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14:36:22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健康

糖尿病患者冬天應吃什麼菜?專家是這麼說的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冬天吃什么能够强身?不同年龄段的人吃什么好?来看看专家给大家送上的养生食谱吧! 营养师常说:“糖尿病友每天都要吃新鲜蔬菜。”可是中国北方的冬季,这样的想法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冬季可供选择的蔬菜品种比其他季节少,尤其是绿叶菜;另一方面鉴于节约的习惯,一些昂贵的非时令蔬菜(大棚菜)是很多中老年糖尿病友不敢问津的。 比起大棚菜,我们还是建议糖尿病友选择时令蔬菜,为什么呢?一方面依据季节生长采收的蔬菜口感好,另外非时令的蔬菜或从其他地区长途运输,营养价值亦有损耗,时令蔬菜的另一个好处当然是价钱实惠了。 冬季如何巧吃蔬菜 那么冬季有哪些时令蔬菜呢?常见的有青椒、卷心菜、大白菜、洋葱、花椰菜、胡萝卜、白萝卜、芹菜等。 老百姓冬季常食用的还有一些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常见的炒土豆丝是很受欢迎的菜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这类根茎类蔬菜能量较高,应避免大量食用,如果摄入量较多则应被计入主食的量中。 寒冷的冬季大家尤其要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上面提到的时令蔬菜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天天吃相似的食物也难免吃厌烦,日常生活中您可以来点小技巧,让冬季吃得更丰盛些。 巧吃蔬菜第一招 自己发豆芽。豆子(绿豆或黄豆)经过浸泡发芽,体内的维生素C含量激增,在冬季常吃新鲜的豆芽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家自己发豆芽干净、卫生、安全。将豆子洗干净,浸泡一夜,然后把泡好的豆子放在有孔的篮子或筐里,上面盖一块湿润的布就可以发豆芽了,为了防止豆子变干变味,每天用清水浸泡几分钟豆子,然后沥干篮中水分,再将搭在豆子上面的布洗一下重新复盖,让豆子充分吸收新鲜水分,几天之后新鲜豆芽就发出来了。 巧吃蔬菜第二招 自己种蒜苗。炒菜放一点蒜苗能提味,但是冬季的蒜苗很贵,而且有时候您或者忘记买这样的配料了,不要紧,自己在家种点蒜苗,既省事还可以装点空间。选择几头比较完整的大蒜,将大蒜头剥成瓣,小心地剥去皮,注意不要把根部破坏了;然后用针线把蒜瓣穿在一起,防止它们在水里飘来飘去。 穿的时候要注意靠近边缘,不要穿到蒜中间的芯,全部穿完后,把首尾连起来打个结盘成圆圈;把穿好的蒜放在一个盛水的容器里,刚刚让水没过大蒜根部,将其摆放在有阳光的地方,随时观察水位线,及时补充水分,大约半个月就可以吃上蒜苗了,自己种的蒜苗摆在家里还很好看哦。 巧吃蔬菜第三招 用番茄酱代替番茄。这里说的不是超市里的番茄酱,而是自己制作的番茄酱。因为气候等原因,冬天的番茄没有自然熟红的,几乎都是用乙烯催红的,外表看着是红的,但切开后发现里面的瓤是青的,口感很差。催红的番茄个头很大,红得不自然,吃起来生硬,没有籽,一点也不好吃。但是拿它来制作蕃茄酱却没有问题。所以,您可以用番茄酱来代替番茄,番茄酱都是用自然熟红的优质番茄加工制作中的,原料比较纯正,少量使用即可让菜肴风味更佳,而且价格实惠,不过市售的番茄酱大多添加了白砂糖成分,糖友需要控制使用量或者选择没有添加甜味剂的酸味更重的番茄酱。 巧吃蔬菜第四招 多选择菌藻类蔬菜。夏天的菌类不好存放,容易变质,但冬季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这个季节菌类食材相对便宜。常吃菌类有益健康,有助于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拆厘子」可不能亂吃!女子5天吃6斤暈倒在酒店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观察者网  这个冬天,来自南半球的优质水果车厘子妥妥红了一把,你实现“车厘子自由”了吗?当心不要自由过头了!!  一口气吃四五十颗车厘子 “血便”不止   32岁的王女士是重庆人,今年春节全家人到武汉旅游过年。节前,亲友送了2箱车厘子,想到过年期间家中都没人,她将车厘子全部洗好后装了满满两大袋带着路上吃。   大年初三下午5时,王女士刚下飞机,腹部一阵绞痛,上洗手间发现竟然全是“血便”。强撑到了酒店,她反复往洗手间跑,拉的全是红色果酱样便,一整夜来来回回折腾了20多次。用补液盐冲水喝,没想到最后竟晕倒在厕所。   次日一早,家人赶紧将王女士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闵凯接诊后,立即给她做了大便潜血和电解质水平检查,均未发现问题。   闵凯看过标本后,怀疑王女士是红色素染成的“假象血便”。在反复追问下,王女士这才想起来,自己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连着5天吃了差不多6斤车厘子,下飞机之前就一口气吃了四五十颗。“这是过食车厘子导致的急性胃肠炎。”   车厘子真的有毒吗?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闵凯介绍,车厘子含铁多,并含有一定量的氰甙(qíng dài),是一种含氰基的甙类,在酶和酸的作用下释放出氰氢酸,食入苦杏仁后,其所含的苦杏仁甙在口腔、食道、胃和肠中遇水,经苦杏仁酶的水解后释放出氢氰酸,苦杏仁在口内嚼碎与唾液混合能产生氢氰酸。   “很多蔷薇科水果中都含有‘氰甙’,如国产大樱桃、桃子、杏、李子等。”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蔡红琳说,氰甙主要存在于果核里,含量微小,很少有人吃水果会将果核咬破,而且氰甙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正常进食没有任何问题。   闵凯建议,糖尿病患者和小孩不宜多食,成年人一次食用不要超过20颗,吃完后多喝点水。   吃当地的时令水果 一次也别超过400克   民间一直都有“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蔡红琳解释说,并非是水果有毒吃了会伤人死人,而是任何食物超量都会打破身体的代谢平衡,引起身体不适。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每日水果量是200-400克,王女士5天吃6斤车厘子,连续多日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最高量,出现身体不适并不稀奇。   蔡红琳指出,水果性味寒凉,冬季天气寒冷,并不适合大量进食水果,特别是一些体质虚寒的人。   蔡红琳解释,重庆和武汉气候相似,冬季的水果主要是柑橘类,像橘子、柑子、柚子等性温的水果最为适合,但一次也不要超过400克。   车厘子食用“攻略”在此:车厘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车厘子+黄瓜   车厘子含有高量的维生素C,但黄瓜中含有的分解酶会降低车厘子中的维生素C,影响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   2、车厘子+胡萝卜   车厘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够有效的治疗坏血病,而胡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酶,会降低维生素C对人体的功效。   3、车厘子+动物肝脏   车厘子含有的维生素C会被动物肝脏中的铜、铁等离子氧化,这些维生素C会被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这样车厘子就丧失了原本的营养价值。   4、车厘子+热性食物   车厘子属于一种温性水果,且味甘。它不宜与热性食材一起吃,例如榴莲,它们同是属于热、温性食材类,一起食用会引起人体内的火气过旺,从而导致上火等症状。 哪些人不宜吃车厘子   1、体质阴虚火旺之人不宜食用车厘子,因为车厘子属于温性食材,吃多了易导致上火、发热等症状。   2、患有热病、咳嗽、哮喘者不宜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1、车厘子铁的含量较大,同时还有一点氰甙,如果食用过多容易造成氢氧化物和铁的中毒,轻度中毒可用甘蔗汁来解毒,水果虽好吃,也要控制好量哦。   2、车厘子的保存时间较短,同时应避免被阳光直射,以免导致发霉。   3、车厘子一般3天左右就要食用完,以免肉质软化,同时保存期间不能沾水,易腐烂,吃前清洗就可以。

為什麼你很容易出汗?其實是暗示身體出問題了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人民网 出汗作为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可以不必担心。但是动不动就出汗,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当天气炎热,或者人的衣着过多,运动后出汗这些都是常见的正常出汗现象。但是有一些汗,如冷汗,这些可能就代表身体哪里可能出现问题了!那么,到底哪些汗代表着人体出现问题了呢? 出汗怕热要查查甲亢 甲亢是因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女性患者较常见。这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激素会使人体产生的热量增多,并且甲状腺激素使人体亢奋。 多汗的同时往往还会怕热,患者手心经常汗津津的。甲亢的诊断并不困难,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即可确诊。按照医生指导服用抗甲状腺激素亢奋的药物即可。 糖尿病 临床上,异常出汗是糖尿病的重要标志。糖尿病人还可能会出现 “味觉出汗”,即是有些病人一吃东西面部就会大汗淋漓。糖尿病患者大多不知道血糖持续偏高,对此并不知情,容易使病情拖延耽误,如果出现过多出汗,最好是去医院检查下血糖。 低血糖 低血糖会使神经兴奋,导致出汗增加。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引昏迷。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和经前紧张综合征都可能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出汗增加。对于中年女性而言,像潮水涌出的汗液往往意味着更年期的到来。处于更年期的女性会因分泌的原因突然感到燥热大汗淋漓。以年龄来说,45岁是一个门槛。一般来说,更年期未必要药物治疗,但是如果影响到生活日常,去询问医生是不错的选择。 肥胖症、肢端肥大症 体型肥胖的人大多爱出汗。皮肤多汗且大多比较油腻。 心衰、心梗 异常出汗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有心脏病史的人如果出现过多排汗,最好应去医院检查 出汗过多可不是一件好事,除了是以前病症的症状之外,还会对身体造成几个危害 1、机体脱水 水是万物之源,我们的身体同样也离不开水。出汗是当身体里的出汗量比较多的时候,水分流失。大量出汗的同时,可能会让我们的机体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水分得不到补充就会造成人体缺水,严重的脱水休克, 2、皮肤感染 平时,我们的皮肤会比较干燥,没有那么潮湿,我们的身体只有在平衡时才是最健康的状态。经常出汗的还有可能会导致皮肤出现潮湿的状况,可能会引起皮肤的组织受到一些病毒的侵害,感染皮肤病。 3、感冒 人经常出汗,会脱衣服,这时候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导致身体温差过大容易感冒。 4、缺微量元素 大量出汗后,钾元素和钠元素大量流失,因此要及时补充人体必需元素,比如喝淡盐水。 经常出汗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可以适当的,如果出现出汗过多情况,要综合分析,尽快找出病症原因对症下药,祝您身体健康!

蔬菜浸泡太久可能更臟 做這件事要小心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农药残留是果蔬届的一大难题,中国每年由于食用农药污染食品而导致中毒的人数达到20万左右,约占食物中毒人数的三分之一,而长期摄入过量农药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造成危害。   许多人都习惯在洗菜后将其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残留农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有些人会将浸泡时间延长至3-4个小时甚至一夜。但是你知道吗,这一看似健康的行为,不仅会降低蔬菜的营养成分含量,甚至有可能会让菜越泡越“脏”。   浸泡时间越久越好吗?   按照溶解性能来分,农药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水溶性农药主要有敌百虫、乙烯利、杀虫双等;脂溶性农药大多为有机磷类农药,如乐果、氧化乐果等。   目前用于果蔬的农药大多以脂溶性农药为主,这是因为脂溶性农药的渗透性远远大于水溶性农药,其防治效果会比水溶性的农药好很多。但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造成脂溶性农药在果蔬表面的残留量远远高于水溶性农药。   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久,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被果蔬重新吸附。   此外,若是浸泡时间过久,还会造成蔬菜中的许多水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钙、镁、铁、锌等溶解在水中从而造成其营养成分损失。曾经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当蔬菜的浸泡时间超过15分钟后,其维生素C含量损失率达90%以上。   因此,用清水长时间浸泡果蔬的这一方法并不科学,不仅不能提高农残的去除率,甚至可能会造成果蔬重新吸附农残及营养成分流失。   如何正确地去除农残?   那么,传统的浸泡法不可行,我们又该如何才能正确地去除农残呢?   1。焯水:将蔬菜洗干净后焯水1-1.5分钟可以去除其大部分的果蔬残留,而且不会对蔬菜的营养成分造成过多损失。以菜心为例,清水漂洗只能去除其残留的甲胺磷含量的30%,而焯水1分钟则可以去90%以上。   2。  去皮:对于一些不能焯水的水果以及表皮较厚的蔬菜(如黄瓜、萝卜等)而言,可以通过去皮的方式来去除农残。一般的农药仅残留在水果表面,去皮方式的农药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  弱碱性水漂洗:厨房中常见的弱碱性水主要有淘米水、面粉水以及小苏打水。绝大多数的农药在碱性条件下都容易分解,因此使用这类弱碱性水漂洗果蔬,其农残清除率要比普通的清水稍高一些。   4。  活水冲洗:用活水冲洗果蔬替代长时间浸泡果蔬,不仅可以提高农残的去除率,且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同时,我们也提醒大家在清洗蔬菜时一定要先洗后切以保证蔬菜的完整性,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溶解在水中的农药通过蔬菜的切面渗入蔬菜内部,还可有效预防其水溶性营养成分的溶解损失或氧化损失。   5。  巧用洗洁精清洗:清水洗涤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水溶性农药残留,但对于脂溶性的农药残留,我们则需要借助洗洁精的作用。在清洗果蔬时,在浸泡的水中加入1-2滴食用洗洁精,并浸泡3-5分钟,之后再用清水冲洗1-2次,即可除去大部分的脂溶性农药残留。   如何挑选低残留量蔬菜?   在学会了如何清洗果蔬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挑选低残留量的果蔬,从源头减少农药的摄入。   1。  选择来源正规的果蔬   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来源正规的肉制品,但在购买果蔬时往往没有这个概念。事实上,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水果超市中的果蔬,会经受更为严格的农残检测,在销售过程中,也会有不定期的市场抽检。一般而言,其农药残留量会比普通商贩销售的更低且更为稳定。   2。  看外观   我们不建议消费者购买外观过于艳丽的果蔬,这类果蔬可能是由于喷洒了过量农药从而导致其外观比较吸引人;但同时,我们也不建议消费者购买带有虫眼的“无农药”蔬菜,这类蔬菜不一定是没有打农药,而是病虫害发生后才打药,这类蔬菜不仅残留有农药,其农药还极有可能通过虫眼渗入蔬菜内部,造成其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综合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果蔬时,选择成熟度适中、色泽外观正常的果蔬即可。   3。  闻味道   在购买之前,可以闻一闻它的味道,如果蔬菜的气味异常,略有刺鼻气味则不要购买,这有可能是由于残留有大量的具有刺激性味道的农药所导致的。而对于豆芽、菌菇等食物,若色泽较白、且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则很有可能是通过二氧化硫熏制漂白过的,长期食用这类漂白食物对人体有害,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

營養師的冬季早餐清單,想不想知道?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新京报 北京市密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杰表示,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早餐状况调查显示:有77%的学生天天吃早餐,有23%的学生不是天天吃;另外,早餐营养质量方面有46%营养搭配是不合格的。 首先,大脑的能量来源不足,会出现疲乏无力、孩子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搞不好还会出现低血糖晕厥。 2016年北京市政府健康白皮书中提到:儿童长期不吃早餐,成人后更容易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 张杰表示,营养均衡的早餐应该包括四类食物,粮谷类、动物性食物类、奶类或大豆制品类、蔬果类。 1. 粮谷类 也就是通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就好比汽车加好汽油,才能让我们的身体马力充足,早餐中主食应占到一半以上 ,早晨无论时间多么紧张也不能把孩子主食省略。 2. 动物性食物类 包括蛋、禽畜肉、鱼虾,是孩子们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物质,早餐中有一种即可,量不必多,比如一个鸡蛋或鸡蛋大小的肉、鱼虾就基本满足需要了。 3. 奶类或大豆制品类 俗称奶豆类,是第二类食物的盟军和钙质的重要来源。 4. 蔬果类 蔬果类即蔬菜、水果,通常在早餐中被忽略,但它们是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是其他食物的勤务兵和联络员。 有人说,我知道早餐需要这些类的食物,但是食物种类那么多,我怎么搭配呢?别急,张杰分享了她自己的几种早餐供大家参考。 ◎ 第一款 主食:小花卷+小蛋糕+杂粮粥 动物性食品:清蒸鳕鱼 蔬果类:素炒胡萝卜荷兰豆+水果 第二款 鸡蛋卷+小西红柿西蓝花+酸奶+水果粒 ◎ 第三款 鸡腿面条+圆白菜胡萝卜丝 ◎ 第四款 小烧饼+卤猪肝豆制品+牛奶木瓜+拌豇豆+鸡蛋蔬菜汤

多做平衡練習少摔跤 對身體大有好處

图片来源:Pixabay 平衡力是指身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都能保持最大程度稳定的一种能力。它对于协调动作、预防意外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力差主要表现为对动作的控制力下降、活动力受限,从而增加摔倒风险,眩晕耳鸣、关节易受伤,反应能力也会下降。 以下几项改善和提高平衡力的运动很有裨益:太极拳、交谊舞、健步走和登山。 太极拳可提高中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提高膝关节肌肉力量,使下肢稳定性增强,减少跌倒概率。坚持练习6个月太极拳,能显著提高中老年人的平衡力。建议一周练3次,每次半小时。 跳交谊舞能有效增强对视觉系统的刺激,同时改善前庭器官的机能,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平衡机能,进而维持直立姿势的平衡,延缓老年人肌肉萎缩,增强下肢力量。建议具备交谊舞技巧的中老年人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的训练。 健步走同样能有效刺激前庭器官,提高锻炼者的静态平衡能力,对防止跌倒有积极作用。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的健步走非常适合中老年人。 登山时,人体需动态调整身体重心,使平衡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这有助于减缓老年人神经系统的灵敏机能退化,确保反射弧通畅,改善和提高平衡力。建议每周登山1次,每次不超过1.5小时。最好手握登山杖,防止滑倒。登山应循序渐进,由海拔低、坡度缓的山开始登,逐渐增加高度与坡度。 练习气功、瑜伽也可通过增加下肢肌肉力量,提高手与眼的协调能力,提升视觉,增强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的感知能力,从而保持中老年人的平衡力。但苏浩提醒,平衡力训练应及早入手,如果等能力退化后再进行,恢复程度恐怕有限。

小米的好搭檔有哪些?照着吃!

来源:Pixabay 俗话说,“五谷杂粮,小米为王”。在中国人心中,小米的地位不可动摇,正因如此,小米也是我国消费量最高的全谷物。鲜为人知的是,这种全谷物在烹调中还有很多好搭档。   与其他全谷物搭配,口感和营养更丰富。无论做粥还是蒸米饭,将小米和其他杂粮,比如藜麦、燕麦、糙米、紫米、荞麦等一起烹调,不仅口感上有软糯与筋道的层次感,还能在营养上“强强联手”。比如,燕麦在蛋白质和锌含量上明显优于其他杂粮,小米、高粱和青稞在铁含量上更有优势。   与杂豆搭配,提升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谷物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低,蛋氨酸较高,豆类却富含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低,所以小米与红小豆、绿豆、白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类一起做成杂粮饭或者杂粮粥,不仅可以实现食物多样化,还能起到蛋白质优势互补的作用,促进机体利用吸收,从而提升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与薯类搭配,预防便秘,更有饱腹感。薯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5%左右,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果胶等膳食纤维和水分比较丰富。煮小米粥的时候放一些红薯、紫薯、甘薯、山药等薯类一起烹调,不仅能够增加饱腹感,其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与蔬菜搭配,对控血糖和养胃更有利。小米熬粥时,可以与喜欢的蔬菜一起搭配,比如油菜碎、胡萝卜碎、南瓜片等。蔬菜的餐后血糖反应比较低,所以这样搭配既能多吃一些蔬菜,还比单纯喝小米粥更利于餐后血糖的平稳控制。另外,对于有些胃酸比较多的人来说,喝点小米粥能让胃舒服,再搭配软烂的蔬菜,既能养胃,又增加了蔬菜的摄入。这种搭配还特别适合上了年纪牙口不好的人和刚添加辅食的宝宝。   除了以上几种,小米还可以跟很多食材一起搭配来吃,比如小米粥中加入葡萄干、枸杞,打小米糊时,放入几颗花生或者核桃,这些搭配不仅可以提升口味,还能保证营养均衡。

吃好喝好不發胖,就照這10條做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来源:新华社 春节假期,有合口味的食物,能舒坦地赖在家里,有了敞开吃放心躺的好心情好条件。 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再说什么减肥,实在是不合时宜、不通人情。 但大快朵颐的时候,还是多少会担忧“每逢佳节胖 × 斤”。 那这份控体重计划里的10条建议,可以好好看看。 既能吃得好,又能稳住体重。 春节假期,把体重维持住别涨就值得庆贺。 减肥什么的,等正月十五正式过完年再说吧。 吃好喝好休息好,开心就好,“保重”就好!

耐力訓練抗衰老效果最好 這些動作做起來!

图片来源:Pixabay 据美国《医学快报》报道,德国莱比锡大学和萨尔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与力量锻炼相比,耐力训练能更好地抵抗衰老。   研究人员选取了266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他们平时都不怎么参加体育运动。参试者被随机分入耐力训练(连续跑步)、高强度间歇式训练(热身后将快跑与慢跑交替进行4次,最后通过慢跑冷却肢体)和力量训练(在器械上做循环运动,动作包括体后屈、卷腹、坐姿下拉、坐姿划船、坐姿小腿屈伸、前腿肌伸展、推胸和仰卧腿举等)三组,以及一个不运动的对照组。前三组每周锻炼3次,每次45分钟,总共有124人坚持下来。   在研究之初和最后一轮运动后,研究人员分别分析了参试者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前三组参试者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都增加了,这对防止细胞衰老、提高细胞再生能力以及健康衰老都很重要。不过,与力量训练组相比,其他两组的端粒酶活性高了2~3倍,端粒长度也明显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耐力训练是促进健康衰老的重要机制,其中一种可能性是由于这种类型的运动影响血管中的一氧化氮水平,促使细胞发生积极的变化。此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耐力训练能更好地模仿人类祖先旅行、搏斗等行为,涵盖的范围很广,跑步、游泳、滑雪和骑车等都属于耐力训练。

即使發燒38.5℃ 也不要馬上吃退燒藥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近期流感高发,发烧要着急吃退烧药吗?传统认知是体温超38.5℃才有必要吃退烧药,但最新研究却发现,即使38.5℃,也可等等再吃退烧药。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最新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上的一项研究,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认识。研究提示,发烧后可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这样可以帮助提高清除病原体能力。 生活中,发烧多是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的,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调动免疫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免疫细胞靠其表面的α4整合素细胞黏附分子到达感染的部位。 研究发现,当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与α4整合素结合在一起,大大加速免疫细胞移动,好比把普通“运送车”升级成了“跑车”,让免疫细胞更加快速赶往感染部位,帮助人体战胜疾病。 一方面,只能在体温达到38.5℃以上,才能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起到加速对感染清除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是高热后6个小时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旦热休克蛋白90被成功诱导表达,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也可维持大约48小时。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发烧了,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如果一发烧就急着降温,这会扰乱免疫细胞的正常工作流程,会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病程反而会被延长。”陈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 建议对于普通感冒发烧,一般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暂时以物理降温的方式为主,如可用温水擦浴全身。而当体温高于38.5℃,精神状态较好且没有其他情况时,如晕厥、慢性疾病,可适当推迟使用退烧药(研究成果还未临床推广,婴幼儿、老人、发热耐受差的人群需遵医嘱),当体温降至38.5℃以下,即可停用退烧药。

過年吃多了?記下這些方子養胃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吃多了、吃急了、吃凉了……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促发胃胀胃痛等不适,甚至引发胃肠道疾病。   养护“春节胃”,专家联手教您绕开这些吃坏肚子的“陷阱”。   吃多了胃胀   山楂白萝卜煎水饮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团圆庆祝,家人团聚一堂共吃一桌丰富的年夜饭,走亲串户来上一顿顿丰盛的家宴餐,牛肉、猪肉、鱼肉、螃蟹……美味佳肴,杯酒尽欢,一不小心就易吃多了。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主任医师马素平:每年春节因吃多了致使急性胃病发作就医的大有人在。春节期间饮食一般高脂肪高热量,很多人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殊不知,吃多了对胃的伤害是最直接的,轻者可能会引发打嗝、腹胀、泛酸水等消化不良症状,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急性胃扩张、胃潴留、幽门梗阻等症状,导致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穿孔,必须及时就医,否则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过年时即使面对满桌美食,也别贪多,规律饮食、荤素搭配、干果适量,吃饭八成饱,对胃是最好的。   如果一旦真吃多了,不要立刻卧床休息,躺下最不利于消化胃部的食物,会导致人更加难受。   吃撑了首先站起来,可以进行适当的舒缓活动,如散步。   同时,不妨用山楂、白萝卜煎水饮,民间有“萝卜山楂,药铺搬家”的说法,山楂萝卜水有利于消食解腻,煮前山楂要每个都刷一遍,保证洁净度。   也可以选择口服保和丸、健脾消积类药物。   吃凉了胃疼   生姜红糖代茶饮   亲朋相聚,叙旧为主,吃饭为辅,推杯换盏间最容易吃不热乎,寒冷天气加上过凉食物进入胃肠的冷刺激,很容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腹痛,甚至是突发急性肠胃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主任医师马素平:有些人总觉得,吃热食时来杯冷饮一饮而尽,胃里如同“冰火两重天”,感觉“爽到飞起”。其实,这种做法真的很糟糕。冰镇饮料本身对肠胃就会有一定刺激,再加上热食更会加重。相较于冰镇饮料,啤酒则是坏上加坏,酒本身易损伤胃黏膜,加之低温,会使胃黏膜温度骤降,易引起胃痛,危害自然会更大。   中医认为,“胃喜温不喜凉”。冷饮冷饭一定要有节制。冷饮尽量少喝,从冰箱中拿出来要放一放,别一口喝太多。菜一上来,就赶紧夹上一筷子,趁温乎吃,别耽误。   不慎吃凉了,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以用生姜水溶红糖代茶饮,此茶有袪寒暖胃、增进食欲、缓解腹痛的作用,制作简单,材料易取,喝上一杯让胃立刻暖起来。除此之外,有条件者也可取高良姜、香附,用适量沸水冲泡煎服,有温胃止痛之效。   但是如果出现呕吐、发烧、腹泻等症状,要警惕是急性肠胃炎,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防因腹泻呕吐脱水。   吃急了食积   揉揉中脘穴   要说春节在吃上的“陷阱”,吃得“猴急”一定要上榜,其中最要警惕孩子们。因为面对美食,孩子们最抵抗不住诱惑,看见丰盛的美食往往容易吃得太急太快、狼吞虎咽。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父母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孩子狼吞虎咽、大口吞饭的时候,家长在心中窃喜,甚至对孩子这样的吃饭态度给予表扬。   殊不知,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充健,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吃饭若再狼吞虎咽,食物咀嚼不充分,不仅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还容易导致食积的发生。   这个时候肚子上有个穴位可以来帮忙“消食导滞”,这就是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三指横量为2寸。按揉时,家长用拇指或中指指端点揉按压此穴,力度稍轻。每次按压三分钟左右。最后,再加上顺时针按摩腹部5分钟,有积消积,无积健脾,注意此方法腹泻时不适用。   当然,改善孩子吃太急的习惯还是最关键的。首先家长要学会提醒孩子,并帮助其建立细嚼慢咽的习惯。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大便排便的情况,若其2~3天不进行一次排便,且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很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出现。   吃坏了腹泻   吃点凉拌马齿苋   中国人吃饭讲究“排场”,新春家宴更是如此,盘子摞盘子、碗挨碗,十余道菜品,有肉有菜、有热有凉,特意为招待客人准备的饭菜,一顿饭吃下来却发现剩下的可能三天都吃不完。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饭菜隔了夜,非但营养价值不高,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滋生细菌影响健康。   不想面对剩饭剩菜时心疼,最好的建议是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剩。   如果最终还是剩下,要注意储存放置时要选用干净的容器密闭封存,如保鲜盒、保鲜袋,避免细菌交叉污染,从冰箱拿出来要加热充分,热透了再吃。   世界卫生组织在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中建议,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两小时以上,不要在冰箱里放超过三天,剩饭菜加热次数不应超过一次。   吃坏了的一大“元凶”还有筷子。围桌共食,一盘菜无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触筷子,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细菌大量传播的机会。比如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要与其他人分餐,避免传染。就餐时不用公筷,这不是图省事,是健康陋习,一定要改。   此外,餐桌上也不妨加道凉拌马齿苋。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之效,将其凉拌食用,能起到一定的防治肠道疾病的作用。

這位身體的「沉默殺手」已被重點標記!

提到骨质疏松,多数人并不陌生。然而,对于这个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沉默杀手”,你真的了解吗?《生命时报》特邀权威专家为大家深入剖析这个“杀手”,及早制订应对策略,防患于未然。 沉默杀手的“变老黑魔法” 亲密拥抱“抱断了”肋骨,打个喷嚏“震折了”脊椎,下公交车时向前一跨却连累了髋部……这些看起来像“开玩笑”的新闻越来越多,而且事件主人公大部分还是年轻人。 铮铮铁骨竟然如此脆弱,国人的骨头到底怎么了?中国首个骨指数报告称,中国人骨健康平均分未“及格”,超三成国人骨骼已经提前老化。骨骼提前老化使得骨质疏松问题也愈发严重。 提到骨质疏松,多数人并不陌生。它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让骨质慢慢流失。骨量不断丢失会导致骨微结构破坏,时间一长患者就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近年来,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呈连年上升趋势。据估计,到203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483万例次,到2050年将达近599万例次。由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病速度不断攀升,除此之外,骨质疏松患病人群年轻化也是近年比较显著的一个特征。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会委员韩世愈指出,导致骨质疏松患病人群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偏食。有些人盲目减肥,只吃素食不吃肉,导致骨骼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钙,骨量丢失严重。二是怕晒黑。因为过分追求“肤白貌美”,出门不是打伞就是坐车,皮肤接触不到光照就不能合成维生素D,导致骨质疏松提前。三是过量饮酒。不少人沉迷于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时间长了会造成人体对钙的吸收变差。 想要科学自测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程度,可以采用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基础看护学教授给出的一套公式。具体算法是:(体重-年龄)×0.2,如果结果小于-4,风险高;在-4~-1之间,属于中度风险;大于-1,风险小。体重越轻,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越高。 学习“防骨松术”,“反杀”骨质疏松 骨量从出生后开始增加,在35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不断流失,骨密度逐渐降低。这一不可逆的事实也为骨质疏松能够屡屡得手提供了“帮助”,因此只有学会基本的“防骨松术”,才能在未来骨松悄悄行凶时,成功对它进行“反杀”。 第一,科学补钙。骨质疏松与钙代谢密切相关,生理、病理等原因使骨组织中的钙含量丢失,造成骨再建失衡、骨空隙增加。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明显助益。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科学补钙尤为重要,而从食物中补钙是最天然和安全的做法。众所周知,牛奶是含钙最丰富且吸收率又非常高的补钙首选。此外,豆制品和绿叶蔬菜也是很好的钙来源。在吃富含钙食物的同时,还要避免饮用过量的茶、咖啡、烟、酒等刺激性的物质,并减少食盐和油腻食品的摄入。 第二,合理运动。专家认为,骨骼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因此,保持一定强度和频度的锻炼,增强骨骼承受负荷及肌肉牵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补钙的效果,防止骨质疏松。比如每天走路30分钟、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法。 第三,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体皮肤产生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夏天阳光比较强,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一定伤害,晒太阳最好避开正午,选择在早上10点前及下午4点后的阳台或空旷场所。边晒边走动是比较好的晒太阳方式,这样更利于身体吸收日光,走动晒太阳以每天15~30分钟左右最佳。 进阶防御术,备足骨骼“知识弹药” 在学会了基本的“防骨松术”后,相信你已经可以正面迎击骨质疏松这一“沉默杀手”了,不过我们还是要备足“知识弹药”,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多招制敌夺取胜利之匙。以下几个常见的伤骨说法,你能辨别真假吗? 跳绳是最伤膝盖的运动? 跑跳等动作的确会对膝盖有一定损伤,尤其对老年人。据统计,人躺下来时膝盖的负重几乎为0,站起来和走路是体重的1~2倍,下坡或上下楼梯是3~4倍,跑步是4倍,打球和上篮是6倍,蹲和跪是8倍。包括跳绳在内的跑、跳、投类运动确实更易伤膝盖。因此,膝盖不好的人最好选择游泳、散步、骑车等对膝关节负重较小的运动。但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跳绳姿势正确,并不会伤害膝盖。 可乐汽水中含磷,喝了易得骨质疏松? 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含磷,比如瘦肉、蛋、奶以及坚果和部分海产品等。其实磷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摄入并不会伤骨。《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每日磷的推荐摄入量为720毫克,100克煎饼里含磷320毫克,100克牛肉中含磷172毫克,每一百毫升可乐型汽水中含磷约为17毫克,相比之下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并不高。如果以每日磷的推荐摄入量为上限,相当于每天需要喝掉约合1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如果要是以每日磷的人体耐受量(健康的成年人为3500毫克)为上限,更是相当于6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 其实,骨质疏松有多种类型,比如原发性骨质疏松,即因人年龄增长、遗传或妇女绝经后激素影响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导致骨质疏松。还有继发性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骨质疏松往往也是受到多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把骨质疏松的原因单纯归咎于某一类食物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 久睡软床也伤骨? 专家认为,静态地躺在床上确实也有伤骨的可能。床垫太软会导致身体陷在其中,脊柱中段会出现下凹,时间久了易引起腰疼等不适。此外,睡软床骨盆向各个方向活动都会遇到阻力,翻身坐起时需要格外用力,容易造成急慢性损伤。因此,挑选床垫时要注意床面必须与脊柱的生理弯曲相契合,并能将床与身体接触面的压力均分。 多吃盐会造成钙流失? 钠的摄入量与尿钙排出量有很大关系。肾脏每排出2300毫克钠(相当于6克盐),同时就会丢掉40~60毫克的钙。一些有关高血压的研究也提示,钠摄入量高,不仅是升高血压的因素,也是促进人体钙流失和提高肾结石风险的因素。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为超过9克/天)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5克/天),北方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2~18克/天,而钙的摄入量(接近400毫克)却只有推荐值(800毫克)的一半,钠盐摄入过多所带来的骨钙流失问题实在是不可忽视,所谓“少吃盐=多补钙”绝非虚言。 虾皮、骨头汤有助壮骨? 专家表示,虾皮、骨头汤对骨骼健康无益。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虾皮虽然钙含量高,但其中含有大量的盐,如果长期吃,不仅不能补钙,还会加大钙的流失。 骨质疏松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这种诡谲的症状早已越来越大众化,以至于不久后有些小年轻可能还没秃顶,就先骨质疏松了。一段年少风光过后,竟以骨质疏松收场。 而为避免让骨质疏松陪自己度过漫长岁月的方式便是早早将护骨提上议程,学会以上兼具“科普+辟谣”的“防骨松术”,为自己日后的轻便自如烙上科学的印证。

最新研究:飽腹感能降低阿爾茲海默的風險?!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可能都很熟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人如其食”,那么你知道吗?你所吃的东西或许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力;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biology of Aging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处于高水平时,一种饱腹感激素或会降低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 利用来自阿尔兹海默病神经成像启动计划(ADNI)中的数据,研究人员观察了287名参与者机体中饱腹感激素—胆囊收缩素(CCK)的水平,CCK存在于机体小肠和大脑中;在小肠中,CCK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而在大脑中,CCK则位于海马体中,海马体是大脑中记忆形成的区域。研究者指出,携带高水平CCK的个体患轻度认知损伤的风险会降低65%,而这种轻度认知损伤常常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前期状态。 研究者Auriel Willette说道,这项研究阐明了血液和大脑中的饱腹感激素影响大脑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重点对CCK进行研究,因为这种激素在记忆形成过程处于高度表达的状态,因此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观察是否大脑海马体和其它重要区域中CCK水平、记忆和大脑灰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p-tau和tau蛋白的水平,旨在分析这些被认为对大脑存在毒性效应的蛋白质是否会影响CCK的水平和记忆力,结果发现,随着tau水平的增加,高水平的CCK与较少的记忆力下降并不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希望本文研究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关注饮食的营养方面,而不仅仅是关注热量的摄入,如今研究者已经通过研究空腹血糖和酮体阐明了饮食如何影响个体机体中CCK的水平。最后研究者Plagman说道,从营养方面来看,我们就能够有效判断是否特定的饮食能够抑制阿尔兹海默病或抑制该疾病的进展。

除了頭孢與酒 這些藥物與食物也不可混吃!

春节越来越近,人们在团聚的时候饮食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大鱼大肉,辛辣油腻、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摄取量比平日多,朋友小聚还会喝酒、品茶。药店人你知道吗,哪些食物对药品的吸收有影响? 第一类:服用西药时的饮食禁忌 高脂肪食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高脂肪食品:含脂肪量高的食物。如含油量高或油炸过的食物,植物中的核桃、芝麻、花生,还有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 具体药物:脂溶性维生素(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灰黄霉素和红霉素等。 作用机制: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如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灰黄霉素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降低某些药物如铁剂的吸收。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的排空速度,使红霉素与胃酸的接触时间过长而被胃酸破坏,使疗效降低。 高蛋白膳食对药物的影响 高蛋白质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 具体药物:氨茶碱、普萘洛尔、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 作用机制:高蛋白质食物能增加肝脏中的氨茶碱和普萘洛尔与底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使其代谢加快,所以使用氨茶碱和普萘洛尔时,应避免食用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饮食可与药物竞争蛋白结合位点而导致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吸收减少。 含糖量较高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包括食用糖和各种谷物,主要有蜂蜜、白糖、红糖、面粉、甘蔗、地瓜、大枣、甜菜及水果等。 具体药物: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作用机制:如蜂蜜、麦芽糖、枣及含糖高的馅类食品,可与解热药形成复合体,从而减少药物初期的吸收速度。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故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限制糖的摄入量,以低糖饮食为好。 饮料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常用饮料:葡萄汁、葡萄柚汁、橙汁、其它果汁等饮料。 具体药物:环孢霉素、利血平、阿托品、麻黄碱等。 作用机制:饮料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柑橘苷类化合物,这种成分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如临床常用葡萄汁送服环孢霉素以增加该药生物利用度。某些甜饮料可使消化液呈偏酸性,尤其是夏季喝得较多时,可使降压药利血平、解痉药阿托品、止喘药麻黄碱等吸收减少,影响治疗效果。 含维生素K高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含维生素K高的食物:如菠菜、菜花、莴苣、萝卜、动物肝脏、芫荽叶等。 具体药物:华法林。 作用机制: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为维生素K的竞争性拮抗剂。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芫荽叶等,对华法林有直接的拮抗作用而影响其抗凝效果。 饮酒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饮酒:一般指饮用白酒、啤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料和含有乙醇成分的药品。 具体药物: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及一些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如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替安、拉氧头孢等)、安定、利眠宁等。 作用机制: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它是一种酶诱导剂,能加速或延迟某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某些药物也可能延迟乙醇吸收和代谢,形成“双硫仑样”反应。另外,在服用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安眠药时,不宜同时饮酒,以免增加中枢抑制作用,发生过度抑制甚至猝死。 饮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茶叶:按照制作工艺分为绿茶、黄茶、乌龙茶(又称青茶)、红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系。主要成分为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等。 具体药物:胃蛋白酶、胰酶片等。 作用机制:因茶中含有鞣酸、咖啡因等,其中的鞣酸能与某些酶制剂(胃蛋白酶、胰酶片)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失去活性。咖啡因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服用中枢抑制药物时不宜与茶叶同用。 第二类:服用中药时的饮食禁忌 通用禁忌:服用中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食物,不吸烟。 辛辣味食物:葱、蒜、韭菜、酒、辣椒等。 作用原理:辛辣食物很容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有上火症状或者湿热症状的人,会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作用效果。 鱼腥类食物:各种鱼类、虾类、蟹类等食物。 作用原理:鱼腥类食物一般咸寒且腥,又含大量异性蛋白,容易引发过敏症状。对中药的吸收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发物类食物:蘑菇、笋、芹菜、公鸡肉等。 作用原理:发物类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如患有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人应忌食公鸡肉。 生冷类食物:萝卜、雪糕、冰淇淋等。 作用原理:肠胃不适和体寒者不宜吃生冷类食物,比如说萝卜,食用后会寒上加寒,肠胃功能更差。 油腻类食物:油炸糕、炸枣、炸丸子等。这类食品食用后不利于肠胃的消化,同时油腻也会影响中药的吸收。

養生可別藥石亂投 冬季禦寒用錯方法補身變傷身!

图片来源:Pixabay 人参鸡汤的燥热程度比一般的鸡汤低 今年多伦多的冬天分外寒冷,一旦寒风来袭,日常如欠缺调理,机能运作不佳,便易受寒邪入侵。专家提醒大众,小心别药石乱投,用错方法来御寒进补,否则随时补身变伤身。 文:黄日新 部分图片:星岛图片库 辨识怕冻主因 怎样才算怕冻?注册中医师麦超常指出,如在寒冷天气下,穿适量衣物后仍然感觉寒冷,或在夏天由室外走进冷气房时,短时间内不胜寒意,加上如添衣后仍没足够温暖感,都属怕冻。至于处于冷气地方,衣着适中,只是身体外露部位如双手觉得冰冷,这种情况多属于气虚、血虚,即身体本是够暖的,只因血气不足而未能把热能运行至手脚末端,引起手足冰冷。 麦医师补充,不是所有怕冷体质情况都显而易见的,例如有些人长期“怕冻”(长达数年),就是典型因阳虚而引起的怕冷现象,另有部分人会出现日间怕冷,晚上怕热的情况,那就是肾阴阳两虚而常出现的病征。至于手足冰冷情况,亦非绝对性地只因气虚血虚所致,有些特别个案,可以是因受情绪问题影响而引起的,故必须先辨识“怕冻”原因,才可对症下药。进食暖身食物前,必须严控分量,因不论哪种食物、药材,一旦短时间内过量进食会形成过补,人体很易过于燥热。麦医师说:“补身前应先了解身体承受力,一旦发现有燥热现象(最常见是长暗疮等),下次再进补时便须把相关用料减量。” 蛇肉可致敏宜慎吃 说到可暖身食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羊肉,麦医师指出,羊肉及蛇肉均可补阳,适合阳虚及气虚人士进食。要注意的是羊肉及蛇肉不适合阴虚火旺或实火人士食用,部分人亦对蛇肉敏感,建议可先浅尝一点,确认身体没问题才酌量食用。麦医师推介喝鸡汤,因鸡汤是很有效的暖身食物。 “不过,要留意蒸煮鸡肉不会太燥热,但用来煲汤会变成燥热食品,所以亦不宜大量喝鸡汤来进补,应适可而止。”他又补充,很多港人爱饮用的人参鸡汤,由于当中的人参(多是用西洋参)有清热降火之用,故这汤的燥热程度比一般的鸡汤低,可以较放心饮用。 除了上述食物,还有什么食物合适,又方便于办公室或日常生活中食用以暖身进补?麦医师建议饮红糖姜茶,红糖、姜等有保暖效果,亦可加入红枣、龙眼等食材加强效用。麦医师指,其他暖身方法还包括多运动、少喝冷饮、早睡等等。 “有时温差大,早上较冷,中午太阳高挂又感太热,日落后又变回寒冷,建议宜多穿几件厚薄适中的衣服,以便于穿脱,更易调节体温,减少着凉机会。 ” 长者保暖宜戴帽 长者要保暖,最佳方法是戴帽。由于长者发量较少,人体头皮的血管又很多,寒冷天气时如不戴帽保暖,很易流失体温。其次是要正确地围颈巾,“正确方法是用衣服和颈巾把颈口位均匀围住,不要留下空隙,让冷风进入体内,才可以预防受寒。”麦医师称。小朋友方面,他指其实没特别方法,因一般体质正常的小朋友穿衣量合适,基本上是不容易受寒的,因儿童始终正值体旺的生长期,阳气充足,唯平时应多做运动、早睡、避免吃煎炸食物及注意卫生等,这样已可强化抵抗力,毋须额外调补。 火锅暖身 较高热量 不少人也喜欢吃火锅来暖身,英国注册营养师黎嘉豪指出,打边炉时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小心控制热量及脂肪,丸类可选“净丸”如墨鱼丸,以及选蟹柳或芋丝等食物,芝心丸、响铃等热量及脂肪较高的尽量少吃 汤底也不可忽略,部分汤底会比较油腻,例如麻辣、沙嗲及猪骨汤底等,如再配上吸油的食物如响铃、牛柏叶等,人体摄入的油分便相当惊人,黎嘉豪说:“建议大家选用芫荽皮蛋或番茄粟米汤底等,油分比较少一点。”虽然吃火锅有助暖身,可是吃后会很易“上火”,黎嘉豪指,打边炉时都会饮用不同的饮料,当​​中薏米水及酸梅汤是“下火”的有效之选,但不同食店的酸梅汤,加入的糖分量不一,留意糖分亦是卡路里的来源之一,不宜过量。 勿忘补充足够水分 此外,羊腩煲、牛腩煲亦是冬天保暖热门食品,黎嘉豪说:“羊腩及牛腩无可避免属高热量食材,实在没有一个特别健康的食法,或者改为清炖相对会健怡。近年亦十分流行吃鸡煲,如果把鸡皮都去掉或不放酱料,热量的确会低很多,可是惠顾街外的食肆,要吃到无鸡皮、无酱汁的鸡煲,恐怕是没可能的了。”很多人亦爱于冬天饮姜茶、红枣茶等饮品来保暖,黎嘉豪表示,姜茶、薏米水及红枣茶等,都适合冬天暖身饮用,但糖分不可过多,尤其爱以姜茶、红枣茶等饮料代替清水的人士,更须注意。同时,因冬天运动量较少,故大家的饮水量也普遍不多,他强调,一般建议在冬天时,每日饮水量需要介乎1.5L至2L左右。 ”冬天要保暖,最有效是摄取足够碳水化合物,如吃米饭、意粉等,令身体可产生足够热量,故要小心天冷时,不知不觉地吃得过量。建议可同时摄取多点蛋白质,如食鸡肉、鱼肉等,便可避免进食过量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可改吃红米饭、全麦包等,摄取所需碳水化合物。 营养师健体餐单 早餐:麦皮/饭团/全麦谷物(麦皮及谷物宜配低脂奶进食)    1份、水果例如香蕉或苹果等1果。 午餐: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饭、意粉)1份、肉类1份、青    菜2份(青菜尽量吃深绿色蔬菜,例如菠菜、西兰花    等)。 下午茶:一掌心分量的坚果(避免吃花生,因脂肪较多)或     拳头般大小的水果,可补充糖分及身体能量,也     能增加饱足感而抑制食欲,这餐可视乎需要选择     是否进食。 晚餐:碳水化合物类1份,肉类1份(以白肉为主),配蔬菜    2份。

六種錯誤鍛煉 會讓你越來越老!

图片来源:Pixabay 积极锻炼,对健康非常有益。但不正确的方式反而加速人体老化,尤其以下几种要尽量避免。   错误1:锻炼太密集。尽管把锻炼进度表安排得满满当当令人钦佩,但休息还是必要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和缺少睡眠会增加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造成血糖升高。这些糖与胶原纤维结合,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长斑点和过早出现皱纹。不论对锻炼多么热忱,每周至少要休息1天。   错误2:身体姿势差。不良姿势会破坏脊柱,让你永久性驼背。为避免体态不良和错误的锻炼姿势,你需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健身,他们能校准你身体各部位偏离的位置。瑜伽、普拉提或芭蕾舞练习也能矫正体态不良。   错误3:只做有氧运动。虽然不少人在坚持锻炼,但他们只进行有氧运动。其实,力量训练才能帮你在不锻炼的时候继续燃烧热量,而且有助于保持肌肉重量,让人看起来年轻。   错误4:忽视盆底肌。当你锻炼时,盆底肌可能不是你首先想到的肌肉部位,但它很重要。忽视盆底肌会导致女性步入中年后腹部发福,以及患上尿失禁。为保持盆底肌紧致,你可每天做3次凯格尔运动(提肛锻炼),每次做3组,每组10次。   错误5:忽视高强度间歇式锻炼。高强度间歇式锻炼对抵抗衰老非常有效。《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事高强度间歇式锻炼的老人,线粒体性能提高了69%,这有助于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每周从事3次高强度间歇式锻炼很有必要。   错误6:从不减压。练习瑜伽和武术有助于保持皮肤水嫩有光泽,你也可尝试用冥想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這種食物看似健康 其實不利於腸胃消化!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肠道健康状况不佳的迹象都有哪些呢?便秘、腹泻、口臭、恶心、呕吐、打嗝、消化不良等等。专家建议,合理选择饮食则有助于改善消化与肠胃健康。   澳大利亚肠道基金会表示,“澳洲近一半的人口一年四季都抱怨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快乐的内脏》(Happy Gut)一书的作者文森特 佩德罗向澳大利亚出版物My Domaine透露,为了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他会避免食用的三种食物类别,即小麦和麸质、油炸和辛辣食物。他还透露了在外出就餐时人们可选择的最佳菜肴。   佩德罗表示,麸质是吸水的磁铁,且对大多数女性来说,麸质通过与体内物质结合会导致便秘和消化不良。他也强调了食用油炸食品的危险性。油炸食品主要是在含有麸质的面粉中煎炸而成,这意味着人们会摄入麸质,这是“双重打击”。此外,他还提议避免食用过于辛辣的食物,如哈瓦那辣椒和咖喱,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内壁,引发肠道和消化问题。   佩德罗先生还建议在外出就餐时选择有助于消化和促进肠道健康的菜肴,比如沙拉、烤蔬菜、烤肉和肉饼。   此前,宝洁公司的消化健康专家Li Yan博士向《每日邮报》女性专栏Femail 表示,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清除体内的垃圾非常重要。她揭示了一些肠道健康状况不佳的迹象,其中包括便秘。她说:“每个人的肠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排便不应花费过多时间,也不应该太用力。”便秘会导致体内垃圾和毒素的堆积。排便紧张、排便困难或排便疼痛,或排便后感觉“空虚”都是便秘的迹象。   她建议通过食用全麦食物、水果和蔬菜等以增加纤维摄入量。她补充道,“口臭可能意味着肠道内有益和有害细菌的不平衡。健康的饮食和在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纤维,是帮助清洁内脏和保持肠道健康的好方法。

堅持喝白開水30天 外貌竟產生如此巨大變化!

图片来源:Pixabay 人体有70%以上是由水组成,补充水分是相当重要的事,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其中要领。据调查9成以上的人不会喝水,超过6成的人渴了才喝水,只有5%的人有良好的喝水习惯。生命时报访问专家和医师,告知你正确的喝水习惯。 有外国网友上传自己一个月内坚持只喝白开水的对照图(上图),左图为试验前,右图为试验后,脸型明显变小,肤色不均和痘痘也有明显改善。 英国记者Sarah Smith也做了类似实验,她遵照医嘱每天喝3000c.c.的水,一个月后相貌年轻了10岁,眼袋、黑眼圈、眼下皱纹、面部红斑都消失了,头痛和消化不良的问题也有所改善。 ●喝白开水的好处 1.大脑反应快 美国研究指出,水是供给氧气的重要元素,大脑需要氧气才能运转更快,30天内只喝白开水,能加速大脑反应;相对地如果大脑缺水,海马回的神经传递受影响,脑袋会昏沉反应慢。 2.更显年轻 水能活化细胞,喝水可以减慢老化,维持肌肉骨骼的韧性和强度,让皮肤健康有弹性。 3.心血管更健康 水进入体内20秒就会到达血液,使血液黏度降低,缓解血压和代谢疾病。每天喝水5杯以上的人,比每天喝少于2杯的人死于心脏病机率低41%。 4.加速新陈代谢 每天喝白开水能加速新陈代谢速度,喝500c.c.的水,新陈代谢速度就会提升24%,长期只喝白开水,身体能把毒素和废物排出,帮助减少腹部脂肪。 5.抵抗力提高 饮用足够的水能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排出有毒物质,由于水参与了整个身体循环,总体上就提高了身体的抗病能力。 ●何时喝水? 人类每天摄取的水分中,要确保1600c.c为白开水,剩下的则从其他饮食中获得,正确方法为每次喝两到三口。每天要把握3个重点喝水时段,早起一杯水(约200~300c.c.),睡前一小时一杯水,餐前一杯水。 ●饮水5要诀 1.白开水最健康 白开水被认为是人体最适合的饮用水,煮沸后水质和水硬度得到改善,保存适量矿物质,是最经济健康的饮品。 2.温水养身 饮水温度不要太热或太凉,最适宜的温度为10~30度,喝冰水会让胃肠黏膜的毛细血管突然收缩,引起消化道不适或腹泻;喝太烫的水会破坏食道黏膜,诱发食道癌。 3.尿液反映饮水情况 人体缺水时会反映在尿液上,尿液呈现淡黄色或浅黄色时,应补充100~200c.c.的水;呈深黄色时应补水500c.c.,尿液颜色过浓且量明显减少时,应就医检查。 4.别等渴了才喝水 当出现口渴症状时,代表人体已开始脱水,这时才喝水属于「被动饮水」,长期下来人体会处于一种潜在的缺水状态,不利代谢。因此喝水跟吃饭一样要定时且主动,在感觉到口渴前就要喝水。 5.小口、慢慢喝 快速大量饮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会吞下太多空气,导致腹胀或打嗝。正确喝水方法为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慢慢吞下,还能滋润口腔和喉咙。

冬季光穿鵝不行,你的眼睛也需要小心保護!

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指出,眼睛与皮肤一样,也会被耀眼的阳光“晒伤”。网上图片 近日天气严寒及睛朗,专家提醒公众,注意冬季出现的猛烈阳光,因为眼睛也像皮肤一样,有机会被“晒伤”,特别是须较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士,要采取措施保护双眼。 根据卑诗工作安全局(WorksafeBC)发言人纳卡哈雷(Baryy Nakahara)指出,户外工作人员必须谨慎注意耀眼的阳光。 应配戴防紫外线太阳镜 他指出,来自阳光的紫外线,加上雪地和其他反光表面反射出的强光,都会对眼晴健康带来损害。同时,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耀眼阳光引致的健康风险。 目前,卑诗工作安全局有法例规管寒冷天气引起的精神健康问题及预防受伤事宜。 视光学师塞克斯顿(Briar Sexton)表示,要适当地保护眼睛,须配戴太阳镜,并且确保是100%防紫外线。 综合报道

你家裡很可能有這樣一雙筷子 很不好!

你用的筷子干净吗? 很多人会自信地说,家里的筷子用前都经过了清洗和消毒,应该很干净。 但如果告诉你,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你认为“干净”的筷子就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你该怎么办? 筷子成了这些病的“引路人” 家人、朋友一起吃饭、互相夹菜有助增进感情,但这种饮食方式,也给了很多疾病传播的机会。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梁连春提醒,以下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就可能在一顿饭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1肝病:甲肝、戊肝 估计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乙肝?其实,不同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例如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唾液中的乙肝病毒一般很少,不具备传染性,因此和乙肝患者同桌吃饭,不必过于紧张。 甲肝和戊肝主要为粪口传播,且病毒易在空气中散播,如果长期和这两类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毒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播。 2儿科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 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在幼儿园时应尽量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儿童间相互传染。 3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甚至可能引起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此外,伤寒病等肠道传染病,也可能通过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从临床上看,胃病是最常由于混用筷子,在共同吃饭中传播的疾病之一,可能带来的后果也相对更严重。其实,只要学了下面的方法,就能大大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用对筷子,给健康加一道保险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居在胃黏膜表面的小细菌,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都感染了它。由于不像欧美人那样习惯分餐,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偏高。曾有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在北京的感染率为57%,上海为59%。从孩子到成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通常越来越高。 别看它是种小细菌,可能引起的毛病却不少:慢性胃炎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感染了它;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如果不“消灭”幽门螺杆菌,很可能治不好;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炎后,如果长期不好,可能发展成淋巴瘤或胃癌…… 这些疾病的检查、治疗,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对我们来说,用对筷子,或许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国特色”胃癌预防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认为,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在目前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况下,王辰院士建议:在外就餐时,可在每盘菜刚上桌时,先用未用过的筷子拨出来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吃,之后不要再夹盘子里的菜。这样做既避免交叉感染,又控制了食量,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重视三道“防病屏障” 无论是幽门螺杆菌,还是其他传染病,传播途径都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筷子等餐具。因此,除了正确使用筷子,还应当重视几道防病屏障。 远离食物中的伤胃“危险分子” 冷饮、腌菜、烟熏和油炸食物、酒精、辛辣食物、生冷海鲜等对胃肠道有较强刺激,经常吃会使消化道变得脆弱,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各种传染病就更有可乘之机。因此,在平时应少吃这些食物,尤其是胃不好的人,更应注意。 改掉“易感习惯” 幽门螺杆菌等还容易盯上有不良习惯的人。例如老人和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有时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一些情侣还会混用餐具相互喂饭。这些习惯都可能将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等相互传播。 重视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后者更加便捷。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家中有感染者),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两年做一次。确诊后,应及时遵医嘱治疗。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其他疾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中医上有个护脾胃的穴位“三眼穴”,大家平时也可常按,有助调理脾胃、防病于未然。 三眼穴的取穴方法是(以左手为例):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在无名指靠近手掌的那一节上纵向画三条四等分手指的竖线,然后再横向画两条三等分这节手指的横线,这样就形成了六个交点。三眼穴位于最左上角的交点处。 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可找到右手的三眼穴(位于最右上角的交点)。 平时可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按压另一只手上的三眼穴,每只手10分钟,交替进行。 不知道你平时是否有使用公筷的习惯?对胃肠道的保健和传染病的预防重在平时,从现在起,当好自己的的健康守护者吧!

因為做了這幾件事 十幾年的葯都白吃了

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梅奥医学诊所的专家,总结了最常见或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用药事件。 错误一 1天3次服药就是每8小时吃一次 不少人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其实不然。多数药物为1天3次服用,可随着早、午、晚餐一起服用。尤其是一些降糖药,更需要在每天三餐时,按时服用。 但服用某一类抗生素时,比如头孢类,为确保血液中药物浓度的持续覆盖时间,需严格按每8小时服药。因此,大家要针对具体药物咨询医生。 错误二 饭前服药就是空腹服药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都属空腹服药;“饭前服用”的药物,是指在饭前15~30分钟内服用。“饭后服用”多指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一般对肠胃刺激大的药物,建议饭后服用,但某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进食后服用会影响其吸收的药物、保护胃黏膜或者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建议饭前服。  错误三 忘服药,下一次吃双倍剂量 忘记服药,千万不要在下一次服用2倍剂量,不但药物的副作用会加倍,更会造成身体负担。 如果该药物属于1天服用1次,忘记服用后,当天补上即可。1天服用2~3次的药物,其中某一次忘记服后,若接近这次服药时间,可补服,下一次按正规时间服用;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无需补服,下次服药时间服用当次剂量即可。 此外,饭前服用的药,如果忘记服用了,建议还是在餐后补充。尽管进食以后,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分解,但相较于完全不服用药物,影响较小。 错误四 药片难下咽,能掰开吃 部分药片,中央有刻痕,可沿刻痕掰开服用,但不可嚼碎。而控释、缓释、肠溶片剂药物,一般不能掰开吃。这些药片掰开后,药效迅速释放,达不到长效的目的。 比如奥美拉唑肠溶片等药物,到肠道才会释放药效,若事先压碎或只吞下没有胶囊外壳的药粉,胃内酸性环境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分解药物,导致药效减弱。 错误五 重复吃同一类药 拥有同一种通用名的药品,由不同药厂生产时,又会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名”。很多时候,人们熟知其商品名,却忽视了通用名,从而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 比如,百服宁、泰诺、必理通等,其实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而拜新同、欣乐平、圣通平等,其实都是降压药硝苯地平。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药物的通用名,在药盒上,通用名的字体要大于商品名。 错误六 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错误用药因搞混药名所致。一种情况是“听似”,药品名往往一字之差,或者发音相似。比如,优降宁是降压药,而优降糖是降血糖药,消炎痛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痛,而消心痛则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看似”,药品包装相似。这在进口药物中最为常见,比如诺华制药,它多数药物包装风格一致,像是“孪生兄弟”,很易搞混肴。因此,拿到一张新处方时,最好与医生核对药名、用量、用法等内容。用药时还要仔细核对药名,尤其要关注药物通用名。 错误七 几种药一起吃 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相遇时可能“放大”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也可能产生有害健康的物质。 比如,在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服用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会导致喹诺酮的吸收减少,药效损失;在服用抗抑郁药氟西汀的前后两周内,都不可以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比如司来吉兰),否则会导致五羟色胺综合征,表现为心动过速、高血压,甚至休克。所以,购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错误八 吃完药吐了都要补服 因为疾病等原因(如胃肠型感冒等),很多人服药后会发生呕吐。是否需要补服,一般依据用药后呕吐的量及呕吐发生的时间来定。 比如,一些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刺激过大,刚吃完就吐出整片后,需要立即补服;如果呕吐物中看不到药物,也不确定药物的吸收量时,可根据时间来决定是否补服,若时间超过2小时后呕吐,此时认为大多数药物已经吸收,无需补服。 错误九 用保健品代替药 常有细心患者买药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保健品与药物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分。所以,觉得用成分相似的保健品代替药物服用会更加安全。实际上,保健品只是对日常饮食的补充,本质上仍属于食品范畴,不能达到治病目的。 保健品中含有的有效成分,也可能会低于药品。譬如,非处方药物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每100毫升约含锌元素350毫克,而保健品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每100毫升含锌约为35.3毫克。保健品锌含量相对较低,仅为弥补某些缺锌人群膳食上的不足,不能治疗缺锌引起的厌食症、营养不良。

原來 我們一直在餵養體內的「癌細胞」!

如今,“防癌”成为了人人都关心的话题,但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将“致癌分子“挡在我们的身体外呢?近日,美国马萨诸塞总医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13.5万人进行研究,发现在可能引发癌症的因素中,饮食、吸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比重占到 20%~40%。 而以往刊登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调整饮食可降低患癌风险。可见,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尤其与下面十个字关系密切。《生命时报》综合国外的权威研究并请教专家,教你从嘴边防住癌。 糖 有人说糖会“滋养”癌细胞,虽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但高糖饮食确实与癌症有关。瑞典科学家曾对8万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多摄入糖、甜饮料、果酱等食物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吃糖会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功能受损,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因素之一。 而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现,典型西方饮食中,大量糖的摄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烫 6月15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热饮品(如咖啡、茶等)可能会引发食管癌,“过热”指的是饮品温度在65℃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喝咖啡、茶本身不会致癌,只是别喝太热的。 中国人尤其吃饭讲究“趁热”,但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此以往, 黏膜反复受到慢性损伤, 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大癌变的可能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爱喝功夫茶、生滚粥的潮汕人,爱喝大碗烫粥的太行山区居民,常饮滚烫奶茶的新疆哈萨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建议不要吃烫食、不要直接喝开水和烫茶,最好放凉一点再喝。小笼包、生煎包等带馅食物吃的时候要当心。 咸 盐和癌症也有“亲戚”关系。日本胃癌高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摄取盐分太多。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 食物宜淡不宜咸,建议每日盐的摄入总量应低于6克,同时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盐”,比如酱油、味精、调味料等,都要少用。吃饭口味重的人,最好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能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腌 鱼干、鱼酱、腊肉、腊肠、腌菜等腌制食物风味独特,但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 具有极强的致癌性,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升高。 一份由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表的报告显示,食用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会提高下腹部癌变(如结直肠癌)的风险。每天食用 50 克加工肉制品(相当于一个热狗),将会提高 18%的患下腹部癌症的风险。这些加工肉大都采用腌渍的方法制作。 建议尽量吃新鲜蔬菜、肉类,减少腌制食物的摄入。 熏 夏天大家更爱吃烤串,而熏肉、熏鱼、火腿、豆干等熏制食物也深受大众喜爱。熏烤类食物在制作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弱不同的致癌性,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经常吃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等熏烤类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此外,烤制食物以肉类为主,而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肠内代谢,增加肠癌风险。 油 这里的 “油”,一方面是指高脂肪食物。《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肥胖、高脂肪及高热量饮食是引发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可驱动肠道干细胞数量激增,使之进行无限期地繁殖,并且分化成为其他类型的细胞,易于引发肠道肿瘤。 另一方面是指油炸食物,比如油条、油饼、臭豆腐,在煎炸时往往会产生多环芳烃。特别是反复煎炸的油,其中的致癌物更多。 酒 研究表明,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经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而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 中国癌症基金会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0~15克。 霉 由于天气潮湿或者保存不当,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并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这种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受潮霉变。 烟 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已经成为共识,除了要戒烟外, 这里的烟还包括油烟。 国人喜爱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也需要改善,它们很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 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建议大家采用蒸煮等健康烹饪方式,炒菜时避免油温过高, 控制火候和时间,并打开抽油烟机。 懒 不少人懒得做饭,喜欢吃火腿、香肠等加工食品,还有的人习惯在外就餐,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 带来致癌风险。把上顿饭菜热热、凑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风险。 建议吃饭要按时、定量,吃新鲜的食物,尽量不吃剩饭剩菜。除此之外,懒得运动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6个字防止“癌从口入” 据统计,一个突变细胞生长为恶性肿瘤所经历的时间,平均超过30年。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一个微小的生活习惯正在促使着癌细胞的形成。何裕民教授表示,生活中防癌要记住六个字:“粗、淡、杂、少、烂、素”,从小习惯入手,也许就能真的防止“癌从口入”。 粗 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 食物中缺乏植物纤维是近年来癌症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纤维具有“清洗肠道”的功能,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尤其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粗粮中还含有丰富的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硒是一种抗癌物质,能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吃“粗”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最好安排在晚餐 正常人吃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三高”人士可一天两次。 2粗细搭配可互补 研究发现,饮食搭配以6分粗粮、4分细粮最适宜。从营养学上讲,与其单独吃玉米、小米、大豆,不如将它们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肉、蛋则是粗粮的最好搭档,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3粗粮不宜细做 不论哪种粗粮,都是以蒸、煮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法为佳。比如,小米、燕麦、薏米等都适合煮粥喝。 淡 低脂肪、清淡、少盐 少吃高脂肪、动物蛋白类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为宜,适当控制盐摄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指出,所有饮食构成要素中,脂肪与癌症关系最密切,特别是乳腺癌、大肠癌与前列腺癌。 少吃脂肪也有技巧,比如选低脂或脱脂鲜奶,以豆制品取代部分肉,把肉皮、肥肉外层的油炸裹粉去掉,刮除蛋糕的奶油不吃,烹调时用蒸煮烤卤取代煎炸方式。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发布一项防癌忠告,其中,“多吃蔬菜、少吃肉”得到了防癌专家的广泛认可。专家建议,对于爱吃肉的人,每周红肉的摄入量要少于500克,尽可能少吃加工肉制品;每天食用白肉最好限制在50—100克以内,每周只吃2—4次。 另外,食盐和盐腌食物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率,每人每天吃盐最好别超过5克。尤其要小心你身边的“隐形盐”。比如,超市食品中,薯片、泡面含盐量最高。在外就餐时,含盐量高的菜也让你“防不胜防”,尤其是北方人爱吃的红烧菜、炖菜、老鸭汤等。 素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目前已证实,足量的蔬果纤维,可预防结直肠癌,并减少乳腺癌、食道癌等数种癌症的发生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项目经理蕾切尔·汤普森博士推荐了几种最有效的防癌蔬果:西红柿可降低前列腺癌危险;西兰花、卷心菜和豆芽能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的几率;草莓、洋葱、大蒜中都含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 美国农业部、美国癌症协会和国家癌症研究院联合建议,6岁前儿童,每天应摄取5份新鲜蔬果(1份蔬菜约为100克,水果约为150克),6岁—13岁之间儿童及女性每天要吃7份蔬果,13岁以上青少年及男性成人则应每天摄食9份蔬果。 杂 食谱宜杂、广 其实,预防肿瘤,并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也不需要名贵药材,关键在于平衡饮食,不挑食,荤素搭配,忌燥热及过分寒凉食物。只要配合得好,红黄白绿黑等有色彩的食物都是“抗癌药”。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能够保护人们不得癌症。虽然有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一些成分,比如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酚、黄酮类等,对抗癌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只是推荐任何一种具体的抗癌食物,而是建议食谱有2/3以上的食物来自于蔬菜、水果、全谷以及豆类。 少 食物摄入应有节制 食物摄入总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均应有所节制。日本东京一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饱,会增加患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每顿都吃得很饱”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的概率更大。暴饮暴食的同时,如果还酗酒、吸烟,那更给身体雪上加霜,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都与此有关。 做到只吃“八分饱”,不妨尝试以下几招: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用小汤匙代替筷子,每口饭咀嚼30次以上,减慢速度;多吃粗纤维的、增加饱腹感的食品,比如豆类、魔芋等;每次少盛一点,或使用浅盘和透明餐具。 烂 尽量煮烂、煮熟 除新鲜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应煮烂、煮熟。意大利一项研究发现,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根本不怕煮,反而比生吃更能保护身体免于癌细胞侵袭。尤其是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胡萝卜、西红柿,以及西兰花和十字花科蔬菜等。 英国食品研究中心的苏·索森说:“从生胡萝卜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约为3%到4%,把它们煮熟或捣碎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可增加四五倍,烹饪能帮助溶解。”以西兰花为例,加热到60度最理想,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抗癌活性,减少患食管癌、胃癌、肺癌、胆囊癌和皮肤癌的危险。 所以,吃菜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嫩脆蔬菜多生吃 质地脆嫩可口的蔬菜不妨生吃,但一定要细细咀嚼,令抗癌物质充分释放。 2适当加热促吸收 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适当加热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特别是那些质地较为结实的蔬菜,生吃时其中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3避免浸泡太久损细胞 洗的时候不要浸泡太久,避免造成细胞损伤。 4短时加热保脆嫩 切好之后马上下锅烹调。加热烹调时,尽量选择短时间加热的方法,断生之后马上盛出,保持蔬菜的脆嫩感。 5蒸、炒保存抗癌物 蒸、炒的方法传热效率高,而且不会让活性成分损失于水中,比煮的方法能保存更多的抗癌物质。

胃真的是越撐越大 越餓越小嗎?

图片来源:Pixabay 吃饭时,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些克制的姑娘说“不能再吃了,不然胃要被撑大了!”   没错,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胃就像一个劣质气球,经常往大了吹,就会越来越松,甚至有爆掉的危险;而如果总是不去吹它,橡胶会老化,胃也会渐渐萎缩。   我们的胃真的和气球一样脆弱吗?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胃的结构。   长期吃撑或饥饿会改变胃容量吗?   我们的胃是一个肌性器官,意思就是它是由肌肉构成的一个房子,而且是好几层肌肉。   胃壁最内层是各种胃腺体细胞,能够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肠激素。胃壁里的几层平滑肌之间存在肌间神经丛,一直在周期性地进行发放电冲动,维持胃壁的收缩,使胃在平时就处于一种轻度收缩的状态。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容量约为50mL,在高度充盈时呈球囊状,容量可达2L。   胃从上到下分幽门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胃底部,但其实我们进食的时候,即使吃再多的食物,大多也只是局限在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其他部分是没有食物的,主要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胃会出现容受性舒张,就是胃的容积变大,为容纳食物做好准备,同时胃内腺体分泌增加,排空延迟,蠕动增强,为的就是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将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质,为下一步在肠道的吸收做好准备。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小时~5小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三餐的间隔。   当食物排空后,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胃壁内的肌间神经丛不断的发放基础性的电冲动,维持胃处于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经常吃撑或者饥饿,都不存在将胃容量撑大或者缩小的问题,因为胃的形态根据有没有食物,有多少食物,本来就是不同的,我们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伸缩能力。   经常吃撑或饥饿很伤胃   即使无论吃撑或者饥饿,胃容量既不会被撑大,也不会饿到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想饿就饿。   相对胃本身的形态,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胃黏膜的问题。长期吃撑或饥饿对于胃黏膜和胃的功能是有明确影响的。   我们的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一个主要刺激就是食物,长期饥饿,缺乏食物的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粘膜腺体由于失用,可能出现萎缩的情况,注意这里是粘膜腺体的萎缩,而不是胃本身的萎缩。   同时长期饥饿,由于缺乏食物的刺激,胆汁长期滞留胆囊不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时间长了容易引发胆结石。   长期吃撑的时候,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出现腹胀,长此以往,导致慢性胃炎,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另外,如果一次性吃得太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穿孔等问题,想象一下气球被吹到极限后的场景,就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了吧!   总之,我们的胃并不会因为多吃或饥饿而导致容量的改变,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期吃撑或饥饿,保持规律的三餐,你对胃好,胃才对你好。

「我喝涼水都長胖!」這到底是為什麼?

图片来源:Pixabay 皮肤突然长出黄褐斑、肥胖在不经意间造访、莫名其妙想发脾气……这些都可能是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分泌系统似乎有些神秘。   内分泌系统是个大家族,既有我们熟知的甲状腺、胰腺、性腺,也有“名气稍小”的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等。腺体分泌异常,会导致激素失衡,进 而出现多种症状。打个比方,内分泌腺体就是网上商家,分泌的激素就是顾客(身体各器官)买的东西。商家发货后,物流公司会把商品(激素)通过血液循环送到 目的地。如果顾客选错商品、商家写错地址、快递员送错地方,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许多生活、饮食习惯,还有一些疾病、肿瘤,都可能打乱内分泌系统的工 作。比如熬夜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过于紧张、劳累,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 症等疾病也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五大症状是“男女通吃”的。   脱发。经常熬夜、饮食油腻、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其中,男性雄激素分泌过于旺盛,导致双氢睾酮浓度平衡遭到破坏,影响毛囊;女性产 后、更年期、口服避孕药等造成雌激素分泌失调,都可能导致头发稀疏、斑秃以及脂溢性脱发等。如果出现发际线后移、前额明显秃发、头顶部位稀疏等,就需要去 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了。   脸上长痘。男性雄激素水平过高,女性月经周期前后或经常熬夜时,脸上都可能长痘痘,也就是痤疮。这是内分泌失调促使皮脂分泌过盛,无法排出而将毛囊堵塞的结果。还有些女性,皮肤上突然出现很多色斑,面色发暗,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毛发旺盛。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会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只要雄激素分泌过多,不论男女都可能出现毛发旺盛的症状。   肥胖。有些人“喝凉水都会长肉”,这往往与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 吸暂停综合征等与脂肪过剩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也会出现超重或肥胖。肥胖反过来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诱发各类代谢性疾病。   脾气急躁。性格突然变得很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很可能是内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   经常疲劳。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伴随体重增加、食欲波动、排便不正常,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萎靡不振,也与激素分泌异常 有关。美国研究发现,经期女性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以致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40岁以上男性睾酮分泌减少也会感到疲劳,长期精神不佳。   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具有性别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性欲减退、性活动减少、勃起硬度下降,这与雄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此外,男性甲亢时常伴有乳房发育。 女性的特殊表现较男性更多。一是乳腺增生、胀痛: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有关。二是月经失调:压力过大、甲状腺异常、雌激素偏低、多 囊卵巢综合征等都会导致月经不规律或者停经。三是不孕不育: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任何部位功能异常,都可能妨碍正常排卵周期的建立,进而导致不孕症。 四是夜间盗汗:雌激素偏低以及绝经期提前导致的排卵减少等原因都可能造成。

專家提醒:飯後千萬別急着做這八件事!

图片来源:Pixabay             不急于吸烟   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大10倍。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致使烟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   不急于饮茶   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无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铁质白白丢失。如将饮茶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就无此弊端了。   不急于洗澡   饭后洗澡,体表血流量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便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   不急于上床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饭后立即上床容易发胖。医学家告诫人们,饭后至少要休息20分钟,再上床睡觉。哪怕是午睡时间也应如此。   不急于散步   饭后“百步走”,会因运动量增加,而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老年人,心功能减退,血管硬化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   不急于开车   事实证明,司机饭后立即开车,容易发生车祸。这是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脑器管暂时性缺血,从而导致操作失误。   不急于吃水果   饭后一只水果被奉为金科玉津,但医学家却提出了异议。但食物进入胃里需长达1至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被慢慢排入小肠。餐后即食水果,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长期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急于松裤带   饭后松裤带,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这样对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会减弱,而消化器管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   饭后“八不急”,将对你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是的八条,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屡见不鲜,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饭后习惯。

千萬別小看口腔潰瘍!它可能是癌症預兆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在临床上,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四季不断,深受其扰。其实这已不单单是口腔问题,而是全身疾病的体现,特别是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不仅表现在皮肤还会损害黏膜,下列几种情况是造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   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时,会引发口角炎。很多日常生活行为可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如过分淘洗米、长期进食精米面、吃素食等,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   精神压力大。工作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神经功能紊乱等也会让口腔溃疡反复“光顾”。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患者易发口疮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便秘、痔疮等影响了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是解决复发性口疮的“根本途径”。   激素波动。有些女性每到经期或月经前后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自愈或治愈后下月行经时依然会出现,疼痛难忍。主要是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的水平降低所致。   免疫系统紊乱或免疫缺陷。反复发生多发性口腔溃疡,同时或前后伴有外生殖器溃疡;皮肤出现痤疮、毛囊炎;眼睛不适、视力下降,应考虑白塞氏病。口腔溃疡前后伴有脱发,颜面部紫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红斑狼疮所致。口腔溃疡伴有持续发热,频繁感染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肿瘤。年龄较大且口腔溃疡病史较长的患者,如出现溃疡面较深较大,口腔不明原因的肿块应警惕口腔黏膜癌变可能。

皮爾區確診1麻疹病例 曾到機場者有感染風險

皮尔区公共卫生局最近证实确诊一宗麻疹病例,现正寻找可能感染麻疹的人士,当中涉及的主要包括曾经乘搭两班国际航班及曾到机场的人士。卫生局表示,1月27日曾到皮尔逊国际机场的人士有可能有感染麻疹的风险,包括当天下午4时至8时曾到皮尔逊国际机场一号大楼,及曾经乘搭汉莎航空LH-470航班,由法兰克福飞到多伦多,航班在当天下午4时08分抵达皮尔逊机场,以及乘搭多伦多至满地可的加航AC-834或LH-6829航班,两航班大约下午6时起飞的乘客。卫生局发言人Lesley Hudson表示,建议所有可能感染麻疹的人士,须检查是否有免疫纪录,并确保自身及家人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在医疗纪录中名为“MMR”或“MMRV”的疫苗)。该局亦表示,1969年以后出生的人士,建议接种两剂疫苗,且须注意是否出现症状及身体状况。卫生局指出,麻疹症状可能会在感染后的21天才出现,症状包括发高烧,出现感冒状况,如咳嗽及流鼻涕,眼睛酸痛或对光敏感,口腔内有白色小点,及持续长达1周的红色皮疹。Hudson表示,若果认为自己可能患有麻疹,在看医生前,须提前通知医生你可能已经感染麻疹,令医护人员能采取必要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保护其他人。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疾病,十分容易传播给没有免疫力或易受伤害的人士;卫生局表示,1岁以下婴儿、孕妇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士容易患上麻疹。有关麻疹更多信息,可联络皮尔逊卫生局,电话905-799-7700。(资料图片)(编译:T02)

水果雖營養 但有件事要小心!

图片来源:Pixabay 很多人都认为水果是好食物,吃得越多越好,营养丰富,还可补水。水果吃多了真的有益健康吗?为此,记者采访了郑州市中医院营养师朱绍英。   水果糖分高,不宜饭后大量吃   朱绍英表示,许多水果中含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花青素、黄酮类物质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得多就可以补充更多的营养,成年人每天食用水果的量应该控制在200~350克。如果每天大量食用水果,有可能会因为水果中的糖分含量高,增加肥胖的危险。   “吃水果时,需要注意选择时间,饭后立即吃水果,会造成胀气和便秘,最好饭前吃,可以增强饱腹感,代替部分主食,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朱绍英讲道。   这三类人,有些水果不宜吃   朱绍英说,吃水果除了讲究方法外,还要分人群。患有以下三类疾病的人,吃水果要格外注意。   肾病患者   肾功能不全的人要少食用含钾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肾脏是排泄钾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钾能力下降,会导致钾在体内潴留,引发高钾血症,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猝死。含钾较高的水果主要有牛油果、杨桃、香蕉、橙子、柚子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而许多水果中含有大量糖分。比如柿子、无花果、荔枝、香蕉、榴莲、菠萝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胃病患者   患有胃病的人吃水果也有讲究,比如应少吃山楂、猕猴桃等。一些胃口不好的患者因山楂酸甜可口,有增进食欲的功效,便常备些吃,其实山楂中果胶和单宁酸含量高,接触胃酸后容易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与食物残渣等易形成胃结石。结石可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壁坏死和穿孔。而猕猴桃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和果胶成分,会增加胃酸,加重胃的负担,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来源:人民健康网

孕婦多吃這個 可以降低早產風險?

图片来源:Pixabay 一般而言,正常的怀孕周期是38~42周,早产儿则是在母亲怀孕37周前出生。早产是全球性重要课题,每年会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同时,它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每年都有近100万孩子因此而死亡。早产还使孩子发生视觉障碍、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等一系列健康水平低下问题的风险增大。近期,南澳大利亚健康与医疗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妇女在怀孕期间增加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有效降低早产风险。   为考察早产风险与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研究小组对70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梳理分析。他们发现,每天摄入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孕妇,生育早产儿的风险降低了11%;生育超早产儿(未满34周)的风险降低了42%;孕育低体重出生儿(未满2500克)的风险降低了10%。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预防早产的方法并不多,因此,这一新研究成果对产妇、孩子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摄入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一定非要依靠补充剂,海鱼体内的鱼油所含该营养素就非常丰富。

燙了這麼多年的碗筷 到底消毒沒消毒?

图片来源:Pixabay 有些人外出就餐时,习惯性地用开水清洗碗筷、杯碟。但 专家称,开水温度不够高,清洗的时间也太短,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网上图片 有些人外出就餐时,都会习惯性地把开水倒入碗中,清洗一遍碗筷、杯碟,才会放心使用,即使是到了星级饭店,知道人家的餐具都经过严格消毒,但还是像患了强迫症一样,只有热水烫了碗碟才安心。专家指,开水温度不够高,清洗的时间也太短,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很多饭馆的工作人员对顾客冲洗碗碟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还表示,饭馆每天都要准备大量的开水,供顾客在用餐前冲洗碗筷。有专家认为,用热水来冲洗碗筷,不仅达不到消毒的目的,还会无端端浪费很多水源。那么,其实饭前用开水烫碗筷能不能消毒呢? 一般饭馆的准备的热水也就是60至70摄氏度,用这样的开水烫碗筷,消毒效果不佳。其实对餐具来说,高温煮沸才是最常见的消毒方式,很多病菌都能通过高温消毒的方式杀灭,但饭馆中的热水是杀灭不了多少细菌的。但是,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时间。 肠道传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常引起急性腹泻的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这些细菌多数要经100℃高温作用1至3分钟或80℃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如果加热温度仅为56℃,即使加热30分钟后,这些细菌仍可存活。另外,某些细菌对高热有更强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蜡样芽孢等。因此,吃饭前用开水烫碗,因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只能杀死极少数微生物,并不能保证杀死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 专家介绍说,要达到效果,煮沸、蒸气或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等都是可选的方法。如果采用煮沸,要想做到真正消毒,一定要多煮一会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一般要维持15至30分钟。 此外,用酒消毒碗筷同样不保险。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其实不然。因为,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浓度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在65%以下。所以,使用白酒擦拭餐具,是达不到消毒目的的。 碗筷用以下这几种消毒方法才靠谱,简述如下。 大家可以采用煮沸消毒,将洗涤洁净的餐具置入沸水中消毒2至5分钟;或者使用蒸汽消毒,将洗涤干净的餐具置入蒸汽柜中,使温度升到100度时,消毒5至10分钟;再次烤箱消毒也可以,如红外消毒柜等,温度一般在120度左右,消毒15至20分钟。 此外,碗筷还可以通过使用消毒柜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现在商场里还有很多具有红外线消毒功能的碗柜等高新科技产品,也可起到一定的消毒灭菌作用。不过,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注意产品是否合格。一般合格的餐厅会将碗筷专业消毒,那么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既然大家如此关注碗筷消毒,那么日常洗碗的时候也应该多注意。洗好碗底对碗筷的卫生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大家在打扫住房时,只注意表面和屋中间是否干净,对墙角弯里很少注意,因此这些地方成了卫生工作的死角,成了灰尘、细菌、蚊蝇、毒虫丛生的积聚地。 同样,在洗碗时,有些人只注意洗碗内,不注意洗刷碗底,结果碗叠碗时,这个碗的底放在另一只碗上,碗底的脏物和细菌,正好带到另一只碗内,给病菌留下繁殖的温床,因此大家再洗碗筷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让碗筷上不再存在致病细菌。 外出就餐,对餐具的卫生情况不放心怎么办?办法之一是自备餐具,起码在店家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情况下自备筷子。之二是准备酒精消毒棉纸,当对餐具不放心时,用酒精棉纸把餐具擦一遍,以达到较满意的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