绝大多数老人都喜欢的晨练,建议大家不宜过早进行。推荐的时间段是上午10点后或是傍晚,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比较适合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要掌握“适度、不累、坚持”的原则。

走路防病又抗癌!這樣走對了才功效加倍

资料图片 小编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多项国际研究均明确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长寿方面功效突出—— 走路的15个好处 1. 预防乳腺癌 2. 降低患肠癌风险 3. 预防胰腺癌 4. 抵抗前列腺癌 5. 提高免疫力 6. 预防心脏病 7. 防治糖尿病 8. 避免脂肪肝 9. 预防动脉硬化 10. 延缓关节、腿力衰老 11. 缓解骨质疏松 12. 改善腰、肩、头部疼痛 13. 远离老年痴呆 14. 调节睡眠,消除压力 15. 走路快有益长寿 一、什么时间走路最好? 下午! 1. 早晨和上午,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等)的发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 如有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等),锻炼要考虑心脑血管的安全性问题。大量数据证明,在早晨和上午,心血管事件(心梗、心绞痛等)的发生率,要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有推测是跟此时间段的交感神经活性较高有关。因此,早晨和上午,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不适合进行锻炼。 2. 晚上光线差,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损伤。 人体的平衡、协调能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所以年纪越大,人的平衡、协调、反应能力都是下降的。而且晚上光线变差,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损伤。尤其老年人,很多都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一旦跌倒,后果比较严重。 3. 下午最适合锻炼,尤其是老年人。 除去上面两个时间段以外,那么适合锻炼的时间就只有下午了,比如下午4~5点的时间段就不错,在两顿饭之间。 总的来说,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只要是能够在自己一天的日程里安排出锻炼的时间,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早晨、夜晚,都是被鼓励的。但涉及到慢性病者、老年人,还是要考虑锻炼的安全性。 二、每天走多少步最好? 6000步! 都说日行一万步,一个人一天之中,上厕所走几步,上下楼走几步,办公室里走几步,加起来就有4000步。除去这4000步后的6000步才是真正能够改善健康的!而且,这6000步最好一口气走完。 人的心脏一天通过跳动要往外打10万次血,血出去后还得回到心脏,谁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块肌肉。只要肌肉运动,就会把血挤回心脏,每走一步就相当于把脚上的血挤回心脏。 三、去哪里走路最好? 草地、土地最好! 不是每条路都适合走路,理想场所应该是草地、土地,而应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这个较困难,但有土路的地方就不要走柏油路。因为地面会给你一个反作用力,会构成一些危害。 比如中长跑运动员最容易犯的问题是胫骨骨膜炎,这是无菌性炎症,在硬地上走,就容易引发这种疾病。在人行便道上走也没问题,但最好远离机动车废气。 四、走路最佳速度是多少? 每秒走两步! 健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每分钟120~140步(约每小时5.5~6公里)的速度为宜,大概每秒走两步。每次在健走之前应先用慢步走(每分钟约70~90步,相当于每小时3~4公里)来热身; 走完6000步之后,可以用中速走(每分钟90~100步,相当于每小时4-5公里)作为锻炼后的整理运动。 五、走路穿什么鞋子? 合脚、轻便、防滑的运动鞋! 走路需要选双好鞋,不一定非要名牌的,舒服就行。适合健走活动的运动鞋,要合脚(不压脚背、不挤脚尖),鞋底与地面接触面大,轻便(材质透气和柔软,走起来较轻盈),避震(健走时脚底所受到的冲击是全身体重的1.2~1.5倍),防滑和稳定性要好。 六、出现腿疼还走不走路? 一般需减少运动量! 很多人走路时,会有膝关节突然发软的经历,同时膝关节会疼痛。这些症状是由髌骨关节紊乱、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腰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建议及早就医、诊断治疗,同时要注意减少运动量,避免爬山爬楼梯,并且注意保暖。 如果走路时小腿肌肉疼痛,停下来歇会儿又缓解了,或是经常觉得腿脚发凉,尤其是冬春季节或夜里比较严重,很可能是患了下肢周围血管病,以动脉硬化闭塞症居多。建议尽早到血管外科检查,别硬撑着锻炼。

最新研究:4歲以下兒童每天應運動3小時

图片来源:加通社据A1电台报道,最新研究显示,一岁到四岁儿童每日最好做3小时运动。加拿大运动协会表示,三至四岁儿童每3小时运动运动中,最少要有1小时是剧烈运动,包括跑步或者跳舞。另外一岁一下儿童,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的运动时间。目前只有13%的学前儿童可以保证每日3小时的运动时间。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