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13:29:2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编辑推荐

【福利】 Neostrata 送豪華禮包 !

我们送福利啦 !! ********************************** 只要你点击文章中段的 Neostrata 新年好礼连结 , 回答三个简单的小问题就有好礼相送! 全部答对的话,就可能获得总价值$227的 Neostrata® 豪华礼包! 答错了?我们也送! 只要你参加了有奖问答,就可以获得Neostrata®的护肤品小样2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刷酸成了护肤的热门话题 长痘痘啦?刷酸拯救一下! 角质太厚?刷酸代谢一下! 皮肤太油?刷酸控制一下! 效果好的人满世界喊着刷酸的好处;但是有些人在刷酸之后皮肤反而变得更差甚至宣传“被毁容”...于是任何含有酸的护肤品大家都会多少有些犹豫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那么小编必须问问你 你对酸到底了解多少? 你的皮肤真的适合刷酸吗? 你刷酸的方法正确吗? 上一次, 小编为大家安利了一款将氧气和酸结合在一起的神仙面膜  Neostrata® Bionic Oxygen Recovery (复习戳->44岁的“长公主”李小冉,为什么总在合照中吊打其他女星?)   轻松唤醒你的皮肤,打败暗沉,提亮皮肤! 主打成分 : 6%的抗氧化葡萄糖乳酸复合剂(PHA & Bionic Complex),以及大量的氧分子。无任何香精添加,无油配方,安全放心! 适用人群 : 任何肤质 使用方法 : 将面膜涂于微湿的面部皮肤上,大约五分钟后,当面膜的泡泡消失后,冷水洗掉即可。 很多姐妹看到这款面膜含有“酸”的成分,就自动给它贴上“敏感肌不能用”、“毁容成分”、“太刺激”的标签。 其实大错特错! 酸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酸有不同的功效。 护肤品中的酸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 AHA(果酸), 比如甘醇酸、杏仁酸、PHA等。 第一代果酸为甘醇酸,也是目前为止问世时间最长的果酸,它能够帮助皮肤取出多余角质以及堆积的死皮细胞,帮助皮肤改善痘痘、闭口、鸡皮肤、色斑、粗糙等问题。油皮、混油皮、中性皮肤、痘痘肌适合使用,敏感肌请谨慎!因为它的刺激性较大,所以不适合作为日常保养使用,一周最多一两次足以。 第二代果酸为 PHA,PHA相较于甘醇酸而言,要更为温和。具有保湿和抗氧化效果。适合各种肤质人群,不过见效较慢。 第三代果酸:乳糖酸 乳糖酸是目前最为温和的果酸,分子中带有8组亲水基因,能够牢牢锁住水分!保湿、抗衰老、抗氧化的效果都非常不错,同时还可以促进上皮愈合,细胞再生,是绝佳的皮肤修复成分。即使是敏感肌、干皮,也可以放心使用! 第二类为 BHA 也就是水杨酸。主要功效是去角质、黑头、白头、粉刺等。缺点就是不稳定,很容易爆痘... 第三类为 A酸 多为处方药。只要你不是痘痘重症患者,小编不建议你使用这类酸!虽然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副作用和风险也非常大。 酸了解的差不多了 但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 你真的适合刷酸吗? ...

一文讓你知道加拿大20位新冠患者詳情

加拿大迄今为止已确诊20宗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其中11宗在安省、8宗卑诗省,另有一宗在魁省。 以下是本国确诊病例的时序: 首宗病例于1月25日确诊,患者是一名50多岁男子,确诊前曾往中国武汉旅行,于1月22日回到多伦多。他回来后身体感觉非常不适,拨打了911电话,被接到新宁医院(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接受治疗及隔离。他于1月31日出院,现已康复。 第2宗病例为首名确诊患者的妻子,她于1月26日证实染疫,她曾与丈夫往武汉旅行。她征状不严重,在家隔离。现已康复。 第3宗病例是1月28日在卑诗省确诊,是该省首例。患者是一名40岁男子,在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辖区居住。这名患者经常去中国旅行出差,最近曾去过武汉旅行,回到温哥华后经测试确认结果呈阳性。该名患者状况良好,不需住院,在家中隔离。现已康复。 第4宗为1月31日安省第3宗确诊个案,患者来自伦敦市,是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一名20多岁女生,她最近回中国武汉看望家人,于1月23日回到加拿大。这名患者最初的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并且没有征状,但进行第二次测试后,结果呈阳性。不过她的病情不重,2月12日完全康复,成为加拿大首个完全康复者。 卑诗有患者为中国访客 第5宗为2月4日于卑诗省确认的当地第二宗病例,患者是一名50多岁女子,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地点在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辖区。她确诊前接待来自武汉的多名亲戚。确诊后在家隔离,现已康复。 第6及第7宗是卑诗省于 2月6日再确诊的病例,两个患者一男一女,年约30多岁,并非加拿大居民,是该地第二例确诊病患从武汉来的亲戚,春节前从武汉到温哥华地区。两人征状轻微,在家隔离。现均已康复。 第8宗为卑诗省出现的第五宗病例,2月14日确认,患者居住在卑诗内陆,为一名30多岁女子,她最近曾到中国上海旅行,并没有去过湖北省。 第9宗为卑诗省的第六例,2月20日确认,一名30多岁从伊朗返回的女子证实染疫。她是本国第一位没有去过中国而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 第10宗为安省2月23日确诊的当地第4例。患者是一名女性,于1月21日从中国飞抵加拿大,她由于出现间歇性咳嗽前往多伦多的北约克综合医院(North York General Hospital)急诊室就诊,于次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她征状较轻,已经回家隔离。 第11宗为卑诗省2月24日确诊的当地第7宗病例,患者是一名40多岁男子,住在菲沙卫生局辖区,经过病毒检测后呈阳性反应。他与2月20日确诊的卑诗第6宗女患者有亲密接触。 9宗患者均涉及伊朗 第12宗为安省于2月26日宣布确诊的该省第5宗病例。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女子,她最近曾前往伊朗旅行。 第13宗为安省2月27日确诊的该省第6宗病例,患者是一名60多岁男子,他是安省上一个确诊患者的丈夫。 第14宗为魁省的首宗个案,魁省公共卫生官员2月27日宣布该省首宗病例确诊,患者是一名满地可地区的女子,最近从伊朗返回。 第15宗为安省2月28日确诊的当地第7例,患者是一名曾到伊朗旅行的50多岁男子,一天前刚回到多伦多。他于2月26日自行前往新宁医院就诊。该名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治后,于当天被送回家隔离。 第16宗为安省2月28日一日宣布另一确诊个案,患者是一名80多岁男子,他在2月20日从埃及返回多伦多,于2月27日前往士嘉堡医院就诊。这名男子情况良好,也已回家隔离。 第17宗为卑诗省2月29日确诊的当地第8例,患者是一名来自伊朗的60多岁女性,前来卑诗省探亲,抵达后数日开始出现征状,她目前住在温哥华沿岸卫生局辖区的亲戚家中隔离。 第18至20宗均在安省2月29日同时宣布的当地确诊新病例,令该省确诊总数达到11例。3名患者包括约克区的一名34岁妇女,以及Ajax市55岁妇女和她的69岁丈夫。两名妇女都是刚从伊朗返回。综合报道

民調:傳短訊接手機是導致車禍死亡的最大因素

民调结果显示,有40%国民相信分心驾驶是导致与车祸相关的死亡因素,相对认为醉酒驾驶是33%。当问及如告知司机在驾车时停止发短信或接听电话,有58%说最少一次会这样做。超过一半18至34岁的受访者说,最少有三次劝司机在驾车时停止使用手机。 该项由网站Rates.ca委托独立调查公司Forum Research,于本月3日至8日期间进行的民调,共有1,173人受访,他们的年龄由18至72岁以上,并持有驾驶执照。调查通过电话回应,以及手机回答问题。 该网站道路安全大使高维斯(Paul Kovacs)表示,加拿大人承认分心驾驶是道路上死亡事件的首因,确实意义重大。 是次民调重要的新发现是,了解到乘客观察司机出现分心驾驶的行为,便会发声及采取行动。 分心驾驶多传短信接手机 是次民调要求受访者就可导致车祸的分心驾驶行为进行评分,结果如下:传短信58%;手机致电19%;吃东西14%;饮咖啡或水8%;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8%。 高维斯指出,任何令司机在驾驶时分心的行为都会造成不安全的情况,无论是传短信,拨电或饮咖啡,都要先泊车才可以进行。 该民调又指,67%的司机相信,对于年轻和新牌驾驶者,第一和第二次违规应加以重罚。另有95%的国民认为,应该在学校教授有分心驾驶的危险;支持在小学阶段为47%,高中阶段为48%。 以下提供的建议,帮助司机和乘客减少分心驾驶带来的危险: ● 手机设定为“飞行模式”,或置于视线以外,避免在驾车时受到干扰。等候交通灯讯号也不是检查短信的时间,所以在驾车时应收起电话。 ● 预先制定计划,当车辆停泊在安全的地方,才可以查阅和回复电子邮件,短信或电话,并且坚持这样做。 ● 作为乘客,请确保司机没有尝试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当要求驾驶者立即停止分心的驾驶行为,并专心驾车,这是完全可以接受和正确的事情。建议对方不要着急,在停泊车辆后才使用这些产品。 ● 在开车前,请预先设定车上的收音机或驾驶仪表盘的系统。 ● 开车前先吃小食或喝咖啡,或是仅在停车时这样做。本报记者

常吃黑豆 延緩衰老

经常吃黑豆能补充雌性激素。           网上图片 气血是女性之根本,只有充足血液供应才能让皮肤变得更加红润,堪比任何护肤品和化妆品。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食物具有很好的补血效果,价格实惠又有效。 哪些食物可补血? 1、黑豆 黑豆皮能减少铁元素流失,经常吃黑豆能补充雌性激素,延缓身体衰老。可把黑豆提前放在碗中浸泡一晚上,然后制作成黑豆浆喝。但是黑豆中含有大量植物蛋白,有严重胃病人群要少吃,以免增加胃部负担。 2、南瓜 南瓜中含有大量的铁锌和钴,具有很好的补血效果,而且营养价值丰富,能达到清肠通便和排毒养颜功效。可以把南瓜放在锅中煮熟捣烂成泥,也可以制作成南瓜粥吃。 3、桂圆 桂圆中含有丰富铁,不仅让肤色变得红润而且能丰胸。平时在煮大米粥或者小米粥时放入桂圆肉即可。但是桂圆含有大量糖分,不适合糖尿病。另外要控制吃桂圆的量,以免引起身体上火。 4、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的铁含量高,具有补血和排毒养颜功效,坚持吃黑芝麻能让皮肤变得更加细腻,而且拥有一头乌黑亮丽头发。可把黑芝麻炒干之后直接吃,也可制作成芝麻糊。 5、胡萝卜 在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维他命B、维他命C和胡萝卜素能加快血细胞生成,达到护眼护肤效果,适合长时间面对电脑的人。可以清炒胡萝卜或者和玉米排骨煲成汤吃。 6、紫葡萄干 紫葡萄干含有大量的铁以及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效,而且能补血养颜。紫葡萄干可直接生吃,也可泡水喝。但是正在减肥和糖尿病人群尽量少吃。 7、猪肝 可以说猪肝是补血佳品,含有的铁容易被身体利用和吸收,每周吃1至2次猪肝能缓解脸色萎黄问题。尽量把猪肝和菠菜搭配在一起,菠菜中含有的维他命和胡萝卜素能促进胃肠道对铁元素吸收。但是猪肝中含有少量毒素而且胆固CCP,SL202000醇03高,#,2对于肥胖症、高血压及冠心病要少吃。 来源:都市报

返加華婦租屋隔離14天 談回程感慨萬千

■刘学东自我隔离14天。RCI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不断蔓延,加拿大医疗卫生部门已经提高对旅行者的警戒,指无论曾经到过哪一个国家,回到加拿大后都要在两星期内对新冠肺炎征状进行自我监测。尽管当局并未要求采取强制隔离,不过许多近期从中国返加的人士,都自主隔离14天,以确保社区的防疫安全。居住在魁省满地可的刘学东,就是其中一位。 刘学东周五向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CI)讲述了她自我隔离的故事。 她表示,自己原本是农历新年高高兴兴回山西探望父母的,但在回家两天之后,就传来了武汉新冠病毒爆发的消息,而且,情况越来越紧张,家人不敢聚会,甚至连年夜饭也取消了。 刘学东在2月7日辗转离开中国。她描述说,当天从太原到北京的高铁上,整个车厢只有她一个人。到了北京,一向热闹的南客站冷冷清清,令她非常感慨。 义工群网上24小时协助 回到加拿大之后,由于担心自己可能携带病毒,会感染家人与社区,于是她事先就和与家人商量,选择自我隔离14天。她只在满地可机场远远看到来接机的儿子和儿媳,然后就自己开车到了出租屋,开始自我隔离生涯。 她表示,这14天过得苦乐参半,她靠阅读、写作,以及与非常时期义工群的朋友们网上交流度过。她认为,满地可以及加拿大许多城市出现的华人义工团队非常了不起,他们在网上24小时帮助自我隔离又有需要的人采购日用品,在网上陪伴他们聊天,教他们法语,教做菜,还有瑜伽等各种技能,在孤独焦虑的时候,令人感到十分温暖。 她说,在新冠病毒疫情尚未完全明朗的时刻,主动自我隔离是她个人能够为满地可当地社区所做的一点小事。综合报道

網上保安意識落後 34%加人曾遭詐騙

■■专家表示保护密码是防止诈骗的首要方法,可避免个人资料外泄。加通社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讯   民调发现有众多国民仍然使用不安全和落后的技术,作为保护自己及个人资料的方法;另有34%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被诈骗的事件。明天已踏入3月,也是本国的防止诈骗月,国民须加强保护意识,避免被不法之徒盗用身份而招致损失。 由加拿大特许专业会计师协会(CPA Canada)委托独立公司Nielsen,在1月24日至2月5日期间进行2020年度诈骗调查,在网上随机抽样访问2,013名18岁或以上的国民。 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如何在网上要保持安全已是重要的事,因为74%的加拿大人从网上零售商购买商品,同样有74%的受访者使用网上银行服务。此外,70%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情况。 电子产品未设过滤系统 该协会财务主管汤逊(Doretta Thompson)表示,由于每天有不少事务在网上进行,骗徒利用这些机会,通过一些电子产品如智能锁、家居保安镜头、手提电脑甚至是智能电视,因为没有过滤系统而被人取得资料。 另外,保护密码也是国民防诈骗首要方法,可以避免个人资料外泄。调查结果所得,有60%的国民选择易记的密码,重复使用相同的资料而减低安全性。 该会提供以下贴士有助提高网上安全: (1)加强密码 创造一些强度而独特的密码,这是保护资料免受欺诈者攻击的第一道防线。所以要避免使用简单的常用密码,并为每个户口创立独有的密码。如果无法记下,请考虑写下密码。有22%的受访者承认会这样做,只要把资料储存在安全的地方便可。另外,可以使用密码管理器来创立和储存强度的密码。 (2)每月检阅信用卡和银行交易是否出现非法活动 调查显示,有87%的受访者每月至少检查一次信用卡和银行交易,这更容易掌握个人的支出情况。通过订阅接收银行或信用卡上每笔交易的警报,可以更轻松地控制支出。这是大多数银行提供的实用服务,对任何可疑的账户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3)处理个人资料文件前先碎掉 受访的国民中有19%的人承认,在不粉碎文件的情况下处置敏感资料,包括姓名、地址或其他显示的信息,如生日或户口号码,这会让诈骗者容易取得个人资料。 (4)了解自己的信用评级 有36%的加拿大人表示不清楚自己的信用评分,所以每年至少一次向Equifax或TransUnion Canada要求信用报告,作为监控非法活动。如果定期在网上购物或进行交易,请考虑使用信用监控服务来主动监控个人的分数。 (5)筛选来电 如果不认识来电号码,不要接听或发出短信。诈骗者总是想出新的方法来获取国民的个人信息,而有37%的加拿大人不会筛选不知名的电话号码。无论是来自诈骗电话、可疑的短信,或是要求自动回复来提供信息,避免受到利诱和不认识的人分享个人信息。

北極熊走投無路 難忍飢餓殘殺小熊填肚

全球暖化加剧,海冰的结冰期太短,导致北极熊无法离岸到海里捕捉海豹来食用,被迫待在陆地上觅食最后被饿死。早前科学家发现无法觅食的北极熊竟然转而残杀小熊或是同类来填饱肚子。加拿大环境部退休生物学家Ian Stirling表示,这是他从事科学工作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北极熊猎食幼熊的案例。 其实在2019年,社交网站上曾兴起一阵“#10YearChallenge”的热潮,有好多名人或网民,将自己10年前后的相片拼起来,并放到网路上让大家看看自己从2009到2019之间的变化。也有网友提出悲哀版的“#10YearChallenge”,认为10年间地球环境受到破坏、气候变化更加严峻,10年后地球面临全球暖化、物种灭绝的问题日渐严重,连狮子和北极熊都可能会消失。有网民上载冰川照片,见到10前的冰川架相当扎实,但10年后的冰川已经融化,只剩下寥寥可数几块薄薄的海冰。从卫星图片所见,北冰洋的冰川面积在10年间大幅消逝。除此之外,10年前翠绿的热带雨林,10年后都被砍伐得变成黄泥地。 也有网民用北极熊的照片制作北极熊比对,图片中可以看到现在的北极熊瘦到皮包骨,与2009年的北极熊的图片成为强烈对比。全球暖化加剧,海冰的结冰期太短,导致北极熊无法离岸到海里捕捉海豹来食用,被迫待在陆地上觅食最后被饿死。

上班族如何防疫抗病毒 膳食搭配要記牢

广大上班族应如何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机体抵抗力呢,不妨先从健康饮食入手吧!   分餐保健康,注意餐前卫生   要严格禁止在公共场合聚餐以免造成互相传染,导致疫情扩散。食堂、餐厅中排队打饭区域是人流量最大,密度最高区域,尽量做到错峰就餐,避免人员密集。   尽量做到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摘口罩,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时说话,同时提倡分餐制,以减轻同时就餐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对于食物的加工,一定要蒸熟煮透,不吃野味。   对于食堂、餐厅和饭馆要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避免因餐(饮)具消毒不到位造成互相传染。电梯间、食堂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都属于高危区域,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进餐前,用洗手液或香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一定要注意餐前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谷类为主,薯类、杂豆类搭配   建议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做到每餐都有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尽量保证谷薯类食物的种类达到每日三种以上。   谷物类推荐: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黑米、小米、荞麦等。   薯类推荐:土豆、红薯、山药。   杂豆类推荐:大豆、红豆、绿豆、黑豆等。   增加蔬果   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到1/2左右;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   蔬菜推荐:白菜、菠菜、番茄、黄瓜、芹菜、西兰花、胡萝卜、洋葱等。   水果推荐:苹果、香蕉、梨、柚子、橘子、猕猴桃等。   适当增加鱼、禽、奶蛋及大豆摄入量   每周吃鱼400~500克,禽畜肉300~500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50~200克左右。每天吃各种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300克,可以适当饮用酸奶。大豆及其制品每天30克左右。坚果一周50~70克之间。   对于患有某些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人来讲,要控制肥肉及动物内脏的摄入量。   推荐:深海鱼、牛肉、鸡胸肉、瘦猪肉、豆干、豆腐、腰果、牛奶等。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   由于疫情的影响,对于某些白领上班族健身房也不能再去,我们建议可以居家或在单位人群稀少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因地制宜采取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方式,尽可能利用工作间隙或家务劳动的机会进行锻炼。   减少久坐的时间,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又能够舒缓身心,调节心理状态。   吃动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班族由于工作原因,很多人都存在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均衡以及身体活动量少的问题。希望我们给出的饮食及身体活动建议能帮助广大上班族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希望能够通过合理膳食,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为抗击疫情做出应有的贡献。(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鯨魚在極地和熱帶之間來回 不是為產子而是保養皮膚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想知道为什么鲸鱼——座头鲸和蓝鲸之类,以及抹香鲸和虎鲸等有齿的鲸鱼——在极地水域和温暖的热带海洋之间来回游弋,它们每年的行程高达18840公里。以前,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在北极或南极觅食,前往热带地区繁殖。 为了找出真正的原因,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海洋生态学家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领导的团队在南极水域的四种虎鲸身上安防了62个卫星追踪器。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鲸鱼游出9400公里,到达了南大西洋西部,在42天内完成往返。但是它们的举动和繁衍后代无关:科研人员在南极水域拍摄到了新出生的虎鲸。所以,之前的假说愈发单薄。 研究人员还知道,鲸鱼与人类一样,表皮细胞不断脱落。皮特曼说:“通过追踪表皮细胞的代谢踪迹,可以追踪到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线附近的座头鲸。”但是在寒冷的南极水域,鲸鱼显然无法蜕皮。取而代之的是,它们的皮肤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黄色硅藻膜。厚厚的一层硅藻会积聚潜在的有害细菌,对虎鲸和须鲸都有不利影响。 2012年,团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假设,为了在南极寒冷的水中保存热量,虎鲸减少了流往皮肤的血液。这导致皮肤细胞再生缓慢,并最终将鲸鱼驱赶至温暖的水域,在热带地区中,它们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恢复。研究人员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中报告说,新研究表明,不仅是虎鲸,所有鲸鱼都有迁徙到温水地区蜕皮的习性。 并未参与本研究的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鲸类生物学家理查德·康纳说,对于虎鲸,科学家们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但是他怀疑是否适用于所有鲸鱼。他说,例如,幼年须鲸面对掠食者虎鲸时“极为脆弱”。因此对它们来说,“被吃掉的成本比在冰水中蜕皮的成本要高得多”。 “作为科学家,我们倾向于寻求统一各种现象的理论”,新英格兰水族馆的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彼得·科克伦(Peter Corkeron)补充说,“但是虎鲸和须鲸是非常不同的动物。为什么要期望它们的习性来源于相同的生态或生理过程?” 尽管如此,两位科学家还是很欣赏最新的论文,特别是关于研究人员应该研究鲸鱼蜕皮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建议。皮特曼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表皮代谢的过程对鲸鱼不重要。但皮肤是抵御疾病和细菌的第一道防线。”(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學研究:為了活得更長久 請好好讀書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似乎在完成学业后才真正开始。而有趣的是,耶鲁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留在学校也许可以延长一个人的寿命。 如今,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了下降。然而,研究人员很难找出这令人不安的趋势背后的原因。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成因素:难以获得或价格昂贵的医疗保健,日益普遍的阿片类药物问题以及不断增加的精神健康疾病诊断率。 而在这项新研究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不那么受重视的因素上:种族和教育水平。该项目分析了生活在美国四个城市的5114名非裔美国人和高加索人的数据。所有这些人最初都是在大约30年前的一项长寿研究中被招募的,当时他们都是20岁出头。如今,参与者的年龄都在50岁到55岁左右。在5000多名参与者中,有391人已经去世了。 这项研究的作者发现,教育程度比种族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寿命。如果将死亡按种族划分,9%的黑人和6%的白人在年轻时就去世了。死因上也存在种族差异;黑人更可能死于凶杀,而白人更可能死于艾滋病。另外,无论种族,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脏问题或癌症。但死亡率的最显著差异取决于教育水平:大约13%的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去世了,而只有5% 的大学学历的人去世了。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惊讶地发现,当他们同时检查教育程度和种族带来的影响时,死亡率的种族差异几乎消失了。在研究期间,共有13.5%高中或以下学历的黑人和13.2%同等学历的白人去世,而只有5.9%拥有大学学位的黑人和4.3%同等学历的白人去世了。 即使在考虑收入等其他因素,并利用先进的统计方法补偿与年龄有关的死亡率差异之后,教育程度仍被证明是迄今为止预测寿命的最准确因素。研究人员罗伊总结道:“这些发现是很有意义的,这表明,提高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公平性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帮助扭转成年人预期寿命下降的令人不安的趋势。”(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你合格了嗎?疫情下,美疾控中心發佈蓄鬚指導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公众安全,美国疾控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发布了男性蓄须的指导意见。  疾控中心在周三的时候发布了图示,图上有36种不同风格的面部胡须。 每一种蓄养胡须都被评价,是否会干扰防菌口罩的使用。防菌口罩是全球运用最广的预防措施,疾控中心说,有些类型的面部胡须会影响其使用效果。 都市网  Daisy 编译 Ref:https://www.ctvnews.ca/health/is-your-goatee-cdc-approved-health-agency-issues-facial-hair-guide-amid-coronavirus-outbreak-1.4829123

小心,你使用的護膚品和牙膏可能會害你!

为了抵御外界包括日晒或寒冷的侵害,人类发明了衣服,同时把乳霜、乳液、洗发水,香水和各种化妆品直接涂在皮肤上,以保护和美化裸露的皮肤。但是,这些涂在皮肤上的东西并不一定保护你,因为它们会被毛孔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皮肤成为人体防御系统的一大漏洞。目前,科学家已经对化妆品中广泛使用的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提出警告。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所有成分名称中包括paraben的产品)是化妆品中最常用的防腐剂,可以防止霉菌、真菌和寄生虫在化妆品中繁殖。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显示,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似雌激素,可能导致乳腺癌和男性睾丸发病率增加。对羟基苯甲酸酯可以通过孕妇的皮肤被吸收,并在怀孕期间干扰男胎儿生育能力发育。东京大都会研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无论是婴儿还是成年人)吸收对羟基苯甲酸酯后会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最近,德国赫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BeateLeppert教授等首次揭示产妇在怀孕期间接触对羟基苯甲酸酯会引起儿童肥胖(Maternal paraben exposure triggers childhoodoverweightdevelopment. Nat Commun 11, 561,2020)。 对羟基苯甲酸酯主要通过摄入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可在尿液、血液和母乳中检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羟基苯甲酸酯可能与乳腺癌和过敏性发育有关。德国科学家研究了母体接触苯甲酸酯对儿童体重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后代中雌性相较于雄性显示出更高的体重。 在人类干细胞分化实验中,他们发现脂联素和瘦素的表达和分泌会发生改变。在体内,瘦素通过α-MSH释放激活POMC神经元,诱导下丘脑食物摄取控制区的饱足感。因此,瘦素信号降低导致不适当的饱足信号和增加食物摄入,从而促进儿童超重。在小鼠实验中,证明胎儿发育是对羟基苯甲酸酯对体重调节的发生影响的最敏感时期。在实验模型中,女孩或女性后代的体重增加比男性显著。 这项研究中证明,孕妇使用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护肤品会增加后代的超重发育。母亲尿液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浓度与儿童在出生后8年内的超重呈正相关。所以女性特别是孕妇要避免使用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化妆品和牙膏等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化工产品,以避免对自己和后代造成伤害。 好时光健康专栏是由脂然美(Sliminerals)特邀经销商提供(www.timedrugs.com,电话604-871-0178)   *本內容由客戶提供

住加護病房 分解代謝綜合症無聲奪命

▲人工心肺机可以支援呼吸困难的危重病人。 原标题:持续炎症 免疫抑制 分解代谢综合症(PICS) 无声夺命 病毒和细菌都可能是杀人武器,在疫潮持续期间,任何人都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以防感染。无独有偶,因各种危重情况要入住加护病房的病人,有机会出现PICS综合症,若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一粒未杀清的细菌或病毒或足以夺命。 什么是PICS?如病人出现PICS,如何诊治? 撰文:陈旭英 86岁的何伯伯是癌症病人,曾接受化疗,其后病情复发需要接受标靶治疗及免疫治疗。然而去年底他突然呼吸困难,由家人送入院,照X光后发现肺部受感染,由于血压低及有呼吸困难,病情紧急及危重,需入住ICU深切治疗病房。 深切治疗科专科医生立即为何伯伯注射强心针以稳定血压,并插喉接驳呼吸机支持肺部运作。另外肾功能亦受影响,需要洗肾。 经过各项医疗程序后,何伯伯的情况逐渐稳定下来,肺炎情况在抗生素生效后亦逐步改善,肾功能亦恢复。反映身体发炎情况的C反应蛋白(CRP)数值由最初的超逾100,慢慢下降至14(正常值是低于5)。何伯伯在情况稳定后离开深切治疗病房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抗生素,但身体仍然无法完全回复正常健康状态。 深切治疗科专科医生在何伯伯回到普通病房后,继续跟进病情,因为何伯伯的C反应蛋白一直没有回到正常水平,所以医生为他反复检查及种菌,惟未有发现细菌;正电子扫描显示除了肿瘤位置有发光外,亦没有发现其他位置有炎症,于是停止处方抗生素。 然而一星期后,何伯伯身体再度出现感染,体温上升至华氏98度,验血时亦发现C反应蛋白再度上升至100以上。深切治疗科专科医生即使无法判断伯伯是因为有细菌未完全清除,还是出现新的感染,但为了控制感染,病人又要再注射抗生素。 急性危重变慢性危重 入住深切治疗病房的病人,出现上述的反复情况并不罕见,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种称为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症(PICS)有关。 养和医院深切治疗科主任李卫全医生说,这是一个近年新发现的症候群,解释了一些深切治疗部病人情况稳定,但回到普通病房后,免疫力受抑压又不断受感染的情况。 ▲李卫全医生指出,如深切治疗部重症病人出现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症(PICS),需要较长时间处理。 “病人在ICU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回到普通病房后可能持续,像上述的症候群可以影响全身器官,背后是由于免疫系统引发的一连串问题,并非专注个别器官的专科医生可以处理。所以病人离开ICU病房后,有时都需要由ICU医生继续跟进。”李卫全医生说。 这个症候群到底是什么?李卫全医生说,这是当病人有感染、创伤或由其他重病引发的一个持续性发炎反应,同时亦存在免疫麻庳,可以影响人体全身的器官。 “昔日病人出现上述病症,引发多种器官衰竭,大部分最终都会死亡,幸好现时深切治疗科有不同方法,包括使用仪器及药物作出治疗,帮助病人挨过最差的阶段,让他们得以慢慢康复。 但部分病人的器官康复至一定程度后便停滞下来,无法完全回复正常状态……这类由非常紧急的情况进入ICU,之后演变成一个慢性、可减少支援治疗,却又无法完全康复而离开ICU的状态,称为慢性的危重病(CCI,chronic critical illness)。”李医生说。 抗敌无力打残自己 纵使部分病人情况稳定后可以离开ICU,但整体精神状况不佳,思绪有点混乱,肌肉流失及萎缩,长期卧牀后出现压疮,久久未能愈合,身体炎症指数无法回复正常,在普通病房内一直留医,然后又再出现感染。 李医生解释出现这类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病人不单有长期慢性发炎,而且免疫系统受到抑压,“病人在爆发炎症之初,身体制造了很多发炎和抑压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当发炎因子消退后,便剩下半衰期比较长、抑压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并一直残留在身体内,所以病人极容易再度感染。 一旦病人出现上述情况,李医生说要在三个层面上小心处理,第一是控制发炎(inflammation),第二是解决免疫抑压(immunosuppression),第三是处理病人分解代谢(catabolism)引致的肌肉流失、愈合能力差的情况。 ▲深切治疗部病人由医护人员24小时监察。 李医生解释长期发炎原因:“人体遇到急性病症时,骨髓会制造大量白血球对付感染。当白血球离开骨髓对付感染时,骨髓中就会腾空了很多空间,这些空间由继续生产白血球的干细胞占据,但再生产出来的白血球未成熟便要出发去‘打仗’。由于未成熟白血球的力量不足,无法完全处理感染,而这些细胞同时制造了发炎及抑压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结果不但无法控制感染,令发炎持续,更攻打自己,导致病人一直无法好起来。” 李医生认为免疫系统差的病人需要持续用抗生素,直至确定感染完全清除后才可以停用;有时亦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刺激免疫系统,帮助处理感染。 药物及高蛋白补充 “治疗的重点是要尽快控制发炎及彻底清除感染源头,因为如果发炎持续的话,会继续伤害病人的器官。由于细胞在炎症的影响下会坏死并释放细胞器(organelle),即细胞的一些结构,人体会视之为外来物质而对其作出攻击,因而令发炎不断发生。” 现时亦有研究利用药物刺激免疫系统,从而提升免疫力。李医生说,暂时未有一种药物在刺激免疫力后能达到减低死亡率的效果,比较多人研究的有GM-CSF,可提升白血球水平,亦令巨噬细胞更有能力处理感染,减低病人逗留在ICU及用呼吸机的时间。另一种较多人使用的药物是癌症病人使用的免疫治疗药物PD-1。 李医生亦提醒医护人员,无论是ICU或是普通病房,都必须做好感染控制及消毒措施以保护病人。 至于第三个状况“分解代谢”,会引致病人肌肉流失、消瘦、长期卧床,增加受感染及出现压疮机会,李医生指这类病人可以透过营养补充改善。“虽然有研究指出使用某些药物能减低病人消耗肌肉量,重新建立肌肉,但目前仍未有一种药确定有效。” 故现时主要让病人进食高蛋白食物,以每公斤体重每天摄取一点五至两克蛋白质计算,50公斤体重病人,每天需要摄取75克至100克蛋白质。“整体热量吸收只要达到平时的七成便足够,重点是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如果只在乎热量,不断摄取糖分及淀粉质等,会令病人血糖上升,血糖高反而不利感染控制。” 去年底入院的何伯伯,在深切治疗部治疗一段时间,逐渐好转后回到普通病房。他反复出现感染,符合持续炎症及免疫抑制的情况。而他的体重也有点下降,虽然并未出现分解代谢般的消瘦情况,但李医生相信何伯伯是患上了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症(PICS)。 ▲当病人炎症治愈、情况稳定后便离开深切治疗部到普通病房。 治疗4个月亦未康复 “病人的白血球指数就算在感染时也不高,淋巴细胞(lymphocytes)一直偏低,这是这类病人常见的情况,因为淋巴细胞不足就无法令免疫系统正常运作;他的白蛋白指数都是偏低,徘徊在30至33之间(正常是40)。 病人其后反复出现肺炎和尿道炎,但无法判断他是因为有细菌未完全清除,还是有一个新的感染,如是者病人又要再注射抗生素,一星期后退烧,感染指数下降。惟抗生素疗程完结未几,病人的C-反应蛋白(CRP)又再上升。我为病人注射刺激免疫系统药物GCSF(与GM-CSF同类)以提升白血球水平,及令一些不成熟的白血球变得成熟。”李医生说。 经过近4个月治疗后,何伯伯还是反复出现感染,目前仍然留院治疗。 PICS诊断标准 李卫全医生说,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症(PICS)目前在全球医学界属较新的概念,仍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是其中一个较常用的诊断标准: 1.在深切治疗病房留医14日以上; 2.病人反映发炎指数的C-反应蛋白(CRP)高于50ug/dL 3.免疫力持续受抑压,包括:淋巴细胞数目(Total lymphocyte count)<0.8 x 109/L 4.分解代谢程度:血清白蛋白<3.0g/dL,前白蛋白<10mg/dL,肌酸酐高度指数<80%,住院期间体重下降超过10%或BMI低于18

足跡天涯:德國漢堡 紅磚倉庫城

▲红砖仓库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德国汉堡(Hamburg)除拥有繁忙港口,满布城中的桥梁、运河,也为这全国第二大城市带来独特的水岸风光,而坐落其中的仓库城,更称得上是令港口耀目生辉的红宝石,壮观的红砖建筑群不但别具气势,更盛载着汉堡的历史,难怪早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册之内。 文、图:韦利 鸣谢:Norwegian Cruise Line、Generator Hamburg 文化遗产 港口明珠 易北爱乐北音乐厅(Elbphilharmonie)前年盛大登场,迅即令汉堡这古老港口城市,再次成为举世焦点,只是大众为音乐厅那瑰丽玻璃幕墙赞叹连连的同时,也不妨留意其红砖基座,原来这座瞩目的新地标,乃建基于昔日供作储藏茶叶及可可粉的古老红砖仓库Kaispeicher A之上。事实上,汉堡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繁忙港都,这片屹立于易北河岸一隅的仓库城(Speicherstadt),功劳绝对不少。原来在十九世纪末,汉堡为设置零关税区,将住在港口的两万名居民迁出,并于1888年,建起一排足达30万方米的巨型红砖仓库建筑群,用以储存转运物品之地。当时有如十里洋场的仓库城,不仅瑰丽壮观,更让汉堡成为欧洲货运的重要枢纽,来自美洲和亚洲的咖啡豆、香料和茶叶等货物,大都均先载送到仓库,再转运至欧洲其他城市。 惟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货柜运输业的兴起,令仓库城瞬间失去作用,可幸当地仍把大量红砖建筑保留,早年便有不少中东商人以此作为售卖地毯的货仓,近年更变身成为保育游点,博物馆、咖啡店和表演场地纷纷进驻,为仓库重新注入活力,也令这地赢得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现在来到仓库城,不论是沿运河间漫游,欣赏两旁歌德风格的仓库建筑,或是登上桥梁,居高细看红砖砌出的精致图案和各种工业风的货运装置,都能感受仓库城的旧日风华,与对岸Hafen City簇新亮丽的型格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认识历史 细味啡香 既说仓库城是旧日欧洲的货物转口重地,游人来到除要细赏典雅红砖建筑,也别忘记认识当地历史。红砖建筑中,近年便开设了一家仓库博物馆Speicherstadt Museum,专门介绍仓库昔日的运作和用途。只见藏身于二楼的博物馆面积虽然小巧,但展品却极之丰富全面,除了介绍建造仓库城的缘起,更介绍仓库工人收藏和搬运的过程,由船上吊起货物送进仓库楼层,以至在货仓堆砌麻包袋的方式等等,个中也大有学问! 博物馆的后半部分,展出了许多关于运送咖啡和茶叶的资料,原来以往全盛时期,于欧洲销售的咖啡豆,有三分二都会经过汉堡转口运送,令当地俨如热闹的咖啡之都。 ▲博物馆详尽介绍仓库昔日的运作。 现在来到当地,依然可品尝美味的咖啡香,在另一栋红砖建筑内,便藏身大型的咖啡店Speicherstadt Kaffeerösterei,店中保留了仓库的工业风格,场地中央放满装着咖啡的麻包袋之余,也会即场示范烘焙的过程,在此除要一尝手冲咖啡,更有来自非洲或美洲不同国家的咖啡豆出售,种类奇多,完全有昔日汉堡的咖啡中转地风范! 微小世界 模型精采 要数仓库城中最瞩目的游点,当非微小世界(Miniatur Wunderland)莫属。别以为这类微缩模型的玩意没甚新意,这里曾经当选过全德国百大游点之一,来头绝对不能小觑。事实上,当我走进分布两层的展览场地中,即时便为各式模型装置而着迷,只见包括水城威尼斯、瑞士山区、罗马竞技场及汉堡港口等多座世界著名城市和景点的模型展品,不但极具规模分量,造工更是精细逼真,当中尤以火车铁道最为传神,悉数以电脑控制运作之余,更会模拟出白天黑夜的环境,令人置身虚拟世界一般! ▲展现瑞士山区铁道的模型,足达两层楼高。 论到最令人看得入神的场景,定要数以汉堡机场作背景的模型,但见广阔停机坪上,航机不但移动有序,更竟能模拟出起飞和降落的情景,令在场人士无不叹为观止,我便在此定睛细赏个多小时,仍觉意犹未尽! 方便住宿 设计时尚 要在汉堡这德国第二大城市找寻住宿,Generator Hamburg该属理想之选。曾被评选全球50家最具创意企业之一的Generator,是在欧美快速发展的酒店品牌,旗下酒店遍布欧洲各大主要地市,其中在德国便分别于柏林和汉堡设有三家分店,提供价钱便宜而又具设计氛围的型格住宿。 酒店皆选址于市中心热闹地区,像我入住的Generator Hamburg,便正设于汉堡中央车站对面,位置相当优越,要前往市内各处均方便容易,酒店布置也见心思,除了大堂及休闲区等具时尚布局,房间环境也舒适温馨,特别值得一提是酒店设有私人大牀客房,也提供及至六人入住的共享房间,适合不同旅客的入住需求,现在酒店冬季期间更推出冬日优惠,于官方网站预订两晚或以上住宿,可享八折优惠。 ▲酒店大楼曾是Beatles乐队在汉堡灌录唱片的地方。

最新研究:夫妻在秋末或冬初會更快受孕

考虑为家庭增加一名新成员吗?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夫妻往往会在秋末或冬初更快地受孕。根据这项研究,这一发现对美国南部各州的居民来说尤其重要。 在美国,婴儿的出生往往在九月初达到高峰。然而,在美国北部各州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孩子们的生日通常比这个时间稍早一点,会在夏天达到高峰。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因素对出生月份都有影响(11月份的出生高峰通常与9个月前的情人节庆祝活动有关),但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季节本身就极大地影响着每一对夫妇受孕的机会。 总而言之,美国和丹麦的夫妇最有可能在9月份开始怀孕,但实际上他们在几个月后(11月底,12月初)怀孕的几率要高得多。对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夫妻来说,这似乎十分正确。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流行病学博士后研究员阿米莉亚·韦塞林克在一次媒体发布会上说道:“现在有很多研究着眼于出生的季节性模式,但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夫妻何时开始尝试怀孕。在考虑了夫妇开始怀孕的季节性模式后,我们发现生育能力在春末下降,秋末达到高峰。有趣的是,这种联系在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夫妇中更为强烈。” 研究人员使用了14331名计划怀孕的女性的数据,这些女性试图怀孕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六个月。其中,5827名女性来自美国或加拿大,8504名来自丹麦。所有这些参与者每两个月填写一系列调查,直到每个人要么成功怀孕,要么尝试了总共12个月经周期。调查问卷询问了月经周期、性交频率、饮食、吸烟习惯、收入和教育程度等。 与丹麦女性相比,北美女性在秋季更有可能尝试受孕,但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季节对北美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也达到了16%。相比之下,丹麦女性在秋季的怀孕率大约有8%的季节性增长,随后到春季怀孕率开始下降。在美国南部各州,季节的影响甚至更大:这些妇女在11月下旬的怀孕率增加了45%。 即使在研究人员将季节性交率、含糖饮料消费、吸烟和药物使用等因素考虑在内之后,研究结果仍然基本保持不变。韦塞林克总结道:“虽然这项研究不能确定生育力季节性变化的原因,但我们有兴趣探索几个关于季节性变化因素的假设,其中包括气象变量(如温度和湿度),维生素D摄入量以及环境暴露(空气污染)。”

各界關心新冠是否列「大流行病」

■新冠病毒全球即时追踪数据地图。 网上图片 ■世卫秘书长谭德塞。 网上图片 各界现时都在关心世界卫生组织(WHO)会不会把新冠状病毒COVID-19列为「大流行病」。 世卫对「大流行」的标准,是指一种疾病在全球传播,通常意味着该疾病已扩散到两个或更多个大洲,并在持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CTV报道引述世卫指出,目前并未看到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不受控制地」传播,也未看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大规模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不同地区发生的疫情,正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各国,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应对措施。」 意味扩散多个大洲兼人传人 世卫对「大流行」的宣布仍在停看听阶段,但不少医疗专家表示,列不列为所谓的「大流行」的意义不大。例如2003年的SARS从未被宣布为大流行病,尽管它后来被迅速遏制,但已传播到26个国家。 世卫对疾病是否已达到大流行程度拥有最终决定权。但世卫发言人林德迈尔(Christian Lindmeier)周三表示,就算将COVID-19列为「大流行」,也不需要做正式声明。 林德迈尔又说:「宣布大流行不会改变对此疾病的处理态度。」他提醒世界各国及早做好准备,指「世界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这是绝对清楚的。我想,现在所有人都比上星期更感到震惊」。 宣布大流行并不能赋予世卫更大的权力,但这表明卫生当局不再相信该疾病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内可以控制。这也标志着各国应着重于应对消灭病毒,而不是强调遏制措施,如过度的旅行者筛查和隔离。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Theresa Tam)说,加拿大现有的大流行计划侧重于流感,但对COVID-19也是适用的,会密切监视社区传播的问题。 加国密切监视社区传播问题 应对大流行还需要更大的诊断和实验室能力,更严格的医院规范,以及为年长者或身体本来就衰弱者族群提供更多应对措施。 谭咏诗也提醒,工作场所必须为人们留在家里做好准备,因为他们可能表现出征状或必须在家照顾生病的人。 她建议民众注意卫生,例如洗手,并用1份漂白剂兑9份水的溶液保持家庭地面清洁。她说:「即使事实证明这种病毒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还是要为更严重的情况做准备。」 综合报道

新冠病毒若成為「全球大流行」 意味着什麼?

(COVID-19全球即时追踪数据地图。) 各界都在关心世界卫生组织会不会把新冠状病毒COVID-19列为“大流行病”? CTV报道,世卫对“大流行”的标准,是指一种疾病在全球传播,通常意味着该疾病已扩散到两个或更多个大洲,并在持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世卫称,目前并未看到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不受控制地”传播,也未看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大规模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不同地区发生的疫情正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各国,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应对措施。” 世卫对“大流行”的宣布仍在停看听阶段,不少医疗专家们表示,有没有列为所谓的“大流行”的意义也没有太大。例如2003年的SARS从未被宣布为大流行病,尽管它后来被迅速遏制,但已传播到26个国家。 世卫组织对疾病是否已达到大流行程度拥有最终决定权。但世卫发言人林德迈尔(Christian Lindmeier)周三表示,就算将COVID-19列为“大流行”,也不需要做正式声明。 林德迈尔又说:“宣布大流行不会改变对此疾病的处理态度。”他提醒世界各国及早做好准备。“世界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这是绝对清楚的。我想,现在所有人都比上星期更感到震惊。” 宣布大流行并不能赋予世卫更大的权力,但这表明卫生当局不再相信该疾病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内可以控制。这也标志着各国应着重于应对消灭病毒,而不是强调遏制措施,如过度的旅行者筛查和隔离。 该病毒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患者症状可能非常轻微、甚至未出现症状,但此人仍然可以将该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然后其他人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染病的症状类似于感冒或流感,发烧、咳嗽、流鼻涕、头痛、全身疲劳,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肺炎、败血症和死亡。 该病毒的潜伏期可能短至两天,也可能长至两星期,大多数症状较轻的人会在6天内恢复。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Theresa Tam)博士说,加拿大现有的大流行计划侧重于流感,但对COVID-19也是适用的。她说,会密切监视社区传播的问题。 应对大流行还需要更大的诊断和实验室能力,更严格的医院规范,以及为年长者或身体本来就衰弱者族群提供更多应对措施。 谭咏诗也提醒,工作场所必须为人们留在家里做好准备,因为他们可能表现出症状或他们必须在家照顾生病的人。 她建议民众时刻注意卫生,例如经常洗手,并用一份漂白剂兑九份水的溶液保持家庭地面清洁。她说:“即使事实证明这种病毒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还是要为更严重的情况做准备。” 加拿大已经确认了12个COVID-19病例。 网上图片 v01

冷知識:葡萄酒瓶底部為什麼有個凹坑?

你所掌握的很多葡萄酒相关知识,实际上都可能只是一个流言,其中就包括瓶底凹坑的用途。尽管葡萄酒瓶底部的凹坑在几个世纪前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一设计如今的功能充其量只能说为了美观,说得最难听点可以说是为了欺骗消费者。 根据Wine Spectator网站的说法,在酒瓶底部凹进去的小坑实际上被称为“Punt”。在工业革命之前,所有葡萄酒瓶都由玻璃吹制工人工制作而成,并且添加了这些“Punt”以确保酒瓶得以竖立。而现如今,大多数葡萄酒瓶都由机器制造而成,而且制造底部平坦的酒瓶比制造200年前的“Punt”式酒瓶要容易得多。不过出于维持传统考虑,“Punt”式酒瓶一直都被保留至今。 多年来,葡萄酒行业已经发现了这种古老凹坑的替代用途。这种凹坑创造了一个便于手持葡萄酒瓶的自然位置,在倒酒时,将拇指放在酒瓶的凹坑内方为正确姿势。除此之外,“Punt”还可以被利用于欺骗消费者,使他们认为自己所付的钱能得到更多回报。虽然在货架上放置的两个相邻葡萄酒瓶可能看上去大小相同,但是如果有一个瓶子的凹坑更深,那么实际上容纳的液体也就更少。 值得一提的是,酒瓶“Punt”的深度曾经也是价值的标志,一些葡萄酒制造商持续将酒瓶底部的凹坑吹捧为高品质的象征。但是正如酒瓶的重量或颜色一样,这些装饰性特征与其内部产品的品质无关。 当你意识到很多葡萄酒规则其实都毫无意义时,葡萄酒的世界也就变得不那么吓人了,例如必须将红葡萄酒与肉类搭配,或是软木塞比旋开盖更好等规则,其实都是唬人的。(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腦洞:能不能提取治癒者血液用於治療病毒?

虽然正是春节假期,但是想必大家都还没有放松的感觉,都在密切关注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进展。   随着对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随着对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病毒感染者被宣布痊愈出院。   这可能是这些日子关于疫情,我们最想听到的消息了。   正是因为被治愈的感染者越来越多,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思路”——治愈者的血液中应该已经存在抗体,可不可以把这些治愈者的血抽一些出来直接注射给被感染者用于治疗,或者注射给未被感染者做预防来使用呢?    巧了,你的想法和疑问,和比尔·盖茨不谋而合 在一次TED的演讲中,针对埃博拉疫情,比尔·盖茨就曾经提到过,有一种思路就是拿到治愈病人的血,进行处理,再将血浆注入人体用以保护。他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困惑,怎么这个方法从来没有被试过呢?   的确,在病毒或细菌等病原感染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来抵抗这些病原,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抗体。   这些抗体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中,通过与病毒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与身体免疫系统的其他功能相配合,共同完成病毒的清理。   目前,很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并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来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大多是自限性,也就是机体通过抗体反应等免疫反应将病毒清除。   但因此,很多人便会产生和比尔·盖茨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将处理过的血浆直接注射到人体呢?”   血清,血浆,别傻傻分不清楚   既然提到血浆(plasma),我们就来简单的解释一下它和血清(serum),血液(blood)有什么区别。  血液中含有很多成分(图片来源:Pixabay)   血液,或者说是全血,就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之间的红色粘稠液体。当血液从我们的身体里流出后,会发生自然凝固,凝固过程中会析出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这便是血清。   当我们将血液抽出,对其进行抗凝处理后,离心将血细胞去除掉,得到的红色不透明粘稠液体,就是比尔·盖茨提到的血浆。   血浆中的确是含有抗体成分,但是同时它还含有激素,血浆蛋白,脂蛋白和酶等多种产物,组份复杂。目前,我们对于血液组分的认知和功能其实还并没有完全研究透彻,因此将处理后的血浆直接注射到其他人的体内或许存在风险。   血清中同样含有抗体成分。在临床前实验中,将含有抗体的小鼠血清转移到健康的,未被感染的小鼠体内,便可防止健康小鼠被相应的病毒所感染。   血清疗法其实早就存在 但可行性要看实际情况   但是,并不像是比尔·盖茨先生说的那样,血清疗法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科学家们用来对抗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了。   1890年,德国的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1854-1917)和日本的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1853-1931)就一起宣布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不断给动物注射少量不致死的破伤风杆菌,在动物的血液中会产生一种抗毒素,可以中和注入体内的破伤风的杆菌毒性。他们还指出,可以从已经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分离血清,注射给其他动物以增强其对破伤风的免疫力。   这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被动保护”,也可以称之为“血清疗法”。   而对于本次的传染病来说,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加大也使传染病的传播更为有利。截止笔者写稿时,全国官方通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者已将近8000人,但是治愈的病人不到150人。   这也许就能够解释大家心中的那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将处理过的血浆直接注射到人体呢?”   虽然血清疗法可以较为有效的用来对抗或预防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但是血清成分复杂,对于是否会引起其他的问题还存在不确定性。况且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而且需要的血清数量也比较大。假如我们真的以150人之力,来帮助8000人治疗疾病,甚至是帮助全国人民抗病毒,恐怕抽干了他们的血,也是难以实现的。   被治愈的病患,你们十分重要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将病人的血抽出来供给被感染者,但是通过现代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治愈者的血液,分析并且拿到可以有效的中和病毒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序列,用以治疗和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生。   病人痊愈后,在他们的体内会产生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这些细胞会少量存在于外周血液中。通过不断的筛选,将这些B细胞捕获,通过序列的扩增和分析,便可以得到有效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序列,随后便可以在体外制备。   相比于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这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这种抗体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克服动物源抗体及嵌合抗体的各种缺点。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解释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种种技术难题。   首先,抗原特异性B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含量十分稀少。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外周血中分离到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比例仅为19/500000。   分离到B细胞后,对其序列扩增和测定的灵敏性,特异性要求也十分高。即使扩增出序列,表达出抗体,抗体的中和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因此,看似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工作量和困难程度都是巨大的。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目前,针对此次冠状病毒,相应的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地加快加紧中。   最后,希望大家做好防护,保持冷静,相信科学,让我们一起共度难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

最新研究:牛奶或和乳癌有關係 一天一杯風險增50%

牛奶不是一向被认为是健康的饮品吗?但根据最新研究发现,牛奶和乳癌有关系,即使每天喝不到一杯牛奶的成年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多达50%。 位于美国加州的洛马琳达大学 (Loma Linda University) 的健康研究教授弗雷泽(Gary Fraser)的研究证明喝牛奶和乳癌之间有密切关联,他表示:“每天只喝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杯的牛奶,会增加3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每天喝一杯,相关的风险上升到50%;而每天喝两到三杯的人,风险会进一步上升到70%到80%。” 他提到,美国现行的《饮食指南》(Food Guide)中建议成人每天喝三杯牛奶。“这项研究的证据表明,人们应该谨慎看待这一建议。” 加拿大卫生部过去的《饮食指南》也非常支持喝牛奶,建议成人每年喝2~3杯,但2019年初更新了《饮食指南》,已经不将牛奶列为必需品,就算是要喝,也建议每周不超过3杯。 过去学术界的确有一种声音,认为牛奶和乳癌有关系。这次弗雷泽领导的研究,追踪了整个北美近53,000名妇女的乳制品消费情况,历时8年,比较了乳制品和豆制品的消费量。参加者的乳腺癌家族史、体力活动、饮酒、用药以及生殖和妇科病史也考虑在内。到研究结束时,已诊断出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 尽管没有发现大豆制品与乳腺癌之间的明确关联,但是与那些喝牛奶很少或不喝牛奶的人相比,那些摄入较高牛奶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 弗雷泽说:“数据显示,用豆浆代替乳制品的风险将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并指出,食用全脂牛奶与低脂或脱脂牛奶对结果影响不大。 研究认为,乳腺癌与乳汁之间的关联可能与乳汁中的性激素含量有关,因为供应牛奶的乳牛中,通常75%是怀孕的。 研究中还说,摄入乳制品和其他动物蛋白与血液中高水平的生长因子 IGF-1激素有关,该激素可诱发某些癌症。 弗雷泽说,尽管牛奶确实具有“一些积极的营养品质”,但会有乳癌风险,至于牛奶和其他癌症的关系,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发现其联系度。 网上图片 v01